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书单5周年 |读书总结、读书方法论、知识体系搭建、效率工具推荐系列文章(1)δ星 丨读书笔记与书单 notes...

news/2024/12/21 21:26:02/

读书有什么用?不是有用才读书。

全文约6500字,阅读需要7分钟,慎重点击,看完再收藏。

出品丨punkboy的理想星球

作者丨punkboy的理想星球

第178 篇文章

cf371645c5ed6ca9435cb7f488a33481.png

punkboy的理想星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放克书单】环节,今年是第5年。  

每一年做这个书单的冲动,主要源于对自己过去一年在知识获取和能力沉淀上的一次岁末审判,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年365天,在每一天的光阴倏忽间,我们很难停下来思考什么,在疲于奔命和浑浑噩噩的阴影里,花几天时间从一个生活和生存的断面去剖析自身,大概可以遇见一些微妙的光吧。

上个月把自己豆瓣账号上有记录的500多本“读过”的书,按照其对自己当下及未来的价值重要程度、同时剔除一些专业领域/学术、一些读过但是已经记不起来讲什么的(比如,网红书),最终发现只有286本能够留下来。我把这286本书做了一个我自己的【电子书架】,按照序号、书籍名称、领域(分类),然后加上了豆瓣评分和评分人数。再通过一些简单的分类总结,又加上近几年在读书上的不断思考,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所以,在2021年结束,2022年开始的这个【放克书单】环节,除了着重对近5年(2017-2021)的读书反思和书单建议外,在2022年过往的读书岁月里,从自己开始读第一本小说开始,我会做如下一些思考和个人建议:

目录

  • 1.2017 - 2021年读书总结和书单建议

  • 1.1 2017 - 2021年读书总结和书单建议

  • 1.2 关于怎么选书:我跟许多爱读书的朋友一样,大概经历了3个选书的策略阶段

  • 1.3 关于读书的价值

  • 1.4 关于读书方法论的建立

  • 1.4.1 读书的兴趣与读书的意识

  • 1.4.2 读书笔记怎么做

  • 1.4.3 主题阅读有用么

  • 1.4.4 关于阅读的一个邪教“快速阅读”的一点个人看法

  • 1.4.5 读书APP和书友评论的价值

  • 1.4.6 推荐一个读书方法:卡片读书法(测试阶段),来源《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延伸

  • 1.4.7 关于读书“划线”的一点心得

  • 2.读书有用吗? ——— 为什么读书?

  • 3.读书的一些方法 ——— 选书、读书、记录、知识体系的建立

  • 4.一些工具和读书名人的读书书单和方法推荐

1.一 | 2017 - 2021 年读书总结和书单建议

人存在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找寻“自我”的过程。如果按照“本我”、“自我(ego)”、“超我”来看,人的存在注定是一个遇见痛苦、接受痛苦和超越痛苦的过程,而这一切的过程概括来讲其实也是“获取知识和认知的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

所以,我个人认为的读书其实包括两部分:纯理论认知+实践之后的理论补充和印证,而个人的自我认知都是前两项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极难获得的(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倒长尾”的形状,缓慢但并不保证结果,而诸如刷抖音则正好相反…)

基于此,我对书籍会有一个自己的“分类”概念:

4e5c6a950fbb7ec1ad0486920d492e28.png

(图片来自网络,非盈利,侵删)

01-工具书:

一种是照着做就可以了,这种类型的书日本人写的很多,诸如“麦肯锡系列”,因为从学习的基本步骤来讲,第一步一定是“模仿”,那么这类书籍是有一定价值的;另外一种会偏重框架,例如刚刚阅读过的《经济的运行逻辑》,提供了针对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种即使在当下不能完全读懂也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往这个框架里去填充对应的知识就可以了,其实也就是省掉了自己瞎摸索的过程,节省了时间。

02-提升认知:

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世界观、经济运转的本质、心理规律和特征,重在务虚;期望通过对“虚无”的思考,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现实中的问题决断,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大概同样的意思。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毛泽东选集》这些偏重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作品,用现在更加通俗和时髦的例子也可以这样讲:这都是上仙的私塾课,我等凡人可看可不看,因为看了确实也很难理解。至于有没有用,我本人不做评判,建议还是看个人兴趣。

