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DB引擎是MySQL5.5版本之后默认的存储引擎
逻辑存储结构
首先是表空间Tablespace(ibd文件):一个mysql实力可以对应多个表空间,用于存储及记录,索引等数据
这些存储记录,索引等数据中是用段(Segment)来存储的
段分为
- 数据段(Leaf node segment)
- 索引段(Non-leaf node segment)
- 回滚段(Rollback segment)
InnoDB是索引组织表,数据段就是B+树的叶子节点,索引段即为B+树的非叶子节点
段用来管理多个区(Extent)
区:表空间的单元结构,每个区为1MB,默认情况下,InnoDB存储引擎页的大小是16KB,即一个区中又64个页(Page)
页:是InnoDB存储引擎磁盘管理的最小单元,每个页的大小默认是16KB,为了保证页的连续性,InnoDB存储引擎每次从磁盘申请4-5个区
页中存放的是行Row,InnoDB存储引擎数据是按行进行存放的
如表中的隐藏字段:
Trx_id:每次对某条记录进行改动时,都会把对应的十五id赋值给trx_id隐藏列
Roll_pointer:每次对某条印记路进行改动时,都会把旧的版本写入到undo日志中,然后这个隐藏列相当于一个指针,同故宫他来找到该记录修改前的信息
架构
InnoDB引擎是MySQL5.5版本之后默认的存储引擎,他擅长事务处理,具有崩溃恢复特性,在日常中使用非常广泛
首先介绍InnoDB的内存结构
Buffer Pool:
缓冲池时主内存的区域,里面可以缓存磁盘上经常操作的真实区域,在执行CRUD操作时,前操作缓存池中的数据(如果没有,那么久从磁盘上加载并且缓存),然后再以一定频率刷新到磁盘,从而减少磁盘IO,加快处理速度
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每次都是磁盘操作,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的磁盘IO,而且是随机IO,这样非常消耗性能
缓冲池以Page页为单位,底层采用链表数据结构管理Page,根据状态,将Page分为三种类型
- free page:空闲page ,未被使用过
- clean page:被使用过,但是数据没修改
- dirty page:脏页,被使用过page,数据被修改过,与磁盘内的数据不一致
Change Buffer:
更改缓冲区(针对于非唯一二级缓存页),5.x的版本是一个叫Insert Buffer的东西,8.0才出现的
再执行DML语句时,如果这些数据Page没有在Buffer Pool中,不会直接操作磁盘,而会将数据变更存在更改缓冲区Change Buffer中,在未来数据被读取时,再将数据合并恢复到缓冲池中,再将合并后的数据刷到磁盘上
Change Buffer的意义:
与聚集索引不同,二级索引通常是非唯一的,并且相对随机的顺序插入二级索引,同样,删除和更新可能会影响所引述中不相邻的二级索引页,如果每一次都操作磁盘,会造成大量的磁盘IO,有了ChangeBuffer之后,我们在缓冲池中进行合并处理,减少IO
Adaptive Hash Index:
自适应Hash索引,用于优化对Buffer Pool数据的查询,InnoDB存储引擎会监控对表上各索引的插叙,如果换查到hash索引可以提升速度,则建立hash索引,称为自适应hash索引
自适应哈希索引无需人工干预,是系统根据情况自动完成
Log Buffer
日志缓冲区,用来保存要写入到磁盘中的log日志数据(redo log,undo log),默认大小为16MB,日志缓冲区的日知会定期刷新到磁盘中,如果需要更新,插入或删除许多行的事务,增加日志缓冲区的大小可以节省磁盘IO;
可以配置缓冲区大小和日志刷新到磁盘的时机
磁盘结构
System Tablespace:
系统表空间是更改缓冲区的存储区域,如果是在系统表空间而不是每个表文件或通用表文件创建的,他也可能包含表和索引数据,(在5.X版本中还包含InnoDB数据词典,undolog等)
File-Per-Table Tablespaces:
每个表的文件表空间包含单个InnoDB表的数据和索引,兵存储在文件系统上的单个数据文件中
General Tablespace:
通用表空间,是手动创建的而不是系统自带的,需要通过CREATE TABLESPACE语法创建通用表空间,在创建时,可以指定该表空间
如:
# 创建一个通用表空间ts_xx, 这个表空间对应的磁盘文件xxx.ibd
create tablespace ts_xx add datafile 'xxx.ibd' engine = innodb;# 创建一个表xxx,他的表空间是上面创建的ts_xx
create table xxx(id long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 name varchar(20)) engine = innodb tablespace ts_xx;
Undo Tablespaces
撤销表空间,MySQL实例在初始化时会自动创建两个默认的undo表空间(初始大小16M),用于存储undo log日志
Temporary Tablespaces
InnoDB使用绘画临时表空间和全局临时表空间,存储用户创建的临时表等数据
