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吟
黄岩,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黄岩方言是黄岩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她历经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是黄岩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魅力!
一、 黄岩方言及其研究概况
黄岩方言属于吴语区浙东方言台州话的南片,以古越语为基础,后与晋室东迁、五代时自闽赣徙族而来、宋室南渡之中原人士的语言融合而成。黄岩方言较早被列入研究对象的是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界泰斗,方言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1927年,黄岩方言有幸成为赵元任先生所选的33个吴语代表点之一。其次是上世纪50年代,黄岩西桥王氏后裔王敬骝先生的《黄岩话捡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汉语方言学会首任会长李荣先生在《语文论衡》中列举了许多温岭方言。《台州市志》专门有“方言”一章,初具规模。还有就是和李荣一样同是温岭籍的阮咏梅的《温岭方言研究》,极具参考价值。近几年我们尚有民间方言书籍若干:《黄岩方言拾趣》、《西乡腔黄岩方言》以及我和池太宁老师一起编著的《黄岩方言汇编》、陈理尧先生编著的《黄岩方言语音语法初探》等。
二、用文字记录黄岩方言的几个现象
1、方言本字大都有出典,如《广韵》《集韵》《玉篇》《说文》等韵书字典可见,但读音和普通话大相径庭。以致于在流传过程中,本字慢慢消失了,同音白字取而代之。
以民国《黄岩县志》中的方言为例:
赚,读若站白。《正字通》:赚,错也。如:尔话讲赚爻。
向者,读若畅基。《说文》向,不久也。如:向者讲座还呒结束。
绐(dài),读若旋。设辞欺人。《广雅》:缠也。古同“诒”,欺骗;欺诈。如:绐死人不偿命。
詨(Xiào)通假字,通“叫”,读若浩白,《类篇》吴人谓叫呼为詨。如:詨尔做事干詨勿动。
2、本字已失传,只留其音在黄岩方言中。
黄岩方言源远流长。由于从前大多数是口头交流,少有文字记载。加上古代战祸频繁,本字失传无考,同音白字记音。
反,推的意思。如:反手拉车。
透,房屋一进一进说一透。民国《黄岩县志》中是用“埭”(音退)字。如:我们常说的三透九明堂。
3、一词多义,义项比普通话范围广泛。
娘:①称母亲、长辈妇女或年轻妇女②果核:橘娘、桃娘。③植物大而老的块茎:番薯娘、芋头娘。④剩饭:冷饭娘。⑤谑称泼辣的妇女:大狼娘。
泡茶:①打开水。如:泡茶去。②中药。如:到药店泡茶捉几帖。我个几日在得吃泡茶。普通话则指沏茶。
值钿:①值钱。②长辈宠爱小孩。如:外婆待小人侯值钿个。
捉拾:①整理东西。捉拾间里。②惩罚、吓唬某人的意思。如:我拨尔捉拾爻。普通话仅指拾掇,收拾整理东西。
4、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a、对味觉程度加深的方言表达:
甜雪雪、蜜桶甜、蜜桶梢甜; 酸叽叽、眼酸闭、牙齿酸落。
苦嗒嗒、死苦苦、黄连苦胆; 咸根根、苦咸、苦丁子咸。
还有淡飷飷、油腛腛、辣呵呵等等形容味觉的词。
b、喜笑怒骂的方言表达:
笑起起、张嘴喳吤八万样个、肚肠筋笑断;肚里呒个饱、下肚呒个塞;倒路死、天诛绝灭;忖忖眼泪出。
c、戏谑讽刺懒汉的俗语或顺口溜:
枯星露水白洋洋,宁可日昼勿乘凉。
日昼日头热吼吼,宁可晚头半夜后。
晚头蚊虫蟹鲎。宁可天亮枯星早凑。
短短几句,有时间、有空间、有意境、有心理活动,一个活脱脱的懒汉形象呼之欲出。在讽刺和嬉笑中劝诫人们。比起一本正经的普通话官话,方言似乎更接地气。
