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 II 汉尼拔战记」读后感
第一本 罗马人的故事 I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的时间跨度是 500 年左右,故事的结局最终定格在了约公元前 300 年左右。第二本 「罗马人的故事 II 汉尼拔战记」 几乎是承接了 罗马人的故事 I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的内容,从第一次布匿战争(264 BC - 241 BC)开始,一直到迦太基衰亡 (149 BC - 146 BC)。
拖了这么久的时间有几个,第一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在「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上」,第二个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之前的 学成在线 的案例学习上,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已经知道这本书是关于 汉尼拔·巴卡 的,而且我也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 汉尼拔·巴卡 客死异乡,这就让我觉得有一些难受吧……毕竟对汉尼拔带兵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直击罗马腹地这一壮举,我还是非常崇敬的。
总之,不管如何,怀着复杂的心情,最终看完了「汉尼拔战记」这一册。
第一次布匿战争
在整合了拉丁人、萨宾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力量之后,罗马已经成为相当强盛国家,再迈进了共和制之后,也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罗马已经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陆上主权国家之一。之所以说是陆上主权国家,也是因为此时的罗马,虽然地处地中海地区,但是在那个时候却没有一支海军势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墨西拿(又称墨萨纳)陷入战火,同时向迦太基和罗马发出求助时,罗马终于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始扩张海上势力的第一步。
墨西拿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旦迦太基人控制了这个地点,那么他们就能够控制整个西西里,封闭西地中海。迦太基知道这点,罗马同样也清晰到了这一点。因此,就算迦太基的海军已经将船开进了城立,入侵墨西拿的叙拉古军队没有任何抵抗已经撤退了,这时候出兵西西里的罗马军队还继续击溃了叙拉古和迦太基的军队,一直推进到了墨西拿的王城之下,他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毕竟,在迦太基决定出兵之前,罗马并没有想要援助墨西拿的意愿。而一旦迦太基出兵之后,市民大会就同意了出兵的请求。
在陆地上的成功并不能够掩盖罗马军队在海战上输的一败涂地,因此,罗马决定利用手上现有的迦太基的战船,对其进行仿制。在我读到的一些文章之中也有说到,罗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将迦太基的战船仿制出来,似乎也逃不了前海军强国希腊的帮助。
除了仿制之外,罗马人也创新式地研发出了一种名为「乌鸦吊桥」的设备:
乌鸦吊桥的作用是当两艘战舰足够接近时,罗马一方可以砍断悬挂乌鸦吊桥的绳索。末端的钉子会牢牢的固定住对方的战舰,使得依赖于船只的海战转变为依赖于短兵相接的陆战。
这个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战术帮助了罗马成功的获得了第一场发生在 260 BC 的海战的胜利,甚至折损了迦太基在西西里的 1/3 海军部队。在近海处乌鸦吊桥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乌鸦吊桥也为船只在远洋航行时增添了不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罗马军队会在 255 BC 和 249 BC 的两个大风暴中几乎完全丧失了所有的海军部队。
不管之后的事情发生的怎么样,前期在海军的经验和能力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乌鸦吊桥为罗马带来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使得罗马海军能够飞速的成长起来,最终打败了海上强国迦太基。
尽管迦太基输掉了这场战争,不过有一个人的名讳是必须要注意的:哈米尔卡·巴卡。哈米尔卡本身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不过,他最为著名的头衔必然是战略之父——汉尼拔·巴卡的父亲。座为贵族之一,也曾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鏖战的哈米尔卡最终不得不代表迦太基与罗马进行和谈。并在和谈之后离开了迦太基本土,到西班牙开辟了他人生中新的篇章。
