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模型具有高仿真性,与人体器官有高度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和功能,尤其在肿瘤模型中能够较好保留肿瘤异质性等优势,在精准医疗及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能在微流体装置上实现多重微环境的再现和调控,在建模的可控性和标准化上具有优势,且可实现更加复杂模型的构建。因此,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相结合的类器官芯片技术能够更好地在体外模拟构建特定器官三维微结构及微生理功能,有望解决类器官的血管化、免疫化、系统化难题。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王晓林教授团队在国际微流控权威期刊Lab on a chip 上发表论文Low-cost rapid prototyping and assembly of an open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a 3D vascularized organ-on-a-chip,构建了一款基于开放式微流控的3D血管化器官芯片,为实现血管化类器官的体外模型构建提供了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将类器官与该血管化器官芯片相结合以实现血管化类器官的培养,进而解决类器官培养中的血管化难题。
丹望医疗微流控部门负责人为王晓林教授,主要从事类器官芯片模型的构建及高通量微流控类器官自动化系统(Vitro Organo Sphere,VOS)开发等工作。目前已成功构建稳定的可灌注三维血管化器官芯片模型,可用于靶向血管相关药物筛选等应用领域。目前,公司正致力于血管化肿瘤类器官芯片模型的构建。
聚焦“基于微流控的血管化器官/类器官芯片构建及其应用”,由谈思生物举办的T-Bio谈思生物医疗直播课本期特别邀请丹望医疗微流控部门负责人王晓林博士在9月13日19:30-20:30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分享,敬请期待!(关注“谈思生物”公众号了解详情)
嘉宾简介
王晓林 博士
丹望医疗 微流控部门负责人
王晓林,博士,担任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微流控部门负责人。目前,主要从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仿人体器官芯片/类器官及其转化应用。共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在国际微流控权威期刊Lab on a Chip发表相关研究成果6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含3项已授权美国专利。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第6届国际光流控交叉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以及第24届化学和生命科学微型化系统国际会议科学艺术奖。
直播时间
9月13日19:30-20:30
演讲话题
基于微流控的血管化器官/类器官芯片构建及其应用
演讲摘要
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及类器官芯片构建以及相关应用,首先聚焦血管化器官芯片及抗肿瘤药物筛选的有效性验证,进一步实现了与类器官共培养,分别构建了血管化肿瘤类器官及肠类器官芯片,解决了类器官血管化共培养难题,为类器官的相关转化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丹望医疗
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注类器官技术的平台型公司。公司致力于采用最先进的类器官技术,为临床提供肿瘤精准医疗新方案,为药物研发企业提供优质的类器官模型及相关服务。
公司十分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成果的转化。目前,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药物研发服务平台入选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未来,丹望医疗将持续加大类器官技术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更好地惠及医疗健康领域及人民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