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影迷不可不知的宽高比:Aspect Ratio 电影画面比例

news/2024/11/20 0:44:18/

我们看到的电影
 电影胶片
    电影在开始放映之前,大家看到的肯定是一块白色的银幕(如果没看见那是有幕布挡着)。电影开映后,一束强光打在银幕上,画面出现在银幕上,于是电影就开始了。
    这个看似很神奇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强光是电影放映机的大灯泡发出来的,那灯泡通常有1万瓦,非常亮哈。然后强光把电影胶片上的图像打到银幕上,就这么简单。如果没有胶片,银幕上就是一片白色。看过幻灯片吧,跟那个是一回事。跟幻灯不同的是,电影必须是连续画面,才能产生出运动的图像。
    下图中就是几种常见的电影胶片,从左到右分别是:70mm IMAX胶片、70mm胶片、35mm胶片、16mm胶片。(前些年还有8mm胶片,不过已经绝迹了。)这些胶片是按照宽度来命名。除了IMAX,其他胶片都是竖着放映的。

 Movie_Filmstock_Digital-01


目前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几乎全部是用35mm胶片放映的。本文讨论的电影也主要针对35mm电影。

除了35mm的“普通电影”外,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还有IMAX电影。这种电影是用70mm胶片横着放映的。从上页图中可以看出,IMAX的画幅比35mm电影的画幅大好几倍(与6X6的120画幅差不多)。而IMAX的影院也是超大,标准IMAX的银幕是22mX16m,什么概念?就是银幕有4层楼高。IMAX可以说是目前电影市场中,最极致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好莱坞每年大约有10部左右的电影会发行IMAX版本,去年的比如《变形金刚》《我是传奇》《哈利波特》都发行了IMAX拷贝。由于IMAX的发行量不大,因此IMAX影院也就比较少。国内目前还不到10个IMAX影院。

上页图中另外一种70mm胶片跟35mm胶片一样是竖着放映的。这种70mm电影是在60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影类型,但现在已经完全退出电影市场。除了一些特殊用途,现在几乎没有人玩这种胶片了。

16mm胶片一直还活跃在电影制作领域。特别是许多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的前期会用16mm拍摄,但在电影院已经很少用16mm拷贝放映。

上页图中的那些胶片准确地说都叫“电影放映拷贝”。就是说,这些胶片是专门给放映机放映用的。最常见的35mm电影,每秒走24帧画面(1帧就是1张),每帧画面被投影2次或者3次。于是,在银幕上每秒就有48帧或者72帧画面。这样做是为了让画面不产生“闪烁”的感觉,看起来更流畅。

24p

 

35mm胶片地球人都见过,我们用的135胶卷就是35mm胶片。只是电影用的35mm胶片上的感光材料跟135胶卷不同而已。电影前期拍摄用的35mm胶片跟“放映拷贝”也是一样的,区别也在感光材料上。

下图是一个35mm电影放映拷贝的帧画面,每帧的大小是20.9mmX17.5mm,基本上算方形,占大约4个齿孔的位置。旁边蓝色的是声轨的位置。这个尺寸是行业标准,全世界通用,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并一直没有改变过。不改变的原因很简单,电影院不但要放新电影也要能放老电影。如果电影胶片跟家用电器似的,今天录像带明天DVD后天又改蓝光,电影院老板非疯了不可。

 

 电影画面
    既然35mm电影胶片的帧画幅都一样,那是不是所有用35mm胶片放的电影都一样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图。

Movie_Filmstock_Digital-05

这是2007年的两部电影,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对比一下它们的电影胶片和放映画面,看出什么猫腻没有?上面那个的胶片画面跟放映画面是一样的;而下面这个,胶片上的画面比放映画面窄小,好像被“压扁”了。这就是当今两种主要的宽银幕电影,上面那种就是传说中的“遮幅宽银幕”(Flat Wide screen),也有人称为“标准宽银幕”;下面那种就是传说中的“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Wide screen,或Scope Wide screen)。

观察一下这两种胶片,“遮幅宽银幕”的胶片画面跟放映画面一致,但帧画幅中有很多地方没能用上。“变形宽银幕”倒是把帧幅用得挺足,可就是画面是压扁的。这就是它们的基本特点,至于说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后面有故事要讲。

除了这两种电影,还有没有别的电影呢?有,老电影。看过《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没有?那些老电影都不是宽银幕,画面都是方的。看下页的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3种电影,左边是电影画面在胶片上的样子,右边是在银幕上的样子,仔细对比一下它们的特点。

