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学习笔记:(7)完整神经网络流程

ops/2025/1/22 16:12:28/

完整神经网络流程

  • 反向传播
    • 链式求导
  • 代码实现反向传播
  • 动量法Momentum
  • 开始迭代
    • 为什么选择小批量
    • TensorDataset与DataLoader

反向传播

由于本节的公式比较多,所以如果哪里写错了漏写了,还请帮忙指出以便进行改正,谢谢。
在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过梯度下降的两个关键:1.方向 2.步长,下面我们来讲解反向传播的原理。在介绍反向传播的原理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方法应该如何进行求导工作,这样就能体现出反向传播的作用和厉害之处。
下面我们先用单层神经网络来举一个例子,下面是计算的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L o s s ∂ w , 其中 \frac{\partial Loss}{\partial w}, \quad \text{其中} wLoss,其中 L o s s = − ∑ i = 1 m ( y i ⋅ ln ⁡ ( σ i ) + ( 1 − y i ) ⋅ ln ⁡ ( 1 − σ i ) ) Loss = -\sum_{i=1}^{m} \left( y_i \cdot \ln(\sigma_i) + (1 - y_i) \cdot \ln(1 - \sigma_i) \right) Loss=i=1m(yiln(σi)+(1yi)ln(1σi)),所以我们可以带入得到:
= − ∑ i = 1 m ( y i ⋅ ln ⁡ ( 1 1 + e − X i w ) + ( 1 − y i ) ⋅ ln ⁡ ( 1 − 1 1 + e − X i w ) ) -\sum_{i=1}^{m} \left( y_i \cdot \ln \left( \frac{1}{1 + e^{-X_i w}} \right) + (1 - y_i) \cdot \ln \left( 1 - \frac{1}{1 + e^{-X_i w}} \right) \right) i=1m(yiln(1+eXiw1)+(1yi)ln(11+eXiw1)),可以看出式子由于多个函数的嵌套已经变得很复杂了,所以下面我们就不进行对w的求导操作了。
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个双层的神经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L o s s ∂ w ( 1 → 2 ) , 其中一样的 \frac{\partial Loss}{\partial w^{(1 \rightarrow 2)}}, \quad \text{其中一样的} w(12)Loss,其中一样的 L o s s = − ∑ i = 1 m ( y i ⋅ ln ⁡ ( σ i ( 2 ) ) + ( 1 − y i ) ⋅ ln ⁡ ( 1 − σ i ( 2 ) ) ) Loss = -\sum_{i=1}^{m} \left( y_i \cdot \ln(\sigma_i^{(2)}) + (1 - y_i) \cdot \ln(1 - \sigma_i^{(2)}) \right) Loss=i=1m(yiln(σi(2))+(1yi)ln(1σi(2))),带入得到:
= − ∑ i = 1 m ( y i ⋅ ln ⁡ ( 1 1 + e − σ i ( 1 ) w ( 1 → 2 ) ) + ( 1 − y i ) ⋅ ln ⁡ ( 1 − 1 1 + e − σ i ( 1 ) w ( 1 → 2 ) ) ) = -\sum_{i=1}^{m} \left( y_i \cdot \ln \left( \frac{1}{1 + e^{-\sigma_i^{(1)} w^{(1 \rightarrow 2)}}} \right) + (1 - y_i) \cdot \ln \left( 1 - \frac{1}{1 + e^{-\sigma_i^{(1)} w^{(1 \rightarrow 2)}}} \right) \right) =i=1m(yiln(1+eσi(1)w(12)1)+(1yi)ln(11+eσi(1)w(12)1))
可以看到这里和前面基本一致,但是当我们继续向前求导式子就会愈发复杂:
∂ L o s s ∂ w ( 0 → 1 ) , 其中 \frac{\partial Loss}{\partial w^{(0 \rightarrow 1)}}, \quad \text{其中} w(01)Loss,其中 L o s s = − ∑ i = 1 m ( y i ⋅ ln ⁡ ( σ i ( 2 ) ) + ( 1 − y i ) ⋅ ln ⁡ ( 1 − σ i ( 2 ) ) ) Loss = -\sum_{i=1}^{m} \left( y_i \cdot \ln(\sigma_i^{(2)}) + (1 - y_i) \cdot \ln(1 - \sigma_i^{(2)}) \right) Loss=i=1m(yiln(σi(2))+(1yi)ln(1σi(2))),继续带入可以得到:
= − ∑ i = 1 m ( y i ln ⁡ ( 1 1 + e − 1 1 + e − X i w ( 0 → 1 ) w ( 1 → 2 ) ) + ( 1 − y i ) ln ⁡ ( 1 − 1 1 + e − 1 1 + e − X i w ( 0 → 1 ) w ( 1 → 2 ) ) ) = - \sum_{i=1}^{m} \left( y_i \ln \left( \frac{1}{1 + e^{-\frac{1}{1 + e^{-X_i w^{(0 \rightarrow 1)}}} w^{(1 \rightarrow 2)}} } \right) + (1 - y_i) \ln \left( 1 - \frac{1}{1 + e^{-\frac{1}{1 + e^{-X_i w^{(0 \rightarrow 1)}}} w^{(1 \rightarrow 2)}} } \right) \right) =i=1m(yiln(1+e1+eXiw(01)1w(12)1)+(1yi)ln(11+e1+eXiw(01)1w(12)1))
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当函数进行层层嵌套之后,式子就会变得非常复杂,是很不利于我们进行求导的操作的,并且这还只是一个双层的简单神经网络,可以想象当我们后面遇到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的时候,式子就会变得超出能理解和求导的范围了。所以求导过程的复杂的确一直都是神经网络的难题,直到1986年由Rumelhart、Williams和“神经网络之父”Hinton提出的反向传播算法才得到较好的解决。

