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被消费电子行业挂在嘴边的“后手机时代”终于加速到来,根据本周内IDC、Canalys等统计机构的数据,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倒退十年,创2013年以来新低。
其中,就全年总出货量而言,Canalys口径为2.87亿台,同比下降14%,IDC口径为2.86亿台,同比下降13.2%,10年来首次跌破3亿台。
与之对比,曾被视为后手机时代主角的一系列MR设备仍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消费端,逐渐摸清了To C的路子。其中,AR目前走向大场景的能力更强,应用范围也更加引人关注。
苹果CEO库克是AR的忠实粉丝,去年10月,他旗帜鲜明地表示,AR是未来的趋势,VR不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元宇宙则不被他看好。开年以来,苹果MR头显设备将在年内发布的消息再度被炒热。
对中国创业公司而言,AR的机会也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定位于“专注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的产品平台公司Rokid,认为2022年是AR的C端消费元年。
其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去年表示,人机交互的最后那个“革命爆炸点”已经很接近。而Rokid生态负责人蔡国祥则认为,在足够远的未来,AR完全可以替代手机。在苹果内部,也有高管认为MR类设备最后会取代iPhone。
消费者对一种设备的兴趣降到历史最低时,往往更利于另一种“很新”的东西上位。2022年是AR企业突飞猛进的一年,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故事,是否会如期上演?
手机或将败于人机互动的新旧交替
放眼消费电子历史,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与各种系统的沟通、操作)方式的改变,是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苹果带来了第一台将用户界面和鼠标结合起来的个人电脑,微软则送上了不需要代码和指令就能使用电脑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到了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全新的触摸交互让世界懂得了智能手机的意义。智能手机以划时代意义的人机交互创新,满足了人类从基础的通信需求到娱乐等高级需求的变化。
然而,智能手机的从无到有却暗含着手机衰落的原因,以及新设备崛起的希望。人机交互朝着智能化、人性化或者拟人化、自然化发展,但手机在工业层面的属性决定了,它能进行的再创新是有限的。它的主板、屏幕、喇叭、电池等等器件,让这个产品形态的内部结构寸土寸金,很难再颠覆自己。
智能手机的交互创新几乎止于对语音、悬浮控制等技术的探索,但消费者总是可以更挑剔——既然悬浮操作都能成为现实,为什么不直接发展另一个交互更直接的设备?
2018年,时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贺志强在世界VR产业大会上表示:“AR将是一个平台级的机会。”因为AR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会叠加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而这必然意味着跟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交互是用户一切行为的入口,PC和智能手机无法自己颠覆自己。
靠AR创业公司Thin Red Line拿下数亿元融资的罗永浩也拥有这样的野望:“如果过程顺利,再加上一点运气,我们想在AR时代做出一个像2007年的iPhone+iOS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类似苹果一样的公司。”
攻克专用设备的痛点要比从旧设备艰难创新更容易,而未来这种新设备又会经过改良,成为能在更多场景生效的产品。AR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接棒者,就像祝铭明所说:“我们想走一走脱离开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AR之路,探索一下新的生态。”
AR的“iPhone”时刻即将到来
正如iPhone的诞生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浪潮,AR眼镜也需要这样一个时刻让用户惊呼,产品还能这样做?
