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结合李沐老师的课程和教材补充的学习笔记,以及对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自留回顾,也供同学之人交流参考。
本节课程地址:72 优化算法【动手学深度学习v2】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节教材地址:11.3. 梯度下降 — 动手学深度学习 2.0.0 documentation
本节开源代码:...>d2l-zh>pytorch>chapter_multilayer-perceptrons>gd.ipynb
梯度下降
尽管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很少直接用于深度学习, 但了解它是理解下一节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关键。 例如,由于学习率过大,优化问题可能会发散,这种现象早已在梯度下降中出现。 同样地,预处理(preconditioning)是梯度下降中的一种常用技术, 还被沿用到更高级的算法中。 让我们从简单的一维梯度下降开始。
一维梯度下降
为什么梯度下降算法可以优化目标函数? 一维中的梯度下降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考虑一类连续可微实值函数 , 利用泰勒展开,我们可以得到
(11.3.1)
即在一阶近似中, 可通过 处的函数值 和一阶导数 得出。 我们可以假设在负梯度方向上移动的 会减少 。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选择固定步长 ,然后取 。 将其代入泰勒展开式我们可以得到
(11.3.1)
如果其导数 没有消失,我们就能继续展开,这是因为 。 此外,我们总是可以令 小到足以使高阶项变得不相关。 因此,
(11.3.3)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使用
(11.3.4)
来迭代 ,函数 的值可能会下降。 因此,在梯度下降中,我们首先选择初始值 和常数 , 然后使用它们连续迭代 ,直到停止条件达成。 例如,当梯度 的幅度足够小或迭代次数达到某个值时。
下面我们来展示如何实现梯度下降。为了简单起见,我们选用目标函数 。 尽管我们知道 时 能取得最小值, 但我们仍然使用这个简单的函数来观察 的变化。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from d2l import torch as d2l
def f(x): # 目标函数return x ** 2def f_grad(x): # 目标函数的梯度(导数)return 2 * x
接下来,我们使用 作为初始值,并假设 。 使用梯度下降法迭代 共10次,我们可以看到, 的值最终将接近最优解。
def gd(eta, f_grad):x = 10.0results = [x]for i in range(10):x -= eta * f_grad(x)results.append(float(x))print(f'epoch 10, x: {x:f}')return resultsresults = gd(0.2, f_grad)
epoch 10, x: 0.060466
对进行 优化的过程可以绘制如下。
def show_trace(results, f):n = max(abs(min(results)), abs(max(results)))f_line = torch.arange(-n, n, 0.01)d2l.set_figsize()d2l.plot([f_line, results], [[f(x) for x in f_line], [f(x) for x in results]], 'x', 'f(x)', fmts=['-', '-o'])show_trace(results, f)
学习率
学习率(learning rate)决定目标函数能否收敛到局部最小值,以及何时收敛到最小值。 学习率 可由算法设计者设置。 请注意,如果我们使用的学习率太小,将导致 的更新非常缓慢,需要更多的迭代。 例如,考虑同一优化问题中 的进度。 如下所示,尽管经过了10个步骤,我们仍然离最优解很远。
show_trace(gd(0.05, f_grad), f)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3.486784
相反,如果我们使用过高的学习率, 对于一阶泰勒展开式可能太大。 也就是说, (11.3.1) 中的 可能变得显著了。 在这种情况下, 的迭代不能保证降低 的值。 例如,当学习率为 时, 超出了最优解 x=0 并逐渐发散。
show_trace(gd(1.1, f_grad), f)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61.917364
局部最小值
为了演示非凸函数的梯度下降,考虑函数 ,其中 为某常数。 这个函数有无穷多个局部最小值。 根据我们选择的学习率,我们最终可能只会得到许多解的一个。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不切实际的)高学习率如何导致较差的局部最小值。