还有一类,像名人传记、企业史等,个人认为也有一定的阅读必要,至于为什么,最近也看到一个观点:我们在阅读传记和企业史的时候,如果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当事人的苦难和困难,境界、思路、心态会有一些变化,因为对于“时间”这个宇宙冷面判官来讲,我们都是囿于当下,如果将其拉长,过去100年和未来100年既没有区别又有很大的区别,相交的部分即为“传承”,余下的部分皆为“迷思”,这都是社会前进的必要动力。

03-术业专攻

除了上述两类分法,我单独将自身工作相关的书籍列为一个半独立类目,主要涉及“产品经理”、“零售”、“电商”等方面。

04-其他。还有一些分不出来的,我当做杂书和阅读重头戏之余的“小点心”。这部分纯属个人喜好,因此没有必要推荐给别人,也就没必要写出来。

根据以上的标准,2017 - 2021年一共还有35本书(平均每年还幸存7本值得看)我个人认为值得推荐,如下:

  • 工具书

《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

《系统思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设计心理学1》

《怎样阅读一本书》

《写真的思考》

《干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

《清单革命》

《风格练习》

  • 提升认知

《把自己作为方法》

《原因与结果法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AKB48的格子经济学》

《赢》杰克·韦尔奇

《茑屋经营哲学》

《三双鞋:美捷步总裁谢家华自述》

《乡土中国》

《江村经济》

《鞋狗》

《穷查理宝典》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富甲美国》

《专业主义》

《浪潮之巅-上》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颗炸弹》

《端到端流程: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 术业专攻

《幕后产品》

《零售的哲学》

《创京东》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用户体验要素》

《俞军产品方法论》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电商军规81讲》

《茑屋经营哲学》

《三双鞋:美捷步总裁谢家华自述》

《富甲美国》

《鞋狗》

基于《2017 - 2021 年读书书单》,有几点总结:

1,关于怎么选书:我跟许多爱读书的朋友一样,大概经历了3个选书的策略阶段

fde98a8d1ccdebad75b65cc11e754141.png

(图片来自网络,非盈利,侵删)

选书策略(第1代):

开始,我个人选书的策略比较笨,或者说比较懒,过往的读书岁月里,读了很多网红书(或者叫畅销书)。当然,不能说畅销书就一定不好,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的选择,畅销书也有很多,还是要谨慎筛选。

之前用过的选书参考池子有很多,比如豆瓣排行榜、当当排行榜、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书、磨铁出版社年度推荐、诺贝尔文学奖、矛盾文学奖……

相信许多朋友应该有跟我一样或者类似的选书经历,(此刻不知道说啥好……)

选书策略(第2代):

当然,我们吃过的亏也不一定是福,因为有些亏吃了真的吃到狗肚子里了(…吐不出来)

这一次就做的比较谨慎,不敢随便乱读了,反其道而行之,要不读点经典吧。

像“商务印书馆”、各种“论丛”等等,再加上朋友的推荐,然后就是一条渐行渐远的不归路。

选书策略(第3代):

经过多轮试错,当当当,我们终于迎来了终极选书策略。

  • 第一,这么多年的读书经历也不是全然无用,但也是大浪淘沙,其实走了一些必经的弯路;

  • 第二,选书的策略很重要,但是为什么读书,或者读什么书更重要。

多年的经验首先让我知道了——“那些书不能读”(排除法),另外,自己想搭建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清晰了。

因此,也就有了文章开头对书籍的“3个分类”,这三个分类就是自己筛选书籍和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底层框架。

2,关于读书的价值:

217e971f0739e3912c5b8f96736895d8.png

(图片来自网络,非盈利,侵删)

读书到底有没有价值?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到底有多大价值,又很难量化。

如果按照我自己对书籍的3个分类:工具类、认知类、工作相关(术业有专攻)类,那么读书至少有三个明显和直接的价值:

