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在一个学生的漫长的读书生涯中,相信李清照这位才女,大家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知道李清照是北宋年间一位惊才艳艳的女子,因为只要认真背过诗文的人,肯定耳熟能详能顺口背诵出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能够背诵出少女时期李清照所写的那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当然这是学生们问了参加高考,所以不得不去背诵《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以及声声慢,可要想明白的是,读书时的教材又是多少专家秉烛达旦的去选择最优秀的作品来向学生们传达最优秀的文化,而一个女人,便独占了四首诗词,又怎能不说这样清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教科书中最早从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到现在朱自清的《背影》,中间跨越了两千多年,而李清照便成了这漫长历史过程中跨不过去的璀璨明星。而李清照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经历了怎样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兄弟姐妹?父母如何?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婚姻生活又是怎样的?在赵明诚死后,1126年至1127年靖康耻,金朝攻入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国破家亡时的李清照又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历史已经定格,后人在翻阅这本散发着沉厚墨香的文字,依然不忍唏嘘。以前读书时历事不多,每天摇头晃脑的背诵这篇文章或者那篇文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天真薄情的性情趣读诵那些深厚悲喜的诗文,想来也真的有许多“多情总被无情恼”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在去年12月23在高丽园小区,立洋为我做番茄鸡蛋面的间隙,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打在画满线条的书页上读完了这本美芹所写的《半世烟雨,半世桃花》的李清照词传,有一些感慨,在这个周日的晚上,随便打出来算是一种交代。
2 李家有女初长成
李清照约莫出生于1084年,距离这位才女曾经在如梦令中撰写过自己的少女时光,无需猜测,可以透过纸面感受到当时‘少女情怀总是诗’真的可以完完整整的形容李清照的十几岁的时光。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大概每一个少女的童年都是一样的天真烂漫,因为心思单纯无暇,无忧无虑。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北宋年间大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吧,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以及继母对于自己的女儿非常纵容,因此当时的小清照才有了上面词句中的场景,这个时候的词人对于这个世界抱持着纯净的幻想,没有一丝丝负面悲凉的思绪和情怀,在溪亭的那天晚上,在水木繁花之间留恋的姑娘,陶醉在芳香之中,一时竟然忘记了严父的“按时回家”的训斥,在薄暮的光景中忘了回家,也忘了自己在哪里。游玩的兴致淡了以后,这才想起了父亲在家时常叮嘱的话,泛舟回家,却又因游兴正浓而太过深入花水浓重之地,一时不知道回家的路应走那一条,着急时刻,忽然惊醒了在此地栖息的鸥鹭,扰了小鸭子的清梦,至此词也就结束了,可词中对于碧水清波,花木葱茏的喜爱以及雀跃却又从纸面跃然纸上了。
想来每个十五六岁的女孩,都有一样的经历,一样的烂漫天真。
在高中的时候,我记得我高中同学超群曾经分享过一首李清照的点绛唇,高中每次都要在试卷上做诗词感受,当时也不懂,只记得那会儿老师总说要先看作者是谁,李白的话就要写豪放天真,杜甫的描述就是沉郁顿挫,苏轼的话就要写豪迈洒脱诸如此类的。虽然当时不知道点绛唇为什么好,但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心湖,总会记得李清照曾经还写过另外一首很好的词,虽然说不出,但就是知道,有这么一首词,一首让你读了就砰然心动的词。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个词呢,有的人解释说是客人来指的是赵明诚提亲的事,不过不知道真假,但是读诗的时候,就忍不住的想道,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可爱的女子吗?仿佛能让星辰更高远,更明亮。喜欢荡秋千的年纪(毕竟北宋也没有iphone,也不能shopping,但估计秋千是一件能释放女儿心性的玩具,感觉比iphoe都高大上)。是一个晨光清净的清晨,闲来无事,李清照在哪里悠闲的荡着秋千,庭院里满是香花,枝丫上绿意盈满,暗香浮动,让人心脾馨香,玩耍的累,站起来慵懒的整理纤纤手,罗衣薄汗,酣畅惬意。突然有下人传来有客人要来,赶紧离开,别让人看到了自己的憨态,一着急竟连发上的金钗就要溜走。微羞着离开,可又耐不住内心的好奇和青春的懵懂,倚门回首,恰好看到门前有一株青梅,青涩待开,假装装用心嗅闻青梅,少女心事,在心间缓缓流淌,细密安静。
