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Ocean,偷袭亚马逊AWS的云计算小霸王

news/2024/12/30 0:52:49/

    DigitalOcean,通常被用户们称之为DO,我称之为云计算小霸王。说小霸王之前,我们说说10年前那个小胖子。

十年前的云计算小胖子

    在《云计算时代--本质、技术、创新、战略》一书中,我们用虚胖的小伙子来形容RackSpace,它几乎就是就是那个时代的云计算小霸王。

    Rackspace成立于1998年,10年后登陆纽交所,2005年进入虚拟服务器领域,2010年,Rackspace一度被视为亚马逊AWS的最大对手。此时,微软、谷歌还未正式入场,Oracle、IBM还在沉迷于上个时代的忧伤,刚刚成立的阿里云还在研究分布式系统Hadoop怎么该得更好更彻底一点。

       

    由于Rackspace在IaaS上做得比较早并且是少数将IPaaS看成核心业务的公司,其IPaaS产品线比较齐全,大家把它看成是AWS的直接竞争和挑战者,还有部分原因在于Rackspace是炙手可热的Openstack的发起者。2012年,Rackspace联合NASA宣布开源平台OpenStack的建立,一时风头无两,社区规模和活跃度直逼Linux项目,被称为“云计算操作系统”、“下一个Linux”,无数的IT巨头以它为原型发布产品、无数的500强公司和运营商以它为基础构建公有云私有云,更有无数的创业公司以它为基础发布私有欲公有云产品并获得融资。

    Rackspace2013年公有云服务的总营收近4亿美元,这是AWS的六分之一左右,这与Salesforce、IBM、Microsoft、Google在IPaaS上的营收相比也不逊色。彼时,rackspace是IaaS市场上营收排在AWS后的第二名。

    然而就在Rackspace最高光的这两年,微软谷歌发力,IBM、Oracle入局,投资猛增,价格战猛打。

    云计算市场太大了,Rackspace这个小胖子,似乎吃不下,吃了也消化不良。

    何况群狼环伺,Rackspace被放上收购席。

    之所以当时称之为虚胖的小伙子,而不是小霸王,主要基于两点:

    

    一方面是因为Rackspace面临的竞争对手都很庞大。虽然不是所有庞大的对手都很强大,但像Amazon AWS和Google cloud这样的对手是很强大的。特别是Amazon 的风格是重增长不重盈利,产品升级迭代快,规模大产品降价也频繁,这给Rackspace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既有价格上的,也有硬件一次性投入的,也有研发投入的,而且会反映到股价上。

    

    另一方面是因为Openstack展现出的商业收益很有限。Openstack在2012到2013年红得发紫,成为云计算在开源领域的旗舰项目。在2013年初,其股价在业绩和Openstack预期的刺激下,股价一度高达80美元,但随着Openstack本身的控制权的分散,和Rackspace在Openstack上获取商业收益的缓慢,2013年底股价已经到了40美元以下。

    当时对Rackspace的战略建议是:忘了Openstack,不计成本投入公有云IPaaS。

    不过后来的事我们都看到了,RackSpace被迫缴械投降了,重回IDC和托管主业。

    RackSpace发展云业务几乎与亚马逊同时,也就前后脚,可以说都有先发优势,能有当时的成绩,一是有先机,二是执行力还可以。但随着巨头的入场和竞争,很快打了退堂鼓。

    2014 年初,Rackspace和在云计算领域大打价格战,导致Rackspace利润不断下滑,最终退出与AWS的竞争。为了改善现金流状况,Rackspace开始专注于为大型企业提供高利润的云托管服务。

    Rackspace首席执行官TaylorRhodes后来在复盘这个决策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亚马逊在这种规模的游戏中,比我们这样的竞争者装备得更好,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核心业务来筹集资金。他们对这个市场的期望设定了一段很长的不赚钱的时间——他们是为了增长进行再投资。而我们的创新无法跟上这种脚步。”

    

    意思就是,这个局Rackspace没钱跟。

    从2005年至2012年间,Rackspace在云领域已经投入了近10亿美元,这确实是一大笔资金,但和其竞争者的投入相比,明显不值一提:

    

    

