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习到二叉搜索树、二叉平衡树、红黑树。
这些无一例外,是以一个二叉树展开的,那么对于我们寻找其中存在树中的数据,这个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但是,如若是遇到了非常大的数据容量进行存储的时候,此时呢,无法一次性加载到内存当中,那么此时,这样的二叉结构的树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是因为,我们二叉树中,一个节点只保存了一个数据域,此时遇到非常大数据量的时候,导致树高变得很高,进行遍历查询树的时候,需要遍历树较深的地方,当然,查询的数据如若是在较浅树层,那么查询的时间还好,如若是非常深,那么此时查询的时间就会变得很耗时。
所以我们干脆在一个节点中存储多个数值域,以达到减少树高,从而获得高效率的查询效率。
而我们数据结构中,正好有一种符合此特征的,那就是B-树
B-树
那么又是B-树?
定义:一种适合外查找的树,它是一种平衡的多叉树
那么它具有什么性质呢?
一颗M阶(M > 2)的B树,是一棵平衡的M路平衡搜索树,可以是空树或者满足一下性质:
1.根节点至少有两个孩子
2.每个非根节点的关键字至少有M/2-1(向上取整),至多有M-1个关键字,并以升序排列
比如当M=4,至少有(4/2-1=1)个关键字,至多有(4-1=3)个关键字.
3.每个非根节点的孩子至少有(M/2)向上取整,至多有M个孩子
比如当M=4,至少有(4/2=2)个孩子,至多有4个孩子
4. key[i]和key[i+1]之间的孩子节点的值介于key[i]、key[i+1]之间
5.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
由此可得出,
孩子节点会比关键字多出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其关键字和孩子访问速度较快,所以使用的是数组进行存储。
节点图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节点图例,是一般情况下的,为了后续插入操作简易进行,所以节点内部会进行修改。后面的插入操作进行解释。
修改后的节点:
现在小编来分享下插入操作,以三叉树作为例子
插入
根据此修改后的插入节点图例,此节点定义代码如下:
//这里约定以三叉树作为实现public static int BT=3;//定义节点static class Node{//keys关键字数组public int [] keys;//孩子数组public Node [] subs;//有效数据大小public int Usize;//父亲节点public Node parent;//提供一个构造方法public Node(){//多给一个节点,利于后续分裂this.keys=new int[BT];//孩子域会比父亲域多一个this.subs=new Node[BT+1];}}
插入操作其实是大致可说为,插入按照某个插入算法进行插入,满了就进行分裂。
假设我们有以下的插入数据
序列:53, 139, 75, 49, 145, 36, 101
那么初始插入,因为我们关键字数组是中是有序的序列,所以我们需要选用一个插入算法进行插入,这里选择的是直接插入排序
初始状态如下:
注意,我们是初始情况,即根节点是为空的
所以如何插入53的呢?
显然,先新建一个节点,然后直接放到keys[0],Usize++即可。
代码实例:
//定义一个头节点public Node root;public boolean insert(int key){//如若根节点为空if(root==null){root=new Node();root.keys[0]=key;root.Usize++;return true;}
那么此时如若不为空呢?
即我们插入75的数据,那么此时我们先要找到75是否是存在于树中。
那么接下来说说,如何实现查找的
查找
我们以一个实例说明(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有序是因为以直接插入排序进行的)
假设我们要寻找的是54这个节点
显然我们在根节点是寻找不到的,那么此时该去哪个数值的子树去寻找呢?
因为我们的49是比54小的,那么接着去下一个数值去比较,即75
那么54和75比较,那么此时的是大于54的,所以就结束我们的比较
所以我们得去75的孩子节点数组去找,
那么此时就到了53这棵树这里,此时显然,54也是不在这里的,那么此时我们按照逻辑,还是得去子树再找,那么这里呢,没有子树了,所以导致我们寻找节点变为null了
这里要保存其父亲节点,进行后续的操作。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
如若我们找到了,那我们一般也是返回当前的节点,如若我们找不到了,也是返回此时的保存下来的父亲节点,那么怎么区分他们是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呢?
