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文章主要分为移动互联网的困局和人工智能的未来两部分,其中后一个部分是我对人类未来的几种猜想,脑洞比较大,希望你能耐心读到最后。
Part1 移动互联网的困局
就在上周,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发布了《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看完之后想与大家分享报告中的5个数据:
- 0(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率)
- 49%(互联网普及率)
- 5.9h(用户每天平均上网时间)
- 95%(谷歌语音识别率已达到人类水平)
- 3000w & 3w(亚马逊Echo用户&技能数)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将近10年,智能手机作为承载新一代互联网浪潮的核心硬件产品,一直以来扮演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晴雨表。而从2017开始,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触达天花板,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已接近半数,用户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也高达5.9小时,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市场将从增量走向存量,如何在有限的用户量、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用户的注意力,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当务之急。
要想在红海市场中存活,一个企业往往有以下两种出路:
- 差异化竞争
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产品不再是以功能取胜,用户体验至上成为当前产品设计的最高法旨。而差异化作为用户体验的重要来源,往往会在已经成熟的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在用户认知中建立良好的口碑。
在音乐市场,网易云音乐的迅速崛起堪称差异化竞争的的典型。在腾讯和阿里抢下大部分音乐版权的背景下,云音乐主打的个性化推荐、音乐评论、歌单引爆了朋友圈,很多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养成了边听音乐边看评论的习惯,评论区能让用户找到归属感,引发共鸣,从而触发向亲朋好友分享的欲望。在不到五年时间里,网易云音乐的用户量就突破了4亿。
另外一个例子是oppo和vivo,在性价比上刚不过小米,在情怀上卖不过华为的蓝绿厂硬是靠遍布二三线城市的线下店强势占据2017年手机销量的亚季军。ov从不比拼什么黑科技,却有一万种方式让你记住“前后两千万,照亮你的美”,管你骁龙845还是660,即使你跑分30万那又怎么样?被广告洗脑的用户还不是得乖乖买我的手机拍照。
- 开辟新的增量市场(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从硬件终端的角度来看,手机也只不过是一条比较宽的赛道而已,既然这条赛道已经人满为患,那为何不换一条人少的赛道呢?
苹果于2014年9月率先在智能手表这条赛道上布局IoT,iWatch系列手表至今已经累积销售4000w台;紧接着在11月,亚马逊在智能音箱这条赛道上抢先领跑,Echo系列智能音箱也已大卖3000w台;在国内,小米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物联网生态链,旗下智能手环、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多个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
小米生态链产品矩阵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成熟,谷歌的语音识别率已经达到95%,而这一分界线正是人类语音识别的基准线,也就是说,机器在听清你说话方面再也不比你笨啦。当然,机器在理解你说话方面幼稚的就像个3岁的baby。
技术问题一旦得到解决,相关的产品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快速落地。
我们从诺基亚手机的按键式交互到适应iphone的触屏式交互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而新一轮的语音交互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新的交互方式伴随着效率的提升,也会改变我们的思考和认知模式。
你现在用手机码字,可能一分钟最多码60个,如果要你一分钟说300个字,基本上也啥没问题,但是思维的速度远不止如此。很多时候,灵感的产生就在一瞬间,我们在那一瞬间想到的idea非常多,但往往由于不能及时记下来而又迅快速忘记。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像三体人那样,通过思维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使灵感达到100%的保真度。
未来很值得期待,不过先让我们回到当下:智能语音技术早在iphone4上就已经使用,只不过那时候智障般的siri并不能引起用户的注意。直到亚马逊成为智能音箱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只需要将Alexa智能语音助手搭载到每台音箱中,用户就可以通过语音使用譬如“查询天气、定个闹钟、播放音乐”之类的技能。
时至今日,Alexa已经接入了超过30000项技能,购物、游戏、家居控制统统都ok。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亚马逊让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
但IoT能做的远不止如此。
Part2 人工智能的未来
在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中,电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万物互联的世界,潘多拉星球上的每个生物都能够通过接口连接到大地之母,不同生物之间可以进行联接沟通,也可以感知身边生物的情绪。整个星球就是一个大的控制中心,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所有生物都可以看作连接到控制中心的外部设备。
《阿凡达》
卡梅隆为我们人类的未来绘制了一幅美妙的蓝图,但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接口。想想《黑客帝国》里面的人类从出生就被豢养在营养液中,他们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未来,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也需要这样一个接口才能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黑客帝国》Neo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人类非要通过这种人机化的方式来发展呢?我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生物个体生活不挺好的吗?
持有这种理性主义幻想的人大概率会等着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像我们收养小猫小狗一样来收养我们人类,或者直接像《黑客帝国》中那样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虚拟数字世界。
霍金、马斯克等人可并不这样想,与其坐以待毙地等待人工智能成为那个仁慈的神,为什么不主动将我们人类改造成神呢?马斯克认为人类未来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人工智能,并在2016年创办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众所周知,人类这个物种还是太脆弱了,要想生存下去不仅要呼吸氧气,还要吃饭。一不留神擦伤了就会流血,人老了记忆力也不行,最麻烦的是人类这具躯体还有寿命限制,oh shit。
Neuralink的愿景是将人脑和电脑融合,从而突破人类生理上的部分限制,进化为钢铁侠般的超人类。换句话说,我们的躯体还是我们的,但是我们能够拥有电脑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其他机器的感知能力。此时,我们可以称为“半机械人”。
钢铁侠
但这种温和的改变毕竟是不彻底的,我们还需要拖着沉重的人类躯体前行。那不如更加极端一点,完全改造为“生物人”或者“机械人”。
《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在畅想人类的未来时还是比较乐观的,智人从普通的物种一跃到生物链顶层用了不到10万年时间,此后便开始对其他物种扮演起了上帝的角色。
科技革命用短短三百年时间构建了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社会,基因工程技术也将从基因层面来重新编码人类,使新人类具备原本不具有的超能力:比如新生的婴儿不再需要长期喂养就可以自食其力,新人类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他们能够像鹰一样飞行,像鱼一样游泳,像豹子一样奔跑,美国电影里面的超级英雄大多如此。
绿巨人
进化的另一个极端是彻底抛弃人类原有的躯体,通过将意识上载到机器中,实现脱碳入硅。《西部世界》和《黑镜》里面有很多场景都是基于这一思路操作的,这种复制人完全突破了生物体本身的种种限制,只保留了能够区别于机器的人类意识。
《西部世界》Doris复制人
为了防止读者懵逼,我简单总结下人类未来进化为人工智能的三种可能方式:
-
-
- 基因工程:从基因层面改变人类基因,使人类拥有其他人类本身不具备的超能力
- 脑机接口:通过外接各种传感设备,拓展人类大脑的感知能力和知识储备
- 意识上载,脱碳入硅:直接脱离原本人类的生物机体,突破自然寿命的限制,将人类意识完整转移到机器身上
-
以上三种方式,人类对机器的依赖越来越强,风险也越来越大,因为机器人完全有可能通过意识觉醒来取代人类。机器人本身就是比人类生物更加高级的新物种,只不过刚开始需要时间来学习人类思维,后期则完全不局限于人类思维,学习速度呈指数爆炸的机器人可能会衍生出更加高级的思维方式。
人类未来的命运的确值得担忧,但并不是物种之间的贫富差距这么简单,KK曾说过新的技术一旦开始发展就必然会失控,人类如果打不过人工智能那就加入他们好了,这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生存方式总比被机器人完全清除来的好。
《阿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