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日本的互联网行业,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首先会想到的大概是没有活力,缺乏创新,这些对不对呢?对,但这是从国家的出发点来说的,相对于其他行业在几年之内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情况来说,cs领域的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然而就个人留学情况来说又怎样呢?
首先这个问题的产生和日本国情有关,作为早已进入发达国家(共产主义)的日本,各个行业发展的都非常平衡,每个行业的待遇也都差不多。既然每个行业都差不多,日本IT行业好像听起来就比较累,并且又有着“3K党”的传说(きつい、厳しい、帰れない),自然在日本本土完全就没有成为热门专业。反观国内为什么计算机这么火?说白了还是待遇问题,在国内面向funding project和面向工资编程的导向下码农大军如排山倒海之势袭来,恰有一统全国之势,因为国内不选择计算机几乎没法找到有钱途的工作。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时学校最火的专业分数要比计算机高20分左右,在不求最好但求最高的心态驱使下自然就选了分数最高的专业。而高中同班同学由于比自己低20分,被从当时“最热的专业”调剂到计算机,刚开始同学还愤愤不平。毅种循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到了,同学年薪20w,我由于要出国只是想了解一下就业形势,结果拿到收入最高的公司offer收入没到同学2分之1…就我个人来说是不是看中了高薪才转cs的呢?这也没什么好掩饰的,没错我就是想赚钱,当然本身也感兴趣(并不是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门槛低未尝不是好事呢,在我看来这恰恰给广大由于种种原因编程并不是特别强的留学生,或者是想转行在国内又无法马上找到IT工作的人提供了机会,如果计算机在日本火起来我们还能这么容易找到工作么?对于那些编程实力很强的人想来日本,请移步六本木谷歌高盛,苹果也打算2017年3月在日本建设研发中心,不少美国企业家也都有日本情节,比如乔帮主的偶像就是盛田昭夫,对于那些很优秀的人日本也不至于埋没人才。
很多人拿日本和美国cs比,我觉得这是不太公平的。首先如果真的很有学术天分,打算做一辈子学术,并且自身硬件极好,注意是一定是极好,美国名校PhD的确是最好的选择。但我想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本科并没有石破天惊的顶会论文,没有逆天的GPA,也没有拿到手软的国际大奖,有的只是工薪家庭自费两年会给家里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正常生活都是一个问题,还有多大的心思专心学术呢?而日本的国立大学学费可以说低到了一定境界,比日本人还便宜一半,几乎等于白送,而在美国学费是要比本土高很多的。另外湾区的生活成本要比东京高很多,虽然工资高但真按照生活质量没法说一定比东京好,日本的空气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一句话说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接下来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既然日本互联网环境这么不好,那对于将来的发展岂不是很可怕,什么都学不到怎么办?其实公司里还是有不少人挺厉害的,我刚刚也说过在日本选择做码农的都是真爱,和国内面向工资不一样,所以里面的人工作热情都很高。刚进去的几年肯定会有比你厉害不少的前辈,并且你遇到不会的细节里面的人会跟你一点点详细解答。当然编程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参观飞机场学不会开飞机,和陈立杰坐在一起也不会提高你的编程水平,自己多练是提高编程能力的唯一途径。
待遇方面,工作于日本互联网可以在国内一半劳动时间,(国内996,日本964)具有国内码农一半(甚至更低)编程水平的前提下找到不低于甚至超过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并且不用扮演自动吸霾机的角色。