Doublewrite Buffer Files:
双写缓冲区,innoDB引擎将数据页从Buffer Pool刷新到磁盘前,先将数据页写入双鞋缓冲区文件中,便于系统异常时恢复数据
Redo Log:
重做日志,是用来实现事务的持久性,该日志文件由两部分组成: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 以及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前者时在内存中,后者在磁盘中。当事务提交之后会把所有修改信息都会存到该日志中,用于在刷新脏页到磁盘时,发生错误后进行数据回复
事务持久性依赖于该日志
分别介绍了内存和磁盘结构,那么就需要把两个结构连接起来,而后台线程就是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工具
后台线程
后台线程的作用就是把InnoDB存储引擎缓冲池的数据在合适的时间刷新到磁盘文件中
后台线程分为四种
1. Master Thread:
核心后台线程,负责调度其他线程,还负责将缓冲池中的数据异步刷新到磁盘中,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还包括脏页的刷新,合并插入缓存,undo页的回收
2. IO Thread: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大量使用了AIO(异步非阻塞)来处理IO请求,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库的性能,而IO Thread主要负责这些IO请求的回调
IO Thread又包括四种
- Read Thread: 负责读操作,默认4个
- Write Thread:负责写操作,页默认4个
- Log Thread:负责将日志缓冲区刷新到磁盘,默认1个
- Insert Buffer Thread:负责将缓冲区内容刷新到磁盘,默认1个
下面是如何查看状态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然后直接去找FILE I/O就可以看到IO线程了
3. Purge Thread
主要用于回收事务已经提交了的undo log ,在十五提交之后,undo log 可能不用了,就用它来回收
4. Page Cleaner Thread
协助 Master Thread 刷新脏页到磁盘的线程,可以减轻MT的工作压力,减少阻塞
InnoDB事务的原理
InnoDB引擎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支持了事务
事务:是一组操作的集合,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会把所有的操作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系统提交或撤销操作请求,及这些操作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
事务的四大特性:ACID
原子性(Atomicity): 事务时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同时成功或同时失败
一致性(Consistency): 事务完成时,必须使所有的数据都保持一致状态
隔离性(Isolation): 数据库系统提供的隔离机制,保证事务在不受外部并发操作影响的独立环境下运行
持久性(Durability): 事务一旦提交或回滚,他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改变就是永久的
隔离性又涉及到了隔离级别: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串行化,默认可重复读
事务的原理
对于原子性,一致性,持久性来说,在InnoDB中是由redo log 和 undo log来保证的
隔离性是由锁机制和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来保证的
redo log保证持久性
redo log :重做日志记录的事务提交时数据页的物理修改,使用来实现事务的持久性的
该日志文件由两部分组成: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以及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前者是在内存中,后者在磁盘中
当事务提交之后会把所有修改信息都存到日志文件中,用于刷新脏页到磁盘,发生错误时,进行数据恢复使用
过程
当事务的请求发送给数据库时,首先会看看内存的缓冲池有没有相对的数据,没有的话要去磁盘里面读出来加载到缓存中
当缓存池中,页的数据被进行了更改,就会形成脏页,会在下次对磁盘进行读写的时候给更改进去
但如果,脏页的数据刷新到磁盘的过程出错了,此时内存数据没刷新进去,但是事务已经提交了,这时候 - 由于磁盘数据与事务的数据不同,那么持久性就没得到保证
为了保证事务一致性,就出现了redo log,与刚才的直接提交的操作不同,他会先把脏页给到内存中的Redolog Buffer一份
