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特征降维
实际数据中,有时候特征很多,会增加计算量,降维就是去掉一些特征,或者转化多个特征为少量个特征
特征降维其目的:是减少数据集的维度,同时尽可能保留数据的重要信息。
特征降维的好处:
减少计算成本:在高维空间中处理数据可能非常耗时且计算密集。降维可以简化模型,降低训练时间和资源需求。
去除噪声:高维数据可能包含许多无关或冗余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引入噪声并导致过拟合。降维可以帮助去除这些不必要的特征。
特征降维的方式:
- 特征选择
- 从原始特征集中挑选出最相关的特征
- 主成份分析(PCA)
- 主成分分析就是把之前的特征通过一系列数学计算,形成新的特征,新的特征数量会小于之前特征数量
1 .特征选择
(a) VarianceThreshold 低方差过滤特征选择
-
Filter(过滤式): 主要探究特征本身特点, 特征与特征、特征与目标 值之间关联
-
方差选择法: 低方差特征过滤
如果一个特征的方差很小,说明这个特征的值在样本中几乎相同或变化不大,包含的信息量很少,模型很难通过该特征区分不同的对象,比如区分甜瓜子和咸瓜子还是蒜香瓜子,如果有一个特征是长度,这个特征相差不大可以去掉。
- 计算方差:对于每个特征,计算其在训练集中的方差(每个样本值与均值之差的平方,在求平均)。
- 设定阈值:选择一个方差阈值,任何低于这个阈值的特征都将被视为低方差特征。
- 过滤特征:移除所有方差低于设定阈值的特征
-
创建对象,准备把方差为等于小于2的去掉,threshold的缺省值为2.0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VarianceThreshold(threshold=2.0)把x中低方差特征去掉, x的类型可以是DataFrame、ndarray和list
VananceThreshold.fit_transform(x)
fit_transform函数的返回值为ndarray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VarianceThreshold
import pandas as pd
def variance_demo():# 1、获取数据,data是一个DataFrame,可以是读取的csv文件data=pd.DataFrame([[10,1],[11,3],[11,1],[11,5],[11,9],[11,3],[11,2],[11,6]])print("data:\n", data) # 2、实例化一个转换器类transfer = VarianceThreshold(threshold=1)#0.1阈值# 3、调用fit_transformdata_new = transfer.fit_transform(data)print("data_new:\n",data_new)return None
variance_demo()
(b) 根据相关系数的特征选择
<1>理论
正相关性(Positive Correlation)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统计关系,其中一个变量的增加通常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在正相关的关系中,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是同向的。当我们说两个变量正相关时,意味着:
- 如果第一个变量增加,第二个变量也有很大的概率会增加。
- 同样,如果第一个变量减少,第二个变量也很可能会减少。
正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一个变量的变化直接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它仅仅指出了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统计上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由第三个未观察到的变量引起的,或者是纯属巧合。
在数学上,正相关性通常用正值的相关系数来表示,这个值介于0和1之间。当相关系数等于1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完美的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值可以完全由另一个变量的值预测。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观察到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的身高与其体重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身高较高的人体重也会较重。但这并不意味着身高直接导致体重增加,而是可能由于营养、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负相关性(Negative Correlation)与正相关性刚好相反,但是也说明相关,比如运动频率和BMI体重指数程负相关
不相关指两者的相关性很小,一个变量变化不会引起另外的变量变化,只是没有线性关系. 比如饭量和智商
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一种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性的统计量。它提供了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方向(正相关或负相关)和强度的信息。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1,1],其中:
