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论目录】
目录
第一,执笔法
第二,血法
第三,骨法
第四,筋法
第五,肉法
第六,平法
第七,直法
第八,圆法
第九,方法
第十,分布法
第十一,变法
第十二,法书
第一,执笔法
【原文】
擫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捺 食指著中节旁。
此上二指主力。
钩 中指著指尖钩笔下。
揭 名指著指爪肉际揭笔上。
抵 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 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此上二指主转运。
导 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 小指送名指过左。
此上一指主来往。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如马蹬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右指法。
枕腕 以左手枕右手腕。
提腕 肘著案而虚提手腕。
悬腕 悬著空中最有力。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辄l瞑伸臂曰:胆、胆、胆!
右腕法。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右手法。
撮管 以拨瞪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
镞管 以大指小指倒垂执管,镞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屏障。
捻管 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握管 四指中节握管,沉著有力,书诰敕牓疏。
右变法。
【译文】
擫,大拇指的指关节用力按笔,想要变直'时像提干钧重物一般。
捺,食指的中节贴住笔管的外侧。
这里讲的是大拇指、食指主管执笔力度。
钩,中指的指尖钩住笔管外侧向内下方用力。
揭,无名指的指甲与肉相接的地方紧顶住笔管内侧向外上方用力。
抵,无名指向外揭笔时,中指向内控制住笔管。
拒,中指向内钩笔时,无名指向外控制住笔管。
这里是讲中指、无名指主要负责毛笔的上下运行。
导,小指引导无名指从左往右运行。
送,小指推送无名指从右往左运行。
这里是讲小指主管毛笔的左右运行。
前边介绍的执笔法名为拨镫法。拨就是让笔管贴着中指与无名指的指尖,使笔管能够灵活转动。镫就是马蹬,笔管竖直,那么虎口之间的形状就像马蹬一样。骑马时,脚踩马镫的位置靠前一些,那么脚就容易出入,同样,执笔时,笔管靠近指尖一些,那么笔管就容易旋转运动。
前面讲的是用指的方法。
枕腕,将左手枕在右手手腕下。
提腕,将右手肘处放到桌上而使手腕空提。
悬腕,将手腕悬在空中书写是最有力的。当今时代(元代)鲜于枢擅长悬腕书写,我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就闭着眼睛伸着手臂说:"胆魄、胆魄、胆魄!”
前面讲的是用腕的方法。
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手指执笔要均匀有力,手掌要空虚,笔官正直,这样,毛笔便处于圆心,四面八方都能够照顾周全。(出自唐太宗《笔法诀》)
前面讲的是用手的方法。
撮管,用"拨镫法"中手指的执笔姿势抓取笔管的最上面,写大字以及草书应该用这个方法,用此法在墙壁上书写尤其好。
镞管,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倒着垂直抓住笔管的最上端、大拇指、食指、中指执笔管,此法适合在地上书写屏风之类的大尺幅书法作品。
捻管,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抓取笔管最上端书写,侧身站在桌子的左边,此法适合悬空书写长幅书法作品。