Movie_Filmstock_Digital-06


这3种电影在银幕上的高度是一样的,但宽度却不同。为了定义这种差异,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那就是“宽高比”(Aspect Ratio,也称横纵比)。所谓宽高比,就是宽度与高度的比值。假设高度是1,宽度是X,那么宽高比就等于:X:1,很简单哈。这样,这3种画面就分别是:1.37:1,1.85:1,2.35:1。我们可以简称它们为:1.37画面或者1.85电影,2.35电影。总之这些数字就代表这些电影在银幕上的画面。记住,定义电影画面宽高比是以它最终在银幕上的样子来定义,而不是以它在电影胶片上的样子。如果结合它们在胶片上的样子,我们就可是说:

1.37=方形银幕=老电影 1.85=遮幅宽银幕(标准宽银幕) 2.35=变形宽银幕
各行业都有黑话(数字或者绰号),电影也不例外,比如说1.85、2.35,你就知道是指不同的拷贝了。假如你之前还认为自己是菜鸟级影迷的话,现在知道了这3组数字,恭喜你,你已经是资深影迷了。

1.37的电影已经退出江湖多年,不再有人拍这种方形的画面。我们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要么是2.35,要么就是1.85。而其中大约70%是2.35的电影。发行1.85还是2.35的拷贝,没有必然的规律,电影院也都能放。如果硬要说的话,可能一些比较文艺或者自认为文艺的电影喜欢发行1.85,比如去年的《色戒》、《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美国黑帮(American Gangster)》都只发行了1.85的拷贝。而好莱坞大部分电影都不认为自己是文艺片吧,所以都发行2.35。

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宽高比1.78,2.40,2.39……之类的数字。其实,1.85=1.78;2.35=2.39=2.40,这个“=”是因为它们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各家表述不同,而视觉效果是一样一样一样的。我们如今看到的电影画面就只有两个:1.85、2.35。世界没那么复杂。

 

 电影的声音
    我们已经知道了电影的画面,下面我们来看看电影的声音。
    电影胶片通过在放映机里走动,把一幅幅画面映在银幕上。胶片走动的同时,它旁边的声轨也在走,于是声轨就像一条正在走动的磁带,而放映机读取声轨的方式跟录音机读磁带也非常相似。

看下图,这是胶片上声轨部分的细节。当今的电影拷贝上不但有模拟声轨,而且也有数字声轨。电影放映很早就进入数字音响时代了,数字音响先在电影领域应用,之后才推广到家庭影院系统。注意看胶片上的声轨信息,都是光学数据码,就是说,是印出来的,可以看得见的。

我们从外往内看。最外面那条蓝色的线是SDDS声轨,上面布满麻点一样的数据码。SDDS全名叫Sony Dynamic Digital Sound,就是“索尼动态数字音响”,由索尼开发的电影音响系统。它由8个声道组成,分别是中置、中间偏右、中间偏左、左、右、左环绕、右环绕、重低音。比普通的6声道多2个偏左偏右声道,这对于银幕很大的影院是非常受用的。

往里一个,在齿孔间的胶片部分,也是麻点一样的数据码。这是杜比数字音响声轨(Dolby Digital),杜比数字有另外一个名字叫AC-3,听说过吧。杜比数字有6声道,也就是常说的5.1声道(因为重低音声道的频响范围为10-2KHz,只占音频范围20KHz的10%,遂被认为只算10%个声道,也就是0.1个。这种提法比较可笑,有炒作概念的嫌疑)。6声道分别是左、右、左环绕、右环绕、重低音。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再往里的波形状的就是模拟声道,2条就是左右声道的立体声。电影刚有声音的时候,只有1条声轨,单声道,后来有了立体声又加了1条声轨。再后来,数字音响出现了,又不能取消模拟声轨(不是每家电影院都能放数字音响嘛),只好利用边角料的位置印数据码。 

shengui

再往里看,是1条很细的虚线,有点像莫尔斯电报码,这条是DTS的时间码。DTS是90年代末才应用到电影中的新技术,那会电影胶片早没地儿了,不可能再往胶片上印数据。于是,只能利用剩下的一丁点小缝印一条“时间码”,然后随电影拷贝附带一张数据光盘。放映电影的时候,放映机读时间码,DTS机就播放光盘,时间码就是让画面和声音同步的。DTS也是6声道,跟杜比数字一样。