三、黄岩方言与地名文化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她蕴含有丰富的信息。黄岩古为东瓯地,经过几次南北方人口大迁徙,带来异地民俗文化与当地原有民俗文化逐步融合,但仍有一些世代相传的黄岩方言土语,镶嵌进聚落地名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霓桥下底,西城街道一个自然村,因位于霓桥北面得名。“下底”就是“下面”的方言叫法。当然这个下,跟上下的下还是有区别的,不是在霓桥的下面,而是在桥的北面。因当地以南为上,以北为下。再如:汤家里、麻车里、中央大、后大、湾得、坦得,这些地名中的“里”“大”“得”为方言后缀字。如街上,我们说街得。“里”“大”“得”均为方言“这一带、这一片”等意思。
三份、八份、六份,这些地名中的“份”,方言表示“户”、“房”的意思。如长房方言称“大(度)份”。三份就是第三房或三户人家。
杨恩、昌孔头、中安、安然,“庵”字在我们的方言中是个多音字,有读“恩、安”音的。杨恩的“恩”也是由“庵”方音而来。中安由中庵雅化得名。安然村因地处一个尼姑庵前,故称庵前,谐音雅化安然。“昌孔头”是由“厂孔头”方音雅化而来。方言“昌、厂”同音。
牟村,位于新前街道,该地早年为永宁江一沙渚,荒无人烟,称为“冇村”,后谐音为牟村。此地并无牟姓。
坎头张,其实这个“坎”不能读“kǎn”,而应该读方音“kēn”,方言对高底不同的地面叫上下坎(音垦)。按方音读,也就不会闹出“砍头张”的笑话了。
杏头,杏,方言表示弯弯曲曲之意。以前七里村和杏头村隔着永宁江一个大汇头,从七里到杏头必须绕过汇头,村以此得名。黄岩有句俗语叫七里捻到杏头。因不知道本字,只能借用这个“杏白”记音。
四、古典戏曲小说中的黄岩方言
《张协状元》是中国宋元南戏作品。南宋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全本载于明《永乐大典》。《张协状元》中的《台州歌》:“我个胜花娘子生得白蓬蓬,一个头髻长长似盘龙。巧小身材子,常着个好千红”。且看“好千红”这三字。红色的有大红、粉红、紫红等,没听说有好千红。这种颜色不是物理的颜色,而是文学的颜色,带有感情的色彩,是一种美感。就像瓷器的“甜白瓷”、“中国白”一样。看相黄岩话叫“千相”,看你两眼黄岩话讲“千千相”、“千二眼”。夸一个人或衣服好看,黄岩话讲“好千”。
再看一段:“在家春不知耕,秋不知收,真个娇奶奶也。每日诗书为伴侣,笔砚作生涯。在路平地尚可,那堪顿着一座高山,名做五矶山。”“顿”是借音字,“拦住”“挡住”“堵住”的意思。云拨太阳顿爻。最典型的“拦路抢劫”黄岩方言叫“顿路头”。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西周生。小说对明末清初腐败的官场和浅薄的世风描写入木三分。
第九十七回:“慌忙取了个熨斗,把炉子里的炭火都摼在里面”。摼:拿钳子、筷子等夹东西。如:用火钳摼炭;摼菜蔬。
第八十一回:“人家拿着一大搻银子买将个丫头来,必定是图好。”搻,捧、抱。如:物事死重重搻勿动;王小山搻夜祀。
结束语
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底,浙江省语言学会方言研究会在金华浙师大成立,这也是继山东省后中国第二个省份成立的方言研究会。方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黄岩方言是我们黄岩人的母语,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在绚丽多姿的唐诗宋词中,还是在山野村夫的俚语鄙谚里,都有方言的一席之地。不管你走到哪里,最亲切的一定是乡音。让我们记住乡音,留住乡愁。
总编:方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