c = torch.tensor(0.15 * np.pi)def f(x): # 目标函数return x * torch.cos(c * x)def f_grad(x): # 目标函数的梯度return torch.cos(c * x) - c * x * torch.sin(c * x)show_trace(gd(2, f_grad), f)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1.528166
多元梯度下降
现在我们对单变量的情况有了更好的理解,让我们考虑一下 的情况。 即目标函数 将向量映射成标量。 相应地,它的梯度也是多元的,它是一个由 个偏导数组成的向量:
(11.3.5)
梯度中的每个偏导数元素 代表了当输入 时 在 处的变化率。 和先前单变量的情况一样,我们可以对多变量函数使用相应的泰勒近似来思考。 具体来说,
(11.3.6)
换句话说,在 的二阶项中, 最陡下降的方向由负梯度 得出。 选择合适的学习率 来生成典型的梯度下降算法:
(11.3.7)
这个算法在实践中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构造一个目标函数 , 并有二维向量 x=[x1,x2]⊤ 作为输入, 标量作为输出。 梯度由 给出。 我们将从初始位置 通过梯度下降观察 的轨迹。
我们还需要两个辅助函数: 第一个是update函数,并将其应用于初始值20次; 第二个函数会显示 的轨迹。
def train_2d(trainer, steps=20, f_grad=None): #@save"""用定制的训练机优化2D目标函数"""# s1和s2是稍后将使用的内部状态变量x1, x2, s1, s2 = -5, -2, 0, 0results = [(x1, x2)]for i in range(steps):if f_grad:x1, x2, s1, s2 = trainer(x1, x2, s1, s2, f_grad)else:x1, x2, s1, s2 = trainer(x1, x2, s1, s2)results.append((x1, x2))print(f'epoch {i + 1}, x1: {float(x1):f}, x2: {float(x2):f}')return resultsdef show_trace_2d(f, results): #@save"""显示优化过程中2D变量的轨迹"""d2l.set_figsize()d2l.plt.plot(*zip(*results), '-o', color='#ff7f0e')x1, x2 = torch.meshgrid(torch.arange(-5.5, 1.0, 0.1),torch.arange(-3.0, 1.0, 0.1))d2l.plt.contour(x1, x2, f(x1, x2), colors='#1f77b4')d2l.plt.xlabel('x1')d2l.plt.ylabel('x2')
接下来,我们观察学习率 时优化变量 的轨迹。 可以看到,经过20步之后, 的值接近其位于 的最小值。 虽然进展相当顺利,但相当缓慢。
def f_2d(x1, x2): # 目标函数return x1 ** 2 + 2 * x2 ** 2def f_2d_grad(x1, x2): # 目标函数的梯度return (2 * x1, 4 * x2)def gd_2d(x1, x2, s1, s2, f_grad):g1, g2 = f_grad(x1, x2)return (x1 - eta * g1, x2 - eta * g2, 0, 0)eta = 0.1
show_trace_2d(f_2d, train_2d(gd_2d, f_grad=f_2d_grad))
输出结果:
epoch 20, x1: -0.057646, x2: -0.000073
自适应方法
正如我们在 11.3.1.1节 中所看到的,选择“恰到好处”的学习率 是很棘手的。 如果我们把它选得太小,就没有什么进展;如果太大,得到的解就会振荡,甚至可能发散。 如果我们可以自动确定 ,或者完全不必选择学习率,会怎么样? 除了考虑目标函数的值和梯度、还考虑它的曲率的二阶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由于计算代价的原因,这些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深度学习,但它们为如何设计高级优化算法提供了有用的思维直觉,这些算法可以模拟下面概述的算法的许多理想特性。
牛顿法
回顾一些函数 的泰勒展开式,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写成
(11.3.8)
为了避免繁琐的符号,我们将 定义为 的Hessian,是 矩阵。 当 的值很小且问题很简单时, 很容易计算。 但是对于深度神经网络而言,考虑到 可能非常大, 个条目的存储代价会很高, 此外通过反向传播进行计算可能雪上加霜。 然而,我们姑且先忽略这些考量,看看会得到什么算法。
毕竟, 的最小值满足 。 遵循 2.4节 中的微积分规则, 通过取 对 (11.3.8) 的导数, 再忽略不重要的高阶项,我们便得到