目前,AR的出货情况依然有限,但却恰好让Rokid拿到了赛点。公开资料显示,Rokid Air在去年三季度成为首款全球销量突破3万台的消费级AR眼镜,“主机+眼镜”的全新产品形态极大影响了用户心智。在这背后,就是AR走进千家万户的契机在演化。
实际上,目前真正限制AR发展的技术要素几乎只剩下屏幕和光学、功耗等,而问题也并非毫无头绪,只是成本、显示质量与用户需求间还无法达成平衡。
用户显然不会太关心阵列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全息光波导这些技术名词的内涵,而是关注AR产品究竟能带来什么。第一代iPhone和后来的智能手机当然有显著差距,这也意味着,像手机一样逐渐迭代也是AR的成长路径,最先要突破的限制,现在已经取得了足够好的成果。
论产品的基础特性,AR眼镜自然要满足轻便、舒适、足够的续航。VR就像库克说的,对沉浸感的追求带来了限制性,靠大体积换大算力,但几乎抛弃了穿戴的便利。而AR则相反,保持对算力的克制,成为真正便利的可穿戴设备。AR面临的问题更多是改良性问题,放量成长已经有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Rokid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展示了AR+云计算的办公应用,Rokid Station内置阿里云的无影云电脑,成功结合云端资源与个人可穿戴设备,为终端进行了减负,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论应用能力,AR要领军下一代交互,已经有了对声音、图像、影视内容的消化能力,Rokid Station的应用商店引入了常见的泛娱乐应用,还有云端办公能力的加持。
另外,要做到这些应用就需要更好的产品设计,关注手势、头控等细节,再加上真正被消费者喜欢的整体设计。在这方面,祝铭明的想法是,如果你的产品摸到了行业的边界,那么你的站位就绝对大于那些在安全区里兜兜转转的普通公司:“丑陋的东西,一定是错误的。”
Rokid早期的一块电路板,会让人产生第一次看到iPhone手机内部空间设计时类似的感叹:精准、秩序、恰到好处。当AR产品到了需要拼工艺制造的阶段,这会是很重要的优势。
真正的重头戏在于全新体验下的生态,就是那个即使产品还没到完美形态,也愿意让消费者掏钱买单的东西(例如Switch虽然性能一般,《动物森友会》也一样能成为爆款,甚至反过来带动硬件的销售,合适的场景与客户匹配非常重要)。
按照既有的公开信息所述,Rokid对自己的严苛标准,很可能促成它在消费电子跨时代变革的节点上拿出恰到好处的产品,完成iPhone式的跨越。这是一场工业、科技与生态的协力长跑。
Rokid造生态,“功夫在诗外”
根据彭博社和郭明錤的爆料,苹果的MR头显可能会搭载reality OS(或者xrOS)操作系统,其中包括核心应用的MR版本,在未来将完善苹果的AR生态。
Rokid同样极度重视生态,Rokid做好基础,让其它合作伙伴在AR环境中获得成长机会。为此,Rokid有大量的工程师投入在操作系统和软件算法方面。
站在AR行业硬件尚未爆发的现状看,这似乎有些超前。但无论是C端还是B端,购买AR产品的人一定不是因为AR技术变得先进了,而是因为先进的技术有更多“玩法”了。这些潜在的海量玩法,Rokid不可能大包大揽。相反,从此时开始广泛联合行业培养“生力军”,则给未来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1月6日,Rokid主办,3D引擎Cocos、实时互动API平台开创者声网协办,与Bilibili科技区《科技猎手》活动联动的首届全球AR应用开发大赛在杭州落幕。全球67支参赛团队、超150名开发者,带来了基于AR场景开发的各类应用,从游戏到开发一应俱全。
这是在AR环境里再造新一代应用的尝试。Cocos是全球三大交互内容开发工具之一,支持为全平台提供技术基座,关键是具有完全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声网则在音视频实时互动领域具有行业数一数二的实力,他们有能力共同夯实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地基”。
手机的发展史证明,硬件门槛最终会低到不可思议,但各自的生态优势却不可替代。“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造好AR产品很重要,给未来的生态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更重要。
Rokid创立于2014年,9年来很少有高调的时刻,但却在被动地成为外界的焦点。
究其原因,人机交互的演进是面向所有行业的,消费级AR也只是因为更大众化而出圈,但Rokid的定位始终是下一代人机交互,这是一种“根”上的创新。一如乔布斯不是想打造一款叫iPhone的手机,而是要颠覆传统,做前人所未做的产品。一切设备都是载体,重要的是在改变世界的潮流中走向领先。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