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news/2024/11/24 21:41:19/

长文预警!时间有限只看加粗字体即可。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如果有时间,强烈建议亲自读一读。

注:本文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讨论仅仅基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所介绍的阿德勒思想,事实上,本书讲述的阿德勒思想恐怕难以剔除本书作者之一,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者岸见一郎自身的理解和观点,准确地说这里探讨的应该是岸见-阿德勒心理学。

目录

1 作者简介

2 内容整理

2.1 概述

2.2 要点整理

2.2.1 目的论

2.2.2 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的起点

2.2.3 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的终点

2.2.4 横向关系:人际关系的健康模式

2.2.5 活在当下

3 评价

3.1 正面评价

3.1.1 形式:近乎完美的对话体

3.1.2 内容: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让人醍醐灌顶

3.2 负面评价

3.2.1形式:对话体带来的弊端——结构略显混乱

3.2.2 内容:观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4 想法

4.1 目的论是审视自身的极佳视角

4.2 横向关系+课题分离=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

4.3 活在当下

1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2 内容整理

2.1 概述

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揭示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全书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活在当下。

2.2 要点整理

2.2.1 目的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惯用决定论来解释问题,而阿德勒却使用颠倒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弗洛伊德认为过去尤其是童年的经历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即过去决定了现在。而阿德勒认为,人是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过去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看法对现在造成了实际的影响而不是过去的事实。

这种视角的转变带来的变化就是,我们自身成了起决定性的因素,看法是可以转变的,那么人也是可以自我改变的。阿德勒着重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实上这正是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

从这样的理论基础出发,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主观问题都可以这样来解释:不是因为A所以B,而是因为我们主观上想要B的结果,所以故意制造A,A只是一个幌子,问题的真正原因是我们自身的目的。这就是目的论。

例如:一个人非常恐惧外部世界,只要踏出房间,马上心悸胸闷无法承受,所以只好日复一日待在家里。

目的论的解释:因为惧怕社交,一心想待在家里,所以故意“制造”出了这种症状。

再例如:因为我性格内向,所以无法与人正常交往。

目的论的解释:因为我想避免与人交往(怕受到伤害),所以才认定自己性格内向。

2.2.2 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的起点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在一个人际互动中,双方各自主导的那一部分叫做课题,每个人只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应该干涉对方的课题谓之课题分离

区分双方课题的依据:做出某个选择之后的结果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认为人的绝大多数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课题无法分离。课题分离的两大障碍:①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获取他人的认可而无法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课题;②对别人的课题强加干涉,企图控制别人。

追求课题分离必须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若不付出这些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所以说,自由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之后,人际关系便不再是千头万绪的纷扰,回归简单的本质。

例如:我想当一个演员,父母却一心想让我考公务员,苦口婆心,痛哭流涕甚至以死相逼。

分析:我选择什么职业是我的课题,父母不认可我的职业选择是父母的课题,至于父母为此做出任何过激行为,那都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我无关。

例如:A喜欢B,却不敢告白,因此很痛苦。

分析:A向B表白是A的课题,B接不接受是B的课题,A无需也无法干涉,这样也就不会畏首畏尾了。

课题分离听起来是非常冷酷的理论,乍一看甚至有点灭绝人性,可是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寒光闪过,人际关系中千丝万缕的纠缠羁绊被尽数斩断,世界变得简单而高效。事实上,阿德勒并不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完全要切断联系各行其是,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阿德勒的建议是:距离不可太近,杜绝互相干涉,但是也不可太远,应该保持伸手就可以触及的距离。用在上面父母的例子当中就是,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还是毫无用处那只能漠然视之,自顾行路了,更多超出界限的努力只是在虚耗生命。

2.2.3 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的终点

2.2.3.1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共同体感觉是个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内在感受。

共同体: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国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过去、现在、未来。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视作伙伴(与敌人相对,能充分信赖并为其付出的人),充分融入共同体。