  • 不管什么人、什么行业,我们都需要一些工具类的知识进行入门;对应我们当然还可以找师傅、前辈去学习。但是,书籍的价值在于体系化,体系和框架对于我们的思维和思考认知非常重要;

  • 认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第一步我们成功作为一名“工具人”,那么认知就是智慧,也许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在重复思索一道开放的题目,我们重复做着同一件事,却最终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 按照现代社会和经济制度,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需要认真且努力地做好一份工,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或者说我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社会以经济(money)的方式回馈我们。又基于现代社会分工制度,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大概花费30-40年的时间只做一个细分领域的事情,因此,在垂直领域我们反而需要更多的知识去完善自己(终极是时间和效用的问题)。

刚刚已经回答了读书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仍然无法回答读书价值的量化问题,因为知识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容易量化的事物;but,我们可以谈一下读书的效用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读书的效用 = 读书获取的知识并有效使用 / 读书投入的时间 ,而在这个逻辑下,我们还要看与读书对等的知识获取手段还有哪些,哪些的效用更高,比如跟前辈学习、听讲座、听音频,等等(我们后续单独讨论)。

3,关于读书方法论的建立: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方法的,读书一定不会例外。下面几点是我走过的弯路,事后做了一些总结出来,比较偏重“工具”维度的东西,大家可以先看再探讨。

3.1 读书的兴趣与读书的意识

虽然读书还是有一些用处,无论是增长知识还是消磨时间,各人有所爱,并不必上升到诸如培根所言之论。所以,我个人并不是很推崇所有人一定要读书,因为读书其实是比较辛苦的,自己眼睛的近视之前不断加深跟读书有很大关系。

我个人还是觉着读书这件事要从“兴趣开始”,然后到“培养了读书的意识”,剩下的便会水到渠成。如果通过兴趣不能培养,有一些书其实就很难读了,也不必读了,只能等待后边急需之时的契机获得一定突破。

3.2 读书笔记怎么做

要不要做读书笔记,以及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先上结论:建议尽量都做,只是个人认为不必要事无巨细,因为按照20/80理论,很多书籍的有用部分应该也是在20%左右,所以没必要所有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尤其是在使用电子阅读软件诸如微信读书等,其实利用划线工具就可以将很多核心的内容标注出来了;当然偏重体系和需要深入阅读的,建议可以通过脑图进行记录、吸收和回放。

3.3 主题阅读有用么

d632583957e777a467540f774c71c4e0.png

(图片来自网络,非盈利,侵删)

最近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言论,是世界著名电商SaaS工具shopify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针对读书提出的:

首先,世界上能够读一本书的人已经不多了;

那么,世界上同时阅读三本书(同领域)的,就更少。

他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读书宇宙观:如果把每一本读过的书作为一个“镜头”的话,那么如果我们读完更多的书籍,就相当于积累了无数的观察世界和宇宙的“镜头组”,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看法将会不一样。

如果使用过“主题阅读”的同学可能会对刚刚这一小段论述感同身受,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一起分析一下这个逻辑下的读书价值和效用问题。

年前在看“指数基金”相关的书籍,读之前通过各方评估找到的基金和指数基金相关的业内比较知名且评分比较高的几本书,然后我试着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进行这个类目知识的学习,过程如下:

A.读第一本,从0开始接触一项新的知识,开始是兴奋的,中间会有一些疲倦,但是全部读完之后对基金还是有了一个最初级、最基本的认识;

B.读第二本,不同的作者,但是发现作为入门书籍,这本跟上一本竟然有至少50%的重合部分,因为入门书基本概念都是要讲的,所以,这一部分的阅读速度就比较快了,同时可以加深对之前阅读的印象和理解;

C,读第三本和第四本的时候,有意思的状况发生了:我发现不同作者对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以及提出的解决思路和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个人的一个案例