(11.3.9)
也就是说,作为优化问题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将Hessian矩阵 求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 ,我们有 和 。 因此,对于任何 ,我们可以获得 。 换言之,单单一步就足以完美地收敛,而无须任何调整。 我们在这里比较幸运:泰勒展开式是确切的,因为 。
让我们看看其他问题。 给定一个凸双曲余弦函数 ,其中 为某些常数,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次迭代后,得到了 处的全局最小值。
c = torch.tensor(0.5)def f(x): # O目标函数return torch.cosh(c * x)def f_grad(x): # 目标函数的梯度return c * torch.sinh(c * x)def f_hess(x): # 目标函数的Hessianreturn c**2 * torch.cosh(c * x)def newton(eta=1):x = 10.0results = [x]for i in range(10):x -= eta * f_grad(x) / f_hess(x)results.append(float(x))print('epoch 10, x:', x)return resultsshow_trace(newton(), f)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tensor(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非凸函数,比如 , 为某些常数。 请注意在牛顿法中,我们最终将除以Hessian。 这意味着如果二阶导数是负的, 的值可能会趋于增加。 这是这个算法的致命缺陷! 让我们看看实践中会发生什么。
c = torch.tensor(0.15 * np.pi)def f(x): # 目标函数return x * torch.cos(c * x)def f_grad(x): # 目标函数的梯度return torch.cos(c * x) - c * x * torch.sin(c * x)def f_hess(x): # 目标函数的Hessianreturn - 2 * c * torch.sin(c * x) - x * c**2 * torch.cos(c * x)show_trace(newton(), f)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tensor(26.8341)
这发生了惊人的错误。我们怎样才能修正它? 一种方法是用取Hessian的绝对值来修正,另一个策略是重新引入学习率。 这似乎违背了初衷,但不完全是——拥有二阶信息可以使我们在曲率较大时保持谨慎,而在目标函数较平坦时则采用较大的学习率。 让我们看看在学习率稍小的情况下它是如何生效的,比如 。 如我们所见,我们有了一个相当高效的算法。
show_trace(newton(0.5), f)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tensor(7.2699)
收敛性分析
在此,我们以部分目标凸函数 为例,分析它们的牛顿法收敛速度。 这些目标凸函数三次可微,而且二阶导数不为零,即 。 由于多变量情况下的证明是对以下一维参数情况证明的直接拓展,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不能提供更多帮助,因此我们省略了多变量情况的证明。
用 表示 在第 次迭代时的值, 令 表示 迭代时与最优性的距离。 通过泰勒展开,我们得到条件 可以写成
(11.3.10)
这对某些 成立。 将上述展开除以 得到
(11.3.11)
回想之前的方程 。 代入这个更新方程,取两边的绝对值,我们得到
(11.3.12)
因此,每当我们处于有界区域 , 我们就有一个二次递减误差
另一方面,优化研究人员称之为“线性”收敛,而将 这样的条件称为“恒定”收敛速度。 请注意,我们无法估计整体收敛的速度,但是一旦我们接近极小值,收敛将变得非常快。 另外,这种分析要求 在高阶导数上表现良好,即确保 在如何变化它的值方面没有任何“超常”的特性。
预处理
计算和存储完整的Hessian非常昂贵,而改善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预处理”。 它回避了计算整个Hessian,而只计算“对角线”项,即如下的算法更新:
虽然这不如完整的牛顿法精确,但它仍然比不使用要好得多。 为什么预处理有效呢? 假设一个变量以毫米表示高度,另一个变量以公里表示高度的情况。 假设这两种自然尺度都以米为单位,那么我们的参数化就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 幸运的是,使用预处理可以消除这种情况。 梯度下降的有效预处理相当于为每个变量选择不同的学习率(矢量 x 的坐标)。 我们将在后面一节看到,预处理推动了随机梯度下降优化算法的一些创新。
梯度下降和线搜索