这里提供一个方案:
新建一个泛型类,存储下当前的节点以及一个整数值,通过整数值去判断是否是找到了
泛型类代码:
public class Pair<k,v> {public k key;public v val;public Pair(k key,v val){this.key=key;this.val=val;}public void setKey(k key) {this.key = key;}public void setVal(v val) {this.val = val;}public v getVal() {return val;}public k getKey() {return key;}
}
接下来是寻找节点代码
寻找节点代码:
private Pair<Node,Integer> findNode(int key) {Node cur=root;Node parent=null;while (cur!=null){int i=0;while (i<cur.Usize){if(cur.keys[i]==key){return new Pair<>(cur,i);}else if(cur.keys[i]<key){i++;}else {break;}}parent=cur;cur=cur.subs[i];}return new Pair<>(parent,-1);}
此时,我们就可以判断返回值是不是负数即可。
//当根节点不为空,那么此时找出这个key是否存在B树中Pair<Node,Integer> node=findNode(key);//根据返回值是否插入还是修改if(node.val!=-1){System.out.println("此key值已存在!");return false;}//没有找到,那么此时就要插入这个新节点,//此时的插入操作就是以直接插入方法进行Node parent=node.getKey();int i=parent.Usize-1;for (;i>=0;i--){if(parent.keys[i]>=key){parent.keys[i+1]=parent.keys[i];}else {break;}}//此时i变成负数,我们要把0下标的值放进去。parent.keys[i+1]=key;parent.Usize++;if(parent.Usize >= BT){//超出容量,此时进行分裂Split(parent);return true;}else {return true;}}
那么如若我们找不到的话,即这个数据是未曾插入的,所以我们要进行插入它。
那么插入的话选用了直接插入排序。
插入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判断下是否是大于了这个BT值,如若是大于了,此时我们就要进行分裂。
那么接下来就还有个分裂操作还没有分享。
分裂
这里的分裂分为根节点分裂,和孩子节点分裂
举例
根节点满时: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把关键字移动的同时,也要把孩子数组对应到下标值,一一挪过去,挪过去的同时也要对subs[]数组中的值的父亲进行修改
然后呢,此时我们这里的举动是把同一层的孩子节点处理了,但是新出现的根节点
就比如现在的75,还没用进行处理,所以呢,我们要处理它,
比如keys[0]下标放的是75,subs[0]下标放的是53这个节点,sub[1]放的是139这个节点值
然后把53这个节点的父亲和139这个父亲,进行修改,然后还要修改对应的Usize。
private void Split(Node cur) {Node parent=cur.parent;Node newNode=new Node();int mid=cur.Usize>>1;int j=0;int i=mid+1;for (;i<cur.Usize;i++){newNode.keys[j]=cur.keys[i];newNode.subs[j]=cur.subs[i];if(newNode.subs[i]!=null){//修改迁移过去的父亲节点newNode.subs[j].parent=newNode;}j++;}//由于分配多了一个节点,那么此时就要再次拷贝下孩子newNode.subs[j]=cur.subs[i];if(newNode.subs[i]!=null){newNode.subs[i].parent=newNode;}//此时进行修改Usize和新创建节点的父亲节点cur.Usize=cur.Usize-j-1;newNode.Usize=j;if(cur==root){root=new Node();root.keys[0]=cur.keys[mid];root.subs[0]=cur;root.subs[1]=newNode;root.Usize++;cur.parent=root;newNode.parent=root;return;}newNode.parent=parent;
这里是根节点的修改,还有孩子节点的分裂
孩子节点的分裂:
以下面例子举例:
显然,最左边的树,是满了,所以要进行分裂
孩子分裂出来的思路和刚刚根节点是差不多,
那么这里要说明的是下,对于孩子节点分裂完后,父亲节点的操作
即把49提到根节点后怎么操作。
插入49也是一个直接插入排序,所以不过多讲解。
如若我们定义一个endT=当前节点的.Usize-1,即是1-1=0,就是0下标。
那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分裂前,75这个节点subs[1]连接139这棵树。
那么如何把新增加53这棵树的节点插入到subs[1]呢?
显然,当我们把49和53排好序后,此时的endT=0
所以,subs[endT+2]的空间存储139这棵树节点即可。
等代码跳出循环后,再次把subs[1]的值赋值为53这棵树的节点值即可。
那么此时接着插入节点
可以注意到的是,101那边的这棵树也满了,继续分裂
再次注意到,出现了连续分裂,因为根节点这棵树也是满了,所以接着也要对根节点这棵树进行分裂,为了可以进行连续分裂,我们可以进行递归这样的方式
即判断下分裂完后,把139提到根节点后,当前的Usize值是否是满的,然后递归分裂
完整分裂代码:
private void Split(Node cur) {Node parent=cur.parent;Node newNode=new Node();int mid=cur.Usize>>1;int j=0;int i=mid+1;for (;i<cur.Usize;i++){newNode.keys[j]=cur.keys[i];newNode.subs[j]=cur.subs[i];if(newNode.subs[i]!=null){//修改迁移过去的父亲节点newNode.subs[j].parent=newNode;}j++;}//由于分配多了一个节点,那么此时就要再次拷贝下孩子newNode.subs[j]=cur.subs[i];if(newNode.subs[i]!=null){newNode.subs[i].parent=newNode;}//此时进行修改Usize和新创建节点的父亲节点cur.Usize=cur.Usize-j-1;newNode.Usize=j;if(cur==root){root=new Node();root.keys[0]=cur.keys[mid];root.subs[0]=cur;root.subs[1]=newNode;root.Usize++;cur.parent=root;newNode.parent=root;return;}newNode.parent=parent;//此时开始对父亲节点开始操作int endT=parent.Usize-1;int midVal=cur.keys[mid];//采取的是直接插入for(;endT>=0;endT--){if (parent.keys[endT]>=midVal){parent.keys[endT+1]=parent.keys[endT];parent.subs[endT+2]=parent.subs[endT+1];}else {break;}}parent.keys[endT+1]=midVal;parent.subs[endT+2]=newNode;parent.Usize++;if(parent.Usize>=BT){Split(parent);}}
ok,B-树的整个插入操作就讲完啦
那么接下来的删除操作
删除
就讲下思路:
1.定位关键字
2.是否是叶子节点还算是非叶子节点
叶子节点,直接删除即可
非叶子节点
那么就要找到前驱节点(左树最大值节点)后继(右树最小值节点),进行替换删除
3.判断删除后的节点是否符合B树节点最少性质
如若不符合,那就要向兄弟节点借
如若兄弟节点不够,那么此时就要和兄弟节点进行合并。
关于更多详细操作讲解,可请看这篇操作
面试官问你 B树 和 B+ 树,就把这篇文章丢给他-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那么关于B-树相关操作小编就分享到这了。
这里额外简单分享下B+树
什么是B+树?
其实也是和B-树的定义差不多。
不同的是,就是叶子节点会形成一个链表,使其寻找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举个例子:
那什么又是B*树呢?
B*树就是在B+树的基础上,再增加非叶子节点之间的联系。
从而再次进行优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