电影胶片上虽然印了4种音响,但放映的时候,电影院只会使用其中一种,不同的电影院使用的音响系统有可能不一样。能放映杜比声轨的电影院最多,其次是SDDS和DTS,当然,有些影院还是继续放模拟声轨。

当今的电影放映拷贝上面也就是这么点东西。下次你去看电影的时候,看看画面是2.35还是1.85的,你就能想象得出它们在胶片上的样子。然后再看看四周墙壁上的音箱,如果有环绕箱,那这个电影院是可以播放数字音响的(至于是哪种,光看音箱还不行),如果没有环绕箱,那这影院只能播放模拟声轨。另外,中置、偏左、偏右、重低音这些音箱都是放在银幕的后面,你可以趁工作人员不注意跑到后面去看看。

有同学说,现在不都号称“数码影院”,放映“数字电影”吗?是不是胶片马上要被淘汰了?胶片什么时候被淘汰,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只能说,当今的电影后期剪辑和制作已经没有胶片的事了,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就是全部在电脑上作业,跟你玩DV剪辑差不多一回事。但是,截止2008年,全世界范围内,95%以上的电影院仍使用电影胶片放映电影,98%的院线影片仍使用胶片进行拍摄。虽然现在满街都是数码这个数码那个,而且“数字电影”倍受媒体追捧,但胶片仍是电影拍摄和发行的主要载体。

我个人认为,电影市场与消费者主导的照相机摄像机市场不同。电影业界里数码取代胶片,并不简单地由“方便与否”或者“耗材成本”决定,它更多的涉及电影产业链里制片商、设备厂商、后期厂商、发行商、电影院等多方生意人的利益,形势发展并不由观众说了算。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到了2006年柯达仍投巨资在北京建设全新的电影胶片洗印厂;而Panavision(潘那维申)在2007年推出新款数字摄影机的同时,仍继续推出新款胶片摄影机。当然,数码会在电影业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只是不可能像相机市场那样爆发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我们在后面还会说说数字影院的事。


 宽银幕的故事
    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当今电影胶片的情况,知道了两种主要的宽银幕。下面我们来讲讲宽银幕的故事,翻一下它们家的旧账。开头可以这样:“话说电影刚刚发明的时候……”

 学院标准
    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柯达公司创始人)发明了照相胶片。在胶片发明之前,照相一直使用玻璃为成像材质。胶片以其轻便、不碎、可弯曲等特性,将照相业带入一个新的世纪。
    1892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大发明家,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和他的下属威廉.迪克森(William Dickson)发明了Kintoscope电影机(俗称西洋镜),他们利用柯达的照相胶片实现了连续画面的播放,并同时推出了35mm胶片,就是右图中这个样子。紧接着在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Lumiere)改进爱迪生的电影机,第一次把电影画面投放在银幕上供众人观看,电影正式诞生。尽管电影史上关于电影是谁发明有些争议。但35mm胶片,从1892年诞生至今的100多年来,它的样子就几乎没有变过。
当年爱迪生推出的35mm电影胶片的帧画幅是24.9mmX18.6mm,宽高比为1.33:1,基本上是个方形。如果用黑话说,就是1.33画面。

1926年,有声电影诞生,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FOX)利用部分胶片位置印上了光学声轨,从而使帧画面尺寸变成 22mmX16mm,宽高比为1.37:1。福克斯的这个画面尺寸获得了各大制片公司的认可,于是大家纷纷使用这个标准。1932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发小金人的那个单位)把这个尺寸命名为“学院标准”(Academy)。

学院标准确立的二十年代也是好莱坞制片模式逐步完善的时期。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的流行,无形中将“学院标准”这种美国国内的电影标准变成了一个国际标准。下图是“学院标准”的制作流程,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给声轨留好了位置,然后在后期加上声轨,最后制成影院拷贝,在电影院里放映。整个过程中,帧画面的宽高比保持在1.37。

