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辑
中继器
集线器(Hub)
集线器,中继器的一些特性
集线器和中继器不能“无限串联”
集线器连接的网络,物理上是星型拓扑,逻辑上是总线型拓扑
集线器连接的各网段会“共享带宽”
中继器
如果我们想要网络的覆盖距离更长该怎么办?
此时就可以使用中继器这种设备
中继器有两个端口,假设左边端口连接A,右边端口连接B,现在A结点的物理层把二进制转化成数字信号,发送到这个信道上,那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失真的情况,只要信号失真别太严重,这个中继器就可以正确的识别出信号的含义,并且把信号整形再生,再发送到下一段链路上,这样就可以确保我们的目的结点收到的信号失真不会太严重,至少可以正确的解读出这个信号的含义
中继器只有两个端口。通过一个端口接收信号,将失真信号整形再生,并转发至另一端口(信号再生会产生一些时延)
中继器的信号传输方向并不是单向的,它可以从做往右传输,也可以从右往左传输,只不过两个方向的传输不可以同时进行,因此中继器仅支持半双工通信
如果两个方向的通信可以同时进行,那这类通信就是所谓的全双工通信
仅支持半双工通信(两端连接的结点不可同时发送数据,会导致“冲突”)
中继器两个端口对应两个“网段”
集线器(Hub)
集线器本质上是多端口中继器。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和中继器是一样的,它会把其中一个端口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形再生,然后转发到其他所有的端口,集线器的各端口也不可同时发送数据,如果同时发,也会导致信号“冲突”,这个和中继器是一样的
集线器的一个端口对应的就是一个网段,而所有的这些网段都处于同一个“冲突域”
冲突域:如果说两台主机发送数据会导致信号冲突,那么这两台主机就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中
冲突域有时候也会翻译成“碰撞域”
为了解决冲突的问题,处于同一个冲突域的这些主机之间,任何一台主机在发送数据之前,都需要进行“信道争用”
假设我们在这三台集线器之上,再连接一台更大的主干集线器,那么此时原本三个独立的冲突域就合并成了一个更大的冲突域
集线器这种设备不能“隔离”冲突域
交换机这种设备是可以隔离冲突域的
比如说最左边这台主机给集线器发送信号,那么这个集线器会把信号转发到其他端口,但是到以太网交换机这,它并不会无脑的把这个信号转发到与之相连的其他端口,这就意味着这台主机发送的信号并不会无脑的影响到右边的这台集线器上连接的这些设备,所以以太网交换机把左边和右边这两个冲突域进行了隔离,使得二者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集线器,中继器的一些特性
集线器和中继器不能“无限串联”
无论是中继器还是集线器,它可以把多个网段串联起来,从而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所以如果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特别远,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两个节点之间接上很多很多的中继器?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比如在以太网的标准中,对同轴电缆和中继器,集线器的使用进行了约束,我们把它成为5-4-3原则
第一个5的意思是说,当我们使用集线器或者中继器去串联这种同轴电缆的网段的时候,最多只能串联5个网段,那串联5个网段,最多只用使用4台集线器或四台中继器,在这五个网段之中,只有三个网段可以挂接计算机
集线器连接的网络,物理上是星型拓扑,逻辑上是总线型拓扑
如果其中的一个节点正在发送信号,那么它的这个信号会被无脑的传送到每一条线路上,所以从逻辑上看集线器连接的网络,它依然是总线型的拓扑结构,数据“广播式”传输,存在“信道争用”问题
集线器连接的各网段会“共享带宽”
比如有一台集线器,它的吞吐量是10mbps,如果它连接了8台主机,那么这8台主机平均每台只会分配到1.25Mbps的带宽,集线器的总带宽被与之连接的各个节点共享
集线器可以连接不同的传输介质,因此两个网络的物理层特性可以不同(这就意味着集线器连接的网段,"物理层协议"不同)
集线器如果连接了速率不同的网段,会导致所有网段“速率向下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