罗马能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取得根本性胜利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
迦太基虽然是一个海上强国,但是这并不能完全代表迦太基是一个海上军事强国
罗马的公民——但凡不是无产阶级——都是有服兵役的义务。并且在过去的五百年中,罗马一直都是一个稳健向外扩张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罗马这个国家来说,它必然有着完善的士兵训练体系。
另外,罗马公民服兵役的顺序有些像抽签,不过针对运气特别好的区域,似乎也会有一定的规章使他们也要服从兵役。不管怎么说,这就使得大部分的罗马公民拿起武器便可成为士兵,放下武器就是农民。因此,在兵源上来说,罗马的兵源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但凡公民还在,那么士兵就不会断绝。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迦太基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国家。迦太基的士兵大量仰仗雇佣兵,本国对外的战役一旦陷入拉锯战,那么雇佣兵所需要的薪酬就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对方付得起更高的价格,会不会倒戈都是无法确定的事情,但是如果迦太基无法支付,或是不愿支付雇佣兵的薪酬,那么雇佣兵不会继续帮助迦太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其次,商人的本质还是逐利的,一旦在眼前的战场中无法看到利益,那么想当然的,对继续战斗就一定会有所迟疑。
这种扯皮的心态也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尽管汉尼拔几乎已经是兵临罗马城下,却仍然无法获得根本性的胜利的因素之一。
-
罗马人的学习能力和包容能力
学习能力和包容能力在 罗马人的故事 I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从一支人数有限的的拉丁浪人的集结,到整合了萨宾人的力量,成为一支在当地也能被其他族裔的人看得上眼的力量——是塔克文,也就是伊特鲁里亚人主动入罗马籍的,也在他主动入了罗马籍后,竟然就成为了罗马的王。我觉得这在其他的国家中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在罗马却真实发生了。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能够接纳其他文化,并且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身份,这在扩张时期是能够带来决定性的优势的。
罗马与其他联邦国家不同,再征服了一个地方之后,他往往采取同化的政策——给予被攻克者同样的公民权,而非依旧保留其原本的身份,将其作为奴隶一样对待。在战争年代死亡率极高,人类的平均年龄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十年之后,少年长成了青年,他们就已经被深深地印上了罗马的印记,怕是很难记得原本的国家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之前罗马对于公民的要求是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制后,罗马有了「行省」的概念,行省的居民是有义务向罗马缴税的。从这点大概也能看出来,完全且只要付出最基础的兵役作为代价而授予公民权,对此时的罗马来说,已经不足以支持其野心了。
由此可见也能看出来,在获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后的罗马,对于西西里地区资源的攫取,使得罗马的国库(就当有这个玩意儿吧)更加的充实,这也为他们能够获得第二次布匿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布匿战争
本书名为「汉尼拔战记」,自然,汉尼拔就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角色,没有之一,甚至可以说,这本书的主角就是汉尼拔。
汉尼拔出生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央求其父哈米尔卡一起同行,随后被哈米尔卡带到祭坛前对神发誓,要一辈子与罗马为敌。
哈米尔卡在在汉尼拔 18 岁时就去世了,死前已经为巴卡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哈米尔卡的女婿哈斯德鲁巴在汉尼拔成年之前,代替汉尼拔成为西班牙的总督。而在 221 BC,哈斯德鲁巴却被凯尔特人刺杀身亡,也就是这个时候,已经 26 岁的汉尼拔终于第一次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年轻的将领以巨额的财富诱惑迦太基本国的的元老院成员,使其最终放弃了与罗马和谈的心,至此,第二次布匿战争终于开始。
汉尼拔选用的战略:带兵翻阅阿尔卑斯山脉,也使得他一战成名成为了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中,唯一一个不是一国之首的将领。我觉得这也能说明迦太基当时有多分裂,以及汉尼拔在当地的统治力之高。一想到这是汉尼拔在两年之内完成的壮举,不禁就对汉尼拔的结局唏嘘不已……