当客户端事务提交之后,RedologBuffer会向磁盘内提交数据页变化,持久性的保持在磁盘文件中
在这之后,如果脏页刷新到磁盘文件失败的话,他可以通过redo log来进行恢复
事务提交时直接刷新ibd和直接redolog记录这个过程看似相同,但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在事务中,我们的操作大多都是随机操作各个数据页的,这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随即磁盘IO,很耗费性能,而log日志时顺序记录的,即顺序磁盘IO,这两者之间相差了很大的性能
这种机制叫做WAL(Write-Ahead Logging)
因为脏页早晚都会正常写入,所以log里就会有很多无用的日志,这时候就需要定时清理,两个log文件循环记录
Undo Log 解决事务原子性
undo log:回滚日志,用于记录数据被修改前的信息,作用有两个:提供回滚和MVCC
undolog 和redolog记录物理日志不一样,他记录的是逻辑日志:
比如我写了一条delete,删除id为1的数据,那么undolog记录的则是相反的,插入一条id为1的数据,数据的内容就是删除的内容
比如我写了一条update ,把id为2的姓名从李四改成张三,那么undolog记录的就是 update - 把id为2的人的姓名改成李四
当执行rollback时,就直接调用对应的undolog,从而实现了内容的回滚。
Undo log销毁:undo log 在事务执行时产生,事务提交时,并不会立即删除undolog,因为这些日志还可能会用在MVCC中
Undo log存储:undo log采用段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记录,存放在rollback segment回滚段中,其中包含了1024个undo log segment;
MVCC
当前读:读取的是记录的最新版本,读取时还要保证其他并发事务不能修改当前记录,会对读取的记录进行加锁
比如:select lock in share mode,insert,delete
快照读:读取的是记录数据的可见版本,有可能是历史数据,不加锁,是非阻塞读
Read Committed:每次select 都生成一个快照都
Repeatable Read:开启事务后第一个select语句才是快照读的地方
Serializable:快照读都会退化为当前读
MVCC:
全程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多版本并发控制,指维护一个数据的多个版本,是的读写操作没有冲突,快照都为MySQL实现MVCC提供了一个非阻塞读的功能
MVCC的具体实现,还需要依赖于数据库记录的三个隐式字段,undolog,readView
MVCC实现原理
记录当中的隐藏字段:
DB_TRX_ID: 最近修改十五ID,记录插入这条记录或最后一次修改该记录的事务ID
DB_ROLL_PTR:回滚指针,指向这条记录的上一个版本,用于配合undo log ,指向下一个版本
DB_ROLL_ID: 隐藏主键,如果表结构没有指定主键,将会生成该隐藏字段
看表结构的方法:
ibd2sdi xx.ibd;
当然也可以用navicat直接看
undo log版本链:
不同或相同事务对同一条数据进行修改,会导致该记录的undolog生成一条记录版本链表,链表的头部是最新的旧记录,尾部是最早的旧记录
而具体要返回哪个版本,需要有readview决定
readview:
读视图,是快照读sql执行时MVCC提取数据的依据,记录并维护系统当前活跃的事务(也就是未提交的事务)id
readview有四个核心字段:
m_ids: 当前活跃的事务ID集合
min_trx_id: 最小活跃事务ID
max_trx_id: 预分配事务ID,也就是当前最大事务ID+1
creator_trx_id: ReadView创建者的事务ID
版本链数据访问规则:
我们令当前事务ID为trx_id
- trx_id == creator_trx_id ? 可以访问该版本 -> 成立则说明数据是这个事务更改的
- trx_id < min_trx_id ? 可以访问该版本 -> 成立则说明该数据已经提交过了
- trx_id > max_trx_id ? 不可以访问该版本 -> 成立则说明该事务时在readview生成之后才开启的
- min_trx_id <= trx_id < max_trx_id ? 如果trx_id不在m_ids中是可以访问该版本的 -> 成立则说明数据已经提交了
不同隔离级别,生成readview的实际不同
读已提交:在事务中每次执行快照读时生成readview
可重复读:仅在事务中第一次执行快照读时生成readview,后续复用该readview
用readview生成后得到的四个核心字段,带入到上面的判断是否能访问的公式中,然后从undolog版本链由上到下依次寻找,那个版本符合就可以访问哪个版本
这就是MVCC,在快照读的时候决定使用哪个版本
而MVCC加上锁,就保证了数据的隔离性
而一致性是由redo log 和 undo log共同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