梯度下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可能会超过目标或进展不足, 解决这一问题的简单方法是结合使用线搜索和梯度下降。 也就是说,我们使用 ∇f(x) 给出的方向, 然后进行二分搜索,以确定哪个学习率 η 使 f(x−η∇f(x)) 取最小值。
有关分析和证明,此算法收敛迅速(请参见 (Boyd and Vandenberghe, 2004))。 然而,对深度学习而言,这不太可行。 因为线搜索的每一步都需要评估整个数据集上的目标函数,实现它的方式太昂贵了。
小结
- 学习率的大小很重要:学习率太大会使模型发散,学习率太小会没有进展。
- 梯度下降会可能陷入局部极小值,而得不到全局最小值。
- 在高维模型中,调整学习率是很复杂的。
- 预处理有助于调节比例。
- 牛顿法在凸问题中一旦开始正常工作,速度就会快得多。
- 对于非凸问题,不要不作任何调整就使用牛顿法。
练习
- 用不同的学习率和目标函数进行梯度下降实验。
解:
对于11.3.1.2中的例子,降低学习率即可快速找到一个很好的局部最小值。
代码如下:
c = torch.tensor(0.15 * np.pi)def f(x): # 目标函数return x * torch.cos(c * x)def f_grad(x): # 目标函数的梯度return torch.cos(c * x) - c * x * torch.sin(c * x)show_trace(gd(0.5, f_grad), f)
epoch 10, x: 7.269388
2. 在区间 中实现线搜索以最小化凸函数。
1)是否需要导数来进行二分搜索,即决定选择 还是 。
2)算法的收敛速度有多快?
3)实现该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求 的最小值。
解:
1)二分搜索(或称为二分法)是一种通过不断地将搜索区间对半分割来逼近最小值的方法。每次迭代中,算法选择当前区间的中点 ,并根据目标函数在这个点的值与端点处的值比较,决定下一步搜索哪个子区间。因此,二分搜索主要依赖于函数值而非导数值,但要求函数是单峰的(即在搜索区间内只有一个局部极小值)。
2)二分搜索的收敛速度是线性的。每一步迭代后,搜索区间的长度减半,故算法的n次迭代的收敛速度是 。
3)对于 ,其一阶导数为:
一阶导数的分母 恒正,因此一阶导数的正负性由分子部分决定。
考虑分子 :
- 当 趋向于正无穷时, 趋向于正无穷,而 趋向于0,因此分子趋向于正无穷。
- 当 趋向于负无穷时, 趋向于0,而 趋向于正无穷,因此分子趋向于负无穷。 令 ,可解得最小值 。因此,一阶导数在 时,函数单调减;在 时,函数单调增。
代码如下:
import mathdef f(x):return math.log(math.exp(x) + math.exp(-2*x - 3))def f_grad(x):return (math.exp(x) - 2*math.exp(-2*x - 3))/(math.exp(x) + math.exp(-2*x - 3))# 二分搜索,d为distance,a和b之间的最小距离
def bisection(a, b, f, d):results = [a,b]while ((b - a) >= d):c = (a + b) / 2if f(c) < f(b):b = celse:a = cresults.append(float(c))print(f"函数的最小值点为 x = {c:.2f}, 最小值为 f(x) = {f(c):.2f}")return resultsa = -10
b = 10
d = 1e-6results = bisection(a, b, f, d)
输出结果:
函数的最小值点为 x = -1.25, 最小值为 f(x) = -0.11
show_trace(results, f)
输出结果:
3. 设计一个定义在 上的目标函数,它的梯度下降非常缓慢。提示:不同坐标的缩放方式不同。
解:
可以设计一个椭圆函数 ,其中 和 是椭圆的半轴长度。如果 远大于 ,那么函数在 轴方向上的变化就会非常缓慢,而在 轴方向上的变化就会相对快速。
设 ,目标函数为:
图像如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x = np.linspace(-100, 100, 400)
y = np.linspace(-1, 1, 400)X, Y = np.meshgrid(x, y)
Z = X**2 / 10000 + Y**2fig = plt.figure()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ax.plot_surface(X, Y, Z, cmap='viridis')
ax.set_xlabel('X')
ax.set_ylabel('Y')
ax.set_zlabel('Z')plt.show()
4. 使用预处理实现牛顿方法的轻量版本。
1)使用对角Hessian作为预条件子。
2)使用它的绝对值,而不是实际值(可能有符号)。
3)将此应用于上述问题。
解:
1)使用对角Hessian作为预条件子:
2)使用对角Hessian的绝对值:
3)应用于上一题的椭圆目标函数中: 对于函数 ,
在每次迭代中,更新规则如下:
其中 是学习率, 是函数的梯度, .