握官,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中节握住笔管,沉稳而有力度,此法适合书写诰敕、榜书、匾额。
前面讲的是变通的方法。
第二,血法
【原文】
蹲 七分三折,管直心圆。
驻 七分力到水聚。
提 三分大指下节骨竦水下。
捺 九分力满。
过 十分疾过。
抢 各有分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
衄 三分三摇笔杀力。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同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译文】
蹲,顿笔时,按笔力度为七分三,笔毫弯曲,笔管正直,四面八方水墨圆满。
驻,驻笔时,按笔力度为七分,力量到位,则水墨聚集。
提,提笔时,按笔力度为三分,大拇指下指节耸立提笔,水墨便向下流。
捺,按笔时,按笔力度为九分,力度要大。
过,行笔时,按笔力度为十分,行笔调锋动作要快。
抢,不同的抢笔按笔的力度也不同。中锋顿笔时,要先竖向快速映带;侧锋顿笔时,要先斜向快速映带;出锋后要空中顺势映带。
衄,衄笔时,按笔力度为三分三,颤动笔毫减少力度。
书法通过墨表现出来,墨又通过与水的融合表现出来,水是书法的血液。用笔尖蘸水,一点写完就已经干枯了。水与墨都蕴含在毛笔的副毫中,顿笔则水流下,驻笔则水聚集,提毛则水完全渗入纸里。按笔要使水均匀,抢锋可以使水减少,也可以使水增多,翻折调锋使水圆活。过笔贵在速度快,就像鸟从空中飞过惊吓到了蛇,用力要到位而自然,不能有迟疑和停滞,因此也不能重复修改。
第三,骨法
【原文】
提 竦大指下节骨下端,提尾驻飞。
纵 和大指下节骨下臼,蹲首驻捺衄过。
无骨,为字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提之则字中骨健矣,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提者大指下节骨下端小竦动也,纵者骨下节转轴中筋络稍和缓也。
【译文】
提,大拇指下节骨的下端耸立,笔画收尾提笔后停笔立毫、凌空。
纵,大拇指下节骨下面关节和缓,笔画起首顿笔后再驻、按、衄、过行笔。
写字要有骨力,要表现字的骨力,大拇指下节骨是关键。下节骨提起则字中骨力强健,下节骨平缓则字中骨力如有转轴般灵活通畅。"提"是指大拇指下节骨下端稍微向上耸立,"纵"是指大拇指下节骨关节的转轴中筋络稍微平和舒缓。
第四,筋法
【原文】
藏 首尾蹲抢。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度 中间空中飞度。
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
右字法。一画亦要藏、度,不专是断处、连处。
中指下贯上,左贯右,笔中柔。
名指上贯下,右贯左,笔中韧。
右指法。
【译文】
藏,笔画的起首和收尾都要顿笔和回笔。
度,两个笔画首尾之间在空中快速映带过渡。
字的筋力,在于毛笔笔锋的使用。笔画断开处用"藏",笔画相连处用"度"。"藏"是字的起首、收尾的顿笔和回笔;"度"是两个笔画首尾之间要提笔在空中映带取势,这便是"飞度"的意思。
从下往上、从左往右行笔时,用中指引导,则笔画中间柔美。
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行笔时,用无名指引导,则笔画中间富有弹性。
前面讲的是使笔画富有筋力的运指方法。
第五,肉法
【原文】
捺满。
提飞。
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提飞;平处一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则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右字法。
