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产品家·实战营」一期毕业典礼上的分享,比较感性,聊了聊如何在变化的时代里选择一份真正有保障的职业:
今天跟大家一起来想想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或者说接下来未来到底应该往哪里走。可能是对长期有价值的一件事,所以我今天的题目也起得特别感性,叫做《人生就是一场读书会》。
大家好,我是苏杰,我有很多个身份,首先我是一个产品经理,在做产品阶段主要是在阿里巴巴。我06年加入阿里巴巴,在阿里软件、B2B、淘宝、天猫,包括集团总部做了8年左右的时间,2014年下半年我离开了阿里。
在阿里的8年时间,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面6年,我在一线做产品,印象比较深的比如说天猫第一代会员体系是我搭的,比如说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双11”活动是我作为产品经理参与的。在阿里最后2年我去了一个对产品经理来说很奇怪的部门,叫人力资源部。
一个产品经理去人力资源部干嘛?我发现,通过做一线产品能够对阿里,对行业造成的改变,不如通过改变一群产品经理能够造成的改变更大,所以我去人力资源部负责了阿里的产品大学。阿里当时有1000多个产品经理,我负责设计大家的岗位模型,怎么分层级,怎么成长,这些事情让我很有成就感。
我在人力资源部还搭建了阿里内部的一套在线学习平台,你可以理解为内部版的网易云课堂,加上内部版的知乎,服务集团的大概当时2万多人。同时,我还负责一个阿里内部的创新孵化器叫赛马,它是让一个大公司怎么葆有创新,能够自下而上起来的一个机制和文化。
第四件事,就是我还是一个写书的。第一本书《人人都产品经理》可能更多人听过,当时在阿里人力资源部期间其实还写了我的第二本书,叫做《淘宝十年产品事》,我个人更喜欢第二本书,因为作为一个已经成长了几年的产品经理来说,案例学习会比一些简单的方法论,学习工具有更大的提升。我的第三本新书正在写,通过这次读书会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梳理,很多优秀学员给我提供了很多素材。
2014年下半年离开阿里后,我给自己放了半年的假,去做了一些游学的事情。去给需要的公司做一些分享,培训交流,那半年非常愉快的生活。但在一边是服务大企业,另一边我也在想接下来到底做什么,我渐渐发现真正想做的,其实是跟在线教育有关的事情。现在我在做的事情是创业服务,在杭州有自己的两家公司,第一家公司叫做良仓孵化器,如果你去过中关村创业大街就会明白那是什么;第二家公司叫B12,是一个科技创新媒体。对于创业的环境,对于创新的社会,我们其实内心真是充满澎湃的,虽然表面很理性很平静的样子。
我们每周一开始会先聊聊几份作业,这周选了两位同学。一位是徐颖同学,我们都应该叫她徐颖老师了是吧?还有一位是周承礼同学,也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名字。有一些同学文章已经写了12周。我特别希望大家把这个习惯能坚持下去,不要因为这个读书结束就断掉。
最早在07年的时候,我老板要求每周写周报,最后要附一个不少于500字的感想,每周一篇,这个东西三年后就变成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第一版。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把12周坚持下来的习惯坚持下去,也许两三年后就能看到在座的各位出版了跟产品相关,或者其他很有意思的书。
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12周。这12周我们把整个产品经理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方各面分成了12个模块。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我们回归到人,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个人发展到底应该怎么做?就是我今天的分享《人生就是一场读书会》。
我们重新定义“读书会”这三个字
大家一听到读书会这三个字,觉得好像是一个简单的事,几个人读读书,然后交流一下,但是我们把读书会这三个字拆开后,其实它里面的内涵非常深刻。
“读”这个字是阅读,它是知识和信息的输入;
然后“书”是书写,是思考和沉淀的输出;
“会”其实是一种会面,它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的交流
所以你会发现,其实人生一世,无非此事。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工作中的那些事情,其实都可以匹配到这三个字中的某一个字。读书会这个看似平常的词,但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简单回顾一下,90天都做了一些什么事?
