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梳理(考公版)

devtools/2025/2/4 8:23:5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照亮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明灯,考公人学好它,笔试面试都能 “开挂”。下面就一起来梳理这些重要内容。

一、哲学

哲学就像是一门 “智慧的学问”,它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探索着宇宙、人生、价值等诸多根本问题。从古代哲学家们思考世界的本质,到现代哲学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哲学贯穿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始终,帮助我们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思考方式。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探寻,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 “仁” 的思考,都展现了哲学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深远影响。哲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物质和意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却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比如我们生活中的桌椅、山川、河流等,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就像我们脑海中对苹果的印象,是基于客观存在的苹果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不同人对苹果的口感、颜色等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意识的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比如,科学的理论指导能推动社会进步,而迷信思想可能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对自然物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一些封建迷信思想阻碍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知,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 质、量、度相关概述: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比如水和冰,由于内在结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质,水是液态,冰是固态。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比如水的温度、体积等。度则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 0℃到 100℃之间,水保持液态,0℃和 100℃就是水的度的关节点,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水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变成冰或水蒸气。再比如,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员工数量等是量的规定性,而企业的性质,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这就是质的规定性。当企业的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企业管理模式、市场定位等质的变化。
  1.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比如学习知识,每天积累一点知识,这是量变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就是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比如考上大学是学习上的一次质变,进入大学后又开始新的知识积累,开启新的量变过程。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对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实验是量变的过程,当技术突破关键节点,实现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变,这就是质变。而新技术的应用又会引发新的研究和改进,开启新一轮的量变。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肯定和否定: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比如,在生命过程中,同化作用是肯定方面,它维持生命的存在;异化作用是否定方面,它促使生命走向衰老和死亡。在社会发展中,一个社会制度的稳定运行是肯定方面,而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等则是否定方面,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
  1. 辩证否定: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它是发展的环节,通过否定,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实现事物的发展;它也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比如,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既否定了传统文化中封建落后的部分,又保留和发展了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科技发展中,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否定,保留了传统手机通讯的基本功能,又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了智能操作系统、互联网接入等新功能,实现了通讯工具的升级换代。
  1.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趋势。比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原始社会公有制的回归和发展。在艺术发展历程中,从古典主义的严谨规范,到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否定,追求自由和情感表达,再到现代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某种否定,强调创新和突破传统,每一次否定之否定都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贯穿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在自然界中,电磁现象中的电场和磁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在社会领域,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比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产生矛盾,矛盾的解决促使生产关系调整,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员工追求更好的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促使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推动企业发展。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比如,在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矛盾;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比如,不同疾病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就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在教育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中学教育则更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
  1.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 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决定着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在一个项目中,项目进度的把控可能是主要矛盾,它影响着项目成本、质量以及团队协作等其他方面。
    •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虽然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它也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可能是次要矛盾,但如果沟通不畅导致团队协作出现严重问题,影响项目进度,此时次要矛盾就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比如,在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要看他的主要行为和品质,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评价一款产品时,产品的核心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产品的基本性质和市场竞争力。
    •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不决定事物的性质,但它也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次要方面可能会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产品的外观设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外观设计可能会成为影响产品销售的关键因素,此时矛盾的次要方面就可能转化为主要方面。
    •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联系: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既要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又要兼顾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次要矛盾;在评价一个人时,既要看到他的主要优点和贡献,也要关注他的不足之处,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类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比如,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极大地拓展,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可能迅速引发全球的关注和反应,这体现了世界联系的普遍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比如,在科技领域,智能手机的出现取代了传统手机,智能手机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符合人们对便捷通讯和信息获取的需求,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取代旧事物。在社会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制度又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代表着更先进的社会发展方向。