- ρ = 1 \rho=1 ρ=1 表示完全正相关,即随着一个变量的增加,另一个变量也线性增加。
- ρ = − 1 \rho=-1 ρ=−1 表示完全负相关,即随着一个变量的增加,另一个变量线性减少。
- ρ = 0 \rho=0 ρ=0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 ρ \rho ρ的绝对值为0-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示越相关,当两特征完全相关时,两特征的值表示的向量是
在同一条直线上,当两特征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很小时,两特征值表示的向量接近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相关系值为负数时,表示负相关
<2>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r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该公式出自于概率论
对于两组数据 𝑋={𝑥1,𝑥2,…,𝑥𝑛} 和 𝑌={𝑦1,𝑦2,…,𝑦𝑛},皮尔逊相关系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ρ = Cos ( x , y ) D x ⋅ D y = E [ ( x − E x ) ( y − E y ) ] D x ⋅ D y = ∑ i = 1 n ( x − x ~ ) ( y − y ˉ ) / ( n − 1 ) ∑ i = 1 n ( x − x ˉ ) 2 / ( n − 1 ) ⋅ ∑ i = 1 n ( y − y ˉ ) 2 / ( n − 1 ) \rho=\frac{\operatorname{Cos}(x, y)}{\sqrt{D x} \cdot \sqrt{D y}}=\frac{E[(x_-E x)(y-E y)]}{\sqrt{D x} \cdot \sqrt{D y}}=\frac{\sum_{i=1}^{n}(x-\tilde{x})(y-\bar{y}) /(n-1)}{\sqrt{\sum_{i=1}^{n}(x-\bar{x})^{2} /(n-1)} \cdot \sqrt{\sum_{i=1}^{n}(y-\bar{y})^{2} /(n-1)}} ρ=Dx⋅DyCos(x,y)=Dx⋅DyE[(x−Ex)(y−Ey)]=∑i=1n(x−xˉ)2/(n−1)⋅∑i=1n(y−yˉ)2/(n−1)∑i=1n(x−x~)(y−yˉ)/(n−1)
x ˉ \bar{x} xˉ和 y ˉ \bar{y} yˉ 分别是𝑋和𝑌的平均值
|ρ|<0.4为低度相关; 0.4<=|ρ|<0.7为显著相关; 0.7<=|ρ|<1为高度相关
<3>api:
scipy.stats.personr(x, y) 计算两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返回对象有两个属性:
statistic皮尔逊相关系数[-1,1]
pvalue零假设(了解),统计上评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小越相关
<4>示例:
from scipy.stats import pearsonr
def association_demo():# 1、获取数据data = pd.read_csv("src/factor_returns.csv")data = data.iloc[:, 1:-2]# 计算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1 = pearsonr(data["pe_ratio"], data["pb_ratio"])print(r1.statistic) #-0.0043893227799362555 相关性, 负数表示负相关print(r1.pvalue) #0.8327205496590723 正相关性r2 = pearsonr(data['revenue'], data['total_expense'])print(r2) #PearsonRResult(statistic=0.9958450413136111, pvalue=0.0)return None
association_demo()
开发中一般不使用求相关系数的方法,一般使用主成分分析,因为主成分分样过程中就包括了求相关系数了。
2.主成份分析(PCA)
PCA的核心目标是从原始特征空间中找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使得数据在新坐标轴上的投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数据的方差,同时减少数据的维度。
(a) 原理
x 0 x_0 x0投影到L的大小为 x 0 ∗ c o s α x_0*cos \alpha x0∗cosα
y 0 y_0 y0投影到L的大小为 y 0 ∗ s i n α y_0*sin\alpha y0∗sinα
使用 ( x 0 , y 0 ) (x_0,y_0) (x0,y0)表示一个点, 表明该点有两个特征, 而映射到L上有一个特征就可以表示这个点了。这就达到了降维的功能 。
投影到L上的值就是降维后保留的信息,投影到与L垂直的轴上的值就是丢失的信息。保留信息/丢失信息=信息保留的比例
下图中红线上点与点的距离是最大的,所以在红色线上点的方差最大,粉红线上的刚好相反.