    Rackspace之后,硅谷云计算创业公司Joyent也放弃了独立发展,接受了三星集团的收购邀约。该公司CEO ScottHammond在一份公告中坦承,公司虽然技术领先,但是缺乏参与公共云市场竞争所需的规模。创立于2004年的Joyent是硅谷典型的技术创业公司,前后拿到过总额约2亿美元的融资,客户约有3万多家。

    

    2018年5月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了2018年版全球云基础设施即服务魔力象限,仅有6家供应商入选,其中包括亚马逊AWS、微软、阿里云、谷歌、Oracle和IBM,包括Rackspace等在内的14家企业从这份有影响力的报告上消失了。


    2018年之后,Gartner再不发布全球云基础设施即服务魔力象限,Gartner认为,市场已定,再无悬念。

    事实上,在Rackspace、Joyent头像后,2016年后,风投已经不再对公有云创业公司进行投资。

    大家达成了一致:公有云市场,格局已定,再无悬念。即使有,那也是IT巨头之间的战争,那是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的投入。

    此话自然不虚。

    DigitalOcean是个异类,它是在巨头悉数入场,竞争激烈,格局几乎稳定的情况下,入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DigitalOcean的崛起

    DigitalOcean2011年成立,以十来名工程师,四五台服务器起家,到2012年底只有100台web主机,2013年初1个月仅上架4个机柜,到2013年底每天上架2个机柜。

    2014年11月,DigitalOcean成为全球第三大托管公司。中间曾一度成为仅次于Amazon的第二大托管公司,后被阿里云超过,近几年稳定在第三名。

    下图是DO的发展轨迹,上面是web 服务器数量,下面是全球托管公司排名。

下面是最近几年全球最大托管公司的发展轨迹,纵轴代表WEB虚拟机数量:

再看下面的数据:

    2020年6月,Amazon有95196个网站净迁移到DO,Google有4217个网站净迁移到DO,GoDaddy有2508个网站净迁移到DO。因为通常有迁移过去的,也有迁移过来的,所以迁移到DO的减去DO迁移到对方的,就得到净迁移。

    所以,DO对Amazon、Google、DoDaddy保持着净迁移优势。再结合历史数据,DO对IBM、OVH、中国移动、微软、Cloudflare、Rackspace、阿里云、KT、Linode等托管公司也经常保持净迁移优势。

    在Web服务器数量上,DO确实曾经做到了对AWS的逆袭。2013年12月,DO增加了6514台Web服务器,亚马逊同期增加了6269台Web服务器。这个月,800个网站从Amazon迁移到DO,88个网站从DO迁移到Amazon AWS。下图是当时的新增Web服务器趋势图:

    

    DO如今保有60万台虚拟机,在2017年7月达到100万注册用户。大客户Cloudways使用着近万台DO的虚拟机,

    2013年8月融资320万美元,2014年4月融资3700万美元,2015年7月融资8300万美元(被用来获取1.3亿美金贷款),2020年4月以11.5亿美元的估值融资5000万美元。

    DO2015年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已经为正,在2015年底有209名员工。

    这样的势头,当然让AWS有点心慌。2016年底 Amazon AWS 推出了模仿产品lightsail,以此抵御DO的势头。

    DO的网站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官网,TOB业务的逛网,全球排名2000名左右,在中国排名200名名,这是在DO在大陆、香港、台湾、日本没有机房的条件下取得的,新加坡有机房,但没有中文网站,也从没有中文广告投放。

    虽然,DO只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领域,压倒亚马逊AWS和阿里云,但以DO所掌握的微不足道的资源,这仍然可以称之为逆袭,并称之为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DO的做法和思维

    我们先要看这样一些事实:

  • DO的搜索流量占比长期在40%

  • DO在2012-2016年只有一款产品-云主机

  • 不卖windows主机

  • 没有一名销售

  • 从未参与所谓的价格战,从未调整过产品价格

    这5个事实,任何一项拿出来,在今天的云计算市场,都是异类。更进一步,如果国内的公司实施上述任何一项,都会认为是在自杀。

    我们可以通过DO和媒体的对话来探寻其思维。

    2017年,DigitalOcean CEO Uretsky是这么说的:

