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半个圣人的人,其很多思想和语言受到了很多国人的追捧。曾国藩在他的《曾胡治兵语录治心》中有这么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对于这句话我们当作何理解呢?
此联亦并非曾氏原创,最初出自曾氏早年的恩师,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一年,这位镜海先生以一本自著的《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相赠。曾氏对其书及此联都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悬挂于居室之中。之后,在其日记中,将其联略作改动。遂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嘉言(见右图),后被收入梁启超所辑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乍看上联的确似乎绝对至极,乃至荒谬。其实此联表明的是曾国藩破釜沉舟的坚决态度,不流于俗的雄心壮志:“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只有做圣贤一条路可走,否则便堕落为禽兽!千百年来为人称道和引用。同时也正是抱着这种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向,曾国藩得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名垂青史的封疆大吏,成就了其非凡人生和千秋功业。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一个人要是没有追求圣贤的心,那么他便与禽兽无异。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人虽然资质中等,但是却立志为圣贤,并重视自我修炼,广交师友,切磋学问,抱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信念,以一个书生的身份,统兵作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扑灭了太平天国起义。而后因功勋卓著,位极人臣,但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能够审时度势,自剪羽翼,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曾国藩为了表达自己成圣的决心,而不是说不当圣贤就是禽兽。下联“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则透露了曾国藩脱凡俗生涯的意境,面对追求,如闲庭信步,又如踏青云游,不为世俗所惑,不为尘事所动,这种心境!
这和《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异曲同工,我们的生命绝不可以有一点点苟且,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就是说人生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耕耘,只要好好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将来一定会有足够的回报。
纵观曾氏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内圣外王,内圣则格致诚正,外王则修齐治平。曾国藩用世之大智慧,立志、修身,为学,齐家,为官,识人用人,平治天下,其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真正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