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近来可还安好?小可今天又来了,感谢诸君对小可上一篇帖子的捧场,小可拜过。
引子
小可本来没有写这篇文章的打算,因为,小可一不是音频专业的从业人员,二是小可对频谱的认识还是极为浅薄,自己并没有动手测过手上任意一副耳机的频响。可是小可今天看了某些帖子,深感一些哗众取宠的烧人对坛子风气的破坏,故在此小小献丑写下此文,不求能对诸君有多大贡献,只愿能稍稍打消诸君对频谱图的神秘感,小可便已然知足。
(注:以下将用小可比较熟悉的t1与hd600的频谱图作为范例)
小可为了方便诸君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先把提纲给诸君列出。
第一部分:“什么是频响曲线图/频响衰减图”
第二部分:“频响图能做什么”
第三部分:“怎么结合频响图解读耳机”
小可本文中的频响曲线选用被广泛引用的金耳朵频响图,且文中将在第三部分引用一份不知出处的关于各个频段声音特色的说明,特在此注明。
“什么是频响曲线图/频响衰减图”
诸君可以看一看帖子里的两张图,第一张图是最常见的频响曲线图,第二张是频响衰减曲线图(俗称瀑布图)。学过数学的烧友一眼就能看出,频响曲线图其实就是一个十分简单的xy坐标系,而频响衰减曲线图则是一个xyz三轴坐标系。诸君可以回想回想,当你在高中学数学的时候,遇到一张从未遇见过的坐标系图时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单位!对 !要看懂一个坐标系最关键的就是要懂它的单位。
我们先来看频响曲线图,在这张图中,纵坐标y轴上的单位是Db也就是Decibel,分贝。分贝相信诸君都知道它就是一个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不多解释。而横轴x轴上则是hz(赫兹),声音频率的单位。我们在耳机测试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测评方法就是把耳机的声音粗略分为三个频段,高,中,低三频。通常在我们的认识中,耳机的高频影响乐器,如小提琴,铜钹,之类声音较尖锐,明亮的乐器的听感,中频决定人声,低频决定鼓声。但是事实上,就算是粗略分段,在20-20k赫兹(通常人耳所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的声音里也有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极高频7段频段,而且这7个频段在你所听到的所有声音里(人声,乐器,甚至低噪)都会相互影响,并影响你的听感。所以认为一个频段只影响一种声音,例如认为中频就决定了人声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接下来小可来说说频谱图是怎么测出来的。请诸君注意频响曲线中的绿线,这条绿线是耳机前端向耳机输入的标准频响曲线,俗称标准线(频响测试时所播放的一般是标准的白噪和粉红噪,二者略有不同在此不多赘述)。当前端向耳机输入标准音频时,专业的仪器会记录下来耳机所发出的声音,并且绘成频响曲线图,就是图中的蓝红色曲线(双声道)。那曲线是不是越平缓就越好呢?小可将在第二部分论述这个问题。想必诸君都明白了频响曲线图是什么东西了,接下来看似十分专业的瀑布图就已经不在话下了。诸君可以仔细看瀑布图,相比曲线图,这个三轴坐标系不过是多了一个z轴,大家可以看看这个z轴的单位。ms,没错,就是时间单位,毫秒。瀑布图不过就是一个加上了声音衰减形状的频响曲线图。
小可知道第一部分枯燥的理论一定把诸君都看困了,坚持到这里实属不易,不如咱讲个故事?从前~山里有一个庙,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和尚,大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哈哈,玩笑玩笑。请诸君打起精神读下去,小可努力在第二部分给诸君惊喜~!