  • –我们以完全不同的角度进入云计算市场。没有人真的关注一个小众市场。

  • –企业级市场不是我们的甜点。

  • –当一个小客户成长为一家大公司,它只需要增加他在DO上的支出。–长期来说,DO的增长是因为在DO上使用云产品,相对其他复杂的云服务商,更容易。

  • –大的云公司实际上忽视了中间夹层--个人开发者(以及背后的中小公司),投资者对于我们对标的的中小企业市场规模很感兴趣

  • –在TechStars项目中,尝试过不同的想法和路径后,我们定下了最终策略-简单:让客户以最简单最便宜的方式把应用上线。

  • –本质上,每一家公司都是营销公司,对客户传达的每个元素都是需要打磨的信息。

媒体和客户是这么评价的:

  • 并不是没有其他公司尝试过服务个人开发者群体,但是稍有规模,要么向企业级客户转型,要么被企业级云服务商收购,比如SliceHost和Voxel

  • 小型企业并不想雇佣系统管理员来处理AWS复杂的产品和价格结构

  • DO从出生就被设计为简单直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但也是这个公司的核心优势。通过简化产品和价格,Do越关注与中间层,与亚马逊和rackspace的竞争将越少,客户基数也将越大。

  • 有着不可思议的UI、快速的性能、低廉的价格、有用的向导,DO是开发者的完美选择

  • 吸引开发者的地方:简单的UI和极简主义路径;良好的性能和特性;丰富的文档;可承担的价格;庞大的客户社区

  • 其他企业都在主动被动关注小白和专家客户,而DO正把自己打造为开发者眼中的第一选择

    2014年DigitalOcean CMO也是联合创始人回答了若干问问题。

  • Q:DO的发展速度高于整体云市场。DO与其他云服务商有什么不同。

  • –A:我们自己是开发者,我们经常被主流云服务商的复杂性搞得很困惑。所以我们构建一套基础环境,引导、教育开发者能够简单地部署、配置、扩展应用。

  • Q:DO声称以开发者为中心,你们做了什么对开发者友好的事情?

  • –A:最重要的,我们将用户体验放在最高优先级。我们用最简单的体验满足个人开发者的需求。简单的界面、直白的价格、快速的硬件和部署,对开发者非常有吸引力。我们的API易于使用。所有这些降低了使用门槛,这是开发者的底线。

  • Q:今天很多公司瞄准了开发者,但绝大部分公司不能成功地吸引他们。是什么区分了真正的开发者为中心和伪开发者为中心?

  • –A:大部分公司想吸引广泛的开发者市场,只有少数公司关注于给个人开发者提供一个理想的云平台。我们确保我们发布的每一个公司是简单的。在DO上,用户的大部分猜测和疑惑都不存在了,从价格到功能特性都是这样。用户明确地知道他将得到什么,清楚的知道他将付多少钱。

  • Q:Amazon AWS现在是云中的巨人,DO或其他公司怎样能颠覆AWS?

  • –A:我们不认为AWS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发布优异的产品给企业使用,但是最终,这不是我们的场景。我们关注于更简单的替代品,对用户更友好且真的是为个人开发者打造。

  • –A:AWS也声称他们给开发者需要的一切,但是AWS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我们在市场上的定位只有一个,尽管我们的用户主要停留在个人项目的层面上。

  • Q:你让开发者方便了,但是谁来管理这些基础设施呢?

  • –A:我们非常相信开发者将逐步成为决策者。开发者并不希望服务商用体验来控制他们,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现在可以来说DO的核心理念了。

DO的核心理念

    DO的核心理念是三个:价格上便宜,体验上简单,运营上对标开发者。

    不得不说,中前期最大的发展推动力就是价格。DO的价格是AWS的三分之一。

    低价永远都是杀手锏,这与淘宝的诞生、拼多多的崛起,其实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能长期实现低价,DO认为:

  • –小服务商没有大服务商的一些组织开销;小服务商专注于一些自己选择的核心产品。这能让小服务商的运营成本更低,也能让价格更低。

  • –相反,大服务商并不十分地专注,有不同的业务组织竞争资源,这将推升成本。例如,亚马逊投入很多资源在只能手机、电视、阅读器等,而谷歌投入很多资源在自动驾驶、眼睛、物联网等。

    但仅有超低价并不能实现长期快速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两个理念的配合。特别是简单和价格是了DO快速发展的核心。一位媒体人士说:

  • 我个人亲眼见到大量的创业公司,因为简单和价格,迁移到DO上。但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大型企业在选择云时评估过DO。•

