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模式
- 引言
- 庞大的单体应用
- 单体应用硬拆为微服务
- 缺乏自动化能力的微服务
引言
技术是都有 两面性,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在进行云原生演化时,会出现过分云原生而不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在此举出一些典型的云原生架构反模式的例子,希望后续的开发过程中不要犯错误。
庞大的单体应用
庞大单体应用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依赖隔离,包括代码耦合带来的责任不清,模块间接口缺乏治理而带来的变更范围影响扩散,不同模块间的开发进度和发布时间要求难以协调,一个子模块不稳定导致整个应用都变慢,扩容时只能整体扩容而不能对达到瓶颈的模块单独扩容等。因此当模块可能存在多人开发时,就需要考虑通过服务化进行一定的拆分,梳理聚合根,通过业务关系确定主要的服务模块以及这些模块的边界,清晰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并让组织关系和架构关系匹配。
单体应用硬拆为微服务
服务的拆分需要适度,过分服务化拆分反而会导致新架构与组织能力不匹配,让架构升级得不到技术红利,典型的例子有:
- 小规模软件的服务拆分:软件规模不大,团队人数不少,但为了微服务化,强行把耦合度高,代码量少的模块进行服务化拆分,一次性的发布需要拆分为多个模块分开发布和维护。
- 数据依赖:服务虽然拆分为多个,但是这些服务的数据是紧密耦合的,于是让这些服务共享数据库,导致数据的变化往往被扇分到多个服务中,造成服务间数据依赖。
- 性能降低:当耦合度强的模块被拆分为多个微服务后,原来的本地调用变成了分布式调用,从而让相应时间变大上千倍,导致整个服务链路性能急剧下降。
缺乏自动化能力的微服务
软件架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处理软件复杂度的问题,一旦问题规模提升了很多,那就必须重新考虑与之适应的新方案。在很多软件组织中,开发、测试和运维的工作都是以进程为单位的,比如把整个用户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进行打包、发布和运行;而进行了微服务拆分后,这个用户管理模块可能被分为用户管理信息,基本信息管理,积分管理,订单管理等多个模块,由于仍然是每个模块分别打包、发布和运行,开发、测试和运维人员的人均负责模块就指数上升,造成人均工作量增加,增加了软件的开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