链式求导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反向传播算法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高等数学中我们都学过,假设有一个复合函数y = f(g(x)),链式法则告诉我们,复合函数的导数是外层函数的导数与内层函数的导数的乘积,即: d y d x = d f d u ⋅ d u d x \frac{dy}{dx} = \frac{df}{du} \cdot \frac{du}{dx} dxdy=dudfdxdu。我们利用这个规则进行求导如下:
∂ Loss ∂ w ( 1 → 2 ) = ∂ L ( σ ) ∂ σ ⋅ ∂ σ ( z ) ∂ z ⋅ ∂ z ( w ) ∂ w \frac{\partial \text{Loss}}{\partial w^{(1 \rightarrow 2)}} = \frac{\partial L(\sigma)}{\partial \sigma} \cdot \frac{\partial \sigma(z)}{\partial z} \cdot \frac{\partial z(w)}{\partial w} w(12)Loss=σL(σ)zσ(z)wz(w)
∂ L ( σ ) ∂ σ = ∂ ( − ∑ i = 1 m ( y i ⋅ ln ⁡ ( σ i ) + ( 1 − y i ) ⋅ ln ⁡ ( 1 − σ i ) ) ) ∂ σ \frac{\partial L(\sigma)}{\partial \sigma} = \frac{\partial \left( -\sum_{i=1}^{m} \left( y_i \cdot \ln(\sigma_i) + (1 - y_i) \cdot \ln(1 - \sigma_i) \right) \right)}{\partial \sigma} σL(σ)=σ(i=1m(yiln(σi)+(1yi)ln(1σi)))

= ∑ i = 1 m ∂ ( − ( y i ⋅ ln ⁡ ( σ i ) + ( 1 − y i ) ⋅ ln ⁡ ( 1 − σ i ) ) ) ∂ σ = \sum_{i=1}^{m} \frac{\partial \left( -(y_i \cdot \ln(\sigma_i) + (1 - y_i) \cdot \ln(1 - \sigma_i)) \right)}{\partial \sigma} =i=1mσ((yiln(σi)+(1yi)ln(1σi)))

= − ( y ⋅ 1 σ + ( 1 − y ) ⋅ 1 1 − σ ⋅ ( − 1 ) ) = -(y \cdot \frac{1}{\sigma} + (1 - y) \cdot \frac{1}{1 - \sigma} \cdot (-1)) =(yσ1+(1y)1σ1(1))

= − ( y σ + y − 1 1 − σ ) = -( \frac{y}{\sigma} + \frac{y - 1}{1 - \sigma} ) =(σy+1σy1)

= − y ( 1 − σ ) + ( y − 1 ) σ σ ( 1 − σ ) = - \frac{y(1 - \sigma) + (y - 1) \sigma}{\sigma(1 - \sigma)} =σ(1σ)y(1σ)+(y1)σ

= − y σ − y σ + y σ − σ σ ( 1 − σ ) = - \frac{y \sigma - y \sigma + y \sigma - \sigma}{\sigma(1 - \sigma)} =σ(1σ)yσyσ+yσσ