  • 如果企业级合同是这些小服务商的商业目标,我反而很担心,但SMB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

    
一些细节

    我们来看关于体验和简单的一些细节:

  • –页面的很多地方都用空白填充,白色的空白

  • –开一个新机器、或者关机,只需要一两次点击(部分情况下)

  • –除了配置开发者不需要关心任何价格差异

    首先看首页。

    这是AWS的首页:

    这是阿里云的首页:

    

    这是DO的首页:

    我们注意到,DO的UI风格更为强调简洁,甚至注册按钮做成了双用途的,技能注册也能登陆。

    我们看登录页,这是AWS的:

    这是阿里云的(看起来跟AWS有点似曾相识):

    这是DO的:

    

    DO的登录页页面元素极简,页面上没有任何刻意运营的痕迹。

    再看下品下拉页。这是AWS的:

这是阿里云的:

    这是DO的:

    没错,阿里云比AWS还要多几十款产品。两者都是一百多款产品,一个页面都是放不下的。跟大厂比产品丰富度,那肯定是比不了。DO当然没有比,但DO如果为了丰富产品序列,这里还可以列几个出来,但DO故意没有列,就是为了给用户一个印象--简单。

    我们再看定价模型。就云主机来说,DO只有一个定价模型,3类配置型号。AWS有三个模型,十几类配置型号,阿里云也是。最最简单,也得有个预付费和后付费模型吧,DO是没有的,只有后付费。而且,这么多年,配置和价格居然是成线性比例,这完全不符合运营逻辑,但是DO为了简单就是这样了。

    我们再看主机实例列表页。这是阿里云的:

    这是DO的:

    这两个列表页的差距应该是很大了。阿里云的列表页除了感觉有点混乱,有时还有小bug(上面的主机列表区域高度过小,两台主机都展示不出来)。    功能当然是阿里云的丰富,显示的信息也是阿里云显示的多,但DO显示的信息极少,就是为了“简单”,甚至有点过分。为什么呢?因为列表页,一般都是有多选和批量操作的功能的,但是DO这里没有。唯一的解释就是对于对于“简单”体验的执著和故意为之。

    等等等等,这样的细节太多了。

    

    我们称AWS的体验是中庸的体验,就是–体验置于比功能、运营同等或略低的位置–但能体会到体验的连贯性、专业性。

    我们称阿里云的体验为运营的体验。就是体验置于比功能、运营明显更低的位置,体验是运营的附属组成。体验既要服从于功能,又要为站内运营让路。

    我们称DO的体验为预设“简单”理念的极致体验。体验置于最高优先级,高于功能罗列、网站运营,看不到所谓的站内运营痕迹。用户点击看到的,只有他想看到的。而且快速迭代,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功能,半年内肯定有新的体验迭代。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计费模式:

DO

计费模式服从于体验

阿里云

计费模式服从于运营

一种:按小时后付费。无门槛

两种,细分为4种。

后付费:必须有100余额;一键购买的用户不能享受按小时后付费

预付费:周、月、年,有不同的折扣;一年两年三年有不同的折扣;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属性有不同的折扣,比如带宽配置折扣不同

理念:简单,可预测

理念:运营导向;照顾、满足所有客户群需求;自身的诉求凌驾于某个或所有客户群的需求和体验之上


    看一下定价和运营:

DO

定价和运营服务于体验

阿里云

定价和体验服务于运营

面向未来(规模化生产运营)定价(直接到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价格)

面向成本定价。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采购成本,发布不同的产品型号,定义不同的价格

大客户有更大折扣

从未参加价格战,从未调整价格

特殊时段营销活动有不同折扣

理念:简单,可预测

理念:运营导向;照顾、满足所有客户群需求,自身的诉求凌驾于需求和体验至上

    

    什么叫“定价理念:简单可预测”呢?下面是定价图:

    配置、价格、总价,都是线性的。所有产品和型号在全球几大洲8个机房统一价格。客户不用关心地点价格差异,不用关心促销时间囤点货。

    什么叫“运营服从于体验”呢?


