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继器(Repeater)
1. 定义与功能
-
定位:OSI模型的物理层设备。
-
核心功能:放大和再生信号,解决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问题。
-
信号在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中会因距离增加而衰减,中继器通过物理层信号增强延长传输距离。
-
-
特点:
-
无智能处理:仅处理电信号,不解析数据帧内容。
-
双向传输:通常有两个端口,连接两个网段,双向转发信号。
-
2. 工作原理
-
输入信号:接收来自一个网段的物理层信号(如电压变化)。
-
信号处理:对信号进行放大、整形(消除噪声干扰)。
-
输出信号:将再生后的信号发送到另一个网段。
3. 应用场景
-
延长网络传输距离:例如,将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从100米扩展到200米。
-
跨物理介质连接:连接不同传输介质(如光纤与同轴电缆),但需保持信号格式兼容。
4. 局限性
-
冲突域扩大:中继器不隔离冲突域,所有连接的网段属于同一冲突域(需依赖CSMA/CD协议)。
-
带宽共享:所有连接设备共享带宽,无法提高网络总带宽。
二、集线器(Hub)
1. 定义与功能
-
定位:OSI模型的物理层设备,本质是多端口中继器。
-
核心功能:连接多个设备,构建共享式局域网(所有端口处于同一冲突域和广播域)。
-
信号广播:将接收到的信号广播到所有端口(无论目标地址)。
-
无寻址能力:不识别MAC地址或IP地址,仅处理物理层信号。
-
2. 工作原理
-
接收信号:某端口收到信号后,集线器将信号广播到所有其他端口。
-
冲突检测:所有设备共享信道,需依赖CSMA/CD协议避免冲突。
-
若多台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可能发生冲突,导致网络效率下降。
-
3. 应用场景
-
小型局域网:早期用于连接少量设备(如家庭或办公室网络)。
-
低成本组网:因价格低廉,曾广泛用于低带宽需求场景。
4. 局限性
-
性能瓶颈:所有端口共享带宽(如100Mbps集线器连接4台设备,每台设备平均带宽25Mbps)。
-
广播风暴:广播机制导致网络流量浪费,规模扩大时易引发广播风暴。
-
冲突频繁:设备数量增加时,冲突概率指数级上升,网络效率急剧下降。
三、中继器 vs 集线器(核心对比)
特性 | 中继器(Repeater) | 集线器(Hub) |
---|---|---|
端口数量 | 通常为2个端口 | 多端口(如4/8/16口) |
功能范围 | 信号放大与再生 | 多端口信号广播 |
冲突域 | 不隔离冲突域 | 不隔离冲突域(同一冲突域) |
应用场景 | 延长单一链路传输距离 | 构建小型共享式局域网 |
带宽管理 | 无带宽分配能力 | 所有端口共享带宽 |
四、考研核心考点
1. OSI模型归属
-
必考:中继器和集线器均属于物理层设备,与交换机(数据链路层)、**路由器(网络层)**严格区分。
2. 冲突域与广播域
-
关键结论:
-
中继器和集线器扩大冲突域,但不隔离冲突域。
-
所有设备通过中继器或集线器连接时,处于同一广播域。
-
3. 与交换机的区别
-
核心差异:
-
交换机基于MAC地址转发数据帧,隔离冲突域,每个端口为独立冲突域。
-
集线器广播数据,所有端口共享冲突域,效率低下。
-
4. 淘汰原因
-
集线器:因共享带宽和冲突问题,被交换机取代。
-
中继器:在光纤和高速网络普及后,逐渐被光放大器(如EDFA)或更智能设备替代。
五、典型考研真题示例
题目
以下设备中,工作在物理层的是( )。
A. 交换机
B. 路由器
C. 集线器
D. 网桥
答案与解析
-
答案:C
-
解析:
-
交换机(数据链路层)、路由器(网络层)、网桥(数据链路层)均工作在高层,只有集线器(物理层)符合条件。
-
六、总结
-
中继器:物理层信号放大器,用于延长传输距离,不隔离冲突域。
-
集线器:多端口中继器,构建共享式局域网,效率低,已被交换机淘汰。
-
考点核心:二者均属物理层,需对比交换机、路由器理解其在OSI模型中的位置及功能局限性。
理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信号放大”与“广播传输”的核心特点,并联系实际网络演进(如从Hub到Switch的升级)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