五、认识和实践

  1. 认识: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认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例如,科学家对天体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肉眼观察天体的位置、亮度、运动轨迹等感性认识,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进一步形成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深入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比如,医生通过对患者症状(感性认识)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通过检查、化验等手段,形成对疾病本质(理性认识)的判断,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中往往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首先是通过视觉感受画面的色彩、线条等感性认识,但同时我们也会运用已有的艺术知识(理性认识)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1.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比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属于物质生产实践;政治选举、法律制定属于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验、文化创作属于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农民通过种植农作物,将自然物质转化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农产品,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自然规律,体现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创作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比如,一种新的药物是否有效,只有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其在患者身上的实际效果,才能判断其是否符合真理。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假设,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的验证,才能被确认为科学真理。
  1.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活动。比如,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等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是在社会政治实践、社会交往等活动中形成的。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航天实践不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先进的观测设备,提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能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例如,一个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只有通过实际的建筑施工,才能检验其是否符合力学原理、是否满足使用功能等要求。
      •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类生活。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理论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科学的理论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 理论可以提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或预测:科学的理论能够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例如,经济学理论可以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考公的重点,你要是对哪部分内容还有疑问,比如某个规律的具体应用,或者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都可以随时跟我说,咱们一起把这些知识学透。


http://www.ppmy.cn/devtools/155952.html

相关文章

记录一次,PyQT的报错,多线程Udp失效,使用工具如netstat来检查端口使用情况。

1.问题 报错Exception in thread Thread-1: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threading.py", line 932, in _bootstrap_inner File "threading.py", line 870, in run File "main.py", line 456, in udp_recv IndexError: list…

《AI大模型开发笔记》DeepSeek技术创新点

一、DeepSeek横空出世 DeepSeek V3 以颠覆性技术架构创新强势破局!革命性的上下文处理机制实现长文本推理成本断崖式下降,综合算力需求锐减90%,开启高效 AI 新纪元! 最新开源的 DeepSeek V3模型不仅以顶尖基准测试成绩比肩业界 …

深入理解SpringMVC:数据处理、文件上传与异常处理等常见技术应用及解决方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数据处理与跳转 1. 结果跳转方式 2. 使用 ResponseBody 返回 JSON 数据 3. 配置静态资源不被拦截 第二章:SpringMVC 实现文件上传 1. 导入文件上传的依赖 2. 配置文件上传解析器 3. 文件上传示例 第三章:SpringMV…

小程序-模板与配置

前言 1. 数据绑定 定义数据 使用数据 然后我们把info渲染到页面上 1.1 绑定内容 这就是动态绑定内容 1.2 绑定属性 vue中绑定属性要用v,这个就不用了 绑定内容和属性都是Mustache语法 这样就不会变形了,因为宽度不变,高度变 1.3 三元运…

全面剖析 XXE 漏洞:从原理到修复

目录 前言 XXE 漏洞概念 漏洞原理 XML 介绍 XML 结构语言以及语法 XML 结构 XML 语法规则 XML 实体引用 漏洞存在原因 产生条件 经典案例介绍分析 XXE 漏洞修复方案 结语 前言 网络安全领域暗藏危机,各类漏洞威胁着系统与数据安全。XXE 漏洞虽不常见&a…

EF Core与ASP.NET Core的集成

目录 分层项目中EF Core的用法 数据库的配置 数据库迁移 步骤汇总 注意: 批量注册上下文 分层项目中EF Core的用法 创建一个.NET类库项目BooksEFCore,放实体等类。NuGet:Microsoft.EntityFrameworkCore.RelationalBooksEFCore中增加实…

在CentOS服务器上部署DeepSeek R1

在CentOS服务器上部署DeepSeek R1,并通过公网IP与其进行对话,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一、环境准备 系统要求: CentOS 8+(需支持AVX512指令集)。 硬件配置: GPU版本:NVIDIA驱动520+,CUDA 11.8+。 CPU版本:至少16核处理器,64GB内存。 存储空间:原始模型需要30GB,量…

【JAVA篇】------ spring aop

文章目录 AOP(面向切面编程)前言一、AOP的概念二、AOP的核心概念三、AOP在Java中的应用场景1. 整体介绍2. 静态代理模式3. 动态代理模式(JDK动态代理) 总结 AOP(面向切面编程)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