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Cooking
这是我发起的一个校内愉快小团体
第四次分享
时间:2017.11.18夜
地点:HQU
主讲人:爽爽
参与人数:15
回顾与热场
过去一周关注过的问题
江歌案
- 刘鑫
- 道德的讨伐
- 一个好人在巨大变故和压力下是否可能心理变态
- 陈世峰
- 杀人犯
- 大学与女友的往事将华大带入漩涡,对于批评要分开来看:
- 无厘头辱骂华大/华大学生
- 批判社会上怕事息事的手段
- 刘鑫
知乎问题:[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实在太可怕了]的观点是否可取?
- 联系江歌案于教育
摄影
- ‘我在家’的商业模式
- 毕导《明明我在一本正经,你非说我胡说八道》
- 专利:煽除雾霾方案
- 工具:bigjpg.com
《从敦煌文化到爱国情怀》
我为什么喜爱敦煌
王道士是谁?
湖北 麻城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家贫,为 衣食计, 逃生四方。清 光绪初,入 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 新疆。约光绪二十 三年(1897)至 敦煌 莫高窟,在窟 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 香火,收受布施,兼四出布道幕化,小有积蓄,乃于莫高窟 第16窟东侧建 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
谈谈敦煌与王道士
- 知道敦煌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初莫高窟那场浩劫,知道那场浩劫的人都知道斯坦因和王道士。
因为前者是进行大规模盗宝的第一人,后者则是贯穿这场国际性大劫掠的主角。 - 王道士作古已久,对他的骂声却从未间断过,人们大多将他视作贪财、愚昧、卖国之徒,甚至斥之“遗臭万年”。王道士生前一直担心会遭世人唾骂,如今还是应验了。
- 对王道士不公的是:怨恨他,责骂他的人们未必尽知他曾对藏经和莫高窟作过的努力,未必尽知斯坦因和他的助手蒋师爷(蒋孝琬)是怎样用尽学者的智慧与王道士周旋,也未必会联想到动荡的清政府已无暇顾及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 争议:
-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认为王圆箓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并就此感到伤痛。然而此文在引证资料上有很大硬伤,在描述王圆箓的时候与历史事实差距过大。此文称藏经洞是王圆箓一人发现的,这与历史不符,最早发现的是王圆箓的助手杨某。
- 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中说:“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西域考古图记》等),当时西方人来到中国带走文物的时候,是持有当地官方开据的许可证的,并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护,王圆箓本身并没有能力拒绝他们。
- 胡适曾在演讲中提到王道士时说,王道士一开始并不知道经卷的价值,最初以经卷能够治病为由向附近居民售卖,把经卷烧成灰烬和水让人吞服。这里的说法与之后王道士低价卖出经卷给斯坦因可以衔接,说明王道士对文物价值一无所知。
- 问题:
- 王道士是不是历史罪人?
- 王道士有没有爱国的概念?
- 如果你是王道士,你会怎么做?
-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否扭曲了历史?
王道士的功劳
- 募集资金,把已被流沙掩埋的洞窟清理出来,使莫高窟得以重见天日
- 发现了藏经洞,否则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敦煌学”
- 对洞窟进行了修复,佛像于焉壮严,洞宇于焉灿烂
关于敦煌学
-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 “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日本。”
- 季羡林先生的《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一文中,季老写道:“据我自己多年观察和探讨的结果,真正能独立成为体系、影响比较大又比较久远、 特点比较鲜明的文化体系, 世界上只有四个:
- 中国文化体系
- 印度文化体系
- 闪族伊斯兰文化体系
- 希腊、罗马西方文化体系
- 这四个文化体系,还可以再进一步简化为两大文化体系群: 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体系群,后一个属于西方文化体系群。西域地处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群的中间, 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在东方文化体系群的内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候也要通过西域。世界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横亘西域的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观点
- 清末民初,政权更迭,风云突变,新旧思想激烈碰撞。腐朽的清政权在后期培养出一批批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纷纷以私利为重,对所谓文物的价值一无所知,仅仅停留于金石赏玩之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再无“乾嘉学派”往昔荣光。于是倒卖文物者不计其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事,大多数人通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所知王道士监守自盗,盗走大量珍贵字画,可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且此言论掺杂过多个人情感,据相关考证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
-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所以,当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 自斯坦因盗掘后,敦煌在西方世界受到一批探险家追捧,敦煌所受的苦难也就从此开始: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整个民族的无奈,而敦煌文物的遭遇只是当时大情况的一个小小投影:道光前后出土的晚清四大国宝就在各政商名要手里颠簸买卖。官僚体制的腐朽,外敌入侵下的民族危机。敦煌,就像我们近代的一个缩影,她在文化上告诉我们:在这里,落后不禁要挨打,还要失去你曾经骄傲的一切,千百年后你将只能成为别人家博物馆里的展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终于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结束了苟延残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谈谈爱国
我为什么爱国?
学习历史就是我深爱这片土地的动力。
“国”是什么?
爱国是一种情感,所以它向来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但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国”是什么,“国”在哪里?
地理意义上:疆域,领空领土领海
心理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
为什么要爱国?
这个问题类比于人为什么会有思乡情结一样,它养育了你,你获得了是你满足的事物,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报答它。
是看到过黑暗,经历过失望与挣扎,还能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去热爱。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jack kerouac 出处:出自《达摩流浪者》
爱国究竟要怎么爱?
理性:一切情感都需要适度,不能让打着“爱国”的名号去做不合法理的事情
过度:极端民族主义——纳粹
是不是必须要爱国?
不爱国有错吗?
……
大杂烩
视野: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三个热词的概念区别
- 是否撒谎
- 酝酿vs突发
- 动作细节
- 身体素质成为职场考核标准,特别是高层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阿里考核坐标系,x轴能力,y轴价值观
推荐:
- 书籍:
- 《摆渡人》
- 《后汉书》
- 电影:
- 《小森林》
- 《模仿游戏》
- 《看不见的客人》
- 剧:《lie to me》
- FT中文网
- 书籍:
问题:
- 爱国观
- 允许错而不允许假
- 线上对线下的冲击
- 遇到三观、思想极为相洽的异性,该把Ta放在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