汉尼拔带兵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否则罗马不会对此一点预料都没有,一直到汉尼拔像一把短刀直刺罗马腹地时,才组织外派的兵力回流,想要将汉尼拔困死在罗马境内。但是对于天才军事家来说,罗马从反应过来,再到调兵遣将的这段时间里,已经能够让他在罗马腹地搅起腥风血雨了。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主要战役
-
提基努斯河战役,迦太基胜
汉尼拔战胜了老西庇阿——当时的罗马执政官,也是共和体制下罗马的最高官职。
这场战役结束之后,一直以来在与罗马抗争中占据下风的高卢部落有一部分倒向了汉尼拔的阵营,为汉尼拔送来了士兵和补给。
-
特雷比亚河战役,迦太基胜
汉尼拔战胜了老西庇阿和隆古斯——罗马的另外一位执政官,而罗马也只有两位执政官。其中,迦太基方有 3 万部队,折损 4000 人;罗马方有 3.6 万部队,折损 2.6 万人。
在罗马最高领导人带领当时本土的主役部队与汉尼拔一战却大败之后,这对罗马的军事计划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罗马不得不抽调派遣去迦太基的部队回到本土对付汉尼拔;也为汉尼拔赢取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当地的高卢人更加信任汉尼拔,为他提供了珍贵的有生力量。毕竟,在他乡作战,汉尼拔失去的士兵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够补充的。
-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迦太基胜
这次与汉尼拔作战的是罗马新上任的执政官,由此可见,罗马队与汉尼拔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在这次战役之中,迦太基方有 3 万部队,折损 1500-2500 人;罗马方有 3.6 万部队,几乎全部折损。
在特雷比亚河战役之后,罗马方已经从都城以及各个殖民地征召了大量的士兵,罗马的有生力量在 20 余万。这么多的士兵的调动,自然会产生不小的动静,汉尼拔感知到了敌军的动静,决定撕裂罗马的战线——一旦罗马对汉尼拔形成合围之势,就算汉尼拔能够冲破战线,损失的士兵也不是这么容易补充的。
在特拉西梅诺湖再一次大败了罗马军队,向罗马腹地进发的同时,「拖延者」费边被任命为了独裁者,站在了汉尼拔的面前。
-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后的半年,拉锯战
这是作为最高统帅的费边与汉尼拔的拉锯战,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从后世的角度来说,费边打破了汉尼拔不断在罗马内部煽风点火,制造矛盾的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费边一直都在尾随汉尼拔,也不与汉尼拔有任何正面的交锋。汉尼拔仍然在罗马腹地肆意横行,也还有罗马的城市被汉尼拔所洗劫——这并不是罗马的贵族和罗马民众想要看到的。也因此,在半年后,长老院召回了费边,名义上是举行祭祀祭典,实际上是免职。
-
坎尼会战,迦太基胜
坎尼会战同样也是出动了两位执政官:瓦罗和保卢斯和 8 万的兵力。在这场青史留名的战役中,迦太基方有 4 万的兵力,折损 6000 人,罗马 8 万的兵力留存下来的不足 5000,换言之,经历了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和坎尼会战三场战役之后,罗马方已经折损了 13.7 万的士兵。对比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中召集的 20 余万士兵,此时,将近一半的有生力量已经被汉尼拔所消灭。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总是会在想,但凡迦太基这个国家中的商人们稍微给力一点,心再黑一些,胆子再大一点儿,汉尼拔能把罗马撅翻了的可能性真的非常大了。
此时,距离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已经有三年了,而汉尼拔最辉煌的战绩,似乎也要止步于此了。
-
梅陶罗河战役,罗马胜
在这场战役中,罗马执政官克劳狄·尼禄击杀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并且全数歼灭哈斯德鲁巴带来的援兵 5.5 万人。
这场战役绝对极大的鼓舞了罗马方的士气——首先,这是第一次在罗马本土对迦太基方进行有效的歼灭。其次,汉尼拔失去了一支相当于他在罗马境内所有兵力数量的援军,这极大的降低了汉尼拔能够在罗马境内造成的破坏。第三,哈斯德鲁巴也是汉尼拔的弟弟,他的死对汉尼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
伊利帕战役,罗马胜
与之前的战役不同,这场战役的主战场在西班牙境内。大西庇阿将巴卡家族从西班牙境内兜底了,这也代表着巴卡家族失去了能够影响迦太基元老院的资源,汉尼拔无法从迦太基方获得任何的补给。可以说,伊利帕战役之后,汉尼拔的败局就已经注定了。
这时,距离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开始过去了 13 年,距离汉尼拔最辉煌的战绩也过去了 10 年。失去了大本营对在罗马境内迟迟无法造成更加明显伤害的汉尼拔影响有多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独木难支,当罗马境外的威胁已经被剿灭了,剩下的就只有罗马境内的汉尼拔了。