读:在一开始就讲到为什么要做这个关联阅读?因为阅读是有从浅到深几个层次,最浅的是段子和金句。比如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在微博上看到的几十个字,看完后感觉醍醐灌顶,感觉应该背下来,这种我把它叫段子和金句。稍微深刻一点的是一篇干货文章,再往下是一本好书,然后再往下是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会关联几本书。所以带领大家是读了整个国内产品领域的,我把它叫做“5+N”本书。
这一层一层加深,从内容上看是由短到长,从对人的影响也是从短到长的过程,越短的内容,或者说越快餐的内容,影响就越有限。你肯定这样的体会?我们每天看新闻,但发现新闻时效性非常短。就拿一篇很出彩的产品分析来说,这样的文章的生命周期也就两三个月,两三个月后这个产品可能已经死掉了,那篇干货分析里面让你觉得有道理的东西,你会发现三个月以后啪啪打脸。所以我觉得越长的东西反而越有生命力,不是说短不重要,但我们每个人其实应该把时间留出一部分来,去深度学习。
再有一个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的阅读应该和做产品一样,是需求驱动的。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息焦虑症,我在来北京的路上和一个天猫的老同事碰到。他说很多人都有信息焦虑症,每天那么多红点,那么多我关注的源,如果没把未读给扫掉,好像就特别难受。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这样的症状,可能一天很累了,临睡前都要把没读的东西扫一遍。这种其实就是典型的非需求驱动型的阅读,会让自己很焦虑。
需求驱动型阅读其实跟我们做产品一样,你要想一下现在到底要做什么事情,然后为了做这些事情需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和信息,然后主题式的主动找,我应该阅读哪一个方向的文章,哪一个方向的资讯。这种主题阅读会使我们更有目标感,而不会被那些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因为反正你是读不完的,只要想明白这件事情焦虑就会减少很多。
这次“5+N”本书,几乎集齐了所有国内产品相关图书,在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一线打过仗的同学,我们基本上把他们都集齐来给大家分享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元气少女小小苏。相信有很多同学对她印象深刻,每天很晚会在群里发一张思维导图,总结干货。这是在帮我们建索引,每个人的脑中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知识图谱,小小苏用她的思维导图补上一块一块的残缺,这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书”:书其实分两大块,一块是作业。大家一共写了1539篇作业,合计超过100万字,都在我们一期论坛里,给自己鼓个掌吧!在座的各位用90天的时间写了100多万字,非常了不起。加精648篇,优秀34篇。徐颖同学《星巴克产品哲学折射出的8个人性欲望》那篇文章,全网获得了100万+的阅读,是让我们所有人都觉得很激动的一件事。
书的第二块带来更大惊喜,就是我们毕业设计环节。一开始有8个队报名,通过一轮一轮的筛选,最后两个队出了真实的产品,一个就是包拯驾到团队;还有一个是IT恤团队,我现在穿的这件很逗的这件就是他们的作品。
这个毕业设计,当初其实只想试试看,没想到很多同学参与,并且投入很深,他们也给我反馈说,真的体会到了创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毕竟大家现在能够用业余的时间,用较低的成本经历创业,真的是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比如有个团队中途发生核心团队意见不一致,几乎所有的核心成员都认为leader不靠谱,怎么样去协调,怎么样去往后发展…这种事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可能真的会碰到的,那是非常灾难性的结果,但大家能用半真半假的方式体验这样的情况,体验这样的心态,对大家将来做产品或者创业,用我们产品经理的话来说,是一种非常低成本验证的手段。所以毕业设计是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惊喜。
“会”:去看了一下我们的微信群,日均大概有800K的聊天记录。微信压缩技术是很好的,这800K聊天记录说明这个群真的非常活跃,每天里面特别热闹,我们也捧红了一些网红,今天先不说了。
我们的一起论坛,PV将近70000,日均PV超过700。这个社群的活跃度其实真的非常活跃了,算一个特别活跃的论坛。在每周五、周六晚上红点直播间直播,共直播24次,共有2000多分钟内容,我做了12次导读,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14次。有12位写过书打过仗的嘉宾老师和大家做了交流,有17次优秀学员的分享,有5轮毕业设计的汇报。本来是每周最轻松的两个晚上,结果被我们搞成了最虐心的两个晚上,大家能坚持下来也特别不容易。
我们的会还体现在线下聚会,在北京,杭州,上海,甚至厦门,都有一些学员间聚会,很遗憾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去成广东,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学员也比较多,接下来几个月,肯定要把大家叫上聚一聚。