“频响图能做什么”
小可很认同一个观点“科学是有理的,但是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在hifi界这个理论更是极为适用。频响图只能做到它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日系耳机往往曲线柔顺飘逸,但是声音对比起欧美耳机总是差上一线?(求日系党轻喷)因为频响曲线图反应的只是一个耳机的三频风格,它是一个暖声耳机,还是一副冷声耳机?它的齿音刺不刺耳?它的低频下潜有多深?量大概有多少?这类关于耳机三频风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频响曲线来解答。但是例如,耳机的谐波失真,耳机的瞬态反应,耳机的声场,耳机的声音密度等等,甚至大量的能影响我们听感但是我们都无法明白说出来的因素,这些都不是看频响曲线所能看出来的东西。一副动圈耳机,和一副静电耳机,就算是做到频响曲线一模一样,有经验的烧友还是能一耳朵分辨,哪一副是动圈,哪一副是静电,单是发声振膜的材质不同,发出来的音色就不相同了(动圈味,静电味?),更何况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这里小可想再补充一点,就是关于频响曲线是不是越接近标准线越好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扬声器能够把输入的声音完全重现出来,那么这就是绝对的hifi。但是事实是,哪怕是丹拿,fm这种hifi界的巨擎,也不可能造出这样的扬声器,哪怕是尽可能地接近也是难于登天。初中我们就知道,声音有三种属性,响度,频率,和音色。也许我们在响度和频率上面可以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的声音,但是在音色上,用纤维质的振膜去还原小提琴马鬃摩擦金属琴弦并且在木质共振器里放大所发出来的声音,这几乎是天方夜谭。所有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并且记住它“不是频响曲线越接近标准曲线的扬声器就越优秀”
最后一部分“怎么结合频响图解读耳机”
接上所说,如果一个扬声器在物理上就限制了它不可能达到最真实的hifi,那么音频厂商要如何去让自己的产品悦耳,并且听起来hifi呢?小可认为手段有两种,一是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去研究一种可以以假乱真,可以模仿所有音色的高科技振膜。二是在调音上下功夫,用一种并不忠实原本声音的调音去提升听感,让声音锐利,听起来更像hifi。现在大部分的主流耳机厂商,一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改进单元与振膜工艺,一方面利用声学知识研究更hifi更悦耳的调音。而频响图所能说明的问题就是调音。一个美妙的调音绝不是加块海绵这么简单的事情。哥伦布的鸡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也许一件事表面上看很简单,但是没人知道在此之前那个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调音不单单是加一块海绵,换一根线材这么简单,在每一副旗舰耳机优美的调音背后,都凝聚了整个耳机厂商几十年来对音乐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好的耳机不单单是一个工业产品,一个电器,更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艺术品。也许耳机素质有高低之分,但是我深信耳机调音里蕴含的思想从无高下之说!
回到正题上来。耳机频响曲线的出现带给烧友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以手头的一只耳机为参考,结合两副耳机的频响曲线来大致推测出目标耳机的三频走向。
以下是小可引用的一个对应不同频段的改变能给耳机音色带来如何变化的资料。
极高频:
16K-20K 色彩 提升有神秘感;
12K-16K 高频泛音,光彩;
10K-12K 高频泛音,光泽;
高频和高频低段:
8K-10K S音;
6K-8K 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
5K-6K 语言的清晰度,提升声音锋利、易疲劳;
中频上段:
4K-5K 乐器表面响度,提升乐器距离近、降落 乐器距离远;
4K 穿透力,提升 咳音;
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
中频:
1K-2K 通透感、顺畅感,提升有跳跃感、降落 松散;
800 力度,提升喉音重;
500-1K 人声基音、声音轮廓,提升语音前凸、降落语音收缩感;
300-500 语音主要音区,提升语音单调、降落语音空洞;
中频低段:
150-300 声音力度、男声力度,提升声音硬、无特色,降落:软、飘;
低频:
100-150 丰满度,提升浑浊、降落单薄;
60-100 浑厚感,提升轰鸣(轰)、降落无力;
20-60 空间感,提升低频共振(嗡)、降落空虚;
低频上段80-160;中低频40-80;低频下段20-40;超低频32-~
小可现在按这个资料简单演示一下如何对比hd600与t1的三频风格。
先拿最简单的来说,6K-8k赫兹影响的是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诸君可以看图两图对比之下,t1在6K-8k赫兹处要明显高于hd600,结合实际听感,hd600的齿音基本不可闻,而t1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很薄亮的齿音,在整体听感上,t1明显要比hd600干净,声音更亮,这都和高频区的走向有关。在这里补充一个关于t1频谱的小知识,诸君可以拿hd800与t1对比,在6K-8k赫兹区域里,hd800做了一个总体曲线下降的处理,而t1并没有,但是在实际听感上,hd800的人声的齿音一般都多于t1,这又是为什么?难道频响图说谎了?是的,真相就是频响图说谎了。小可在和频响帝讨论t1频谱的时候发现,t1在7k赫兹处普遍存在一个点,一个几乎是直上直下接近无响应的点。起初频响帝认为这是t1的品控问题,但是在搜集了各方资料之后,发现t1普遍存在这“个无响应的谷峰”。小可认为,这个点完全是t1团队刻意为之的调音,因为t1要维持高贵的高频听感就必须要让高频部分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而过高的高频又将无法回避齿音重这个问题。所以t1团队可能是故意在7k赫兹处做了某些处理,使之几乎不发声,这样做来,既能保持高频的上升走势,又能把齿音削得非常之薄。每念及此小可都忍不住感叹t1团队在调音上的神来之笔,令人叹服。继续回到hd600和t1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频区1k-2k赫兹之间,t1又有一个谷峰,而hd600继续平走,回到听感上来就是,hd600的人声明显厚过t1。
写到这,小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东西了。小可认为其实hifi一点都不神秘,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解释,只是我们的水平不够,还有太多的东西都没有认识到。但是小可认为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求知探索,总有一天我们曾经认为是玄学的东西都可以清清楚楚的解释出来。小可在hifi界里的理想就是,探索玄学,让hifi不再神秘!!!
注:欢迎诸君参与讨论与批评小可文章里的错漏之处,小可不胜感激。特别感谢频响帝关于dt770的实验让小可有了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最后感谢读完这篇长文的每一位烧友!诸君的阅读就是对小可最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