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空间注意力已广泛应用于提升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性能,但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认为空间注意力机制本质上解决了卷积核参数共享的问题。然而,空间注意力生成的注意力图信息对于大尺寸卷积核来说是不足够的。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注意力机制——感受野注意力(RFA)。现有的空间注意力机制,如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和协调注意力(CA),仅关注空间特征,未能完全解决卷积核参数共享的问题。相比之下,RFA不仅关注感受野的空间特征,还为大尺寸卷积核提供有效的注意力权重。由 RFA 设计的感受野注意力卷积操作(RFAConv)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能够替代标准卷积操作。
# 理论介绍
RFAConv的核心思想是解决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核参数共享问题,并通过感受野空间特征提高网络的性能。其创新在于引入了一种新的注意力机制——感受野注意力(RFA),该机制不仅关注空间特征,还有效地解决了大尺寸卷积核的参数共享问题,从而提升了网络的表达能力。核心思想如下:
-
卷积核参数共享问题:
在标准卷积中,同一个卷积核的参数被应用于整个图像的不同感受野区域,因此不同位置的特征共享相同的卷积核参数,这会导致模型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充分捕捉不同位置的局部差异。空间注意力机制(如CBAM和CA)通过引入注意力图来对不同位置的特征进行加权,从而提高了网络对重要特征的关注。但这些机制仍然无法完全解决大尺寸卷积核的参数共享问题,尤其在处理感受野更大的情况下,性能有限。
-
感受野空间特征:
RFAConv通过引入感受野空间特征,每个感受野区域内的卷积核参数不再共享,而是根据位置和上下文信息动态调整。这样,卷积操作能够针对不同位置的特征提供不同的加权,捕捉到更丰富的空间信息。 -
感受野注意力(RFA):
RFA关注的不仅是图像中的空间特征,还重点考虑了每个感受野的空间特征。通过计算并引入感受野内各特征的重要性加权,RFA 能够提供对每个特征的动态加权,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参数,这在传统卷积中是无法实现的。与传统的空间注意力机制相比,RFA 能通过感受野的空间特征更精准地捕捉每个区域的局部信息。 -
RFAConv的卷积操作
RFAConv通过加权卷积操作,结合感受野注意力机制和标准卷积核,使得卷积操作不仅仅局限于对输入特征进行加权和求和,而是动态调整卷积核参数,从而改善了卷积核参数共享的不足。 -
实现细节:
RFAConv采用了快速的Group Conv方法来替代传统的Unfold方法,快速提取感受野空间特征,在保证参数量相似的情况下,减少了计算开销,并提高了训练效率。
RFAConv原理如图所示(摘自论文):
理论详解可以参考链接:论文地址
代码可在这个链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