Movie_Filmstock_Digital-09


 宽银幕的出现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生产蓬勃发展,但这一时期,除了出现彩色胶片外,电影技术并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很简单,电影业已经是一台稳定工作的印钞机,当这印钞机还能不停印钱的时候,是不会有人想要去改进它的。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初,强劲对手电视粉墨登场,好莱坞电影那套路数变得不时髦不新鲜了,电影观众成批次撤离影院回家看电视。好莱坞的利润急剧下滑,各大电影公司好景不再甚至债台高筑,于是有的开始变卖家产(如华纳家族出售华纳影业),有的开始搞副业(如迪斯尼公园),有的干脆就收摊了(如出品过《公民凯恩》的RKO雷电华影业倒闭)。但如何把观众抢回来,仍始终是各电影公司的头等大事。比较好的办法当然是搞些观众在家里看不到的东西(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时期,电影业开始了诸多革新,如超大场面、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立体声、宽银幕电影等花招纷纷出笼。

其中堪称革命性的进步就是彩色电影和宽银幕。其中,宽银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视觉感受,直至今日,“宽屏”概念仍然不时在我们的试听生活中掀起波澜。

1953年,福克斯首先推出一种叫“CinemaScope”的宽银幕系统。这种宽银幕电影在拍摄的时候,用一种变形镜头(Anamorphic Lens),把拍摄画面的宽度“挤压”一半在胶片上成像。如下图所示,电影在拍摄的时候,被摄场景经过变形镜头在胶片上的形成“被挤压”的画面。在后期处理中,“挤压画面”不发生变化,然后加上声轨,做成放映拷贝。在影院放映的时候,再用一台带“反变形镜头”的放映机,把压缩的画面“拉伸”成一个正常的画面。这就是“变形宽银幕”的原理。这个原理一直用的现在。

“变形镜头”技术最初是一战时法国人发明的,用在坦克潜望镜上,就是为了获得更宽的视野。后来福克斯把专利买了,开发出这种“变形宽银幕”。严格来说,这样的变形方式,对画面的质量是有损失的。用今天数码的观点来看的话,最终画面的宽度上的像素密度比高度上的像素要少一半。当然,这只是理论,在实际情况中,因为胶片的染料颗粒非常细,这样被“压扁”的画面,对最终在影院里的放映效果并不构成影响。

Movie_Filmstock_Digital-10

变形镜头因为要把景物压缩,所以它的光学设计跟传统的球面镜头(Spherical Lens)不一样。我们平常玩的照相机和摄像机都是球面镜头(一些镜头有非球面镜片,两回事啊)。上图是一个变形镜头,注意看它的光圈,不是圆形而是椭圆的。变形镜头的光学和机械都比球面镜头要复杂。

1953年,福克斯出品了《The Robe(圣袍千秋)》和我们熟悉的梦露电影《How to Marry A Millionaire(爱嫁金龟婿)》两部变形宽银幕电影。一经推出,市场反应那是相当的好。其他制片公司看着那叫眼热啊,福克斯也不闲着,开始向同行们兜售专利使用许可。期间,哥伦比亚、环球、米高梅、迪斯尼都曾掏钱买过许可。其中,迪斯尼还拍了非常经典的《海底两万里(1954版)》。可是,也有人不买福克斯的账,派拉蒙就是一位。

不服气归不服气,有本事你也搞宽银幕啊。派拉蒙的确没有宽银幕技术,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于是派拉蒙硬是憋出一个“遮幅宽银幕”(Flat Wide screen)。就是下图中这种,把1.37的画面上下各挡掉一块,画面就“宽”了。哇靠,这不是大家玩DV剪辑的把戏吗?的确是。现在看这种方法挺拙劣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当时就不同了,起码不用花钱啊。(估计派拉蒙也没好意思申请专利)其他制片商一看,哎哟,太有才了,于是纷纷效仿。甚至连福克斯也忍不住跟着一起玩这种把戏。但各家对于遮去多少画面的做法并不统一。派拉蒙遮成1.66,米高梅遮成1.75,环球和哥伦比亚遮成1.85。最后大家和记,把遮幅画面宽高比统一为1.85:1,当时还起了个名称叫“全景宽银幕”(Panoramic)来炒作市场。从此,宽高比1.85的宽银幕成为电影画面的标准之一。

Movie_Filmstock_Digital-11

福克斯的CinemaScope宽银幕系统虽然是革命性进步,但它的镜头成像系统并不完善,尤其在拍摄特写的时候会出现图像扭曲的情况(哈,真的变形了)。而电影系统最核心的品质就是它的成像质量。福克斯CinemaScope系统的镜头由Bausch & Lomb公司制造(Bausch & Lomb就是博士伦,他们曾经也是镜头厂牌,只是现在给人做镜头了),但在CinemaScope推出的早期,博士伦并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那些早期的CinemaScope电影会刻意避免近距离的人物特写。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给了一个生产放映机镜头的小厂牌一次大展宏图的契机。这个厂牌就是Panavision(潘那维申,简称Pana)。

