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了这么多天,一共就5页的论文,终于翻译完了。
这中间,就转载了一篇关于传销的文章,心里有不少想法啊!那么今晚就借此篇慢慢倒出来。
首先是这篇文章标题"天地火宅",这是前几天,我去听商连的一个讲座,也算是运数使然,她本人原来是没有打算讲这一首歌的,后来是提问环节才谈到的,所以一切都是充满了未知性·,大概未知才是人生的亮色。
以下附上歌曲和歌词:
我亦化身东海去
长忆青神溪上桥
入京华 秋鸿杳
天教我辈落笔生海潮
一任风流骨 疏狂客 堕泥沼
大雪落拓 听我醉言 天地火宅 飞焰燎檐
一蚁寄磨 何处得歇 京洛旧游 亦复旷绝
俯仰之间 星移物迁 孰为白首 孰为少年
飞鸿踏雪 庄生梦蝶
但见
天河倒转 月出千岩
君自荒山云涛扁舟破浪来也
尔时曳杖 长歌倒载江边
知交知交 岂复梦见
大雪落拓 听我醉言 天地火宅 飞焰燎檐
一蚁寄磨 何处得歇 京洛旧游 亦复旷绝
俯仰之间 星移物迁 孰为白首 孰为少年
飞鸿踏雪 庄生梦蝶
但见
天河倒转 月出千岩
君自荒山云涛扁舟破浪来也
尔时曳杖 长歌倒载江边
知交知交
岂复梦见
参横斗转 亿刹鸿纤
君自扰扰红尘转身共云伴月
我亦无忧 化身东海稽天
知交知交 此际作别
风月同天
青神溪上落小桥
少年郎 梦云霄
这里不再去细究,这个歌曲的名字由来了。我就简要提一下,商连很喜欢旷达洒脱的苏东坡,所以就化用了苏东坡一首诗里面的"我亦化身东海去",然后我择其中一句歌词"天地火宅"。
这是法华经中的一个譬喻,因为佛家主张的人来到世间就是受苦受难的,他们唯有希冀于来世,或是涅槃。因此他们在寻求解脱,而他们在人间的状态,就好比是在一个着火的宅子里面,“飞焰燎檐”,就是人生的特写,而如何在这样的火宅找到出路,便是佛家探求的。
所以这样,那么就回到了哲学问题上,无非是人生该如何度过,人来到世间之前是什么,人死后又是什么?
而这些问题好像太大,所以我想要把点缩小。一个关于,人在其一生中,思想、行为不断变化,那么到最后这个人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的问题。这在哲学中,是人的同一性问题。
而为了讲清楚这一点,我想通过两个引例,来说明一下,何为同一性。
在车站中,有一辆火车,我从火车头走向火车尾,当我在火车头这边时,我指着火车头说:“这是一辆火车。”当我走到火车尾时,我指着火车尾:“这是刚刚那一辆火车。”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分别指着火车头和火车尾,但我最终表达的意思,火车这个是贯穿于空间中的对象,而非火车具体的某一部分,而火车头和火车尾则是火车的具体部分,具体部分当然可以不同,但是我们的贯穿于空间对象却是保持不变的。(这是在空间中我们对同一性的认知)
假设你有一辆汽车,他是你在前年买进来的,可能这辆车被你不小心碰擦磨损了,现在你把他重新喷漆,换了两个轮胎,给电瓶充电,更换车灯,那么我们的问题是:“这辆车还是前年买进来的那辆车嘛?”答案或许不如刚刚那个火车那样显然。但我们可以不妨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类比,车的具体部分、具体器件肯定变了,但是我们指的并不是具体的车的器件和部位,我们指的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时间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车还是我前年麦金莱的车。(这是在时间中我们对同一性的认知)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人的同一性问题上来,当你苦读寒窗十二载,当年阅尽千帆、饱经沧桑后,你还是你嘛?注意我们的问题是,“你还是你嘛?(当年的你和现在的你所指的是同一对象嘛?)”,而不是“你还是当年的你嘛?(你是一个对象和当年的你是另一个对象,这两个对象是一样的嘛?)”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同一性所指的是第一个问题:同一性是一种抽象的、非具体的、非历史的概念。
如果从火车和汽车的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贯穿于时空中的人那个对象,如果保持不变的话,那么人是可以具有同一性的。(而关于如何保持不变的标准,则分为物理主义肉体论和二元主义灵魂论两种,此处不加赘述,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参考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哲学)。
如果大家从刚刚两个例子中,搞清楚了同一性的定义后,我想大家对忒修斯之船的问题,会有新的看法。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有些哲学家认为是同一物体,有些哲学家认为不是。
这个悖论我以为,其起因就是因为船在我们看来到底是什么,是那个具体的实在的物,还是那个贯穿于时空中的那个对象。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那么悖论自然就出现了。
讲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我们时常探讨一些西方流传过来的问题。
比如“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这些问题,都有其哲学理论基础,如果不曾了解哲学,却想高屋建瓴地与他人辩驳一番,那么最终只是一个凑热闹的门外汉。当然,你可以反驳我,“当个看热闹的人有何不可?”但是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以此抛砖引玉,去仔细看看西方是如何拓展思维的?哲学到底是什么?毕竟近代以来,所有的科学技术,思想潮流都在西方起源,我们可以从其根本——哲学中,窥探到一些端倪。
当然,我们的文化,亦有其独特的魅力。上述那些看似热闹非凡的探讨,就某某悖论或者某某难题,让大伙儿讨论,确实没什么不可,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且只是以辩驳为目的去辩驳,那么的确是和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彼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样的堕入彀中了。
殊不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一切需要以统一观,大同观来看,不可太狭隘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探求,外在之物,并能够保持内心之平静(inner peace),那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化境,或许是可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