在做这90天读书会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些这个时代我们的生存之道。我们每个个体在这个时代到底应该怎么样让自己混得更好?首先我从个人与组织关系的角度进行总结。从人类的社会开始以来到今天,基本上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每一个人都是自给自足,自己去找吃的,想办法不被冻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睡觉。然后产生了简单的家庭,所以产生了简单的分工,比如男耕女织。当时每个人是自由人的状态,这是在最早的时代;
第二个阶段,我叫做工场手工业时期,它开始打破家庭,比如发现有些女性织布特别棒,可以把她们聚在一起,作一个纺纱厂,小工厂。这个时候她们的效率更加提高,会产生流程的细化和分工。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种叫专业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手艺人,这是第二个阶段。
再往下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聚在一起后再分工,分工越来越细,效率似乎越来越高,这时候渐渐地产生了一些工业革命时代的一些典型关键词。比如我们产生了机器,集中劳动,把大家聚在一起,产生流水线工人。每个人被分得更细,但他脱离这个组织后,很难去发挥或者创造价值。典型的像卓别林《摩登时代》里面的场景,每个人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组织里面的一颗螺丝钉,这是第三个阶段。
再往下一个阶段叫现代企业时期。在上面阶段基础上,引入了科学管理。因为每个组织目标开始变得复杂,这使得组织结构也开始复杂,不再按流水线简单就能够分工完成,而出现一种矩阵式的结构,也就是产品经理诞生的时代,大约在1900年往后一点点,就是20世纪初。
在这种发展状况下产生了一种叫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到今天,我认为我们正处于当口,正好是21世纪初,开始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我把它叫新自给自足时期,它形成了一个循环。我们发现,因为各种工具科技的发展,每个人个人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能量,我把它叫做自由人、新自由人,或者叫做创业人。我们发现,人和组织的关系又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似乎人不是为组织服务,而是变成组织为人服务了。
这5个阶段你会发现,它整体上其实有一些变化。最早只有人没有组织,然后开始有组织,人为组织服务,然后到了第5个阶段是有组织,但是组织为人服务。所以我们正在剧变的当口,在这个当口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给自己定位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挑战,说大一点,其实也是中国的一个巨大挑战。因为你会发现,三四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是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加匹配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方领先。
但在现在的时期,中国可能更有机会,因为我们做互联网的好像都很喜欢市场或者自由这样的词,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做互联网的产品很时髦的一些词和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经济形态是有点匹配的。比如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主义这个词,你们去研究它背后的内涵很多特性很相似。所以我觉得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也许在新的自由人时代,新的自给自足时代,可能会发挥出比西方那种纯逻辑、纯理性,特别市场,特别自由状态下,更有意思的优势。
大家把这个背景稍微想一下,再来想我们发现什么?我们发现刚才说的那几个阶段中,一个组织能形成的形态有三种原动力,我们会发现这三种原动力其实也是此消彼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前进。第一种我们叫做权力,它典型的是一种暴力组织。比如说国家机器,比如几百年前的大众宗族、氏族或者原始部落,有一个酋长,这种是典型的暴力组织。在资源匮乏条件下,圣人专治是一种最高效的方式。然后渐渐地当有了一些盈余的时候我们出现了私产,出现了私产就出现了交换。那么交换基于利益,就是有了私产才会出现了靠利益的交换,所以这个是第二种组织形态。
