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图是O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组织ISO定义的理论模型。
第二张则是TCP/IP协议的网络模型,实际互联网所采用的网络协议族的基础架构,工作中也一般都是接触这个。
第三章是学习时一般使用的网络模型,尤其是《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这本书,就是围绕五层网络模型展开的。
对一同设备上的进程间通信,有很多方式,例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等方式
而不同设备上的进程间通信,就必须使用网络协议。
应用层
用户能接触到的应用层,应用软件等都是在应用层实现,
故应用层只需要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应用功能,比如HTTP、FTP、Telnet、DNS、SMTP等
应用层工作在操作系统的用户态,传输层及以下则工作在内核态。
传输层
应用层数据包会传给传输层,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并确保这些服务是可靠的,高效的
传输层有两个传输协议,分别是TCP和UDP
TCP全称为传输控制协议
大部分应用使用的正是TCP传输协议,有流量控制、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这些UDP都没有
UDP则比较简单,只负责发送数据包,不保证数据包是否抵达对方,但其实时性比较好,传输效率也高,也可以实现可靠传输(把TCP特性在应用层上实现)。
应用需要传输的数据可能会很大,直接传输不好控制,因此当传输层数据包大小超过MSS(TCP最大报文段长度)
就要将数据分块,
这样即使传输过程中某个分块丢失或者损坏,只需要重新发送这个分块而不需要重新发送整个数据包
每个分块称为TCP段
当设备作为i接收方时,传输层则要负责把数据包传给应用,但是一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用在接受或者传输数据,因此需要一个编号区分开来,这个编号就叫做端口
例如,80端口通常是Web服务器使用,22端口通常是远程登录服务器使用。
由于传输层的报文中会携带端口号,因此接受方可以识别出该报文是发送给哪个应用
网络层
传输层不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传输层只需要把应用层服务好就行,而网络层则负责数据传输,包含的协议有:IP、ICMP等
网络层最常用的是IP协议,IP协议会将传输层的报文作为数据部分,再加上IP报头组装成IP报文,如果IP报文超过MTU(网络中可传输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太网中一般是1500字节)就会再次进行分片,得到一个即将发送到网络的IP报文
一遍使用IP地址给设备编号,对于IPV4协议,IP地址共32位,分成四段,每段是8位
同时,为了更好的去寻址,将IP地址分为两种含义
-
网络号,负责表示IP地址属于哪个子网
-
主机号,标识同一子网下不同主机
这需要配合子网掩码计算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
例如 10.100.122.2/24 后面这个/24就表示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而子网掩码和IP进行按位与操作就可以得到网络号
例如 10.100.122.2 与 255.255.255.0按位与后得到 10.100.122.0,这即为对应的网络号
在寻址的过程中,先匹配到相同的网络号,再找对应的主机
IP协议除了这个寻址能力,还有一个就是路由,实际场景中,两台设备间有很多网络设备,例如网关、路由器、交换机等,就会形成很多网络的路径,当数据包到达一个网络节点,就必须通过路由算法决定下一步路径
做个形象的比喻,寻址就是告诉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什么方向,而路由则是选择路劲
网络接口层
生成IP头部后,接下来交给网络接口层,在IP头部加上MAC头部,并封装成数据帧发送到网络上
网络接口层主要提供链路级别传输的服务,负责处理与物理网络介质的直接通信
主要的协议有ARP协议
各层封装数据形式
HTTP的传输单位被称为消息被报文,TCP传输单位为段
IP传输单位为包,网络接口层传输单位为帧
不过都可以统称为数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