3 婚姻
终于李清照在18岁人生最美的年纪,还是碰到了21岁的良人赵明诚,婚姻生活肯定有琐碎的家长里短,繁文缛节,但在一个满怀艺术感受能力的词人眼中所感受到的可能并只有琐碎,更有细小枝节中流淌出来的情绪。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靖康耻发生于1126年,18岁结婚,此时的北宋开封仍是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繁花和喧嚣,在游人如织的北宋都城,卖花郎吆喝叫卖的声音透过历史,声声慢慢的传达到现在。漫步在开封喧闹的街头,突然偶遇吆喝的卖花郎,想到正好与家中良人一同欣赏这娇艳欲滴的春欲放,买来在掌中把玩,只见花面泪染轻匀,颜色纯粹鲜艳,仍带着初摘下来有红霞的的露痕。忍不住忧虑,檀郎会不会不以为“人面桃花相映红”,会不会觉得这干净娇艳的花朵比自己素颜的面容还要好看。但转念又觉得自己庸人自扰,一股”老娘天下最美”的气势油然而生。一定要让檀郎好好看到底是这人面好好,还是花面好看,说的不满意,‘老娘剥了你的皮’。细思画面,忍俊不禁。
4 晚景
我们常常祝人生日快乐的时候,总会说愿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那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但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弱不禁风,谁都希望能够得到时光的宽待,可谁又摸得清这岁月的寒凉
婚后两年,因为元祐党人事件,李格非被遣回原籍章丘明水,第二年由于“宗室不得与元佑奸党子孙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据此,李清照被遣离京,回原籍。之后几年则随党祸松紧或居明水或居汴京,在这段时间,《醉花阴》大概就是处在分别时写就的。由于离情别绪,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醉花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燕子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在词中所写的就不再是烂漫天真,而是满目的落红,飘零的水花,闲愁。不过在蔡京复相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一起居住了10余年,在这一段时间中,李清照并没有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或许是忙于与赵明诚收藏金石字画,琴瑟和鸣。38岁时,赵知莱州,李清照独自从青州赶往莱州,在莱州住了几年之后,42岁金兵大肆南侵,赵守淄州,由清照看护金石文物,这一年金兵攻破开封,李清照带15车金石字画到了建康,46岁时赵病死南京。而此时献给圣上的15车字画在途中被匪兵劫走,烟消云散。49岁时,辗转多地,李清照来到了临安,在这一年,面对着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世事纷落,人心惶惶,或许是想要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安放自己的生活吧,在这一年李清照与张汝舟成婚。本想在乱世苟活的李清照在婚后却发现张汝州竟是不学无术的无赖,在发现李清照已经没有了金石字画之后,竟然对李清照非打即骂。面对这样豺狼式的人,不顾当时的礼法,在结婚不足百日时,选择离婚。以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但此时的李清照没有做其他的选择,选择了宁愿坐两年牢也要大逆不道的离婚。但当时得到了翰林学士綦崇礼的帮助,李清照受了9天牢狱之苦便出来了。
之后,李清照一直居住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只是在漫长的20年终,在李清照的词中却没有出现过西湖的影子。李清照58岁时,宋金和议,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年,岳飞被杀,埋葬于西子湖畔。
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想必都会遇到一次甚至多次无妄之灾吧。世人都说,人间有四种苦难,”鳏寡孤独“,李清照中年丧夫,而一生没有子嗣,后半生又恰如浮萍,随风飘零。在宋高宗绍兴五年即1135年,李清照避难金华,自己的丈夫死了,国破家亡,珍藏的文物流失大半,自己也流落异乡,无依无靠,写下了这首令人感怀的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当一个人一生的脉络清晰可见,所有的悲喜忧欢都誊写在纸上散发墨香的时候,后人读到这段历史,读书上的文字,又能怎样呢?只恐这装订良好的书页,载不动,内心的无限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