= σ − y σ ( 1 − σ ) = \frac{\sigma - y}{\sigma(1 - \sigma)} =σ(1σ)σy
其他部分也是同理得到:
∂ σ ( z ) ∂ z = ∂ 1 1 + e − z ∂ z \frac{\partial \sigma(z)}{\partial z} = \frac{\partial \frac{1}{1 + e^{-z}}}{\partial z} zσ(z)=z1+ez1

= ∂ ( 1 + e − z ) − 1 ∂ z = \frac{\partial (1 + e^{-z})^{-1}}{\partial z} =z(1+ez)1

= − 1 ⋅ ( 1 + e − z ) − 2 ⋅ e − z ⋅ ( − 1 ) = -1 \cdot (1 + e^{-z})^{-2} \cdot e^{-z} \cdot (-1) =1(1+ez)2ez(1)

= e − z ( 1 + e − z ) 2 = \frac{e^{-z}}{(1 + e^{-z})^2} =(1+ez)2ez

= 1 + e − z − 1 ( 1 + e − z ) 2 = \frac{1 + e^{-z} - 1}{(1 + e^{-z})^2} =(1+ez)21+ez1

= 1 ( 1 + e − z ) ⋅ ( 1 − 1 ( 1 + e − z ) ) = \frac{1}{(1 + e^{-z})} \cdot \left( 1 - \frac{1}{(1 + e^{-z})} \right) =(1+ez)1(1(1+ez)1)

= σ ( 1 − σ ) = \sigma(1 - \sigma) =σ(1σ)
最后一部分:
∂ z ( w ) ∂ w = ∂ σ ( 1 ) w ∂ w \frac{\partial z(w)}{\partial w} = \frac{\partial \sigma^{(1)}w}{\partial w} wz(w)=wσ(1)w
将三块分别带入链式求导得到:
∂ Loss ∂ w ( 1 → 2 ) = ∂ L ( σ ) ∂ σ ⋅ ∂ σ ( z ) ∂ z ⋅ ∂ z ( w ) ∂ w \frac{\partial \text{Loss}}{\partial w^{(1 \rightarrow 2)}} = \frac{\partial L(\sigma)}{\partial \sigma} \cdot \frac{\partial \sigma(z)}{\partial z} \cdot \frac{\partial z(w)}{\partial w} w(12)Loss=σL(σ)zσ(z)wz(w)

= σ ( 2 ) − y σ 2 ( 1 − σ ( 2 ) ) ⋅ σ ( 2 ) ⋅ ( 1 − σ ( 2 ) ) ⋅ σ ( 1 ) = \frac{\sigma^{(2)} - y}{\sigma^{2} (1 - \sigma^{(2)})} \cdot \sigma^{(2)} \cdot (1 - \sigma^{(2)}) \cdot \sigma^{(1)} =σ2(1σ(2))σ(2)yσ(2)(1σ(2))σ(1)

= σ ( 1 ) ⋅ ( σ ( 2 ) − y ) = \sigma^{(1)} \cdot (\sigma^{(2)} - y) =σ(1)(σ(2)y)

下面我们可以继续向前传播:
∂ Loss ∂ w ( 0 → 1 ) = ∂ L ( σ ) ∂ σ ( 2 ) ⋅ ∂ σ ( z ) ∂ z ( 2 ) ⋅ ∂ z ( w ) ∂ σ ( 1 ) ⋅ ∂ σ ( z ) ∂ z ( 1 ) ⋅ ∂ z ( w ) ∂ w ( 0 → 1 ) \frac{\partial \text{Loss}}{\partial w^{(0 \rightarrow 1)}} = \frac{\partial L(\sigma)}{\partial \sigma^{(2)}} \cdot \frac{\partial \sigma(z)}{\partial z^{(2)}} \cdot \frac{\partial z(w)}{\partial \sigma^{(1)}} \cdot \frac{\partial \sigma(z)}{\partial z^{(1)}} \cdot \frac{\partial z(w)}{\partial w^{(0 \rightarrow 1)}} w(01)Loss=σ(2)L(σ)z(2)σ(z)σ(1)z(w)z(1)σ(z)w(01)z(w)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好几项在前面的求导过程中已经求解完了,所以这里直接带入即可