这里,首先我会提出一个疑问:到底谁是对的?另外,到底哪个方法更有用?最终,经过一些时间的梳理和总结,我可以提出我认为对的见解(当前认知下,后续可能会有变化),然后把一些不同的工具进行了合并和整合。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获取多个“镜头”的一个个片段,但是当镜头重组的时候,多个镜头一起发挥出来的效用是会远远大于单个镜头的;另外,主题阅读下阅读的效率会有很明显的提高,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上,也体现在阅读质量上。

3.4 关于阅读的一个邪教“快速阅读”的一点个人看法

根据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和书籍来说,“快速阅读”是真的有这样一种阅读方法,欧美比较流行,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读书技能,厉害的人真的可以“一目十行”。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个人对知识的获取认为还是建议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如果在大学阶段可以采用这种速成的方式,在工作后其实更需要“聚焦”,然后做单点突破,再图横向、纵向的网络联动。

如果基于以上方法,阅读速度其实也是可以提升不少的,所以,快速阅读还是建议部分人使用就好了,大部分人可以先找到自己舒适的方式,不要急于求成,更应日拱一卒。

3.5 读书APP和书友评论的价值

2af6d4dda236a5d406ed7939bb211a01.png

(图片来自网络,非盈利,侵删)

如果说从纸质书到kindle只是一次阅读体验的扩充甚至是提高,那么从纸质书到阅读类APP的过渡则是“阅读复利”的最好例证。

举几个好理解的场景:

  • 比如阅读中发现一个专有词汇不知道什么意思,突然发现这个词汇已经有很多好心人进行划线解释,这样不但提升了效率,更可以让我们对一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兴趣;

  • 比如读到有些观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时候。传统纸质阅读上,我们只能是一个人在思索;但是在阅读APP场景下,我们发现有许多与我们一样的“共鸣者”和“挑刺者”,理越辨越明,说的就是这个。

  • 再比如,当我们因为兴趣而跟一些书友产生联系的时候,我们其实更是获得了一个免费的“好书筛选器”,我们可以读到其他人花了30个小时阅读完一本书之后的“真实而刺激的评论”;

  • 还比如,在一些长尾书籍的处理上,在数量不足的前提下,我们怎么去阅读一些偏门的书籍,或许我们认可某个人就可以了。

如果以上推论是成立的,那么是否存在一种产品形态,可以让一些不愿意阅读长篇书籍的同学可以快速获得别人的“馈赠”?(我们拭目以待)

3.6 推荐一个读书方法:卡片读书法(测试阶段),来源《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延伸

去年下半年把少楠推荐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认真读完,然后配合flomo的使用,逐步在测试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暂时只停留在阅读,写作的部分暂未达成),目前看有一些些用,这里把自己的测试思路分享给大家,大家也可以一起帮忙批评、优化。

第一步,在flomo里面创建一个上级标签,比如叫“阅读”或者叫“Books”;然后在一级标签下再创建二级标签,我自己是按照书籍类目进行设计,如“经管类”、“哲学类”、“经济类”、“工具类”……;以此类推,建议不要超过3级。

第二步,当我在阅读对应类目的时候,对于其中一些值得重复思考或者不易理解的观点,会记录到这个二级标签内;只记录观点,不记录脉络,即不做阅读笔记用。

第三步,按照一定的周期,对同一个类目的观点进行重复阅读和评论;这样虽然不似“主题阅读”一样成体系,但是可以针对其中一些领域的关键定义进行汇总、对关键结论进行不断深入理解,也更便于对一些核心观点进行复习和记忆。

个人案例举例

3.7 关于读书“划线”的一点心得

6bd6fd2e13773d5e59a6fb2f5f72fd6f.png

(图片来自网络,非盈利,侵删)

很多同学都有读书划线的习惯,这个从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的习惯,我自己也有,俗称也叫“划重点”。

这个习惯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我们阅读完一本书再回过头去复看之前的“划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被划线的地方都是偏向一些“名言警句”的句子,因为这种句子一般都是一些哲理的凝练,确实很多也是充满哲理;再者,这些句子一般也是一本书核心思想的补充和展现,确实让人有欲罢不能的划线冲动。

那么,这样的划线存在什么问题呢?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种划线确实“一直划、一直爽”,但是这种段落其实存在很大的记忆难度,因为从文本的角度这种句子其实把一个普通的事件做了文学上的提炼,其实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如果离开了当时阅读的情境,很多话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忘记了其表达的逻辑是什么。

所以,针对“划线”我目前在使用的方法是,爽句肯定要划,但是更应该把爽句的解释部分、案例部分划下来,这样一方面方便后续反复理解这些核心论断,另一方面可以更快、更容易的读懂作者的表达。

下期预告——

2.读书有用吗? ———— 为什么读书?

