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都是静止的、孤立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指归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产阶级: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解放: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阶级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什么是共产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好日子的三个指标:1、要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2、要有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3、实现思想解放
解决两个问题:1、摆脱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使生产资料成为公共财产,使占有他人劳动成为不可能;使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取得公权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旧唯物主义:抽象的世界,新唯物主义:现实的世界,从实践出发认识和把握世界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存在性
唯物辩证法:没有孤立的事物,没有孤立的现象,也没有孤立的个人,联系是普遍的,是客观存在的,要从普遍联系的视野去把握世界,去看清社会现象,而不应孤立地去看某些现象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长远的眼光去看问题,看社会看人生,不能因一时的问题而烦恼,而让自己进入到一种悲观的世界之中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
人的自私自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人本身就是自私自利的,后来的市场经济又符合了这种特性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2、质量互变规律: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事物的发展先后经历着阶段性的否定和超越,旧事物被新事物否定,但同时又保留着旧事物某些积极因素
个人的力量尝尝微不足道,如何改变世界:个人并非是孤立的个体,个人与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人通过融入社会、参与集体活动来改造自然与社会,在集体解放中获得个人解放,这是人改变世界的现实出路
政治经济学
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经济学就是要摆脱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使生产资料回归社会,成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公共财产
社会形态(通过社会制度体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研究对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规律,指引社会向更加公更高生产力水平的方向发展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
商品的两种价值: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资本不创建价值,但可以无偿占用价值,会导致资本积累,如果所有企业都资本积累,会导致生产力上升,但单个商品的价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企业竞争过程中,有的企业破产,有的企业做大做强,会导致资本集聚和财富集中,另外企业在采用新设备新技术的过程中,会出现技术替代劳动的现象,随着失业人数增加,工人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越发不利,工人工资进一步下降,稳定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会形成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单个企业盲目地自发地生产和积累,可能会导致社会结构失调,资本无法在社会层面流转,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如果放任这种现象不管,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不可避免,最终资本主义崩溃,社会主义必然到来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成为商品为前提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够得到剩余的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资本
与以往的剥削制度(奴隶制、封建制)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如土地)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用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如英国的圈地运动);2、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鸦片等,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新航路的开辟拉开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如葡萄牙西班牙)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2、工业革命
资本积累的后果:1、引起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2、是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的循环周转:1、同时存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而不能同时只有一种资本;2、货币资本及时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及时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及时转化为货币资本
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另一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价值补偿指经历一个生产周期后,通过商品出售和变现,补偿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指经历一个生产周期后,通过购买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及生活中已经消耗的消费资料,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最严重的会导致经济危机,这要求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生产太多会导致卖不出去,收不回资本,太少了会导致以这种商品会原料的商品生产萎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生产过剩(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大量商品积压,销售停滞,大批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经济危机双重作用:1、企业倒闭,开工不足,生产资料闲置,股市债市下跌,货币闲置,价格下降;2、从供求失衡到供需平衡起了积极作用
周期: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指的是在生产中用来购买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这些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改变形态,只是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逐渐磨损,最终需要经过维修或更新换代。可变资本则是指用于购买雇佣劳动力的资本,例如工人的工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是消耗,而是会通过工人的劳动转化为商品价值,因此可变资本也被称为生产资本。可以看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本质差别在于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投入更多的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而投入更多的不变资本,则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对利润的增长影响相对较小。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实现,容易遭到工人的反抗、道德的谴责、法律的管制等。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如资本家积极研发和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四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40):蒸汽机、纺织机,第二次工业革命(1871~1914):电力、内燃机,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后半叶~至今):计算机和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近年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