代码实现如下:
def f(x):return x[0]**2 / 10000 + x[1]**2def f_grad(x):return np.array([x[0] / 5000, 2 * x[1]])def hessian_diag(x):return np.array([1/5000, 2])def light_newton_method(x, lr, epoch):x = xresults = [x]for i in range(epoch):# 计算梯度gradient = f_grad(x)# 计算对角Hessian的绝对值hessian_diag_values = abs(hessian_diag(x))# 计算预条件子的逆D_inv = np.diag(1 / np.abs(hessian_diag_values))x = x - lr * np.dot(D_inv, gradient)results.append(x)print(f"epoch {i+1}: x = {x[0]:2f}, y = {x[1]:2f}, f(x) = {f(x):2f}")return resultsx = np.array([10, 10])
lr, epoch = 0.5, 10results = light_newton_method(x, lr, epoch)
输出结果:
epoch 10: x = 0.009766, y = 0.009766, f(x) = 0.000095
5. 将上述算法应用于多个目标函数(凸或非凸)。如果把坐标旋转45度会怎么样?
解:
1)将轻量版的牛顿方法应用于凸函数或非凸函数,其核心思想是相同的:使用对角Hessian作为预条件子,并取其绝对值来更新参数。对于不同的函数,只需要计算每个函数的梯度和Hessian矩阵的对角元素,然后按照相同的更新规则进行迭代。
2)当坐标系旋转45度时,可以通过一个旋转矩阵来实现:
点 旋转后的新坐标 为:
即:
代码如下:
# 旋转坐标矩阵
def rotation_matrix(angle):rad = np.deg2rad(angle)return np.array([[np.cos(rad), -np.sin(rad)], [np.sin(rad), np.cos(rad)]])def light_newton_method_with_rotation_matrix(x, lr, epoch, angle):x = xresults = [x.copy()]R = rotation_matrix(angle)for i in range(epoch):# 旋转坐标x_rotated = np.dot(R, x)gradient = f_grad(x_rotated)hessian_diag_values = abs(hessian_diag(x_rotated))D_inv = np.diag(1 / np.abs(hessian_diag_values))gradient_rotated_back = np.dot(R.T, np.dot(D_inv, gradient))x = x - lr * gradient_rotated_back results.append(x.copy())print(f"epoch {i+1}: x = {x[0]:2f}, y = {x[1]:2f}, f(x) = {f(x):2f}")return np.array(results)x = np.array([10, 10])
lr, epoch, angle = 0.5, 10, 45results = light_newton_method_with_rotation_matrix(x, lr, epoch, angle)
x = np.linspace(-100, 100, 400)
y = np.linspace(-10, 10, 400)X, Y = np.meshgrid(x, y)
Z = X**2 / 10000 + Y**2fig = plt.figure()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ax.plot_surface(X, Y, Z, cmap='viridis', alpha=0.5)# 绘制梯度下降过程
ax.plot(np.array(results[:, 0]), np.array(results[:, 1]), f(np.array([results[:, 0], results[:, 1]])), 'o-', color='r', label='Gradient Descent Path')ax.set_xlabel('X')
ax.set_ylabel('Y')
ax.set_zlabel('Z')pl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