Panavision成立于1953年。它的创始人罗伯特.高兹查克(Robert Gottschalk)是相机店老板,其朋友圈里不乏光学专家和电影业内人士。当福克斯推出CinemaScope宽银幕的时候,许多影院面临添置新电影放映机的问题,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罗看到这一商机,于是纠集了威廉.曼恩(William Mann)等一众光学专家,开发了一款可以兼顾1.37画面和2.35画面的放映机镜头,也就是Pana的第一个产品:Super Panatar。从此Pana开始吃变形宽银幕的饭。

随着Panavision在光学设计和制造能力上的增强,终于在1958年,Pana针对Cinemascope的缺陷,推出了Auto Panastar变形宽银幕摄影机。该款摄影机解决了变形宽银幕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很快在业内获得认可。这一革新当年还拿了个小金人奖。
相比Panavision在变形宽银幕技术上的不断跃进,福克斯的Cinemascope已经变得陈旧落伍无人问津,其他制片商陆续转投Pana的怀抱。1967年,福克斯拍了最后一部Cinemascope电影《In Like Flint(碟报飞龙续集)》。盛极一时的Cinemascope宽银幕从此隐退江湖。

在Cinemascope称霸江湖的那段日子里,除了Panavision在开发变形宽银幕技术外,各大制片公司也在研发自己的宽银幕技术。一些新面孔曾一度在电影市场崭露头角,诸如华纳的WarnarScope,米高梅的Cinerama,派拉蒙的Magnascope,RKO的SuperScope,香港邵氏的Shawscope……等等。它们有的是基于35mm胶片,有的基于70mm胶片,但因为技术和市场等原因,这些新军都在短暂的试验期结束后销声匿迹。

今天,变形宽银幕的标准已经统一,名称也统一为Anamorphic Scope,简称Scope。Panavision作为变形宽银幕标准的领导者,已不再涉足放映机市场,而是专注于摄影机及镜头的开发制造。如今,Pana垄断着变形宽银幕前期拍摄的市场,如果你前期要拍摄2.35的变形画面,除了Pana的摄影机没有太多的选择。好莱坞的发行商和院线都偏好2.35宽银幕,因此好莱坞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电影在前期直接拍摄2.35的变形画面。90年代之后,一些影片在前期不用变形摄影机拍摄,却照样可以发行2.35的拷贝。这得益于一种新的画幅格式:超35mm(Super 35mm)。

 

 超35mm
    也许你偶尔会在网上或杂志上看到。这名词看着就很牛逼很高科技的样子,会不会跟Superman有什么关系?放心,除了超女(Superwoman)没人敢跟Superman发生关系 *_* 。
    Super这个词看着很威猛,其实就是“宽一丁点”的意思。何解?请看下图。当初制定胶片画幅尺寸的时候,胶片上都给声轨留了位置。但后来用着用着,觉着留出来的位置在前期也用不上(录音大都录在独立的录音机上),干放着挺可惜,特别是16mm,画幅那么小,如果能再“宽一丁点”,画幅面积就会增加不少。于是,16mm率先把声轨的位置霸占了,变成了“超16mm”(Super16mm)。虽然高度不变,宽度只多了2mm,但画幅面积一下多了20%。的确有“差一点就差很远”的感觉。
 

s35

“超什么什么”,不是指一种新产品,而是一种新的画面尺寸。当然,画面尺寸变了,一些相应的设备也会发现变化,但使用的胶片本身并没有区别。

标准35mm画幅由于本身面积就挺大,加之有变形宽银幕技术,一直没想着要抢占声轨的位置。进入90年代,数码技术在电影后期中逐渐运用,底片扫描(Telecine)成为后期制作的必须环节。更大的底片面积,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扫描精度下,能获得更精细的画面(跟玩底扫的理论一样哈)。于是,“宽一丁点”的需求自然产生。那个谁说:“要有超35!”,咣当,就有了超35。