案例1:《詹宏志读书的人文思考》:全文约3万字,试着拆解和凝练

案例2:《单读》的社论文章:对为什么做一款读书APP做了一个真诚的说明和对话

案例3:韩叙《运营应该读什么书?最系统的运营读书指南:3个选书方法、5种读书技巧、60本亲选书单》

3.读书的一些方法 ———— 选书、读书、记录、写作、知识体系的建立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

4.一些工具推荐和我目前在用的一套“效率机器”的分享

Flomo+notion

阅读APP

读书笔记

2022.02.22

e7443fa1defcc3b95e52a0721a85905d.png

Hi~

欢迎关注这个可爱的公众号;或者添加作者vx:punkboy2020

↓↓↓

ccca33df8ba4d899d278eb14bcefbb57.png

《2017-2021书单5周年 |读书总结、读书方法论、知识体系搭建、效率工具推荐系列文章(1)δ星 丨读书笔记与书单 notes》

感谢你的阅读 :)

小P


http://www.ppmy.cn/news/843613.html

相关文章

在这里,北上深成为“社科之城”

历时一个月,9月24日,拼多多发起的大型知识普惠行动“多多读书月”第四季正式收官。本季活动自8月24日零点上线,联合上百家出版社、图书品牌,平台官方补贴1200余本、600万册经典著作。蹲守在手机前的“读书人”瞬间启动“拼手速”模…

Java代码实现---可读性强的随机姓名

前言:整理这些数据是真的花了不少时间,最开始使用的是UTF-8编码集的字符,可读性太差了影响用户体验,最后就把常见的汉字整理成数组,进行了随机提取实现了想要的功能,话不多说直接上代码! publi…

Pytorch环境配置

Pytorch配置环境 cuda与cudnn的下载 cudatoolkit下载: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toolkit-archive cudnn下载:https://developer.nvidia.com/rdp/cudnn-archive cuda支持情况: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gpus#compute c…

看不见的二本学校学生

导读:在中国高校市场化实践二十年后,黄灯以教师的身份对二本院校学生的生存图景进行了陈述: “在不少生命故事的展开中,我不得不承认逐渐分化的趋势与命运,已经铁一般地砸中了一个群体,但正是个体丰富的突围…

不要困在自己建造的盒子里——写给.NET程序员(附精彩评论)

此文章的主旨是希望过于专注.NET程序员在做好工作、写好.NET程序的同时,能分拨出一点时间接触一下.NET之外的东西(例如10%-20%的时间),而不是鼓动大家什么都去学最后什么都学不精,更不是说.NET不行或劝大家放弃.NET。恕…

我会修空调凭《我有一座恐怖屋》入围橙瓜网络文学奖十佳灵异大神

灵异类小说应该是最能看着让人欲罢不能的一种小说了,通常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营造的那种灵异氛围里,总是有一种特别的紧张与刺激感,代入感特别强烈,甚至有时候会被吓到不敢睡觉。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看的灵异小说、最喜欢…

高龄码农何去何从?37岁码农的就业路

分享一篇文章,作者真是掏心窝了: 前几天突然接到dk的电话,要和我聊聊天。 他说他们部门调整,虽然最后他留了下来,但还是非常焦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这次被刺激到了,想提高一下自己&#xff0…

现身说法:37 岁老码农找工作

分享一篇文章,作者真是掏心窝了: 前几天突然接到dk的电话,要和我聊聊天。 他说他们部门调整,虽然最后他留了下来,但还是非常焦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这次被刺激到了,想提高一下自己&#xf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