2.2.3.2 共同体感觉可以带来什么

共同体有不同的尺度,更大的共同体是更广阔的天地,这里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包容性。当我们被风暴吞噬时,如果切换到更大的共同体,风暴便只不过一阵微风。例如:一个人在单位受尽委屈,感到人生无望。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到整个社会,一个单位的事情便显得微不足道。在一个社会当中来讲,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人人生而平等,而不必拘泥于下属必须服从领导。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员工,因此不必逆来顺受。同时社会是广阔的,其中有无数个单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2.2.3.3 如何获得共同体感觉

获得共同体感觉的要点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获得共同体感觉的具体途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2.2.3.3.1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认清自身不可改变的和可以改变的,并专注于后者。“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自我接纳不等于自我肯定。自我接纳是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和自我改变的非凡勇气。

2.2.3.3.2 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将他人视作伙伴,选择性地给予完全的信任

他者信赖无法避免受到伤害的风险,毕竟卸下铠甲之后我们的血肉之躯非常脆弱,一个轻微的打击也可以鲜血淋漓。

然而如果始终设防,则无法走向更深一层的关系。信赖是一种美好的境界,风险是无可避免的必要代价,无限风光在险峰。

2.2.3.3.3 他者贡献

贡献感即幸福

贡献感没有客观度量,只是一种主观感觉,只要能为他人考虑,感觉到自己对共同体有所贡献即可。

2.2.4 横向关系:人际关系的健康模式

2.2.4.1 什么是横向关系

课题分离站在个体自由的角度思考问题,似乎倾向于划清界限,把人与人割裂开来;共同体感觉则强调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与共同体合二为一。这看起来是很矛盾的。如果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那么中间还缺少了什么?这就引出了在人际关系中的健康模式:横向关系。我们既要课题分离,保持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感”,又要去融入共同体,那么融入的方式就很重要:我们应当使用横向关系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结。

横向关系:平等的关系,人与人“不同但是平等”。这里讲的平等更多是指意识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人在社会中显然是具有不同的财富水平社会地位的,但是我们在内心要坚信,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是平等的。因为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谁也不应该控制谁,人人都应当是自由的。横向关系,是课题分离的良好基础

与横向关系相对的是纵向关系中。在纵向关系中,能力强的人具有更高的地位,就成了主人,能力弱的人就成了奴隶,主人掌握了话语权,可以随意干涉奴隶的课题。纵向关系带来的是自由的毁灭,课题根本无法分离。

2.2.4.2 横向关系中如何互动: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批评和表扬是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互动方式。阿德勒明确反对这种方式,他认为:既不应批评,也不应表扬。

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而评价就暗含了一种俯视的视角,破坏了平等的立场。我能力比你强,我的地位更高,所以我有权评价你。归根结底,奖惩是一种纵向关系的产物。奖惩都是一种操纵,借此让他人迎合我的期望,遵从我的意志,奖和惩无非是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奖惩模式非常容易让人习惯于迎合他人,失去自我。

那么横向关系中应该如何互动?首要原则是不评价。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行为这样回应:使用“谢谢”、“真是帮了大忙了”、“我很高兴”之类的语言来表达真诚的感谢和喜悦。阿德勒把这叫做鼓励。在横向关系中,从不企图控制对方或者为对方作决定,只在必要时基于课题分离来进行“援助”,而最终的决定权是在他人自己手中。正所谓“你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河水”。阿德勒心理学始终强调的是自我改变,一切最终取决于自我。

2.2.5 活在当下

过去的事情仅仅通过我们对其的主观看法来对现在的我施加影响,过去对现在没有决定性作用,当下掌握在自己手中,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所以人不应该活在过去的阴影中。

如果只看重未来,给人生设定一个目标,认为只有实现这个目标之后,真正的人生才开始,此前的时间只不过是在去往真正人生的路上或者说是临时的人生,赶路的这段时间便被荒废了,这一段真实的人生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工具。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毫无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人生是由无数个刹那组成的,我们的人生只存在刹那之中,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累积的“当下的刹那”构成了我们的一生,每一刻都是真实的人生,都值得认真对待。想象自己在一个舞台上,一束聚光灯打下来,聚光灯下便是光彩夺目的现在,舞台前后的一片黑暗则是过去和未来,全部的注意力毫无疑问应当聚焦舞台。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慕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到这里了吗?”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3 评价