所以红色线上点来表示之前点的信息损失是最小的。
(b) 步骤
-
得到矩阵
-
用矩阵P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得到新的数据矩阵Z,每一列就是一个主成分, 如下图就是把10维降成了2维,得到了两个主成分
-
根据主成分的方差等,确定最终保留的主成分个数, 方差大的要留下。一个特征的多个样本的值如果都相同,则方差为0, 则说明该特征值不能区别样本,所以该特征没有用。
比如下图的二维数据要降为一维数据,图形法是把所在数据在二维坐标中以点的形式标出,然后给出一条直线,让所有点垂直映射到直线上,该直线有很多,只有点到线的距离之和最小的线才能让之前信息损失最小。
这样之前所有的二维表示的点就全部变成一条直线上的点,从二维降成了一维。
上图是一个从二维降到一维的示例:的原始数据为
特征1-X1 | 特征2-X2 |
---|---|
-1 | -2 |
-1 | 0 |
0 | 0 |
2 | 1 |
0 | 1 |
降维后新的数据为
特征3-X0 |
---|
-3/√2 |
-1/√2 |
0 |
3/√2 |
-1/√2 |
3.api
-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 PCA(n_components=None)
- 主成分分析
- n_components:
- 实参为小数时:表示降维后保留百分之多少的信息
- 实参为整数时:表示减少到多少特征
(3)示例-n_components为小数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def pca_demo():data = [[2,8,4,5], [6,3,0,8], [5,4,9,1]]# 1、实例化一个转换器类, 降维后还要保留原始数据0.95%的信息, 最后的结果中发现由4个特征降维成2个特征了transfer = PCA(n_components=0.95)# 2、调用fit_transformdata_new = transfer.fit_transform(data)print("data_new:\n", data_new)return None
pca_demo()
data_new:[[-3.13587302e-16 3.82970843e+00][-5.74456265e+00 -1.91485422e+00][ 5.74456265e+00 -1.91485422e+00]]
(4)示例-n_components为整数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def pca_demo():data = [[2,8,4,5], [6,3,0,8], [5,4,9,1]]# 1、实例化一个转换器类, 降维到只有3个特征transfer = PCA(n_components=3)# 2、调用fit_transformdata_new = transfer.fit_transform(data)print("data_new:\n", data_new)return None
pca_demo()
data_new:[[-3.13587302e-16 3.82970843e+00 4.59544715e-16][-5.74456265e+00 -1.91485422e+00 4.59544715e-16][ 5.74456265e+00 -1.91485422e+00 4.59544715e-16]]
8 作业
对20类别新闻数据进行特征提取, 然后进行主成份分析降维
五 sklearn机器学习概述
获取数据、数据处理、特征工程后,就可以交给预估器进行机器学习,流程和常用API如下。
1.实例化预估器(估计器)对象(estimator), 预估器对象很多,都是estimator的子类(1)用于分类的预估器sklearn.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 k-近邻sklearn.naive_bayes.MultinomialNB 贝叶斯sklearn.linear_model.LogisticRegressioon 逻辑回归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 决策树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 随机森林(2)用于回归的预估器sklearn.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线性回归sklearn.linear_model.Ridge岭回归(3)用于无监督学习的预估器sklearn.cluster.KMeans 聚类
2.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生成模型estimator.fit(x_train, y_train)
3.模型评估(1)方式1,直接对比y_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x_test)y_test == y_predict(2)方式2, 计算准确率accuracy = estimator.score(x_test, y_test)
4.使用模型(预测)
y_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x_true)
六 KNN算法-分类
1 样本距离判断
明可夫斯基距离欧式距离,明可夫斯基距离的特殊情况 曼哈顿距离,明可夫斯基距离的特殊情况
两个样本的距离公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又称为欧式距离。
(1)欧式距离
(2)曼哈顿距离
2 KNN 算法原理
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简称KNN),根据K个邻居样本的类别来判断当前样本的类别;
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最邻近)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个类别,则该类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比如: 有10000个样本,选出7个到样本A的距离最近的,然后这7个样本中假设:类别1有2个,类别2有3个,类别3有2个.那么就认为A样本属于类别2,因为它的7个邻居中 类别2最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举例
使用KNN算法预测《唐人街探案》电影属于哪种类型?分别计算每个电影和预测电影的距离然后求解:
3 KNN缺点
对于大规模数据集,计算量大,因为需要计算测试样本与所有训练样本的距离。
对于高维数据,距离度量可能变得不那么有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维度灾难”
需要选择合适的k值和距离度量,这可能需要一些实验和调整
4 API
class sklearn.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5, algorithm='auto')
参数:
(1)n_neighbors: int, default=5, 默认情况下用于kneighbors查询的近邻数,就是K
(2)algorithm:{‘auto’, ‘ball_tree’, ‘kd_tree’, ‘brute’}, default=’auto’。找到近邻的方式,注意不是计算距离 的方式,与机器学习算法没有什么关系,开发中请使用默认值'auto'
方法:(1) fit(x, y) 使用X作为训练数据和y作为目标数据 (2) predict(X) 预测提供的数据,得到预测数据
5 sklearn 实现KNN示例
用KNN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
# 用KNN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1)获取数据
iris = load_iris()# 只有4个特征, 150个样本
print(iris.data.shape) #(150,4)
# 4个特征的描述 ['sepal length (cm)', 'sepal width (cm)', 'petal length (cm)', 'petal width (cm)']
print(iris.feature_names)# 150个目标,对应150个样本的类别
print(iris.target.shape) #(150,)
# 目标值只有0 1 2这三种值,说明150个样本属于三类中的其中一种
print(iris.target) #[0 0 0...1 1 1 ...2 2 2]
# 目标值三种值代表的三种类型的描述。
print(iris.target_names)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2)划分数据集# x_train训练特征,y_train训练目标, x_test测试特征,y_test测试目标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iris.data, iris.target, random_state=22)
# print(x_train.shape, x_test.shape, y_train.shape, y_test.shape) #(112, 4) (38, 4) (112,) (38,)# 3)特征工程:标准化, 只有4个特征
transfer = StandardScaler()
# 对训练特征做标准化, 对测试特征做相同的标准化,因为fit_transform中已经有fit进行计算了,所以对x_test只需要做transform了
# 训练用的什么数据,模式就只能识别什么样的数据。
x_train = transfer.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 = transfer.transform(x_test)# 4)KNN算法预估器, k=7表示找7个邻近来判断自身类型.
