智能家居市场目前“爹不疼娘不爱”的艰难摸索阶段,从普遍来说的1.0概念时代,到2.0技术时代,在未来的3.0产业时代,谁把产品打造成空气一般的存在,就算是扒开了一点窗。
“当一个产品的智能化像空气一样让人感觉不到,直到消失了才知道,那这个智能产品就做对了。”有科技企业高层向记者如此表示。
在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智慧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梅晓春看来,如今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这想法。
早在2009年,就看到德国西门子有成形的智能家居模型。2014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中国市场开始变得火热。
北京的智能家居市场,不少经销商一年可以轻松做到两三千万的出货量,与此同时,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在迅速铺开,各地创意生活馆不断冒出来。供给端越来越丰富,系统越来越成形。
火热的另一端却是智能产品的真实现状:价格高、性能低,功能鸡肋,普及率极低。不少人图新鲜,用了一时,就搁到一边,再也不理。
“以往遥控器直接控制,或者啪地一声就把灯打开了,现在反而要先拿起手机、解锁、打开APP、点选、确定等等。一步变成了好几步,生活反而更麻烦了。”有用户对此非常抱怨。
目前智能家居从1.0的手机控制,正在向2.0的语音控制过渡,而未来人工智能将通过收集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人们提供更为贴心的3.0服务。如所谓,好的智能产品如空气。不过,这样的3.0显然还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
▍智能本质上就是信息交换
正如滴滴打车、uber等打车软件,通过对供给和需求信息进行对接,结合地理位置提供方便,让多年以来仍处于传统形态的打车业态变为一种高效的协作方式。智能家居从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一个信息交换的载体。
如今的电网输送的电量其实是一定的,当电量达到一定阈值时,便会出现报警状况。而如果将电网与城市家庭相连,当电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城市家庭便可适当降低功耗,以让用电峰值平稳过渡,不至于造成危机。
信息交换是一种物联网的概念,其初步形态已经被应到类似可调节电网这样的场景中,节省能源的同时保障稳定性。
至于更高一级的信息交换,比如,房间温度控制器与空调、加湿器等的互动,空气检测仪与空气净化机之间的互动,灯光、门锁、电视、音响之间的互动等等。
这个时候,家居会变得懂你了,这样的智能才是真正的智能,而不是鸡肋。
▍还有多远
有行业人士认为,尽管从大方向来讲,智能家居是趋势,但目前一般老百姓不会买,一个是价格高,第二个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时候智能家居才能真正来到每个人的身边呢?价格大幅下降,便捷而完美地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期许,不少业内资深人士提出四个方向还有待成熟。
第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突飞猛进。大数据可以被认为是机器学习的基础,而机器学习则是将大数据变成实实在在有价值的服务的驱动力。大数据即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收集不在一朝一夕,而在经年累月。机器学习无论是在算法上,还是新的体系设计上,都面临不少挑战,底层的技术问题仍然无法攻克。这是一个缓慢的进步。
第二,传感器、芯片、电池有待进一步突破。传感器作为家居感知外界的入口,无论在语音、温度、湿度、室内位置、图像、触觉、嗅觉等有待提高,以实现精准的判断和传递。
而芯片则需要在功耗及效率上基于家居形态做适应性调整。电池就更难了。当家居都智能化了,所有地方都在耗电,如何让电池更持久从而减少更换麻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电池上,新材料的挖掘和利用也需要假以时日。
第三,消费市场仍未到。中国整个市场的中产阶级虽然逐年增加,但比例仍然很小。不过,未来会越来越乐观。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将有5亿富裕人群,这部分人群会愿意会高需求付出高溢价。相关报告也预测,中国在2016年将有1亿人属于高收入人群,这将带动家电消费行为和理念的转变。
第四,仍然没有一款真正的爆品出现。扫地机器人算得上是较为成功的一款产品,产品真正做到了自己扫地,自己充电,不需要人操心。但就这款机器人而言,要走的路还很长,比如提高效率、个性化设定的丰富方面,还有在wifi模块上如何实现更多共享等等。
▍初创团队的机会
如今,阿里、腾讯、小米、海尔等巨头已经相继布局智能家居领域,期望建立自己的领地,在未来保有平台优势。对于初创团队来讲,应该如何竞争呢?
第一,单点突破。挑一到两个单品进入,重度垂直进行深耕。公司在前期所有的精力必须放到产品的打磨中。
第二,痛点一定要痛。找痛点最好从亲身经历或周围朋友出发,找准最亟需解决的点。对于是不是伪需求,需要长期跟踪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把习惯摸透了,才能知道产品的推出到底有没有真市场。对于智能产品来讲,评价痛点的标准包括,大大节省能源,“让用户变得更懒”,“零思考”。
第三,智能家居多为硬件产品,互联网团队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且需要调整思维。
互联网产品和硬件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容易改。出现错误,服务器的问题,1天改完,APP的问题,几天足够改完,而硬件的问题,没有一个月根本下不来。因此,整个产品规划,最好首先从服务器搭建开始,重心依次为硬件、软件,最后是UI。
第四,硬件团队也应学习互联网思维,注意产品设计的模块化、可变化和可迭代。由于硬件的元器件属于卖方市场,采用不同规格的芯片虽然表面省了钱,但实际上在采购和供应链支持时会遇到大的困难。因此,如果能在硬件设计时就注意实现核心元器件的共享,将大大减少麻烦。
第五,产品设计时还要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生产过程。由于工厂生产线属于流水作业,每增加一道工序,便会有人力成本的上升。如果是在中途重新设计流程,更会使得成本加倍上升。
第六,注意排期。由于不同的硬件部分需要在不同的工厂进行生产,对于初创团队来说,工厂属于强势的卖方市场,周期不可随便调动。因此,提前了解所需工厂所有的生产周期和地点,做好排期表,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第七,不要太计较价格。无论是元器件,还是工厂加工,初创团队并没有优势。因此,初创团队对于前期报价不要太多计较,不然,工厂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或者将原材料换掉,导致初创团队后期的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不达标,损失就大了。
第八,注意与工厂打交道的方式。初创团队可以站在工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提前开发软件测试方法,帮忙工厂改善流程,减少浪费,工厂受益,自然也会更多回馈创业者。
第九,管理上一致对外,结果导向,责权下放。
相比初创团队,大公司可谓优势明显:不缺钱,不缺人,不缺品牌,不缺市场。但是大公司为求稳,往往在决策效率上冗长繁琐,重程序而非重结果。而这恰好是初创团队的优势所在。管理上,必须集中全公司力量一致对外,用人上要么用,要么不用,带领全公司拼命往前冲。
第十,尽可能采集更多数据。当人们更多享用智能的时候,也意味着交出更多隐私权。与智能家居相关的数据,无论是用电量、产品的开关习惯、控制习惯、天气、空气质量、地理位置、时间等,收集越多,越能在后期发挥影响力。
第十一,在智能家居领域挖掘细分领域。门锁、货架重量计算器、电热壶、面包机、烤箱、电饭锅等2B或2C的小产品,只要能让过程更加简化,让人们变得更懒,并适当结合共享的模式,初创公司就很有机会。
如今,智能家居还处在早期摸索的3.0时代。大公司的平台战略,小公司打破既有利益的反叛突袭,各种通讯传输协议标准统一,真假需求的鱼龙混杂,消费市场的缓慢培育……都给智能家居这块未来的必争之地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毛玻璃,窗外一片光明,却看不清,摸不透。
谁在未来能把产品打造成空气一般的存在,就算是扒开了一点窗。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