= ( σ ( 2 ) − y ) ⋅ ∂ z ( σ ) ∂ σ ( 1 ) ⋅ ∂ z ( z ) ∂ z ( 1 ) ⋅ ∂ z ( w ) ∂ w ( 0 → 1 ) = (\sigma^{(2)} - y) \cdot \frac{\partial z(\sigma)}{\partial \sigma^{(1)}} \cdot \frac{\partial z(z)}{\partial z^{(1)}} \cdot \frac{\partial z(w)}{\partial w^{(0 \rightarrow 1)}} =(σ(2)y)σ(1)z(σ)z(1)z(z)w(01)z(w)

= ( σ ( 2 ) − y ) ⋅ w 1 → 2 ⋅ ( σ ( 1 ) ( 1 − σ ( 1 ) ) ) ⋅ X = (\sigma^{(2)} - y) \cdot w^{1 \rightarrow 2} \cdot \left( \sigma^{(1)} \left( 1 - \sigma^{(1)} \right) \right) \cdot X =(σ(2)y)w12(σ(1)(1σ(1)))X

代码实现反向传播

至于这里如何使用代码实现,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具体介绍过了,所以这里就再复习一遍:
任务和架构:3分类,500个样本,20个特征,共3层,第一层13个神经元,第二层8个神经元
首先还是先导入库: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torch.nn import functional as F

下一步是确定数据:

torch.manual_seed(250)
X = torch.rand((500,20),dtype=torch.float32) * 100
y = torch.randint(low=0,high=3,size=(500,1),dtype=torch.float32)

定义model类:

class Model(nn.Module):def __init__(self,in_features=10,out_features=2):super(Model,self).__init__() self.linear1 = nn.Linear(in_features,13,bias=False) self.linear2 = nn.Linear(13,8,bias=False)self.output = nn.Linear(8,out_features,bias=True)     def forward(self, x):sigma1 = torch.relu(self.linear1(x))sigma2 = torch.sigmoid(self.linear2(sigma1))zhat = self.output(sigma2)return zhat

确定参数:

input = X.shape[1]
output = len(y.unique())

实例化:

torch.manual_seed(250)
net = model(in_features=input,out_features=output)

前向传播:

zhat = net.forward(X)
zhat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损失函数: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loss = criterion(zhat,y.reshape(500).long())
loss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有一个小坑,这里的交叉熵损失函数只接受一维张量,并且要求标签必须是整型,所以需要添加reshape和long的操作
反向传播过程:

net.linear1.weight.grad
loss.backward()
net.linear1.weight.gra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反向传播前是查看不到梯度的,只有在backward之后才行

动量法Momentum

动量法的基本原理:
动量法通过引入“动量”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类似于物理中的动量:前一时刻的梯度信息会在更新中保留下来,影响当前的更新。这样,优化算法不仅依赖于当前的梯度,还“记住”之前的梯度,从而能够在更新过程中累积梯度的“惯性”,加速收敛。
动量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过去的梯度信息来加速当前的梯度更新。如果梯度在某一方向上稳定,动量会将更新步骤“加速”并朝着这个方向移动。而如果梯度在某一方向上发生变化,动量会帮助减小这种变化,避免过多的震荡。
具体来说,动量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加速收敛:尤其是在坡度比较平缓的方向上,动量法能够加速收敛,因为它结合了过去的梯度信息。
  2. 减少震荡:在梯度方向上具有震荡的情况下,动量法通过加权平均来减少震荡,使得优化更加稳定。
  3. 适应不同的局部极小值:动量法能够帮助优化算法越过某些局部极小值,尤其在非凸优化问题中,它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
    转化为公式:
    v ( t ) = γ v ( t − 1 ) − η ∂ L ∂ w v_{(t)} = \gamma v_{(t-1)} - \eta \frac{\partial L}{\partial w} v(t)=γv(t1)ηwL
    w ( t + 1 ) = w ( t ) + v ( t ) w_{(t+1)} = w_{(t)} + v_{(t)} w(t+1)=w(t)+v(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很容易可以在pytorch中简单实现一下动量法的过程:
先定义参数和超参数

lr = 0.1
gamma = 0.9
dw = net.linear1.weight.grad
w = net.linear1.weight.data
v = torch.zeros(dw.shape[0],dw.shape[1])