抛开名校情结和大神光环不说,对于留学生能具体感受到的切实利益,日本计算机方向留学相对于北美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1:以极低的费用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就拿我自己来说,单是美国两年天价的硕士学费就足以把家里直接拖垮。而日本国立大学的学费仅有1w5,和国内差不多,并且日本的生活费和北京没什么差别,完全不用担心经济上有任何的负担。
2:之前也提到过,能够以很小的竞争以不强的编程能力轻松找到日企互联网公司极低工作强度的工作,400万的评价年薪虽说并不比国内高很多,但注意这是在国内一半劳动强度情况下的收入。国内互联网公司普遍996甚至更夸张,而日本通常是964,为什么说964呢,因为日本假期实在太多,动不动就连休,休日,平均起来大约一周工作四天,并且互联网公司普遍不加班,那些说日企压力大的人可以醒醒了。而如果剩下的时间不想浪费怎么办?自己给自己加班,下班了多练练编程吧,想一下怎样提高代码运行效率,怎样写出更优雅简洁的代码,怎样突破自己的极限。
3:能够以硕士期间的研究状态判断自己是不是适合做学术这一条路线。拿我自己来说东大入学之前我认为将来一定是以学术路线发展的,并且肯定会读博。修士入学之后,每天基本上除了申请就是做科研了,还记得第一年修士寒假,大年三十的晚上写程序写到了半夜一点多,修士第一年连一部日剧都没追完,但越往后越深切的感受到读博士和当初想象的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解决问题并不一样。首先为什么要读博士?读博最理想的出路就是博士后回国找教职了,但大部分人都充当了分母的角色。就拿回国任教来说,现在都会要求发多少顶会论文,所以说现在的形势是读博士==发论文,如果没法快速的发论文,教授不同意不说,就连毕业都是个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人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大部分论文也极偏理论性,学到的大都是屠龙之技,往往用Matlab和Python导一下库验证一下就算完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用C 自己先实现一遍原理,虽说不要重复发明轮子,但我认为重复制造轮子还是必须的,在正式进行科研之前首先要保证能够有足够强的工程能力实现任何论文里的代码。并且读的论文越多,越感受到大部分论文都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因此现在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适合学术界闭门造车这条路,但工程能力还是要有的,所以毕业之前的研究重心就转移到了代码上。相比较而言,美国授课硕士结束想读博士的话还要重头再来五年,而日本只需要三年,衔接上也更自然。
4:申请门槛较低,相对于国内挤破头申请美国CS而言,日本似乎冷门许多。首先日本计算机原则上不需要任何语言成绩就可以申请(个别教授会要求),而美国是必须要有托福和GRE,另外日本对于GPA的要求不像美国那么高,注意不是说日本不看GPA,相反非常看,只是说不要求太高,但还是要保证中上等水平。另外门槛低是不是意味着随便谁都可以申请到呢?显然不是,就拿我三年来100多人的申请经验来说,教授的要求简直实现了新的飞跃,尤其是2017年入学的这一届。很多开始不看成绩单的教授慢慢看起了成绩单,很多刚开始接收二本学生的教授开始挑起了985,很多开始985见人就要的教授开始挑起了Top5,很多原本不要求语言的教授突然提出要求N1,很多不看计划书的教授开始要求了计划书,很多自身水平一般的教授要求计划书提出新算法解决当今学术难题,很多不面试的教授开始要求了面试,很多收过人的教授突然不再接收留学生,不一而足。申请是一场博弈,遭受挫折之后,我也会马上调整战略,与人斗其乐无穷。
5:生活舒适度极高,这体现在干净到不真实的空气,极高的国民素质和各行各业绝佳的服务体验,教授对学生研究课题以及个人的尊重,好到夸张的治安,美味的日料和二次元的天堂…
也许,作为普通人的你和我,穷其一生也达不到陈立杰的高度。但正如伍尔芙所说,对于普通人:他受一种本能所指使,要根据自己能捞到手的一星半点零碎知识,塑造出某种整体——某位人物肖像,某个时代略图,某种创作原理。他不停地为自己匆匆搭起某种建筑物,它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然而看来又像是真实的事物,能引人喜爱、欢笑、争论,因此也就能给他带来片刻的满足。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清醒的去努力,去成功,为每一次错综复杂依赖库的安装所折磨,为每一次的成功编译而振奋,为每一次程序的成功运行所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