笔 字一寸,蹲七厘,提五厘,捺九厘,画一分。以是为率,清劲递减三厘。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圆。老成提紧、蹲重则肉䟐䞰。
如万岁枯藤䟐䞰也。季海笔在画中,力出字外,用此也。
纸 强弱有分数,笔力临时斟酌之。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即多累,积则不匀。
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远行近折。
砚 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血肉得所。端石惟取细润停水,歙石惟取缜涩发墨,兼之斯为宝矣。
凡研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
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初学须用佳纸令后不怯,须用恶笔令后不择笔。
右用笔分数,通论纸、墨、砚等。
【译文】
按笔可使笔画粗重。
提笔可使笔画飞动。
字的鮮活感,是通过笔毫表现出米的。笔画少的地方用“捺满”,笔画多的地方用“提飞”;平正的地方用“捺满”,险绝的地方用“提飞”。用“捺满”写出来的笔画饱满圆润,用“提飞”的笔法写出来的笔画瘦劲鲜活。饱满圆润的笔画笔毫着纸程度深,瘦劲鲜活的笔画笔毫着纸浅。
前面讲的是字的结构安排。
笔,如果字的大小为一寸见方,则顿笔时笔毫着纸深度为七厘,提笔时笔毫着纸深度五厘,按笔时笔毫着纸深度为九厘,笔画最粗笔毫着纸深度不超过一分。把以上这些作为控制笔毫着纸深度的标准,写清瘦挺拔的字时,笔毫着纸深度依次减少三厘。初学书法时,提笔活、顿笔较轻则笔画圆润。年长成熟以后提笔紧、顿笔较重则笔画苍劲。
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解释说:“笔画要像万年的枯藤一样。徐浩的字笔毫在笔画中,而力量却溢出字外,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纸,坚韧、柔软的程度各不一样,用笔的力度也要依情况来安排。水过多则笔画臃散,水过少笔画干枯。如果不加水磨墨,就用含水的毛笔去蘸墨。如果加水研墨,就用不含水的毛笔去蘸墨。如果墨太浓则笔画滞涩,墨太淡则笔画单薄。墨粗则容易沉积,一旦沉积就会不均勺。
磨墨的方法是,向下按压力度要大,远处运行不停,近处折向换位。
砚台,砚池要宽大,池面要光滑细腻,每天晚上都要清洗,这样水和墨才能调和均匀,水墨与饱满度才能配合适当。端砚凭借其细腻润泽而蓄水长久,歙砚凭借其细密坚韧而发墨浓润,这两个长处兼有就非常珍贵了。
一般说来,磨墨不能用砚池里面的水,因为砚池里的水会令墨凝滞、毛笔干涩,而应该在每次书写之前用水滴取干净的水适量滴人砚台研墨。
一般说来,写字不能亲自磨墨。因为磨完墨手会发抖,韧带骨酪会麻木而用力勉强,这是写字的重大禁忌。
始学写字应该用好纸,这样以后写字就不怕好纸,应该用不好的笔,这样以后写字就不会受毛笔好坏的限制。
前面论述了用笔中对力度大小的具体把握,同时对纸、墨、砚进行了论述。
第六,平法
【原文】
偃 首抢下,尾抢上。
仰 首抢上,尾抢下。
平 首抢平,尾抢平。
勒 上平中仰下偃,空中远抢,以杀其力,如勒马之用僵也。凡尾提处,观其笔燥湿何如。燥则驻蹲捺而实抢以补之,其次蹲而不捺,其次驻而不蹲,其次提而不驻即实抢之。湿则提起即空抢可也。
凡平画忌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
【译文】
呈俯势的横画,起首向下顿笔,收尾向上回锋。
呈仰势的横画,起首向上回锋,收尾向下回锋。
呈平势的横画,起首横向回锋,收尾横向回锋。
三种横都要用勒法,上部的横要平直,中部的横要上仰,下部的横要下覆,回锋要自空中较远距离开始,以减少回锋的力度,行笔就好像用缰绳勒马一般。凡是横画末端提笔准备收笔时,要观察笔的工湿程度怎样。笔毫干枯则应该稍停再顿笔重按,用粗实的回锋来弥补墨的不是;比干枯湿一点则顿笔而不重按;再湿一点则停笔立毫不顿笔;再湿点则不停笔立毫,而是提笔结实回锋;笔毫湿则提笔后随即空中回锋即可。
