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心理学 ] 帮我家呆瓜整理的《认知心理学》资料,麻了 --- 考研复习 --- 期末复习

news/2025/1/3 8:27:10/

🍬 博主介绍  

  • 👨‍🎓 博主介绍:大家好,我是 _PowerShell ,很高兴认识大家~
  • ✨主攻领域:【渗透领域】【数据通信】 【通讯安全】 【web安全】【面试分析】
  • 🎉点赞➕评论➕收藏 == 养成习惯(一键三连)😋
  • 🎉欢迎关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进步📝文末有彩蛋
  • 🙏作者水平有限,欢迎各位大佬指点,相互学习进步!

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学!!!

这人吧,多多少少的学点心理学,纯当学习了 ~~~ 哎

感觉我还是对恋爱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目录

一、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减法反应时实验:

2. “开窗”(Open Window)实验:

3. 认知的兴起:

第二章 知觉

1.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24页):

2.模式(37页):

3.结构优势效应(43页):字词-->客体-->构型-->字母

4.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第三章 注意

1.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2. 中枢能量理论:

3. 特征整合理论(67页):

第四章 记忆结构

1. 两种记忆说(填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 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72页)

3. 图像记忆的特性(76)(选择题):

4. 加工水平说(85页)(填空题):

第五章 短时记忆

第六章 长时记忆

第七章 表象

第八章 概念

第九章 问题解决

第十章 推理

二、专栏分享


一、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减法反应时实验:

提出: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提出。

目的: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A包含B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

结果: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 “开窗”(Open Window)实验:

特点: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3. 认知的兴起:

提出:1981年,Simon指出

兴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

原因:1956年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

1. Miller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针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

2. Chomsky发表了一个早期的分析。(针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

3. BGA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Bruner, Goodnow和Austin)

4. NS发表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Newell、Simon)

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

Neisser的发表:1967年,发表心理学史上第一部《认知心理学》专著。

影响: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外部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

第二章 知觉

1.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24页):

来由:BG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Bruner和Gregory)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二主张一否定

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Gibson认为:

1. 人完全可以利用信息,直接产生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

(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2. 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性。

2.模式(37页):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

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Feature),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特征说: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特征分析模型模式识别过程:分析-->合并-->比较-->匹配

1. 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

2. 将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

3. 与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特征: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

4. 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3.结构优势效应(43页):字词-->客体-->构型-->字母

字词优势效应:正确率: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Word-Superiority Effect:词优效应WSE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正确率>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该线段。(Object-Superiority Effect)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分。

(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

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Letter-Superiority Effect)

4.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1. 借助于上下文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Rumelhart和Siple)

用这种解释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2. 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编码:

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

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

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母。

3. 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

第三章 注意

1.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主要差别: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看法

1. 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

它意味着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2. 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

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Treisman观点:注意选择不是反应性质的。但他的两个实验,目前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

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准,因此时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觉性和判定标准上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的。Moray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得出,又耳觉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造成的。这个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2. 中枢能量理论:

中枢能量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能量分配模型:1973年,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遵循能量或资源分配的观点,1975年,Norman和Bobrow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和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

Johnson和Heinz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注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

注意选择的多部位说观点: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息在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阶段实现。

3. 特征整合理论(67页):

特征整合理论:1980年,Treisman和Gelade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也是一个涉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

他们区分客体(Object)和特征(Feature),客体看作是一些特征的结合,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观点:

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

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第四章 记忆结构

1. 两种记忆说(填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承认在长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2. 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72页)

两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项目正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对些曲线的两个预测: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将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就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两个预测都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称作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75页)。

声象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称作声象记忆(Echoic Memory) (75页)。

3. 图像记忆的特性(76)(选择题):

1960年,Sperling的实验结果提示: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似在0.5s以内,约为300ms。

1967年,Erikson和Collins的实验表明:在感觉记忆中还可进行像信息整合这样的加工。它不是有意进行的,不受人的控制。

根据前人的研究,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78页):视觉感觉记忆可将感觉信息存贮几百毫秒,保持感觉信息的原有的直接编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容量至少为9个项目或更多。

视觉感觉记忆常被当作感觉记忆的典型。

4. 加工水平说(85页)(填空题):

加工水平说:1972年,Craik和Lockhart最早提出来的,他们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提出了加工水平说。

加工水平说观点:依照这个学说,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征,如进行特征抽取,而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加工的深度愈深,则有愈多的认知加工和语义加工。一个词得到识别以后,还可以与其它诩建立联想,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一个刺激的加工深度依赖于一些因素。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信息加工深度的函数。

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处处加工的操作出嫁,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多贮存说相对立的观点。

支持加工水平说的实验结果:1975年,Craik和Tulving的实验结果。1974年,Bower和Karlin的实验结果。1977年,Rogers的实验结果。

第五章 短时记忆

信息提取、遗忘的范式和模型(101页第三节)(107页第四节)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101页)