超35mm比标准35mm宽了2.9mm,高度增加2.6mm(帧之间的间隔变小),画幅面积足足多了32%,可谓效果显著。

最有意思的是,爱迪生老师发明的电影胶片原来就没有音轨的位置,比较一下,赫然发现,一百年前的电影胶片画面基本上就是超35mm。嗨,折腾了半天又绕回去了。

Movie_Filmstock_Digital-14

随着胶片颗粒更细、扫描精度更高,超35成为一种十分方便的格式。它的方便在于后期可以“再构图”(Re-Frame)。看上页那图,超35拍出来是一个1.33的画面,后期剪辑时,我可以裁成1.85的画面,也可以裁成2.35的画面,还可以裁成4:3或16:9的电视画面。这样,一下子变出几个不同版本的电影。这样,就能同时兼顾电影市场、有线电视、DVD市场。特别是DVD,可以发行“全屏版”、“剧场版”、“宽银幕版”,一部电影来回捣腾着卖,超35可谓“浑身是宝”啊。现在知道为什么数字摄影机的成像器件都是超35了吧。

超35出现后,电影的前期拍摄就基本上不是超35就是变形35了。之前的标准35mm逐步被超35mm取代。

电影胶片这点事讲得差不多了。一句话,拍摄有“变形35”和“超35”,发行有1.85和2.35。怎么样,超简单吧!

 

 当电影遇上电视
  电视的历史就不啰嗦了。反正电视就两种:一种4:3,另一种16:9。当初电视搞成4:3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跟电影画面的尺寸匹配。为什么要匹配呢?因为40年代电视机发明时,还木有摄像机咧。电视的节目源得先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然后再转成电视信号,因此跟电影画面一样宽高比再自然不过了,而那时的电影画面都是1.37的学院标准(前面说哦),电视画面也就跟电影画面一样了。所以说,电影是电视他爹,最起码也是干爹。

  通常来讲,对于电视画面的宽高比我们说4:3,16:9,而电影画面我们说137、185、235。这仅是为了区别对待而已。它们内在的关系简单粗暴地表述就是:

  4:3=1.37=1.33 16:9=1.85=1.78 2.35=2.39=2.40
  有木搞错?小学算术没学好吧这怎么能相等呢,很多文章里不是这样说的咧。人家怎么解释我不管,我告诉你,电视跟电影是一家的,他们家的画面就3种,一种方形的,一种长方形的,第三种再宽点长方形的。说得科学一点,由于电视跟电影在显像方式上的不同,计算宽高比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显示相同画面有可能计算出不同的宽高比(头大,木听懂什么意思*_*)。打个比方,NTSC制式的4:3电视画面的像素是720×480,PAL制式的4:3电视画面的像素是720×576,你可以算一下它们的宽高比:它们宽高比不同却能显示出一样的4:3画面。总之,不要给数字忽悠晕了,就3种画面,无论在家里看还是在电影院看。还记得Panavision商标里的三个框吗,那就是我们看到的全部。

  80年代末,高清电视的标准开始制定。标准的制定就意味着众多利益集团的多头角力,除了电影业,电视业,电器业的企业要参战,政府也不能闲着,过程就不细说了,反正激烈程度不亚于刚落幕的高清DVD格式大战。最后,HDTV的画面宽高比定在16:9。

  这里主要说说电视如何播放电影的。早期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电视画面跟电影画面一样是方的。后来60年代,电影出了宽银幕,而电视还是方的,此时电视播放电影的问题才出现。最终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电影画面缩小,上下加上黑边,变成一个方形的,这种方法叫信箱模式(LetterBox),可能是画面像一封信塞在个方形信箱里吧:另一种是把画面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裁剪成方形的,这种方式叫截选模式(Pan & Scan)。就是右图中这两种。信箱模式可以看全电影画面,但画面比较小,电视屏幕也浪费了不少:截选可以用完电视屏幕,但看不全电影画面。两者各有利弊。

pan-let

  当电影发行录像带或DVD的时候,如果用"截选"的方式,那么这种版本的碟就叫"全屏版"(Full Screen),意思就是整个电视屏幕都有图像,名字起得挺好听,其实画面被咔嚓掉了一块。电影频道放的片子大多是这种版本,反正不花钱,凑合看吧。如果用"信箱"方式出碟,这种版本就叫"宽银幕版"(Wide Screen),意思就是上下有两条黑边。

  所有电影发行的DVD,都会有"宽银幕版"(不管怎么样,好歹给人看全吧),有的电影两种版本都有。(我们平时买的D版几乎全是"宽银幕版",估计也没谁愿意去D画面不全的全屏版。)"截选"和"信箱"是宽银幕电影和电视机屏幕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6:9电视机出现才有所改观。而这种冲突也衍生出一些异化的视觉体验,比如把电视画面上下一遮似乎就有了"电影感",没有黑边的画面看着都不像电影了。