运营服从于体验:DO

体验服从于运营: AWS,阿里云


理念指引的体验

运营式体验

站内互链

必要时,有

很多,流量价值最大化思维

展示站外广告

只要能带来更多收入就放

产品型号

即使有必要,也考虑如何更简单

有必要就加,不断堆叠

功能展示

即使必要,也要看起来简单

简单罗列

功能增减

相当数量客户需要或战略需要,才考虑如何简单地增加

有部分甚至1%客户需要,即可增加

付费模式

让客户省心省力,用起来简单,用起来收钱,压倒其他需求

尽可能让客户一次性预付更多的钱,将所有运营成本尽可能转移给客户;收入的提升、成本的优化,压倒用户体验

营销规则

无。不用短期、长期折扣,隐形强迫用户不当消费

用经常性的、分细粒度的折扣政策,刺激用户消费;而不论用户是否享受了云的价值、是否过度消费、是否容易理解计费模型、是否容易预测费用


运营服从于体验,能做到真的让客户省心省钱省力,而体验服从于运营,主观上想让客户花更多的钱,实际上也是。

能不能复制

    很大程度上,这不具备可复制性,它涉及到理念的坚持和创新,这并非投多少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并不是常见的竞争策略:我们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我们要扩大基础设施规模,我们要服务好客户快速解决客户的问题。

    它是坚持理念、无处不在地体现理念、用不断的创新来强化理念,这几乎是乔布斯式的做法。这也是一个不是失败的一大糊涂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做法,也是一个吸引无数粉丝创造伟大产品的做法。

    这真的能让DigitalOcean在云计算的路上走到最后吗?不得而知。

    中国云计算市场上能复制这样的理念或路径吗?不得而知。

    它创造了一个令很多用户感觉很爽的产品,在当下,这就够了。这是无论多大投入,无论多少销售额,都换不到的东西。


http://www.ppmy.cn/news/350667.html

相关文章

Chrome变身小霸王, 玩一玩超级马里奥

超级马里奥(超级玛丽)是任天堂经典游戏, 可以说是红白机时代的扛把子, 现在我们通过Chrome扩展程序玩超级玛丽了 下载地址: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super-mario-game/pefcballkadhkhjialafhaoeidhnfefl 下载完成后, 点击超级玛丽的图标,即可愉快玩耍 超级…

老顽童java模拟器_在这款神还原的小霸王模拟器上,我终于玩到了20年前的老游戏,真香...

在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的时候,红白机游戏曾是不少人的童年挚爱。 做完作业后,坐在地板上跟小伙伴一起玩小霸王,现在已经很难体会到这种简单的快乐了。 最近,有个开发者搞了个小霸王模拟器,提供了许多经典游戏供玩家体…

Game Center - IDEA秒变小霸王游戏机

GameCenter is an IDEA Plugin for Developer to play Games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UXbrgy6-1682567016411)(null)]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OEO3wBPX-1682567016018)(null…

小霸王游戏机手柄(二)——代码读取

在我的上一个博客小霸王游戏机手柄(一)——硬件解读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手柄所用芯片及其时序功能,还知道了DB9接口所用到的5个管脚中每个管脚的硬件连接及其作用,接下来就可以编写程序来读取手柄的数据了。   在这里我们使用STM32…

Gin微服务框架_golang web框架_完整示例Demo

Gin简介 前些天发现了一个巨牛的人工智能学习网站,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忍不住分享一下给大家。点击跳转到网站 Gin是一个golang的微框架,封装比较优雅,API友好,源码注释比较明确,具有快速灵活&…

APP性能测试,你需要关注哪些指标?

一、Android客户端性能测试常见指标 1、内存 2、CPU 3、流量 4、电量 5、启动速度 6、滑动速度、界面切换速度 7、与服务器交互的网络速度 二、预期标准指定原则 1、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所有指标要强于竞品 2、产品经理给出的预期性能指标数据 3、符合业…

网易云ncm文件转mp3

本人卖了一个ipod nano6,帮买家导些歌,结果用网易云下下来一堆ncm文件,一脸懵逼,因为ipod只能放mp3文件。上网查了一下ncm文件,只能在会员有效期内放这个歌。 于是上网查了下,发现GitHub上有例程代码可以破…

SYRE蓝牙表带:让iPod nano支持蓝牙耳机

众所周知 iPod nano是个很神奇的产品,不单单可以听歌,还可以当作手表。但是,把iPod nano当作手表戴在手上了以后接上耳机线连接在手上不觉得很奇怪吗?有时候会因为动作太大会拉扯到耳机带来不便,或者是把耳机活生生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