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
简要介绍
西方哲学思想的两个来源是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在查士丁尼关闭柏拉图学院后,基督教统治了西方思想一千多年。但中世纪哲学讨论的问题多与基督教相关,需要对基督教有所了解才可以深入,秉持无神论的人对着一千多年的思想史可以快速跳过,,
中世纪哲学主要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四个时期,时间从公元2世纪到16世纪。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
哲学与宗教都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只不过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
希腊哲学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悲剧精神,关注的是命运、必然性与规律,面对必然的命运,依然对现实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和崇尚知识的理性主义,它的象征就是重复把石头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
基督教哲学则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乐观精神,指引中世纪的人们逃避否定现实生活,以否定现实的方式谋求灵魂的救赎,期待来世的永生与上天堂。对现实悲观,对来世乐观。
基督教
基督教通过感化日耳曼各民族,使希腊文明文献得以保留在不受到冲击的修道院中,但同时也只有与教义相符合的思想才得以保留。
基督教带给哲学的贡献:超验性、内在性、自由意志、超自然主义
超验性
基督教哲学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的超出经验感知范围的天堂,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内在性
主张灵魂的得救要求每个人的灵魂在场,使无限的精神具化到个人的心灵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由意志
自由在关注必然性的希腊哲学中不成问题,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他应该是第一个将自由意志问题引入哲学、神学讨论中的哲学家。应该如何解释世界上的恶?如果把恶的产生归咎与上帝,那么上帝就不是全善的,所以奥古斯丁把恶的产生归咎与人的自由意志。同时也让自由意志进入了哲学家的视野中
超自然主义
希腊人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存在,而基督教认为自然没有神性,而且是上帝创造为人类所用的东西,为后人树立改造自然的观念埋下了根基
一般与个别 共相与殊相
唯实论与唯名论
唯实论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
唯名论主张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世纪存在的意义唯实论与唯名论实际也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争,普罗提诺的学生波菲利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关于共相性质的思想分歧归结为三个问题1. 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存与人的思想之中?2. 如果共相是实体,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 如果共相是无形的,它与可感物是分离的还是存在与可感物之中?(柏拉图的可感世界理念世界和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的不同)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因为收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接触工作而被成为“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人文主义运动
让你问注意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文艺复兴的三大发现
1. 世界的发现 --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2. 人的发现 --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了思想
3. 科学的发现 -- 哥白尼太天文学革命
- 宗教改革
基督宗教在16世纪到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 加尔文,最终分割出了新教和旧教。
宗教改革可以看作是人文主义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宗教改革的直接要求是消解教会的权威,变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内在的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学说,人的获救只凭借人的信仰,与善功,教会的中介作用没有关系,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教会。
加尔文重新推出奥古斯丁的“先定”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先定”,谁得到拯救,谁会被抛弃,取决于上帝提前的挑选,进而否认了教会的权威和与上帝沟通的中介作用。
宗教改革诉诸个人的内心信仰,为近代哲学主体性的觉醒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的改革,本质上仍然由浓厚的反理性反科学色彩。马克思概括了路德宗教改革的本质:
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却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杂记
上帝能否创造一个它举不起来的石头?无论可不可以,都能证明上帝是不全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