然后再往下发展,当盈余特别多的时候,就是共产主义。大家都吃穿不愁了,这时我们做事的动力在哪?我觉得共产主义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交给机器做了,然后人们会形成一个很松散的组织。它是一个特别丰饶的时代,在这个组织的时候,每个人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或者说它是靠共识来驱动。有了这些背景的分析后,其实这次读书会给我的体会,我们其实是在做一种组织新形态的探索。
今天我们还在想直播名字到底叫什么,是叫读书会还是叫什么,二期是不是会改个名字,把它的叫孵化营,它孵化的到底是什么?它孵化的是大家每一个个人吗?还是孵化的是一个个像包拯驾到的虚拟团队?但我觉得它无疑都是一种新的形态的探索,它是一种松散的,重视个体的一种形态。
它需要的是什么?它不是命令式的,我们读书会中从来没有哪个导师或者说馒头会给任何学员下命令,没有命令,也没有利益。或者说利益其实是一个很薄的东西,我们并没有说你在这个读书会里面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会赚多少钱,但是它是靠一种共识,所以我这边几个关键词,使命感和责任感驱动的,它是一种成就感和价值感驱动的,它是有自激励的一种组织形态。
我们先用这种非全职的方式来试,也许二期会把它叫做孵化营。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下,每个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付出会反而比因为权利和利益组织在一起的组织中付出更开心一点,我们会有一种所有人帮所有人的感觉。所以说读书会也许是一个孵化器:由我,由馒头,由导师,由学员大家一起组成的一个生态,我们可以孵化一些非全职的项目,在一期有一点点小成果,我们希望在二期能够有更多成果出现。
我们有一个毕设的团队,叫做产品家+1,中间有一个小分队帮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每一周我的分享音频,他们帮我转化成了文字,这个事情让我特别感动,完全是自主自发自组织的,每周谁来做初稿,谁来做一审,谁来做二审,谁来做终审,很多同学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但他们一直在默默的做,特别地感谢产品家+1的这几个小伙伴。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在座的各位作为一个个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这样一个组织形态剧变的时代中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简单说就是我们应该选择一份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工作。
我昨晚因为飞机晚点了很久,我就在听逻辑思维在讲人工智能。它有它的角度,但是我的角度是说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工作是科技和人文交叉的地方。科学和科技是对客观世界的一个认识,是对客观已经现存的世界的认识。然后人文是什么?人文其实是对人类经验的一个总结。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两个大类,一个叫文科,一个叫理科,它们一个研究的是客观世界,一个研究是人类经验。但你发现,缺了一块东西,缺的就是中间交叉的部分。这部分是什么?我把它称作广义的设计。广义的设计是在充分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又充分地洞察人类经验去创造的一个人造世界,一个人造物。在这个定义下,其实我们做的什么事情是属于这种?比如说产品经理,比如说建筑师,比如说设计师,反正各种各样的设计师都有点搭。
我们会发现,创造人造世界的工作,至少在可见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机器还做不了这样的事情。这个可能是我们应该去遵循的一种工作,所以我们稍微去再提炼一下,其实就是造物的事情,产品经理已经是最典型的了。这就是我想说的观点,产品经理的工作是一个造物的事情,造物其实就是创新,创新就是人文+科技。人文我们把它叫做用户的洞察,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就是用户洞察,然后科技就是科学发明,就是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大家还记得我们12周里面提过很多次的Y模型吗?在这个Y模型里,1其实就是对用户的洞察,我们讲的叫用户需求场景。然后3个点我们讲的叫做产品服务,或者功能,或者解决方案。它就是一个科学发明,把这个新东西给做出来。所以我觉得,做产品经理至少在这个时代应该是一份特别安全的工作。
所以,用户洞察+科学发明。最后一句叫做: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用心听”对应的是用户洞察,“但不要照着做”对应的是科学发明,这两块都很重要,但需要的能力、经验、知识、技能、态度都会不一样。
读书会终于要到了最后了,我们要不忘初心。但是一定要想一想,我们最早来参加这个读书会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
以下为广告
一期没报上的小伙伴不用遗憾啦
把握住机会
「产品家·实战营」二期等你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抢先报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