-
扎马战役,罗马胜
从西班牙境内抽身后,大西庇阿进入了北非境内——当时被认作是迦太基的大本营。就像在罗马境内的汉尼拔一样,大西庇阿在北非境内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顶不住压力的迦太基最终将汉尼拔从罗马境内召回,并且随着汉尼拔的归来,主战派再一次占据了上风。
而这一次,汉尼拔没有能够延续他的辉煌战记,而迦太基也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可以继续战斗的有生力量,最终签订下了一系列不平等协议,成为罗马的附庸国:
- 迦太基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领地;
- 解散军队;
- 自卫队不得开赴海外;
- 海军向罗马投降,只保留 10 条战舰以防范海盗;
- 未经罗马同意不得宣战;
- 100 名贵族子弟常驻罗马充当人质
汉尼拔和大西庇阿之间总让我觉得有一点儿的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不管怎么说,迦太基在第一次失去了布匿战争的胜利后没有反思,改变本国的体制。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占据上风时没有能够掌握住战机,更加果敢的向前推进,这也许是迦太基一方为什么会失去两次布匿战争,从海上霸主沦为二流国家的原因吧。
第三次布匿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其实是延续时间最短的一次战争。
在失去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后,汉尼拔当选成为了迦太基的执政官,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的改革措施的确非常的有成效,在没有增加税收的前提下,仍然为国库增加了不少的营收。
这样的汉尼拔大约触动了罗马人被汉尼拔打怕了的那根神经,于是他们逼迫汉尼拔离开本土,辗转流亡,最终不得已服毒身亡。
就算如此,元老院议员仍然对迦太基不放心。149 BC,努米底亚入侵迦太基,迦太基人迎战努米底亚后,罗马人也开出了最后通牒:
解除武装,交出所有武器,立刻焚毁城市,迁到离海岸线十六里远的地方,另建新城
对于靠海吃海的经商国家迦太基而言,这是完全无法接受的。自然,第三次布匿战争开始了,这一次,也是三次布匿战争中唯一一次迦太基倾举国之力而奋战的一次。
失去了可以雇佣大量兵员的财力,失去了可以抵挡罗马入侵的名将汉尼拔,失去了曾经称霸一时的海军部队,失去了广阔疆土带来的兵力……失去了一切却终于有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果敢,却也挡不住罗马的铁骑。
富饶的迦太基城被付之一炬,罗马人还在废墟上撒盐,使之成为不毛之地。
曾经富饶的迦太基就此不复存在。
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之后,除了唏嘘之外也没有其他特别想说的。
阿基米德在布匿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被无名小卒所杀。
英勇的汉尼拔没有看明白罗马的同化,以为罗马与附属国的关系和迦太基与附属国的关系一样的脆弱,轻易可以撼动。故此在没有做好更加完善的准备,清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之时,就进入了罗马境内。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大本营,被迫流亡故乡,最终一瓶毒药解决了自己的生命……
当真就只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那么,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
罗马人的坚韧自然不说,但是纵观迦太基一方的行为,自然也能看出来,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是绝对不行的。
在陷入绝境的时候,罗马人尚且能够砸锅卖铁,举全国之力志愿士兵作战。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面对前来讨要薪酬的雇佣兵,迦太基人最终却举起了屠刀,伸向了在不久之前还能称之为战友的士兵们。
我不禁想象,如果迦太基人的行为更加的正派一些,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坚定不移的站在罗马身边的属国是不是会少一些?毕竟当时汉尼拔的战绩太过耀眼,连罗马人怕到汉尼拔死了这么久后,都高呼着要将迦太基全数剿灭。当时的罗马附属国真的没有心动的吗?
这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可是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行动,也的确不免令人齿寒。与当时只对敌人残暴,对自己人还不错的罗马相比,转身就能将屠刀落在盟友身上的迦太基,似乎更不靠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