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仿宋体
仿宋体是一种采用
宋体结构、楷书笔画
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
横竖粗细均匀
,
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
仿宋体的书写比宋体和黑体都方便快捷,因为只要计算好字格就可以用钢笔或毛笔
(
需
用较硬的狼毫笔
)
直接书写。另一方面,仿宋体注重结构造型,与楷书比较接近,多练习仿
宋体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它美术字体就更为方便快速。
因而,有的同志主张学习美术字先从学习仿宋体开始,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仿宋体是由楷体发展演变而来,
我国宋代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我们的祖先首先发明了
印刷术。
为适应雕版印刷的需要,
刻工们要求有一种比楷书更为整齐规范的字体,
他们经过
不断探索,
创造了一种横平竖直,
较为规范的雕版字体它很接近楷体,
横坚笔画也没有太大
的差别。到了明代,这种雕版字体发展得更为规范,成为横轻竖重,略带棱角的字体,后人
称之为老宋体。
二十世纪初,钱塘丁辅之,丁善之等人集宋代刻本字体,仿刻了一种印刷活
字字体,这种字体
横竖粗细相等
,笔画秀丽,字形
呈长方
(上下比左右长),清秀美观。
二、宋体
宋体,
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
笔画有粗细变化,
而且一般是
横细竖粗,
末端有装饰部分
(
即
「字脚」
或
「衬线」
)
,
点、
撇、
捺、
钩等笔画有尖端
,
属于衬线字体
(serif)
,
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
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
从南宋时期,
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
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
后世称之为仿宋体。
明朝时期,
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
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壁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
"
宋体
"
。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
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宋体是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
化,呈现出硬朗表情的一种字体。嘉靖三十二
(1553
年
)
刊刻的《墨子》中宋体的基础已经
成型。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刊本数量急速增加,促进了书籍制作的分工化。
[1]
清人蒲松龄说
:
「
隆、
万时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
谓之宋体。
刊本有宋体字,
盖盼于此」
。
钱泳则云
:
「有明中叶写书匠改为方笔,非颜非欧,已不成字」。钱大镛的《明文在》凡例
中有言
:
「古书俱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
肤廓字样谓之宋体」。由清人的言语可知宋体字并非源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