进行迭代:

v = gamma * v - lr * dw
w -= v
w

我们运行几轮之后就可以得到迭代过的结果,可以发现迭代过程的确比原来快很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pytorch也有内置的动量法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pytorch框架的各个模块,动量法就在优化算法模块optim中。
为了实现优化算法,首先我们需要导入optim模块,其他的步骤和前面基本一致: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启动:

opt = optim.SGD(net.parameters() , lr=lr , momentum = gamma)
zhat = net.forward(X) 
loss = criterion(zhat,y.reshape(500).long())
loss.backward() 
opt.step() 
opt.zero_grad() 
print(loss)
print(net.linear1.weight.data[0][:10])

需要解释的是我们在进行一轮梯度下降之后,为了不浪费存储空间,并且我们一般也不会去查看梯度下降的历史记录,我们可以将梯度清空opt.zero_grad() 。其余的步骤和前面基本一致,就不再重复了,迭代几轮之后的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只是进行了一轮梯度下降,下一步就是循环这个迭代过程。

开始迭代

为什么选择小批量

在我们的前面的代码中,都是将所有的特征矩阵x传入,但是在实际的深度学习工作中,我们所面临的数据量都是大量的高维数据,如果每次进行梯度下降都要对所有的矩阵进行求导,那么将会非常耗费计算资源。所以下面我来介绍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mini-batch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简写为mini-batch SGD)。小批量梯度下降和传统的梯度下降的迭代流程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迭代使用的数据,小批量采用的方法是每次迭代前都对整体的样本进行采样,形成一个批次(batch),以便减少样本量和计算量。你可能会问每次只选出一批样本,模型能学到东西吗或者效果真的比全部样本都学好吗?
为什么会选择mini-batch SGD作为神经网络的入门级优化算法呢?比起传统梯度下降,mini-batch SGD更可能找到全局最小值。
在最小化损失函数 L(w) 时,目标是找到函数的最小值。然而,函数可能有不同类型的最小值:局部极小值和全局最小值。
传统梯度下降是每次迭代时都使用全部数据的梯度下降,所以每次使用的数据是一致的,因此梯度向量的方向和大小都只受到权重的影响,所以梯度方向的变化相对较小,很多时候看起来梯度甚至是指向一个方向。这样带来的优势是可以使用较大的步长,快速迭代直到找到最小值。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梯度方向不容易发生巨大变化,所以一旦在迭代过程中落入局部最优的范围,传统梯度下降就很难跳出局部最优,再去寻找全局最优解了。
而mini-batch SGD在每次迭代前都会随机抽取一批数据,所以每次迭代时带入梯度向量表达式的数据是不同的,梯度的方向同时受到系数 和带入的训练数据的影响,因此每次迭代时梯度向量的方向都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优点就是不会轻易陷入局部最优,但是相对的缺点就是需要的迭代次数变得不明。所以对于mini-batch SGD而言,它的梯度下降路线看起来往往是曲折的折线。极端情况下,当我们每次随机选取的批量中只有一个样本时,梯度下降的迭代轨迹就会变得异常不稳定。我们称这样的梯度下降为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
下图展示了三种梯度下降方法的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在mini-batch SGD中,我们选择的批量batch含有的样本数被称为batch_size,批量尺寸,而一个epoch代表对所有训练数据进行一次完整的迭代,完成一个epoch所需要的迭代次数等于总样本量除以batch_size。

TensorDataset与DataLoader

下面我们用代码来实现分批的操作,这就需要介绍一下另外两个工具TensorDataset与DataLoad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再次搬出这张图片可以发现,左边有一个专门用来做预处理工作的模块叫做utils,下面就有负责导入和处理的TensorDataset与DataLoader。想要实现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我们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采样、分割等操作。通常的来说,特征张量与标签几乎总是分开的,所以我们需要将数据划分为许多组特征张量+对应标签的形式,要将数据的特征张量与标签打包成一个对象。而合并张量与标签,我们所使用的类就是utils.data.TensorDataset,负责将最外面的维度一致的tensor进行打包,下面用代码展示:

import torch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TensorDataset
a = torch.randn(500,2,3)
b = torch.randn(500,3,4,5)
c = torch.randn(500,1)
TensorDataset(a,b,c)[0]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通过结果看出来,TensorDataset将abc中各拿了一份元素并合并起来了,例如这里第一部分是属于a的23矩阵,第二部分是属于b的34*5的矩阵,第三部分是属于c的一维张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输入函数,返回的是迭代器,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可以通过循环的方式遍历迭代器,方法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函数必须要求第一个维度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报错,如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加上dataloader,可以发现输出只不过把最后的元组形式变成列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介绍一下dataloader的几个参数的使用:

