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绞肉机”
时隔20年之后,我的侄女步我的后尘,进入了同一所重点中学——桂林中学读书。春节回家,本想旧地重游一下,却为门卫所阻,曰:“领导决定,春节期间谢绝参观”,不得其门而入。刚好没多久,我侄女开学了,借着帮她送铺盖的因子,终于得已重返母校,想到北大也要求来访者出示证件以证明是“良民”,看来这真有点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我是1986年考入桂林中学读书的,时隔20年重游故地,不免有些感触。当时我是56班,而今班号已排到近300。宣传栏中的教师名单,我还有印象的只有三名:教化学的钱哨,教物理的云霞,均已成为桂林教学名师。另一名周德安老师,已是桂中的党总支书记。其他的老师,估计都已退休多年了。
回顾20年前于桂中求学的日子,虽然不无怀念,但于我印象最深的仍是那时的学习压力。我称之为三年“地狱般”的日子。在高考的压迫之下,同学成了学习机器,当时我住校,一放下饭碗,宿舍同学就一起上晚自习,哪怕停电,也要点上蜡烛继续学习,室外一片漆黑,室内烛光点点,现在想起来,那景色应该来说还有点“诗意”,但那时,所有这些感官都关闭了,大家都在题海中游泳。
我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大多是玩着过来的,成绩很好,总不出班上的前3名。也是由于成绩很好,于是可以进入当时最好的高中——桂林中学读书。然而,高中3年那种为成绩排名而激烈竞争的压力,彻底毁掉了我愉快的学习生活。这3年于我影响极大,现在看来,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好的影响。
在80年代上学的孩子应该大多数都是听话老实的孩子,因为那时不象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信息和开放的环境,我们非常努力,老师也非常敬业负责。记得每晚班主任都陪我们上晚自习。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有天晚上“逃晚自习”,跑去看陈佩斯的电影——《少爷的磨难》,结果回来给老师在教室“堵个正着”。
我们毕业时正值89,高考形势比历年更严峻,记得在广西的高考招生计划一下子调整少了很多,十几人里取一人。原先可以上重点的,只能上一般大学,原先可以读本科的,只能选大专。但我们班还是不错的,没让老师和家长失望,全班50多人,近20人上的是重点大学,只有三名同学没考上,第二年复读再考,也都榜上有名。
遗憾的是,因压力过大,我高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没能上理想的学校,带着一颗“梦想破碎”的“失落”的心跑到广西大学,“混”了四年,唉,不说也罢。
桂中的三年,是我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而结果的不如意,使我对高中生涯并无好感。不是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他们都非常好,而是对中国这种教育体制深为不满。
时隔20年,当我再次迈入桂中校园,并与我侄女交谈,发现,20多年来中学教育方式一成不变,仍然一切围着高考在转,教材仍然是那样的枯燥无味,学生仍要不断地做题……。
我给我侄女看了一本针对非理工专业学生的国外大学教材——《身边的数学》,跟她说,书中介绍概率论是从介绍美国大选投票统计为例开始的,她翻着那本厚厚的对于她来说还看不懂的原版教材,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图真多,例子真多!对,这表面上的差异,其实意味深长。
中国的数学教科书是怎样的?我太熟悉了,因为高考前我把数学书都几乎翻烂了。不外乎“定理”à“证明”à“例题”à“习题”这个刻板的结构,教材编写者想过要把教材编得“好看”和“有趣”吗?想过应该努力让学生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吗?
大量的中国教材只是介绍知识,却不介绍科学的历史,不介绍这些知识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介绍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当时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的,他们走了哪些弯路,最后又是如何得到结果的,而这些结果后来又是如何被推翻或修正的,也不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用的,更不会介绍这些知识有没有不完备的地方,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发展。
现在的教育,只要求学生拼命做题,其目的就是培养做题机器,学生要成为一个机器人,记住许多的解题套路,一看到某道习题,头脑中必须马上浮现出一种解题模式,考试时才能做得又快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难道不是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条件反射”模式吗?反复做题,一种类型的题要做很多道很多遍,就象小学教师罚“犯错”了的小学生“把课文中的某段抄写100遍”一样,可恨!
人大的张鸣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将中国教育比喻为一台只有一个出口的“绞肉机”,学校和家长共谋把孩子逼疯,然后大家就“和谐”了。原先这个绞肉机只有一道工序——高考,绞杀的是中学生,现在又多了一道新工序——考研,我听说,现在计算机专业考研是全国统考了,呜呼,教育部又开始绞杀大学生了,以后如果哪天告诉我博士生也要统考,我不会再惊奇了。啊,这是一块多么神奇的土地!
有能力的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吧!
贫穷的不富裕的没有经济实力的大多数的家长,只能让孩子在国内读了。
然而,很奇怪,教育的受害者却尽力维持现有教育体制的运转,比如许多家长一致要求老师开设课外补习班,双休日也不让孩子休息,孩子考试不好,家长痛心疾首,素质教育——看上去很美,但也仅仅是很美而已。
除了教育部和校方,家长们实际上成为中国教育绞肉机运转的最大的动力来源之一,这个奇怪的怪圈,有谁能找出症结所在,并开出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