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行驶车辆的数据监控问题,正在成为市场的新热点。背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车辆事故调查的数据追溯难题。
几天前,特斯拉官方披露,为让用户能够自由查看车辆后台数据,正在开发线上信息系统平台,以供所有车主查询获取车机交互的数据,预计年内上线。
事实上,今年4月,特斯拉美国官网已发布了事件数据记录器(EDR)查询套件,供车主查询车辆行驶数据,彼时该功能的使用仅限于北美地区。
目前,Model S、Model X和Model 3车型均配备了EDR,当系统感应到碰撞或类似碰撞的情况(如撞上道路障碍物)时,EDR记录与车辆动力学和安全系统相关的数据。
而在中国市场,包括长城汽车、小鹏汽车在内的多家自主品牌也已经在多款新车中标配了EDR设备,同时也被用于车辆安全性能的迭代研发。
一、全球监管政策加码
事件数据记录器(EDR)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它几乎记录了汽车的任何动作以及驾驶员对汽车所做的一切。
例如,车辆速度,每个踏板被踩下了多深,车辆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加速度(减速度),哪些设置被启用/关闭,哪些安全带已系紧等等,对于还原事故真相至关重要。
该数据存储在车辆约束控制模块(RCM)中。不过,只有当车辆检测到一个不寻常的物理事件时,才会记录事件数据;在正常行驶条件下,EDR不会记录数据。
公开信息显示,车载EDR系统最早出现在1994年,目前在北美销售的轻型汽车接近99%都安装了类似系统,采集数据包括速度、油门、刹车等信息,同时这些数据必须使用公共工具检索。
此外,欧盟、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也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通过法规来强制要求汽车制造商为新车安装EDR。不过,由于缺乏相关规范,获取EDR所能提供的有关司机行为的准确可靠信息受到了限制。
而近年来,随着自动辅助驾驶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新车上,EDR数据对于跟踪系统执行过程数据以及驾驶员在碰撞前的行为至关重要。
2019年4月16日,欧盟批准了关于通用安全条例(GSR)的一揽子措施,其中,事件数据记录仪(EDR)被要求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新车(包括乘用车、货车和公交车)的强制搭载。
按照相关的法规要求,强制安装将预计最快从2022年3月开始,同时,新的欧盟法规将要求EDR记录比当前美国法规更多的参数。
在此之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已经针对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提出了对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的基本要求,并于2016年完成标准立项草案。
2018年6月20日,工信部首次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征求意见稿),规定了M1类车辆的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外观标识及型式检验等内容。
《征求意见稿》指出,为了对碰撞碰撞事件的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及取证,需要一个完整的、有效的车辆碰撞碰撞事件数据记录系统以记录碰撞事件发生时车辆的相关数据。
一方面可以客观判断碰撞事件产生的原因,保障司法公正,保护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为改善车辆安全系统提供依据,避免类似碰撞事件的发生,提供车辆安全性。
二、市场路线多元化
通用汽车于1974年首次在选定的车型中引入了EDR,主要用于控制和记录安全气囊的展开。
此后,EDR不断增加功能,包括记录和存储与碰撞相关的数据——车速、发动机转速、节气门位置和制动开关电路状态、安全带使用状态等。
传统EDR一般都是和气囊控制模块集成在一起,近年来,国内不少T-Box供应商也开发了集成EDR功能的产品,市面上也有独立的EDR ECU,但成本较高。
而针对目前一些搭载辅助驾驶系统车辆事故多发的状况,理想汽车CEO李想此前也发布微博称,建议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带有ADAS功能的车型必须标配行车记录仪。
按照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修订版)要求,若配备了符合 GB/T 38892 规定的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应视为满足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的要求。
这里的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行车记录仪等类似视频采集设备,按照政策执行时间表,自2022年1月1日起对新生产的车辆实施强制要求。
目前,主流的方案仍是采取搭载独立EDR设备,一部分会通过升级T-Box来满足EDR要求,或者对行车记录仪采取前装标配的策略。其中,行车记录仪被认为是事故分析的一种补充。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新车(合资+自主品牌)前装标配搭载行车记录仪上险量为135.71万辆,搭载率仅为7.12%。其中,豪恩汽车电子、苏州智华、海康威视是主要的供应商。
这意味着,受到上述强制政策影响,行车记录仪前装标配作为满足法规的可选项之一,会出现一波上车潮。
此外,近年来随着ADAS前视摄像头视场角(100°及以上)的提升,行车记录仪功能也正在成为ADAS系统的可复用功能之一,并大幅降低搭载两套系统的成本。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单独的行车记录仪、EDR设备以及ADAS系统复用行车记录功能将成为市场的多个备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