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第十二章 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
- 12.1 概述:
- 12.1.1 相关定义:
- 12.1.2 软件缺陷的产生原因:
- 12.1.3 减少缺陷的关键因素:
- 12.1.4 软件缺陷的特征:
- 12.2 软件缺陷属性:
- 12.2.1 缺陷类型:
- 12.2.2 缺陷严重程度:
- 12.2.3 同行评审错误严重程度:
- 12.2.4 缺陷优先级:
- 12.2.5 缺陷状态:
- 12.2.6 缺陷起源:
- 12.2.7 缺陷来源:
- 12.2.8 缺陷根源:
- 12.3 软件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
- 12.3.1 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的关系:
- 12.3.2 处理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的常见错误:
- 12.3.3 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的表示和确定:
- 12.4 软件缺陷管理和CMM的关系:
- 12.4.1 初始级的缺陷管理:
- 12.4.2 可重复级的缺陷管理:
- 12.4.3 已定义级的缺陷管理:
- 12.4.4 定量管理级的缺陷管理:
- 12.4.5 持续优化级的缺陷管理:
- 12.5 报告软件缺陷:
- 12.5.1 报告软件缺陷的基本原则:
- 12.5.2 IEEE软件缺陷报告模板:
- 12.6 软件缺陷管理:
- 12.6.1 缺陷管理目标:
- 12.6.2 人员职责:
- 12.6.3 缺陷生命周期:
- 12.6.4 缺陷管理系统:
- 12.7 软件缺陷分析:
- 12.7.1 缺陷分析方法:
- 12.7.2 缺陷分析指标:
- 12.8 小结:
第十二章 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
12.1 概述:
12.1.1 相关定义:
软件缺陷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或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导致软件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工作不符合预期的问题。
12.1.2 软件缺陷的产生原因:
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需求不明确、设计错误、编码问题、测试不充分等。
12.1.3 减少缺陷的关键因素:
减少软件缺陷的关键因素包括规范化的开发流程、有效的质量保证、高效的测试策略、简洁的代码实现以及严格的代码审查等。
12.1.4 软件缺陷的特征:
软件缺陷的特征包括多样性、复杂性、隐藏性、破坏性、连锁反应等。
12.2 软件缺陷属性:
12.2.1 缺陷类型:
软件缺陷的类型包括逻辑缺陷、接口缺陷、性能缺陷和安全缺陷等。
12.2.2 缺陷严重程度:
缺陷严重程度包括致命级别、严重级别、一般级别和提示级别等。
12.2.3 同行评审错误严重程度:
同行评审错误严重程度包括严重问题、一般问题和提示问题等。
12.2.4 缺陷优先级:
缺陷优先级包括高、中、低等级别。
12.2.5 缺陷状态:
缺陷状态包括新建、打开、解决、关闭等状态。
12.2.6 缺陷起源:
缺陷起源包括需求、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
12.2.7 缺陷来源:
缺陷来源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
12.2.8 缺陷根源:
缺陷根源包括人、过程和技术三个方面。
12.3 软件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
12.3.1 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的关系:
缺陷的优先级取决于缺陷的严重性,严重程度越高,优先级就越高。
12.3.2 处理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的常见错误:
处理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时,常见的错误包括无法合理评估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以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缺陷的优先级等。
12.3.3 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的表示和确定:
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通常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其确定可以依据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修复难度和用户需求等因素。
12.4 软件缺陷管理和CMM的关系:
12.4.1 初始级的缺陷管理:
初始级的缺陷管理主要包括制定缺陷管理计划和建立基本缺陷管理过程等。
12.4.2 可重复级的缺陷管理:
可重复级的缺陷管理主要包括缺陷分类与报告、缺陷分析和缺陷跟踪等。
12.4.3 已定义级的缺陷管理:
已定义级的缺陷管理主要包括缺陷预防和过程控制等。
12.4.4 定量管理级的缺陷管理:
定量管理级的缺陷管理主要包括缺陷度量和缺陷度量分析等。
12.4.5 持续优化级的缺陷管理:
持续优化级的缺陷管理主要包括改进管理过程和提高缺陷管理水平等。在CMM模型中,软件缺陷管理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部分,旨在最小化软件缺陷并提高软件质量
12.5 报告软件缺陷:
12.5.1 报告软件缺陷的基本原则:
报告软件缺陷的基本原则包括:及时性、准确性、清晰度和简洁性等。报告软件缺陷应该尽可能地详细描述缺陷,包括缺陷的类型、发现时间、发现位置、复现步骤、影响范围等。
12.5.2 IEEE软件缺陷报告模板:
IEEE软件缺陷报告模板包括报告标题、缺陷简述、重现步骤、期望结果、实际结果以及缺陷类型、严重程度和优先级等内容。
12.6 软件缺陷管理:
12.6.1 缺陷管理目标:
缺陷管理的目标是最小化软件缺陷,并提高软件质量。通过缺陷管理能够发现软件缺陷并及时修复,避免缺陷对软件质量和用户体验造成损害。
12.6.2 人员职责:
缺陷管理团队由项目经理、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组成。项目经理负责制定缺陷管理计划,软件开发人员负责修复缺陷,测试人员负责发现缺陷并报告。
12.6.3 缺陷生命周期:
缺陷生命周期包括新建、打开、解决和关闭四个状态。缺陷在发现后,经过评估和确认后,进入打开状态,确认的缺陷将被分配给相应的开发人员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缺陷进入解决状态,最终在测试人员的确认下关闭。
12.6.4 缺陷管理系统:
软件缺陷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软件缺陷的软件工具。它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跟踪、记录和处理缺陷,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成熟的缺陷管理系统,如JIRA、Bugzilla等。
12.7 软件缺陷分析:
12.7.1 缺陷分析方法:
常见的软件缺陷分析方法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因果图分析、鱼骨图分析、5W1H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团队深入了解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以便于未来避免类似的缺陷。
12.7.2 缺陷分析指标:
常用的缺陷分析指标包括缺陷密度、故障密度、缺陷率、平均修复时间和平均测试周期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团队评估软件质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12.8 小结:
软件缺陷管理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缺陷管理,可以最小化缺陷对软件质量和用户体验造成的影响,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同时,软件缺陷分析也可以帮助团队深入了解缺陷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 随着当今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软件质量的要求不断 提高软件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 还取决于软件质量是否稳定。
- 因此,对于软件缺陷管理及其管理工具缺陷跟踪系统的研究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今软件工程领域里重要的研究 方向。 缺陷管理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是不可缺少的 重要环节,但国内一些开发商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
- 如何结合CMM等过程能力改进的方法,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 缺陷管理机制,提高缺陷管理水平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问 题。
- 缺陷管理及缺陷跟踪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与国外的研究状况相比,国内在这方面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 领域,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去深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