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ChatGPT,即聊天生成预训练变换器,由美国OpenAI公司开发,自2022年11月首次亮相以来,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成就。这款聊天机器人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自然语言,能够精准把握用户的意图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回答和服务,助力人类完成多样化任务。ChatGPT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仅两个月便吸引了超过1亿的月活跃用户。它的流行不仅引起了全球科技巨头的广泛关注,也对人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面对ChatGPT带来的变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专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应更加注重该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数据积累、算力提升、算法优化及广泛应用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顺应这一趋势,高职教育体系内迅速响应,于2019年增设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并于次年启动招生。随后,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该专业被正式更名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明确了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513所高职院校成功备案并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尽管这一数字显示出积极的增长态势,但相较于其他传统或热门专业,其覆盖面仍显有限,且多数院校的专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院校虽已完成备案,却尚未启动招生,而首批招生院校也刚迎来首批毕业生。
总体来看,这一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高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往往未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当前课程体系依旧侧重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对于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实践涉及不足,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技术训练。
此外,师资力量短缺也是制约专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备相应背景及实践经验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数学范畴,缺乏对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这种情况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供有效指导的能力。
最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来提升自身技能。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真实项目的引入,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ChatGPT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ChatGPT的诞生为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前景。随着“提示工程师”这一新兴职业的出现,学生有机会从事为ChatGPT编写高效提问的工作,以引导AI产出预期结果。《大西洋》杂志甚至将这一技能誉为“本世纪最关键的职业技能”。这表明,未来的AI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还需具备创造力和战略思维能力。
ChatGPT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职业道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需要掌握前沿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并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演变的就业市场和技术环境。
在教学领域,ChatGPT增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ChatGPT根据学生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节奏和兴趣领域内学习,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此外,ChatGPT也推动了远程学习和在线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四、高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探索
4.1 多方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是物联网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移动互联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开发,旨在培养系统智能化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与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合作,整合和共享专业群的优质资源,开发具有行业前瞻性和企业岗位特色的教学项目,实施“项目驱动、做学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首先,与人工智能行业对接,开展专业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在ChatGPT等新兴技术出现后,要关注由此产生的新岗位需求。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并结合教育部的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公共课。将企业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转化为项目化课程资源,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利用校内外实训室、产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开展项目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项目实战能力和岗位实战能力。
人工智能实训室效果图
人工智能实训室效果图
考虑到ChatGPT等技术对人工智能从业者在创意和策略思考能力上的更高要求,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项目案例和实战训练中将引入企业最新的岗位能力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4.2 借助产业学院,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
针对人工智能实践教学与实训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实训基础设施不足、教学实训环境匮乏、实训教材与项目匹配度低等问题,可以携手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创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方针,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投资、协同建设、共同管理及成果共享的模式,深度融合行业技术标准与教学资源于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内容之中,共同研发高质量课程资源,升级校内实训室,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网络。
在校内,围绕核心岗位需求,构建包括数据处理实训室、智能开发实训室及产业学院专属实训室在内的特色实训空间,并配备智能硬件平台、虚拟仿真平台、企业认证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等先进技术技能平台,形成一个设备尖端、体系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这一体系不仅支持师生参与技能大赛准备、第二课堂活动、师资培训、企业认证培训及社会服务等多种教学活动,还能丰富实践教学场景。
同时,还可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学院能够紧跟行业脉搏,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实训体验。企业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实际项目机会,助力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实验对高算力与高性能计算设备的需求,可以依托产业学院,利用公有云技术构建虚拟仿真与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平台集成了OCR识别与应用、社交舆论情感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模拟真实项目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组织团队实验和项目,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提出创新见解,将创新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3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转型而来,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及行业背景的问题。尤其是随着ChatGPT等新技术的兴起,催生了新的岗位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建设一支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熟悉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教师团队。为此,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交流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帮助教师们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和技术精英来校授课,直接为学生带来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认证机制,吸引一批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加入,确保教学内容既专业又实用。
其次,校内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工作站、假期企业实践等方式进入企业,参与团队式的实践活动。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教师们接触到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和技术前沿,还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从而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校内外教师可以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申请课题、承担横向项目、编写教材以及开发教学资源。这种团队合作的形式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与技能互补,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最终,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途径,还能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出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推动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4 创新驱动,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提倡“双创”(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为此,可以尝试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1)融合教学模式,激发创新思维
通过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形成了敢于挑战、乐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2)创新创业基地,实践孵化梦想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从创意到实践的全方位支持。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项目,并通过基地提供的创业培训、项目孵化、政策咨询等服务,逐步将梦想变为现实。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显著提升了其创新创业能力。
(3)竞赛驱动,磨砺创新锋芒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利发明大赛等,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这些竞赛不仅考验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与各界精英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灵感。
(4)校企合作,共育创新人才
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学生得以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与市场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企业也能借助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加速自身转型升级,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总结
专业建设是一场持续深化的旅程,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螺旋上升的姿态,推动专业水平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我们更是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