  现在有16:9电视机了,有投影仪了,有蓝光了,那么"家庭影院"如何放映电影画面呢?这方面的文字网上数不胜数,我也不码字了,画个图汇总一下:

 

Movie_Filmstock_Digital-25.jpg

    上页图就是常见的节目源在不同放映设备上放映的效果。
    DVD无非就两种,一种标清,一种高清。标清DVD无论D5还是D9都是标清,画面大小都是720X576(PAL制),4:3的画面。高清DVD现在有HDDVD和蓝光HD(Blu-Ray)两种,不过HDDVD快收工了,将来高清DVD基本都会是蓝光。高清HD是1080P、16:9的画面(1920X1080)。注意看图中DVD碟上的画面,那是DVD中存储的画面(有些画面是变形的,有些画面原本就有黑边),而电视机上看到的是经过DVD播放机处理(比如把变形画面进行拉伸)之后形成的画面。不论画面内容如何,只要是标清DVD,那么碟里数据存储的画面尺寸都是一样的。D5跟D9的区别在清晰度上,画面尺寸相同。高清HD也是同样的状况。(图中省掉了720P高清碟,情况跟1080P差不多)

    通常,DVD的包装上都会标明该片的宽高比,看右图。由于各个DVD发行商的习惯不同,对于画面的表述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直接找1.85、2.35、2.40这些数字,就能确定该碟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没有数字,一般标明Wide screen的都是2.35;前面说过,现在大部分电影是2.35的。

    1.85的DVD在16:9电视机上能显示满屏画面;2.35的DVD,无论用什么电视机看,上下都有黑边(也就是“信箱”的模样),只有用2.35变形投影仪才能打出没有黑边的画面。HDTV播放2.35电影有黑边只能说是一种无奈,2.35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实在太宽了,如果让电视去迁就电影也搞成2.35的画面,那新闻联播得有三个播音员看着才比较舒服。

    另外,再来说说DVD画面质量的事情。由于不是所有电影我们都在电影院看,那么评价“电影画面质量”很多时候就是基于DVD的画面质量,尤其是所谓西片。常常会看到有人报怨,国产电影画面质量太差,跟好莱坞没法比,甚至不如韩国片云云。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看了国产DVD之后的感慨。但如果你到电影院看国产片,画面质量跟进口大片没什么不同嘛。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提到了电影制作的流程,其中后期制作部分都是在电脑中完成的,跟我们剪辑DV类似,只不过电影画面的数据量比较大。这些数据就是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为什么叫“中间片”?因为完成的叫“最终片”,还没完成的当然就“中间”了,不深奥吧。“中间片”在电脑上剪辑,剪好了,印到胶片上,就成了“最终片”——电影拷贝,然后拿到电影院放。如果你的DV最后也要印成拷贝,那你电脑里的DV文件也可以叫数字中间片哈。

    “数字中间片”是电影画面质量最高的形式,因为要处理它,还要用它印胶片,如果中间片质量不高,出来的电影拷贝就没法看了。

    好莱坞片商出版DVD,一般都是从DI直接转制,这样不但能保证画面质量,而且各种数字音效如DTS、AC3都可以一并做进DVD中。这样做出的DVD,质量当然有保证。而我们的国产DVD,大多不是用“中间片”做出来的,而是用“最终片”扫描而成。我猜想,原因可能是发行DVD的跟发行电影的不是一拨人吧。你卖碟挣钱又不会分给我,凭什么要拿D给你出DVD。哈哈,猜想啊,没有根据啊。

    不论原因如何,我们国产DVD大多是从放映拷贝扫描而成。放映拷贝是高反差片,用影院放映机的1万瓦灯泡打出来效果是非常好的,而扫描成数字影像,那就没法看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清晰度差,宽容度低,亮部一片白,暗部一团黑;经常还能看到胶片划痕。而且扫描放映拷贝根本谈不上音效,有立体声就不错啦。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产正版《大腕》和三星哥伦比亚发行的《大腕》,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发行商能做出天壤之别的DVD。有关部门一天到晚叫大家支持正版,你正版得挣气才行啊。

 

补充其它资料——

 2000年DVD不完全手册整理

1. 为什么真正的电影爱好者几乎没有人喜欢Pan & Scan方式的全屏影片?因为几乎有43%的画面是在Pan & scan的取景框外,它随意改变了导演的拍摄意念和美学观,更糟糕的是忽略掉了许多重要的画面信息。那样导演刻意营造的画面在全屏版中就完全丧失了意境;或者电影中错落有致的安排人物,在全屏版只剩一半,原先的戏剧张力完全消失;原本把两方相对立的人物包括在内的纵深镜头只够容下一方,范本镜头就这样被破坏。所以影迷们宁可牺牲一些垂直分辨率也要Letterbox的黑边!