3.1 正面评价

3.1.1 形式:近乎完美的对话体

本书用对话体写就,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对话体。

读对话体读者会产生很强的参与感,书中的“青年”实际上就是读者的代言人,他的不断追问正好与读者的困惑相合。高深的道理通过浅显的对话展现出来异常生动,丝毫不会觉得枯燥。

我觉得用对话体来讲理论难度是很高的,作者设计对话想必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对话就像意识流,是流动的,其走向难以掌控,起承转合需要特别精巧的设计才能既保证能像真实的对话一样自然发展,同时又不失章法层层递进。事实上,合著者之一古贺史健先生正是一个以对话创作见长的自由作家。

3.1.2 内容: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让人醍醐灌顶

阿德勒思想给人的冲击非常大,因为他的理论很多都与常识相悖。我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常识只不过是以讹传讹,当然如果对阿德勒思想不认同,听一点不同的声音也是好的。

阿德勒的思想其实已经不只是心理学的范畴,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哲学,他教我们用目的论来分析问题,课题分离,建立横向关系,最终获得共同体感觉,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当下。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再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自己的整个人生中,我们都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人应该对自己负责。

3.2 负面评价

3.2.1形式:对话体带来的弊端——结构略显混乱

本书的对话体形式离完美显然还是差了一点。因为对话的不可掌控,不同的主题之间是混杂的,全书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结构,甚至说结构略微比较混乱,读完之后需要读者自己来梳理几个主题。写第2部分整理要点的时候,还真是挺费时间的。

3.2.2内容:观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我们常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说话不能说死,否则就很容易被人找到漏洞。本书中存在非常多绝对化的表述,恰好我又是一个较真的人。这里对其中几个论点做出批驳。

3.2.2.1 目的论是有适用范围的,而且对人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论,给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然而目的论显然是有适用范围的,即主观问题。本书中将所有问题一概用目的论来解释,是过于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仿佛客观事实完全无关轻重,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陷阱。而且目的论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正常人应该是完全积极的,有“勇气”(书中一再强调的勇气)的,其信念不受任何事物影响,否则就是在“撒谎”,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这种前提,完全不承认人本身存在的弱点、脆弱性,对人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难以实践。

例如:本书中有一个观点(如下图):人之所以不幸,完全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不幸。

分析:没错,不幸是一种主观感觉。事实的不幸和主观感觉的不幸没有必然联系,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人会认为是不幸,有的人可能只觉得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事实上,人们对不幸这个概念还是有一些基本共识的,类似生来残疾、至亲去世这种事情就属于公认的不幸。如果有人遇到这种公认的不幸,而我们还要去作诛心之论:“你就是出于某种目的(给自己逃避人生不肯努力找一个借口之类),而亲手选择了不幸”,这种论调完全忽略了人的天性:会因为现实的不幸产生痛苦,这种说法过于残忍,毫无人性。如果一个人真因为这个不幸而变得消极,其实也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去引导他逐渐走出痛苦,但是当头棒喝“你就是个懦夫,用自己的不幸做借口来逃避人生”是伤人且无用的。

3.2.2.2 奖惩是一种正当的互动模式

书中在讲横向关系的互动模式时提到一个观点: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主要理由是奖惩都是一种评价,隐含的前提是评价者站在更高的位置,这就破坏了平等的原则。书中指出奖惩的目的就是操纵,而且会让人习惯于追求别人的认可,不利于课题分离。

书中讲到,我们应该使用“鼓励”来替代奖惩(参见2.2.4.2)。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第一、 奖惩不一定会破坏平等。

书中关于奖惩会破坏平等的逻辑推论中重要的一环是:评价就意味着评价者将自己置于高人一等的位置。

下图是书中截取的一部分原文:

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举个简单的例子:昨天我看了马云在达沃斯论坛上跟记者谈笑风生的视频之后,忍不住心里对马云说“不错嘛,你做得很好”,这哪里就是高马云一等了,高得起吗?

再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好朋友参加一个比赛拿了名次,为了庆祝我请他吃了顿火锅,这一顿火锅显然可以看做是一个奖励,请了一顿火锅我就高朋一等了吗?