凡是横画忌讳写得像算子一样整齐划一,欣赏一幅字,通篇看不见横画,这才是真正的书法。
第七,直法
【原文】
垂露 首抢上,尾抢上,分四停,各半之。
悬针 首抢上,尾抢下,空出,分五停,上二下一。笔欲正,自上而下,如长针垂。
向 首抢左上右、右上左,尾抢左上左、右上右,偏蹲偏驻,侧抢侧过。分五停,上二下二。
背 与向反。
努 首抢右筑锋,尾抢上,左衄讫趯出,分七停,上一下一,藏趯亦可。
儓 首抢中心,上出,字分尽处空中落下,画分尽处蹲之。尾抢上出空中,力尽止。垂露、悬针、向、背、努等笔皆有之,肥瘠以字分为称,长短随偏傍所宜用。
【译文】
垂露竖,起首向上回锋,收尾向上回锋,竖画平均分成四份,上下各占一半。
悬针竖,起首向上藏锋,收尾向下出锋,竖画平均分成五份,上端占二份,下端占一份。笔锋要正,从上到下,如同长针悬挂。
左右相向的两竖,起首部分,左边的竖起笔向右上抢锋,右边的竖起笔向左上抢锋;收尾部分,左边的竖收笔向左上抢锋,右边的竖收笔向右上抢锋。起笔时偏锋顿笔,收笔时也要偏锋停笔立毫;起笔时侧锋抢笔,调锋时也要侧锋。竖画平均分成五份,上下各占两份,中间占一份。
背竖,与向竖起收写法正好相反。
努竖(楷书书法称竖钩的主体部分为"努"),起首回锋后向右筑笔,收尾向上回锋,沿左侧向下衄笔渐细,然后出钩,竖分成七份,起首、收尾各占一份,把钩藏住也可以。
儓竖(竖画的一种,指"宀"左边的尖起短竖),起首在正中间顺锋抢锋,上出锋。从字的边界处凌空落笔,在笔画尽头处顿笔。末端向上回锋直到凌空,力量耗尽就可以停止了。垂露竖、悬针竖、相向的竖、背对的竖、努竖中都有儓竖的写法,儓竖的肥瘦要与字的大小相当,长短要顺应偏旁的变化要求。
第八,圆法
【原文】
侧 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笔。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柳叶、鼠矢、蹲鸱、栗子等形。
散水 上侧、中偃、下仰横,二停以四停。上内一,中外二,下自外四至内三。
联飞 四点相随,偃前以后横。起偃煞横。
烈火 外相向而偃,内相随而仰。
曾头 对向贵从,上开下合。
其脚 相背贵横,上合下开。
啄 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掠 点首撇尾,右出微仰,如篦之掠发。
撇 背撇,首圆蹲过,作悬针法左出。向撇,首偏蹲右顾左转,作向竖尾悬针左出,如手前后撇物。
波 从波五停,首一、中三、尾一。横波五停,首一、中二、尾二。大体作仰画不蹲,以锋傍裹空蹲,三面力到,顺指欹下,力满微驻仰出。三过笔中又有三过,如水波之起伏也。
磔 偏蹲偏驻,疾过缓出,首尾自藏。须先作上啄,取势如裂帛,力在裂外。
拔 先作左撇飞笔,侧打锋不蹲,顺势欹下,力满微驻仰出,三过笔,如手拔物。
逴 上点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取势,下拔如右足之逴沟壑。
策 重提轻蹲,圆锋左出,势尽仰收,如鞭之策马,力在着物处。
挫 因前笔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
打 提锋空中打下,乃点法之长者。
打勾 右打反一趯腹。
趯下 前笔末蹲锋提趯,抱身贵短。
背抛 向儓仰勒反趯,趯贵觉圆。或仰背偃,或作垂露平,或作悬针平,或作圆耀,如背手抛物。
大背抛 仰勒衄,左努挑,或偃勒衄,右背挑,长短屈伸,各随字形。
挑 右背儓,仰勒反趯,趯贵抱腹而清。
戈 提空中斫下,势尽,或仰趯抱身,或收趯归腹,或反趯向左,大体如向右竖,而左右顾盼反趯之,势欲飞。有斫戈,有筑戈,有反戈,有飞戈。
勾裹 偃勒向儓趯,或仰勒背儓趯。勾努勒努趯,或偃向,或仰背。
双包乃 左先作向撇,撇尾停笔取势,飞笔随势包撇,一势儓打间对撇首,打背随勒尾,平撇尾。
双裹乃 阝法与双包同,但自撇首偏蹲取势,势远则勒短裹撇。
平方 上平,旁向,下偃。匚或上仰,旁背,下平。
飞方 上飞平,旁飞向,下飞偃。飞者,空中飞笔,紧提转腕疾出也。
【译文】