 

2.  粗暴比方的辨析DVD分辨率

720×480(N)、720×576(P)都只是Original(原始)像点比而非实际显示比

720×480×29.97帧≈720×576×25帧≈10M像素点/秒。而实际显示比如下:
       4:3                 16:9 
N:  640×480         853×480 (409440)
P:  768×576       1024×576 (589824)

从上可发现当 16:9 时 P 制高出 N 制44% 再现分辨率,此乃当年D9 DVD 热销的真正缘由

不得不遗憾说高清业有些固件商的工程师们还不明白这些道理(不点名了否则高烧会胸闷)
例:竟以原始水平像点720 及头部显示比例信息16:9,实际显示为720×405。额的娘诶
即使著名工具也会出错(看高亮处)

lbjn

还得进行头部ID修正

id-fix

即便这样,有些固件还是会抓取4:3信息来解码,再以960、16:9,显示为960×540,我也无语了(高清变标清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400a60101fpey.html


http://www.ppmy.cn/news/803642.html

相关文章

苹果谷歌脸书大佬前往游说!欧盟将首次对AI进行监管

1、欧盟将首次对AI进行监管,苹果谷歌脸书大佬前往游说 谷歌母公司Alphabet 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苹果负责人工智能业务的高级副总裁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近期都访问了布鲁塞尔。 星期一,脸书CEO马克扎克伯…

ES6: Symbol概念与用法举例

概念: ES6 引入了一种新的原始数据类型Symbol,表示独一无二的值。 1-使用Symbol作为对象属性名 let name Symbol() let age Symbol() var obj {[name]:"kerwin",[age]:100 }举例理解: a.给对象添加独一无二的属性 let obj {name: Jack }let name …

Zynq 多个UDP客户端组网启动问题(Auto negotiation error)PS:附UDP客户端初始化代码

最近正在进行一个Zynq项目,根据设计需求,需要将上位机作为UDP服务器,而FPGA则充当UDP客户端。同时,服务器需要能够接收和控制多个UDP客户端。 开发过程中,我是基于lwip UDP Perf Client 官方模版开发的。我遇到了以下几…

2023最新SSM计算机毕业设计选题大全(附源码+LW)之java自助旅游平台v294n

毕业设计说实话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难,导师也不会说刻意就让你毕设不通过,不让你毕业啥的,你只要不是太过于离谱的,都能通过的。首先你得要对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哪方面比较熟悉,语言比如JAVA、PHP等这些,数…

2023最新SSM计算机毕业设计选题大全(附源码+LW)之java足球爱好者服务平台i387z

毕业设计说实话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难,导师也不会说刻意就让你毕设不通过,不让你毕业啥的,你只要不是太过于离谱的,都能通过的。首先你得要对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哪方面比较熟悉,语言比如JAVA、PHP等这些,数…

大二Web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基于HTML+CSS+JavaScript+jQuery电商类化妆品购物商城

常见网页设计作业题材有 个人、 美食、 公司、 学校、 旅游、 电商、 宠物、 电器、 茶叶、 家居、 酒店、 舞蹈、 动漫、 服装、 体育、 化妆品、 物流、 环保、 书籍、 婚纱、 游戏、 节日、 戒烟、 电影、 摄影、 文化、 家乡、 鲜花、 礼品、 汽车、 其他等网页设计题目, A…

苏宁易购高鑫跑步进场,“即时零售”或成疫情后时代增长新密码

疫情后时代,市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让许多线下实体零售企业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窘境。在如此情况之下,庆幸的是社区超连锁看到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从原来的积极拥抱私域,到积极拥抱直播电商,再到即时零售…

税务会计实务【10】

1.根据消费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应缴纳消费税的有()。 A.金银饰品店将购进的黄金首饰用于奖励员工 B.摩托车厂将自产的摩托车用于广告样品 C.筷子厂将自产的木制一次性筷子用于本厂食堂 D.化妆品公司将自产的高档化妆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