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阑及其作用
透镜口径与成像光束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1. 照相机中的光阑
光阑是在照相镜头后面有多个金属叶片包络形成的圆孔,也称为光圈。
2. 光阑类型
- 孔径光阑:限制进入光学系统成像光束口径的光阑。
- 视场光阑:限制成像范围的光阑。
- 消杂光光阑:阻挡杂散光的光阑。
3. 渐晕
渐晕:斜外光束宽度比轴上点光束宽度小,造成像平面边缘部分比像平面中心暗。
线渐晕系数: K D = D ω D K_D = {D_\omega \over D} KD=DDω
面渐晕系数: K S = S ω S K_S = {S_\omega \over S} KS=SSω
允许存在渐晕的目的
- 减小光学零件的外形尺寸;
- 减小边缘光线带来的相差。
二、望远系统中成像光束的选择(双筒望远镜)
1. 轴向光束传播情况
- 轴向光束对称于光轴,位置不可选择;
- 轴向光束的大小由光学特性参数决定;
- 为满足特性参数的需要,各光学参数的通光口径必须至少保证轴向光束全部通过;
- 此时,物镜对应的通光口径最大,目镜最小。
2. 轴外光束传播情况
- 物镜框的大小决定了通过系统的光束,因此物镜框起到了孔径光阑的作用;
- 物镜像平面上的分划板限制了成像范围,就是视场光阑。
3. 相关定义
- 出射瞳孔:孔径光阑在系统像空间的像,出瞳
- 入射瞳孔:孔径光阑在系统物空间的像,入瞳
- 出瞳是光能最集中的地方,为了看清整个视场,眼睛的瞳孔应该和出瞳重合;
- 对出瞳距离必须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仪器大于6mm,对于军用仪器,要大一些,可能大于20mm。
三、望远系统中成像光束的选择(周视瞄准镜)
周视瞄准镜特性参数
视放大率: Γ = 3.7 \Gamma = 3.7 Γ=3.7
物方视场角:2 ω \omega ω = 10°
出瞳直径:D = 4mm
出瞳距离:I’z ≥ 20mm
物镜焦距:f’物 = 80mm
目镜焦距:f’目 = 21.6mm
1. 轴向光束
入瞳直径:D = D’ × Γ \Gamma Γ = 4 × 3.7 = 14.8mm
位置对称于光轴
各光学元件的通光口径至少应该保证轴向光束通过。
2.轴外光束
孔径光阑的选择
- 应该选择在对应轴向光束口径最大的元件上;
- 保护玻璃、直角棱镜、道威棱镜、物镜口径要求相同;
- 将孔径光阑选在道威棱镜上,体积最大,位于中间。
周视瞄准镜中斜光束通过时的特点
由于道威棱镜的前后两个表面均切割光线,整个斜光束孔径都小于轴向光束,整个视场都存在渐晕。孔径光阑位于道威棱镜上,在像空间也有一定范围,无法根据出瞳的定义来确定位置。
出瞳、入瞳的位置
- 出射主光线与光轴的交点确定出瞳位置;
- 入射主光线与光轴的交点确定入轴位置。
名义孔径光阑
在道威棱镜的情形下,实际限制光束的是棱镜的两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当于在中心点处,设有一个孔径光阑,称为系统的名义孔径光阑。
眼点
有些情况下,系统并不是整个视场都有渐晕,而是一定视场内无渐晕,视场超过一定大小才会有渐晕。按照视场中央没有渐晕的部分光线确定出瞳位置。
- 眼点:边缘视场主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 眼点距离:眼点与系统最后一个表面顶点之间的距离。
3. 小结:望远系统中成像光束的选择
光束选择
- 为什么要进行成像光束的选择?
成像光束的位置将决定各光学元件口径的大小。
- 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光束?
斜光束。
- 如何选择?