侧,指笔画点。点的写法变化无穷,都有斜势顿笔的动作,起首与收尾相呼应,自然形成三次调整笔锋的过程。点画有下俯、上仰、相背、飞动、卧伏、直立等动感,有柳叶、鼠屎、芋头、栗子等形状。
散水,三点水。上点取侧势,中点取俯势,下点取仰势。将其看成一个整体,横二份,纵四份,共分成八格。上点占内列第一格,中点占外列第二格,下点从外列四格到内列三格。
联飞,横向四点。方向一致,前点下俯,后面各点渐取横势。俯势开始,横势收尾。
烈火,横向四点。左右两点相向而取俯势,中间两点方向一致而取仰势。
曾头,曾字头。左右两点相向而取纵势,上部分远离下部分靠近。
其脚,其字底。左右两点相背而取横势,上部分靠近下部分远离。
啄,即短撇。点的起首,撇的收尾。末尾向左抢锋而微取仰势,形状如同鸟喙啄食一般。
掠,即长撇,点的起首,撇的收尾。末尾向右抢锋而微取仰势,用笔如同用竹篦梳理头发一般。
撇分两种:背撇,即竖撇,起首用中锋顿笔调锋,末尾用悬针法向左送笔出尖。向撇,即曲头撇,起首用侧锋顿笔,然后向右顿笔,再向左转锋,中间如向竖般变曲,末尾以悬针法向左送笔出尖,如同用手前后抛掷物体一般。
波捺,即指捺画。斜捺分为五份,前端占一份,中间三份,撩脚一份。平捺分成五份,前端占一份,中间两份,捺脚两份。捺画主体呈仰势而不顿笔,行笔中将毛笔的副毫裹住不散,好似空中顿笔般逐渐加力,将力量集中到上、下、右三面,顺着手指捻动的趋势向斜下方行笔,力量达到最大时微微停驻,呈仰势出捺脚。捺画书写要三次调整行笔方向,其中每次调整又要不断调整笔锋,如同水波纹的起伏荡漾一般。
碟捺,侧锋顿笔,侧锋停笔立毫,调锋行笔迅速,出捺脚缓慢,起自和收尾自然藏锋。需要先向上作啄笔,笔势如同撕裂锦帛,笔力体现在破裂之外。
拔捺,先从左轻入笔,提锋从空中侧势入纸,顺势向斜下方行笔,力量达到最大时微微停驻,按仰势出捺脚。三次调整笔锋后仰势出锋,就像手拔东西一样。
逴辶,上面的点像右脚站稳一样有力,中间的折笔弯曲如右腿骨一般有动感,下面的拔捺犹如右脚跨越沟壑一般。
策,用力提笔尖起,轻轻顿笔,左边露出中锋笔尖,向右渐按行笔,笔势耗尽时呈仰势收笔,就像鞭子抽打马儿一样,力量尽在接触事物的地方。
挫,在前一笔末尾停笔、微提、出钩,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向左,有的向右,其实都是衄法。
打,提笔从空中向下顿笔,这是点的常用写法。
打勾,重新起笔向右反向出钩,钩呈环抱状。
趯下,前一笔末端顿笔,提笔出钩,钩呈环抱状,最好短小,(就像脚钩住物体一样)。
背抛,竖向线弯曲而面向中宫,横向线呈仰势勒笔,末尾向上出钩,钩最好宽阔圆润。横向线部分,有的写作先上仰、中细、再下俯的曲线状,有的写作横向垂露状,有的写作横向悬针状,有的作圆转出钩状,它们都像手在背后抛掷物体一样。
大背抛,末尾仰势横向勒笔,推笔微提,再向左上挑钩;有的末尾俯势勒笔,推笔微提,再向右挑钩;钩的长短弯曲,都要依据字形需要而定。
挑,先写向右弯而背对中宫的短竖,再横向勒笔向上出钩,钩最好环抱腹部而清秀。
戈,提笔从空中取砍削之势而下,至笔势穷尽处,有的仰势出钩,钩环抱主体,有的收缩不出钩,回锋至主体腹部;有的反向向左出钩。主体就像向右弯曲的竖,而且左右顾盼反向出钩,笔势要飞动。戈钩有斫戈、筑戈、反戈和飞戈等不同写法。
勾裹,横向线下俯勒笔,竖向线弯曲而面向中宫,然后出钩,有横向线上仰勒笔,竖向线弯曲而背对中宫,然后出钩。勾努由横、竖、钩组成,有的横俯竖弯曲而面向中宫,有的横仰竖弯曲而背对中宫。
双包乃,向左先做弯曲而面向中宫的撇,在撇的收尾处停笔以获取动势,提笔空中映带顺势写横,将撇包住,下来的态势是,短竖对着撇的起首重新起笔,横折钩重新起笔,弯曲而面向中宫,要随着上边的横尾来写,钩与撇的收尾齐平。
双裹乃,阝的写法与双包相同,但是,阝从撇的起首开始用侧锋顿笔获得动势,而形状较长时,横要写短,撇要向左包裹。
平方,上部横画写直,旁边竖画弯曲而面向中宫,下部横画下俯。匚有的上部横画上仰,旁边竖画弯曲而背对中宫,下部横画写直。
飞方,上部横画快速写直,旁边竖画快速弯曲而面向中宫,下部横画快速下俯。飞笔,即空中飞笔,是一种紧紧提笔转动手腕迅速书与的笔法。
第九,方法
【原文】
八面 俱满者方可提飞。
九宫 八面点画皆拱中心。
