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历法相传最早诞生在黄帝时期,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一般认为现在的历法规则源自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个万物互联,一切智能化的时代,以专业黄历著称的传统历法应用顺历,通过大数据让复杂的历法计算以程序的形式,让中华历法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
近日,由顺历参与,中华文化促进会新媒体中心出品的《中国历法纪录片》全网上线,来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步堂第三代传人,天文历算名家蔡伯励先生,以及知名投资集团副主席许东威先生参与访谈,顺历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历法类应用,拥有以黄历为核心的独立算法,代表目前中华历法和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的代表参与了整个节目,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畅想了传统历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上个世纪,蔡伯励一度对家中所传天文历算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和编撰“真步堂”的通胜(黄历),直到后来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才跟随父亲学习。而关于蔡家编纂通胜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蔡伯励的祖父——— 蔡最白先生。清朝光绪年间,蔡最白先生曾任职于钦天监,后在广州市高第街创馆真步堂,出版有七政经纬历书,弧角图算,立命表等书均风行海内外,百年之后的2014年,真步堂正式被评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历法由古代曾需要成百上千的人力计算,进入到了仅需一个算法,一个大数据运算的时代,而在这些互联网和黄历的结合中,灵机文化出品的黄历产品“顺历”无疑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顺历将传统历法的精度通过大数据精准到了千分之一秒,通过人工智能,让算法通过与用户交互的自我修复,以达到更适合用户的使用方式。
除了显示天文气象、时令季节等内容外,中国的历法还附加了大量与趋吉避凶有关的规则和内容,这些内容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人调整自身社会关系的重要精神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作用。随着近代西方思潮的冲击,“黄历”在中华文化圈的一些场合处于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位置。尽管褒贬不一,但无论从学术上看,还是从生活实践中看,传统历法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中华文化上千年的文化精髓,记录和见证了时间的变迁。
回顾历史,许多中华文化经历过失传,而在当下,互联的发展,让科学技术也加入到文化的传承,顺历传承的不仅仅是历法,也是让传统再次走入现代人的生活,服务于全球的中华文化爱好者。历法的未来会怎样,也许就是蔡伯励所说“世人指责也好,不理解也好,我只做好我的学术,剩下的都看你自己”。
【声明:CSDN刊登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如需更多合作请联系:mobile#csdn.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