成像光束通过确定孔径光阑的位置来选择。
- 选择的一般原则
为使仪器体积重量尽可能小、尺寸均匀,让主光线通过孔径光阑中心;孔径光阑选择在对应轴向光束通过时口径最大的光学元件上。
出瞳位置
- 无渐晕系统:出瞳是孔径光阑在像空间的像;
- 整个视场都有渐晕:根据出射主光线和光轴交点确定出瞳位置;
- 边缘视场存在渐晕的系统:根据无渐晕的中心部分来确定出瞳、入瞳。有必要的情况下,用眼点来代表边缘部分光线的位置。
视场光阑
位于系统像平面上或附近,限制成像光束的范围。
四、显微镜的光束限制
1. 成像范围
- 线视场:用成像物体的最大尺寸表示
- 线视场的大小由像面上放置的框大小决定,它限制了观察的范围,因此,它就是视场光阑。
2. 成像光束的大小
成像光束的大小用轴上点发出的光束与光轴的夹角来表示。由光轴转向光线,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
在显微镜中,物镜框就是孔径光阑。
-
物方孔径角 u 和物方折射率 n 的乘积 nu 叫数值孔径。
-
用 NA 表示 nu = D ′ Γ 500 {D'\Gamma \over 500} 500D′Γ 表示。
-
为保证出射光束有一定大小,D’ ≥ 1mm,则 NA ≥ Γ 500 {\Gamma \over 500} 500Γ
-
NA 与显微镜的分辨率有关,NA 越大,分辨率越高。
-
提高 NA 的方法:提高 u;提高 n,使用油浸物镜。
五、远心光路
1. 测量物体大小显微镜中的光束限制情况
- 物平面位置必须准确,像平面才能与标尺重合;
- 像平面测量的是弥散圆的中心,即主光线与像平面的交点。由于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处,主光线随着物平面的移动而改变,其与像平面的交点也随之改变;
- 物方远心光路:将孔径光阑放置在像方焦平面处,入瞳在无限远。
2.用于大地测量的显微镜
用于大地测量的显微镜需要测量出物体距离光学系统的相对位置。
若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处,如果调焦不准,就会带来误差。当像平面与标尺分化刻线不重合时,测出的是主光线与像面之间的距离,该距离随着标尺移动而变化。
像方远心光路:将孔径光阑放置在物方焦平面处,出瞳在无限远。
六、场镜的特性及应用
1. 场镜的作用
在不改变光学系统成像特性的前提下,改变成像光束的位置。
- 场镜与像平面重合(或者非常接近);
- 物镜所成的像位于场镜主平面上,经过场镜后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等。
2. 场镜的应用
正透镜减小出瞳距离,负透镜增大出瞳距离。
七、空间物体成像的清晰程度–景深
1. 景深的定义
- 能够在像面上获得清晰像的物空间深度,称为系统的景深。
- 最极限的能够清晰成像的远处物平面,称为远景平面。
- 最极限的能够清晰成像的近处物平面,称为近景平面。
2. 公式推导
远景平面
1 l 1 = 1 l + Z ′ D ( 1 l + 1 f ′ ) {1 \over l_1} = {1 \over l} + {Z' \over D}({1 \over l} + {1 \over f'}) l11=l1+DZ′(l1+f′1)
近景平面
1 l 2 = 1 l − Z ′ D ( 1 l + 1 f ′ ) {1 \over l_2} = {1 \over l} - {Z' \over D}({1 \over l} + {1 \over f'}) l21=l1−DZ′(l1+f′1)
景深
1 l 1 − 1 l 2 = 2 Z ′ D ( 1 l + 1 f ′ ) {1 \over l_1} - {1 \over l_2} = {2Z' \over D}({1 \over l} + {1 \over f'}) l11−l21=D2Z′(l1+f′1)
3. 景深的性质
- 容许的光板直径越大,景深越大;
- 照相物镜的相对孔径与焦距和景深的关系:
1 l 1 − 1 l 2 ≈ 2 Z ′ D 1 f ′ = 2 Z ′ ( D f ′ ) f ′ 2 {1 \over l_1} - {1 \over l_2} ≈ {2Z' \over D}{1 \over f'} = {2Z' \over \Big({D \over f'}\Big)f'^2} l11−l21≈D2Z′f′1=(f′D)f′22Z′ - 相对孔径越小,成像范围越大,景深越大;
- 大景深(拍远景):短焦距,小相对孔径,对准距离远;
- 小景深(拍特写):长焦距,大相对孔径,对准距离近。
- 若要求最远的清晰范围直到无穷远,则基准物平面的位置是最近清晰物平面位置的两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