estimator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7)
estimator.fit(x_train, y_train)#该步骤就是estimator根据训练特征和训练目标在自己学习,让它自己变聪敏
# 5)模型评估 测试一下聪敏的estimator能力
# 方法1: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
y_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x_test) #y_predict预测的目标结果
print("y_predict:\n", y_predict)
print("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n", y_test == y_predict)# 方法2:计算准确率,
score = estimator.score(x_test, y_test)
print("准确率为:\n", score) #0.9473684210526315
(150, 4)
['sepal length (cm)', 'sepal width (cm)', 'petal length (cm)', 'petal width (cm)']
(15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2 2]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y_predict:[0 2 1 2 1 1 1 1 1 0 2 1 2 2 0 2 1 1 1 1 0 2 0 1 2 0 2 2 2 2 0 0 1 1 1 0 00]
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False True True True True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Fals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True True]
准确率为:0.9473684210526315
6 模型保存与加载
import joblib
# 保存模型
joblib.dump(estimator, "my_ridge.pkl")
# 加载模型
estimator = joblib.load("my_ridge.pkl")
#使用模型预测
y_test=estimator.predict([[0.4,0.2,0.4,0.7]])
print(y_test)
7 作业
KNN 实现葡萄酒分类
七 模型选择与调优
1 交叉验证
(1) 保留交叉验证HoldOut
HoldOut Cross-validation(Train-Test Split)
在这种交叉验证技术中,整个数据集被随机地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经验法则,整个数据集的近70%被用作训练集,其余30%被用作验证集。也就是我们最常使用的,直接划分数据集的方法。
优点:很简单很容易执行。
缺点1:不适用于不平衡的数据集。假设我们有一个不平衡的数据集,有0类和1类。假设80%的数据属于 “0 “类,其余20%的数据属于 “1 “类。这种情况下,训练集的大小为80%,测试数据的大小为数据集的20%。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所有80%的 “0 “类数据都在训练集中,而所有 “1 “类数据都在测试集中。因此,我们的模型将不能很好地概括我们的测试数据,因为它之前没有见过 “1 “类的数据。
缺点2:一大块数据被剥夺了训练模型的机会。
在小数据集的情况下,有一部分数据将被保留下来用于测试模型,这些数据可能具有重要的特征,而我们的模型可能会因为没有在这些数据上进行训练而错过。
(2) K-折交叉验证(K-fold)
(K-fold Cross Validation,记为K-CV或K-fold)
K-Fold交叉验证技术中,整个数据集被划分为K个大小相同的部分。每个分区被称为 一个”Fold”。所以我们有K个部分,我们称之为K-Fold。一个Fold被用作验证集,其余的K-1个Fold被用作训练集。
该技术重复K次,直到每个Fold都被用作验证集,其余的作为训练集。
模型的最终准确度是通过取k个模型验证数据的平均准确度来计算的。
(3) 分层k-折交叉验证Stratified k-fold
Stratified k-fold cross validation,
K-折交叉验证的变种, 分层的意思是说在每一折中都保持着原始数据中各个类别的比例关系,比如说:原始数据有3类,比例为1:2:1,采用3折分层交叉验证,那么划分的3折中,每一折中的数据类别保持着1:2:1的比例,这样的验证结果更加可信。
(4) 其它验证
去除p交叉验证)
留一交叉验证)
蒙特卡罗交叉验证
时间序列交叉验证
(5)API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StratifiedKFold
说明:普通K折交叉验证和分层K折交叉验证的使用是一样的 只是引入的类不同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使用时只是KFold这个类名不一样其他代码完全一样
strat_k_fold=sklearn.model_selection.StratifiedKFold(n_splits=5,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42)
n_splits划分为几个折叠
shuffle是否在拆分之前被打乱(随机化),False则按照顺序拆分
random_state随机因子
indexs=strat_k_fold.split(X,y)
返回一个可迭代对象,一共有5个折叠,每个折叠对应的是训练集和测试集的下标
然后可以用for循环取出每一个折叠对应的X和y下标来访问到对应的测试数据集和训练数据集 以及测试目标集和训练目标集
for train_index, test_index in indexs:
X[train_index] y[train_index] X[test_index ] y[test_index ]
(6)示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StratifiedKFold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加载数据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初始化分层k-折交叉验证器
#n_splits划分为几个折叠
#shuffle是否在拆分之前被打乱(随机化),False则按照顺序拆分
#random_state随机因子