我认为基于人人平等,自然可以互相评价。所以评价不必然破坏平等关系,故奖惩也不会必然破坏平等。

第二、 奖惩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

书中谈到奖惩都是为了操纵,“操纵”这个词听起来很邪恶,其实如果换成“引导”,其实也是一个意思。那么我们该不该通过奖惩来做引导?例如,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人通过奖惩来引导其行为,只要引导的方向是对的,我认为就是好的。如果听之任之,让孩子误入歧途,这就是大人的失职了。

第三、 奖惩和“鼓励”没有本质的区别

“鼓励”要求不评价,仅仅是真诚地表达感受:“谢谢”、“我很高兴”。但是实际上,向对方表达这种积极的感受,何尝不是一种评价?因为“你做得好”所以才引起了我的正面感受。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扬?我向你表达这种正面感受是为了对你表示肯定。如果一定要说奖惩和“鼓励”不一样大概也只能说:“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的奖惩,而非物质的奖惩。

第四、 人与人之间互相满足需求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模式

书中说奖惩会使人习惯于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不利于功课分离。事实上人与人互相满足需求,互相认可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如果切断人与人的这种联系,人便失去了社会属性,便不能谓之“人”,社会也将崩溃。事实上在讲功课分离的时候书中也提到了阿德勒的主张:人与人保持距离不互相干涉,但是又不能太远,最好伸手即可触及。书中也提到了虽然不可以互相“干涉”,但是可以“援助”。显然功课分离不是一个绝对要求,应该适度应用,绝对要求功课分离必然导致完全孤立。例如,旁人问你一个问题,他显然是期望你回答的。此时你应用功课分离,他提问是他的课题,我是否回答是我的课题,我选择不回答。除非有特别的理由,否则这样乱用课题分离显然不利于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

3.2.2.3 未来需要规划

书中完全否定规划未来的意义。相关内容截图如下:

书中的说法是:规划人生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不必要是说我们只需要认真把握此时此刻,“旋转起舞”,不用管目的,自然会到达一个地方。不可能是说我们只能掌控当下的刹那,未来的变数太多,人生根本不会按照某个既定的计划来运行。

我强烈反对这种说法。原因如下:

第一、 规划人生是必要的。

我认为理想化的人生应该是这样:信马由缰,率性而为,去体验生命的无数种可能性。但是一旦认准了一个方向,我们就需要设定目标,订立计划。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励我们奋进;良好的规划可以少走弯路。

第二、 规划人生是可能的。

人生的确是由无数个当下的刹那构成,但是人的思想是有连续性的,这个世界也是连续性的,因果律支配着这个世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

4 想法

久闻这本书大名,读了之后相逢恨晚。本书非常具有冲击性和启发性,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以下就几个主题来谈一谈感想。

4.1目的论是审视自身的极佳视角

我认为阿德勒的目的论最大的意义是用来窥探自己的内心,从分析自我出发来找到应对现实困境的出路。

目的论始终强调去找到自身的“目的”。这种“目的”常常是不可非常隐蔽的,它发源于潜意识的情绪和渴望,将其揪出来审查批判一番,非常有利于自我认识。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因为A有各种缺点,所以B讨厌A。

目的论分析:因为B讨厌A,所以认定A具有许多缺点。

细想一下,还真是。当我们喜欢一个人,他干什么都对,甚至放个屁都是香的。当我们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做什么都不对,即使他什么都不做,单单他这个人的存在都可以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所以我们觉得他一无是处。感情和情绪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而我们却难以自觉。从目的论出发,我们才发现内心的逻辑充满了谬误。

需要指出,其实我并不完全认同书中这种解释。B讨厌A,所以捏造了A的各种缺点?B为什么不讨厌C,D,E,F,G呢?所以B讨厌A必然有一个客观上的起因。当B已经对A产生了厌恶之后,对其的主观判断也变得恶毒,但是这只是对厌恶的一种强化,而并非其根本原因。