实验范式:给被试视觉呈现一列数字(识记项目):

如:5、8、7、3,这些数字一个一个地相继呈现,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1.2s,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被试要判定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即是否包含在识记项目之内,计时也随之停止。如果测试数字是8,则要作出“是”反应,如果测试数字是4,则要作出“否”反应,这是一种再认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作出反应,但要正确,避免出错,从测试项目呈现到被反应之间的时间即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于识记项目数量都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被试的错误反应很少,一般低于5%,帮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在实验中,试验要进行多次,每次试验的识记项目和测试项目都要更换。并且,在全部实验中,测试项目数量的一半是识记项目中的,即一半数量的试验要求作出“是”反应;另一半则不是识记项目中的,即要求作出“否”反应。在要求作出“是”反应的那一半试验中,测试项目也均匀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上面。这种实验也可和用听觉呈现识记项目以及字母等不同的刺激材料,甚至识记项目每次也可不加更换。

为了查明信息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Sternberg在这个实验中,将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他应用1—6个数字,将识记项目的数量分为相应的6种。识记项目得到贮存即成为记忆集(Memory Set)。因此,每次试验中的记忆集大小可以不同。需要注意,每次的识记项目也是要更换的,但这不是实验变量。通过系统地改变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大小,就可掌握被试的反应时随之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内部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他提出了平行扫描(Parallel Scanning)和系列扫描(Serial Scanning)两种模型。

PS: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SS: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诸项目一个个地相继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着识记项目增多而增加。

反应时RT=e+cN+d,也可改写为RT=cN+(e+d)(N即有N个项目,c为斜率,(e+d)为截距)。

其它模型还有:直通模型(Direct Access Model)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Wickelgren, 1973)。

双重模型:不同情境可应用不同的策略(调整两个标准)来作反应。

(107页)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是很快的。Waugh和Norman(1965)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第六章 长时记忆

两种编码说(双重编码说)(113页):

Tulving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主义记忆。

1975年,Paivio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

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文信息。

这两个系统即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114页):由1968年Quillian,1969年Collins和Quillian提出,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每个主义记忆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是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这个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概念猢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级概念的水平上。

在这个模型中,由于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论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它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

集理论模型(Set-Theoretic Model)(121页):

1970,Meyer提出,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主义单元仍为概念。

每个概念都由一集(set)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样例集属性集或特征集

样例集: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

这样来看,语义记忆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然而这些信息庥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

特征比较模型(Feature Comparison Model):由Smith, Shoben和Rips(1974)提出。

观点:它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的,集理论模型没有对一个概念的诸属性或特征没有按照其重要性加以区分,实际上将它们看成对这个概念是同等重要的。

特征比较模型将一个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分成两类:

定义性特征(Defining Feature):即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的特征。

特异性特征(Characteristic Feature):它们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第七章 表象

实验范式(列举实验,定位实验,锐敏度实验,McCollough效应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

心理旋转:Shepard等指出,被试对两个图形作比较进,是在头脑里将一个图形转动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作出判定。想象的转动或心理旋转成为这类比较的基础。并且这种旋转的速率是相对稳定的,每秒53。。所以两个图形的方位差愈大,心理旋转所需的时间也愈多,表现为反应时是两个图形方位差的线性函数。

心理扫描:Kosslyn及其同事在70年代初开始对表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被扫描的。Kosslyn做的心理扫描实验主要涉及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用实验说明表象的功能(152页):

1973年,Hayes的实验表明:当所要识别的字母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相一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一致的字母。(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1968年,Paivio及其同事作的成对联想实验表明:表象对一些字词的识记也有重要作用。1970年,Bower也做过了成对联想实验,来考察表象的作用。(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视觉思维具有整体的和类比的性质,而与逻辑思维有明显的区别。

1968,Huttenlocher的研究表明,空间表象在线性三段论推理中起重要作用。(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第八章 概念

假设考验说(Hypothesis Testing Theory) (158页):1956年,由三人(Bruner, Goodnow和Austin)首先提出

假设考验说观点: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假设可看作认知的单元,它是人解决概念形成问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

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何一个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被试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据此作出反应,也即对所应用的假设进行考验。

如果被试作出的这个反应被主试告知为正确的,这个假设就将继续使用下去(成功—继续),否则就会更换假设(失败—更换),将原用的假设送回假设库,再取出其它的假设进行考验。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直到获得某个正确的假设,即形成概念。这种假设考验的过程也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

策略应用:(四种)

Bruner等人确定了4种通用的假设考验的策略或概念形成的策略:

同时性扫描(Simultaneous Scanning)

继时性扫描(Successive Scanning)