strat_k_fold = StratifiedKFold(n_splits=5,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42)# 创建一个K近邻分类器实例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7)# 进行交叉验证
accuracies = []
for train_index, test_index in strat_k_fold.split(X, y):print(train_index, test_index)X_train, X_test = X[train_index], X[test_index]y_train, y_test = y[train_index], y[test_index]#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scaler = StandardScaler()X_train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X_train)X_test_scaled = scaler.transform(X_test)# 使用K近邻分类器进行训练knn.fit(X_train_scaled, y_train)# 输出每次折叠的准确性得分score = knn.score(X_test,y_test)print(score)accuracies.append(score)#把分数添加到外面列表中
print(sum(accuracies)/len(accuracies))#平均得分#使用StratifiedKFold来创建5个折叠,每个折叠中鸢尾花数据集的类别分布与整体数据集的分布一致。然后我们对每个折叠进行了训练和测试,计算了分类器的准确性。
2 超参数搜索
超参数搜索也叫网格搜索(Grid Search)
比如在KNN算法中,k是一个可以人为设置的参数,所以就是一个超参数。网格搜索能自动的帮助我们找到最好的超参数值。
3 sklearn API
class sklearn.model_selection.GridSearchCV(estimator, param_grid)说明:
同时进行交叉验证(CV)、和网格搜索(GridSearch),GridSearchCV实际上也是一个估计器(estimator),同时它有几个重要属性:best_params_ 最佳参数best_score_ 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best_estimator_ 最佳估计器cv_results_ 交叉验证过程描述best_index_最佳k在列表中的下标
参数:estimator: scikit-learn估计器实例param_grid:以参数名称(str)作为键,将参数设置列表尝试作为值的字典示例: {"n_neighbors": [1, 3, 5, 7, 9, 11]}cv: 确定交叉验证切分策略,值为:(1)None 默认5折(2)integer 设置多少折如果估计器是分类器,使用"分层k-折交叉验证(StratifiedKFold)"。在所有其他情况下,使用KFold。
4 示例-鸢尾花分类
用KNN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添加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
# 用KNN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添加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def knn_iris_gscv():# 1)获取数据iris = load_iris()# 2)划分数据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iris.data, iris.target, random_state=22)# 3)特征工程:标准化transfer = StandardScaler()x_train = transfer.fit_transform(x_train)x_test = transfer.transform(x_test)# 4)KNN算法预估器, 这里就不传参数n_neighbors了,交给GridSearchCV来传递estimator = KNeighborsClassifier()# 加入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 GridSearchCV会让k分别等于1,2,5,7,9,11进行网格搜索偿试。cv=10表示进行10次交叉验证estimator = GridSearchCV(estimator, param_grid={"n_neighbors": [1, 3, 5, 7, 9, 11]}, cv=10)estimator.fit(x_train, y_train)# 5)模型评估# 方法1: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y_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x_test)print("y_predict:\n", y_predict)print("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n", y_test == y_predict)# 方法2:计算准确率score = estimator.score(x_test, y_test)print("在测试集中的准确率为:\n", score) #0.9736842105263158# 最佳参数:best_params_print("最佳参数:\n", estimator.best_params_) #{'n_neighbors': 3}, 说明k=3时最好# 最佳结果:best_score_print("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n", estimator.best_score_) #0.9553030303030303# 最佳估计器:best_estimator_print("最佳估计器:\n", estimator.best_estimator_)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交叉验证结果:cv_results_print("交叉验证过程描述:\n", estimator.cv_results_)#最佳参数组合的索引:最佳k在列表中的下标print("最佳参数组合的索引:\n",estimator.best_index_)#通常情况下,直接使用best_params_更为方便return Noneknn_iris_gscv()
5 作业
20 新闻KNN加加GridSearc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