4.2 横向关系+课题分离=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

横向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谁也不会凌驾于谁之上。中国式的关系中几乎都不是横向关系,而是与之相对的纵向关系,双方总是一高一低,一个发号施令,一个只管顺从。这源自传统文化“忠孝”的要求,对君对父都应该无条件忠诚、顺从。因为这样才有无数想要为子女做出所有决定的父母,以及无所不管的青天大老爷。

我第一次听说课题分离是在李松蔚老师的live上,觉得特别震撼,简直不可思议,却又简单有效。说到底,课题分离是要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我只能对自己负责,无法掌控别人,别人要怎样想怎样做,我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左右。意识到这一点,就算彻底理解了课题分离。我一个朋友总结说,这个什么“课题分离”不就是说“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吗?话糙理不糙,总结得还真到位。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关你屁事”不要用得太过频繁,否则人跟人的联系都切断了。

如果以横向关系为基础,课题分离也就变得很容易。以这两者为基础,人际关系简单得就像瓮中捉鳖。

4.3 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这种鸡汤几乎是烂大街了,然而我还是很喜欢书中关于活在当下的讲述。

有的人一心想着未来,觉得只有达到某个目标之后真正的人生才开始,而之前的人生就只是临时的人生。

嗯?突然一惊,我是在过着临时的人生吗?我想了一下觉得我没有,因为我在认真地过着我的人生。

人生是无数个刹那构成的,我们只活在当前的刹那。共勉。


http://www.ppmy.cn/news/515047.html

相关文章

神舟微型计算机系统重装步骤,神舟笔记本电脑重装系统步骤介绍【图解】

【导读】随着人们对于移动设备的需求的逐渐增大,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了可能。但是我们在使用这样的移动设备的时候,不免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拿笔记本来说,出现系统问题也是一件常有的事情,但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况&#xff0…

小目标检测-切片辅助超推理 SAHI 技术对 YOLOv8 进行推理过程和代码实现

前面章节已经详细描述了 小目标检测-切片辅助超推理(SAHI )技术原理介绍 引入SAHI,这是一种专为小物体检测而设计的尖端流水线。SAHI 利用切片辅助推理和微调技术的力量,彻底改变了检测对象的方式。SAHI 物体检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任何物体检测器的无缝集成,无需进行…

模拟器飞行训练-2022.12.1

1、固定翼模拟器飞行训练 固定翼遥控器飞行的手法和多旋翼的手法有一定的区别,尤其在高度控制方面更为突出;对于美国手而言,多旋翼主要通过左手油门来控高,固定翼却靠右手俯仰来控高;习惯了多旋翼的飞行,需…

飞行模拟软件汇总

民机模拟 名称说明Flight Gear开源飞行模拟软件,功能最弱FSX微软模拟飞行10Prepar3D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FSX基础上开发X-Plane由Laminar Research公司开发MFS2020微软模拟飞行2020 空战模拟 名称说明DCS World数字战斗模拟世界是一款数字战场游戏和模…

飞行模拟代码(一)

控制方向代码 故可设置如下控制轴,来进行飞行模拟 public void TurnLeft(){transform.Rotate(transform.forward, RollSpeed * Time.deltaTime, Space.World);}public void TurnRight(){transform.Rotate(transform.forward, -RollSpeed * Time.deltaTime, Space.W…

【飞行器】模拟四旋翼飞行器飞行含Matlab源码

1 简介 本文基于对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分析了其做各种飞行动作时的力学原理.在假设理想状态下通过坐标转换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进一步简化.最后采用增量式PID算法设计控制系统,在Simulink上搭建模型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分析. 2 部分代码 %%%%%%%%%%%%%%% desired pos…

PC大作[微软模拟飞行10]

游戏公司微软近日对外宣布其PC平台游戏《微软模拟飞行10》(Flight Simulator X)开发工作已经杀青,将于10月17日全面上市发行。本作由ACES工作组担纲开发完成。《微软模拟飞行10》已经是《微软模拟飞行》系列的第十部作品了,该系列…

Unity模拟3D飞机驾驶(稳定版和灵活版)

1、效果呈现: b站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U4y1m7jE?share_sourcecopy_web 注:视频中的实现均纯代码,无动画。 2、操作说明: 自动驾驶操作:AD控制左右旋转,WS控制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