保守性聚焦(Conservative Focusing)

博弈性聚焦(Focus Gambling)。

空白实验法(Blank Trial Procedure):1966年和1975年,Levine对概念形成过程作过大量研究,并进一步发展了假设考验说。

基本思想:是让被试在主试不给予反馈的条件下,对一系列的刺激作出反应,如果被试能对这些刺激作出系统的反应,那么就可能确定这种反应的基础即假设。

概念结构:(理论和发展)

特征表说: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Bourne, Dominowski & Loftus, 1979)。

原型说:Rosch(1975)概念主要是以原型(Prototype)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

第九章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所有问题都包含有3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

1. 给定:一组已知的头天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2. 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 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阶段: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计划)

历史上第一个模拟人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1956年,逻辑理论家(LT:Logic Theorist)三人(Newell, Shaw和Simon)(依据人解决问题的启发法,主要是逆向工作策略来)编写的历史上第一个模拟人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此计算机程序地位: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人工智能系统,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启发式计算机程序。

通用问题解决者(GPS:General Problem Solver):1958和1959年,三人(Newell, Shaw和Simon)(依据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编写)研制出模拟人解决问题的另一计算机程序

通用问题解决者地位:可成功地用于从定理证明到河内塔以及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等多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因而得名,也因此受到重视。

第十章 推理

三段论(Syllogism):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心理模型理论。

气氛效应理论(Atmosphere Effect):1935年,Woodworth和Selles提出,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换位理论(Conversion):Chapman(1959)、Ceraso和Provitera(1971)等人提出:

人在三段论推理中,往往将一个全称否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对一个特称否定前提也是这样。这样就会发生推理错误。

换位理论说明:三段论推理包含逆转或换位分析。

心理模型理论(Mental Model):1983年,Johnson-Laird提出。

三段推理步骤:建模-->搜索-->结论

1. 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心理模型。

这种心理模型相当于前提中所述事件的知觉或表象,在这些前提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心理模型通常提示某个结论。

2. 通过搜索与该结论不相容的其它替代的心理模型来评价该结论的真实性。

3. 如果搜索不到,即没有足以破坏该结论的对前提的其它解释,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真实的。

由此,一个真实的结论不是在逻辑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的,而是基于语义原则。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1957年,Hunter提出一个操作模型。

1968年,Huttenlocher代表的空间表象模型吸收了操作模型的基本思相。

即两个前提信息形成统一的表征以及其中各逻辑项按一定顺序排列,但它认为这种表征是形成空间表象。

二、专栏分享

每个专栏都在持续更新中~~~

渗透测试自学篇

网络基础

web基础知识点

python爬虫

闲聊

面试总结

python

通讯安全

​​​​​​靶场

参考连接: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_文档之家 (doczj.com)

                  认知心理学(一种心理学研究方向)_百度百科 (baidu.com)

        ​​​​​​​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各章) - 知乎 (zhihu.com)

                  辅修心理学认知个人复习总结资料下载_Word模板 - 爱问共享资料 (baiducontent.com)


http://www.ppmy.cn/news/540829.html

相关文章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笔记(转贴)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

《拖延症心理学》读感

金典之作 作者:Jane B. Burka & Lenora.Yuen 拖延可以杀死一个人 第一:拖延的原因:恐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拖延来自于恐惧,是一种逃避,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回忆人生中的第一次拖延&#xf…

060001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之一——反思拖延产生的原因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

读《拖延心理学》

读《拖延心理学》 和小韩同学一起读的第一本书:《拖延心理学》,由简.博克、莱诺拉.袁编著,蒋永强、陆正芳翻译。本书共分为:拖延vs行为、拖延vs心理、拖延vs大脑、拖延vs征服之战、拖延vs建议 五个部分内容。前三部分介绍了拖延产…

厉害了!北大3位硕博生搞出ChatGPT版Excel!动动嘴就能自动处理表格……免费用!...

来源:量子位 做Excel表,真就动动嘴就够了! 看,输入想要干的事:给学生成绩排个名吧。 简单敲个回车,表格唰一下就列好了! 检查一遍也没错。 还能跨表格处理。 比如标记出两张不同表格中排名都在前…

读《拖延心理学》的总结和感想

近日读了一本书叫做《拖延心理学》,读完颇有感触,书中提及的一些拖延的案例都或多或少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觉得有必要梳理下该书的要点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以提醒自己谨记。 该书是美国的两位临床医学专家30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

060002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之二——改变拖延的现状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

《拖延心理学》——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同步笔记发布链接:https://www.zhihu.com/people/anny-37-77/posts 一、认识拖延症 No1 坏习惯还是报应(1) (1)怎么知道我是在拖延呢 ——将事情延后,不一定就是拖延。 辨识真正的拖延,看它是不是让你后悔烦恼,从而影响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