结构 随字点画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画均布之。先于钟、王、虞、颜法帖上以朱界画印,印讫视帖中字画分数,一一临拟。仍欲察其屈伸变换本意,秋毫勿使差失。四家字体既熟,方可旁及诸家。
法帖字大,以小印分数蹙之;法帖字小,以大印分数展之。虽以《黄庭》《乐毅》,展为方丈可也。又以朱界画印印纸,或棐板漆之,取许慎《说文》偏旁字样,一一依法区处。务要简易精熟,外妍美而内遒健,各各自佳矣。
均方 长者目两减阔罒,短者罒两减长目,小者口四减字形回。字形虽有长短阔狭小大,行中须留空地,仍须写空中势,须偏著右,或亦各一分。分窠法。
【译文】
八面,周边八个位置都占满的字呈方形,可以提笔加速。
九宫,周边八个位置的点画都环绕字的中宫。
结构,不同的字点画多少不同,结构疏密因之各有不同,要在字上作九九八十一个均匀分布的格子来看它的结构安排。首先,在钟繇、工羲之、虞世南、颜真卿的字帖上用朱砂界格刻成的印章进行印盖,印完格子再观察字帖中的文字、笔画的位置和比例,一一临摹仿写。还要观察字与笔画的长短变化的本来意图,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和失误。四位书家的书法风格特征已经熟练掌握后,就可以旁通到其他各家。
如果字帖的字较大,就按小印章的大小将字缩小;如果字帖的字较小,则按大印章的大小把字放大。即使是《黄庭经》《乐毅论》,也可以展开为一丈见方的大字。又可以用朱砂界格刻印盖到纸上,或者用香榧木板漆上格子,取许慎《说文解字》偏旁的字样,一一依照这种方法进区分处理。务必要简单容易、精确熟练,使外在妍丽美妙而内在遒劲有力,这样每个人都自然能把字写得很好。
均方,是指长形字两边减去宽出的部分,扁形字上下减去长出的部分,小字四周减去多出的部分。字形虽然有长、短、宽、窄、小、大的不同,行列中必须留出空白地带,而且要留意,哪些需要把空白留在中间,哪些需要偏右边,或者左右都留一份。冯班在《书法正传》中解释说,这是空间分割的方法。
第十,分布法
【原文】
布方 中展圆则疏者均方,中一蹙圆则密者均方。点画孤单者展一画,“大”“人”“卜”之类是也。重并者蹙之一旁,“棗”“轉”“影”“欒”“嶽”“麓”“森”之类是也。古者所无,不得擅写。
映带 凡偏傍不相称者,屈伸点画以避之。太繁者减除之,太疏者补续之,必古人有样,乃可用耳。
变换 字之中点画重并者,随宜屈伸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子,若“一”“馬”“三”“册”是也。字之中偏傍重并者,随宜开合而变换化之,间合间开之类若“林”“晶”“炎”“焱”是也。
体样 随字变体,随体识样,字形有孤单、重并、併累、攒积之体,须据许慎《说文》为主而分布之。“一”“二”为孤,“日”“月”为单,“棗”“炎”为重,“林”“竝”为并,“轉”“影”为併,“晶”“焱”为累,“墅”“樣”为攒,“爨”“鬱”为积。以此为例,广推求之。
字间 对者宜疏,疏者宜密。
行白 对者宜等,间者宜半。
篇段 平、起、伏,六分之一平,其三起,最后二分伏。平者圆稳而平画多也,起者振动而仰画多也,伏者收敛而多偃画也。
【译文】
布方,是说中间伸展而字形圆满的字,疏朗部分留白要均等,中间收缩;字形圆满的字,密集部分上格要居中。点画孤单的字要伸展其中一个笔画,如“大”“小”“卜”这样的字。有相同部件重叠、并列的字要收缩其中一个部件,如“棗”“轉”“影”“欒”“嶽”“麓”“森”这样的字。古代没有的字,不能自己随意书写。
映带,意思是凡是偏旁笔画、大小不相称的字,应收缩、伸展相应笔画以便相互避让。笔画繁多的字可以省减笔画,笔画太少的字可以增补、连接笔画,必须是古代有此类的样字,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变换,是指字中有相同点画重叠、并列的,应依据需要通过伸展、收缩加以变换。点不变的叫作“布棋”,横画不变的叫作“布算子”,如“一”“馬”“三”“册”这样的字。字中有相同偏旁重叠、并列的,依据合适的需要通过空间的打开、合拢加以变化,一部分打开、一部分合拢之类的字如“林”“晶”“炎”“焱”。