dataset = DataLoader(data, batch_size=100, shuffle=True, drop_last = Tru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500*2的矩阵,batch_size就是每一个batch分多大,这里我们取100个。shuffle的含义是是否需要每次都打乱随机抽取,如果这里是false的话,就会按照顺序依次分好,例如[1,100],[100,200]这样依次排下去。drop_last代表是否丢掉最后那个除不尽的小批次。
同样的这里返回的依然是一个迭代器,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循环打印出来里面的内容:

dataset = DataLoader(data, batch_size=100, shuffle=True, drop_last = True)
for i in dataset:print(i[0].shap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发现500份已经被我们分成了五个100份的张量了。
最后我们梳理一下整个流程:
1)设置步长 ,动量值 ,迭代次数 ,batch_size等信息,(如果需要)设置初始权重
2)导入数据,将数据切分成batches
3)定义神经网络架构
4)定义损失函数 ,如果需要的话,将损失函数调整成凸函数,以便求解最小值
5)定义所使用的优化算法
6)开始在epoches和batch上循环,执行优化算法:
6.1)调整数据结构,确定数据能够在神经网络、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中顺利运行
6.2)完成向前传播,计算初始损失
6.3)利用反向传播,在损失函数上求偏导数
6.4)迭代当前权重
6.5)清空本轮梯度
6.6)完成模型进度与效果监控
7)输出结果

在这一节中只是介绍了TensorDataset与DataLoader的常用用法,下一节会在fashion-minist数据集做一个具体的展示,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所有内容,谢谢大家看到这里!


http://www.ppmy.cn/ops/152226.html

相关文章

C语言程序设计十大排序—冒泡排序

文章目录 1.概念✅2.冒泡排序🎈3.代码实现✅3.1 直接写✨3.2 函数✨ 4.总结✅ 1.概念✅ 排序是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之一,每次算法竞赛都很多题目用到排序。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且常用的算法,排序后的数据更易于处理和查找。在计算机发展…

PHP CRM售后系统小程序

💼 CRM售后系统 📺这是一款基于PHP和uniapp深度定制的CRM售后管理系统,它犹如企业的智慧核心,精准赋能销售与售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引领企业步入精细化、数字化的全新管理时代。系统集成了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工单调…

kotlin语言

简介 Kotlin由JetBrains公司开发。谷歌宣布其成为安卓第一开发语言。 兼容Java,可以和Java混编。 语言类型 编译型 编译器直接将源代码一次性编译成与CPU相配的二进制文件,计算机可直接执行,例如C,C。 特点:一次编译。不同操…

vue+arcgis api for js实现地图测距的分段统计线段长度

vue页面调用代码&#xff1a; <template><el-button click"handleMeasureDis">地图测距</el-button><el-button click"handleClear">清除</el-button> </template> import measureDistance from /views/fisheryMap/c…

【MySQL】存储引擎有哪些?区别是什么?

频率难度60%⭐⭐⭐⭐ 这个问题其实难度并不是很大&#xff0c;只是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比较繁杂&#xff0c;比如事务、锁机制等等&#xff0c;都和存储引擎有关系。有时还会根据场景选择不同的存储引擎。 下面笔者将会根据几个部分尽可能地讲清楚 MySQL 中的存储引擎&#xff0…

豆瓣Top250电影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scrapy+mysql+matplotlib)

文章目录 豆瓣Top250电影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scrapy+mysql+matplotlib)写在前面数据采集(Visual Studio Code+Navicat)1.观察网页信息2.编写Scrapy代码(Visual Studio Code)2.1 创建Scrapy项目`doubanProject`2.2 创建爬虫脚本`douban.py`2.3 修改`douban.py`的代码2…

springboot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停车场预订系统

Spring Boot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停车场预订系统 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xff0c;停车难问题愈发凸显的当下&#xff0c;Spring Boot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停车场预订系统为车主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停车解决方案&#xff0c;让出行停车变得从容有序。借助 Spring Boot 强大的后端开发能…

玩转 LangChain:从文档加载到高效问答系统构建的全程实战

系列文章目录 01-玩转LangChain&#xff1a;从模型调用到Prompt模板与输出解析的完整指南 02-玩转 LangChain Memory 模块&#xff1a;四种记忆类型详解及应用场景全覆盖 03-全面掌握 LangChain&#xff1a;从核心链条构建到动态任务分配的实战指南 04-玩转 LangChain&#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