体样,是说依据字变换结构,依据结构辨别形态,字形有孤单、重叠、并列、聚集的结构,需要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来安排它们。“一”“二”为孤立的字,“日”“月”为单独的字,“棗”“炎”为重叠的字,“林”“竝”为并列的字,“轉”“影”为有部件并列的字,"晶""焱"为积累的字,"墅""樣"为聚集的字,"爨""鬱"为积簇的字。以这些字为例,还要广泛类推搜求。
字间,如果正在写的字正好与右边一行对应位置的字并列对齐,这个字应该与上字拉开距离,使字间疏朗;如果正在写的字右边的对应位置字间疏朗,这个字应该与上一个字拉近距离,使字距密集。
行白,左右两行空白位置相同的地方,空白最好相等,最窄处最好是常规行距的一半。
篇段,有平势、起势、伏势三种。将整篇或段落分成六分,其中一分为平势,中间三分为起势,最后二分呈伏势。平势部分浑厚稳重而呈平势的笔画多,起势部分振荡灵动而呈仰势的笔画多,伏势部分收缩内敛而呈偃势的笔画多。
第十一,变法
【原文】
情 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同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气 清和肃壮,奇丽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圭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同闲适,气自然澹。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形 字形八面,迭递增换,一面变,形凡八变;两面变,形凡五十六变,三面以上,变化不可胜数矣。
形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译文】
情感方面,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有各自的分别和程度。内心喜悦则气息和顺而写出的字就会舒展,内心愤怒则气息粗粝而写出的字就会险峻,内心哀伤则气息郁结而写出的字就会内敛,内心快乐则气息平静而写出的字就会妍丽。情感有不同的轻重程度,因此字的内敛、舒展、险峻、妍丽也有不同的表现程度,其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气韵方面,有清新、平和、肃穆、庄重、瑰奇、妍丽、高古、恬淡八种,不同之处如下:窗明几净,气韵自然清新;笔墨精良,书写顺畅,则气韵自然平和;置身山水,犹如山水间的仙人隐士,则气韵自然肃穆;书写珍奇、怪诞、豪爽、杰出的事迹,气韵自然瑰奇;身处秀美的花园池沼,气韵自然妍丽;模仿久远古朴的感觉,气韵自然高古;高洁坚贞,幽娴安逸,气韵自然恬淡。八种气韵交相组合,又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字形方面,字的结构分八个部位,有转动方向、移动位置、改变大小、改换写法四种变化方式。一个部位改变,字形就会产生八种变化。两个部位改变,字形就会产生总共五十六种变化。三个以上部位改变字形的变化就多到无法计算了。
动势方面,在字形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体势的和顺与违背也会使字产生不同的情调、姿态。动势的表现,以一个部位为主,其他七个部位的动势都要围绕它来安排。
第十二,法书
【原文】
真
钟繇《力命》《剋捷》《宣示》。
王羲之《乐毅》《画赞》《黄庭》《告誓》《霜寒》。王献之《洛神》。
六朝不知名氏《曹娥》。
羊叔子《遗教序》。
陶弘景《瘗鹤》《旧馆坛》。
智永《千文》。
虞世南《孔子庙碑》。
欧阳询《九成宫》《化度寺》《虞恭公》。
褚遂良《哀册》《圣教》。
张旭《郎官》。
颜真卿《麻姑坛》《放生池》《中兴颂》《干禄字》《东方朔》。
柳公权《陀罗尼》。
行
钟繇《丙舍》。
吴人《赢顿》《雪寒》《长风》。
羲之《兰亭》《极寒》《苦热》《官奴》《快雪》《来禽》《奉橘》《圣教序》《开元寺》《十七帖》。
献之《地黄》《岁终》《卫军》《授衣》《阿姨》《鹅群》《岁尽》《夏日》《奉对》《思恋》《天宝》《吴兴》《黄门》《山阴》《东家》《转胜》《相过》《鹅还》《触事》《夏节》《恨深》《黄耆》《丫礜》《骆驿》《月内》《尊体》。
谢安 《八月五日》。
褚遂良《枯树赋》。
李邕《岳麓》《娑罗树》《云麾将军》《东林寺》。
张从申《玄静》。
《淳化法帖》诸帖之祖,王著模刻,深得古意,不见真迹,得此足矣。
《绛帖》《淳化》之子,潘师旦模刻,骨法清劲,足正王著肉胜之失。然骏马露骨,又未免赢瘠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宝月大师模,风韵和雅,血肉停匀,但形势俱圆,颇乏峭健之气。
《大观帖》《淳化》之弟,蔡京模刻。京沉酣富贵,态意粗率,笔偏手纵,非复古意,赖刻手精工,犹胜他帖耳。
《太清楼续阁帖》刘焘模勒,工夫精致,亚于《淳化》,肥而多骨,求备于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风韵。
《戏鱼堂帖》刘次庄模,在《淳化》翻刻中颇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
《武冈》《修内司》《福州》帖皆有可观。
《鼎帖》石硬而刻手不精,虽博而乏古意。
《星凤楼帖》曹士冕模刻,工致有余,清而不浓,亚于《太清续帖》也。
《玉麟堂帖》吴琚模刻,浓而不清,多杂米家笔仗。
《宝晋斋帖》曹之格模刻,《星凤》之子,在诸帖为最下,今佳帖难得,学者赖此得见晋唐人仿佛耳。
《百一帖》王万庆模刻,笔意清道,雅有胜趣,恨刻手不精妙耳。
《二王帖》搜拾二王行草书小帖略备,但本非能书人勒,故博而不精。
右十二章,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肉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毋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矣。
【译文】
《淳化阁帖》,是诸帖的祖本,由王著主持摹写镌刻,深得古帖意味,若见不到真迹,能得到此帖就足够了。
《绛帖》,是《淳化阁帖》的子本,潘师旦在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摹写镌刻,骨法清劲,足够矫正王著《阁帖》中字体笔画丰肥的缺憾。然而有些矫枉过正,似骏马骨骼突显,又不免有虚弱瘠瘦的遗憾。
《潭帖》,是《淳化阁帖》的子本,宝月大师摹刻,此帖风韵平和雅致,血肉匀称,但字形字势都较圆润,颇乏峻峭刚健之气。
《大观帖》,是对《淳化阁帖》修订重刊的北宋官刻丛帖,蔡京主持模刻。但蔡京沉溺于荣华富贵,摹写态度随意粗率,笔偏手纵,不能恢复法帖古意,但凭借刻手精良的刻工,使得此帖比其他刻帖精良。
《太清楼续阁帖》,刘焘摹刻,论刊刻水平的精良与细致程度,不如《淳化阁帖》,肥且多骨,本想比王著的《淳化阁帖》完备,却失于粗硬,于是少了一些风韵。
《戏鱼堂帖》,刘次庄模勒,在《淳化阁帖》的翻刻本中,属于非常有骨力的刻帖,淡墨拓工艺尤佳。
《武冈》《修内司》《福州》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鼎帖》因石质硬且刻手技艺不精,虽(内容)广博却缺乏古意。
《星凤楼帖》,曹士冕摹刻,工致有余,墨色清淡而不浓厚,比《太清续帖》差。
《玉麟堂帖》,吴琚模刻,墨色浓厚而不清淡,多处掺杂米芾风格。
《宝晋斋帖》,曹之格摹刻,是《星凤楼帖》的翻刻本,在诸帖中为最下等,但如今佳帖难得,学书者可以通过此帖窥见晋唐书法的面貌。
《百一帖》,王万庆模刻,笔意清峻道力,典雅有胜趣,只遗憾刻手技艺不够精妙。
《二王帖》,搜集的二王行草书小帖较为完备,但因为是本不擅长书法的人所摹刻,所以虽广博却不精致。
前面十二章,最重要的内容是用笔要圆浑,结字要方正,偏旁要茂密,空白要开阔,水墨要浓厚,骨力要老辣,筋脉畅通于字内,笔画丰满鲜活,笔笔追求古人笔意,字字有来历。每日临习名家名作,不要吝惜纸笔,技艺精确熟练,时间久了自然就可以领悟书法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