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注意:这里的“投资银行”不是那个广义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而仅指证券发行业务。容易搞馄,美国人说的“投资银行”就是指我们的证券公司,而我们说“投资银行”一般指证券发行业务。)
2000年刚来证券公司的时候,隔壁办公区就是投资银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IBD)。那些同事们一个个都是牛人,一看就是那种特别能说会道、脸皮厚、善于与人打交道。他们除了个别秘书常驻办公室以外,大部分人常年出差在外。后来了解到里边的一些运作流程。一般类似这样的:
证券公司总裁或投行总监这类的人往往利用一切关系搞好跟政府部门的关系。省一级的政府往往把本省的一些有希望的企业上市做为一项很重要的经济工作抓,政府希望把本省经济做大作强,而企业呢,一旦上市就能获得巨额资金,而且还没人管你钱将来怎么花,所以企业的上市驱动力极其强烈,甚至行贿(这些情况都是几年前的了,现在可不同了)。证券公司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关系去搞这些公司上市中介服务。
一旦意向确定以后,证券公司的投行部的一班人马就进驻这个企业,帮它们做上市辅导。(收取一般200万的辅导费。)所谓辅导就是按上市股份制公司的机构设置和财务科目编制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所谓剥离不良资产留下优质资产其实就是机构重组,一家企业变成两家,一家母公司一家拥有优质资产的股份制的子公司,将来就是这家子公司上市。
2年以后,投行人员就协助制作成堆的数万字的上市申报材料,往证监会递送,于是负责这个案子的投行业务人员就常驻北京了做了“跑部钱进”大军中的一员,不断的向证监会预审员(负责审核申报的材料)询问有没有看材料、有没有什么问题、能不能出来喝喝茶呀之类的。人家预审员突然从你上报的上市方案中找到一个瑕疵(我们的预审员就代表着最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看申报材料特别认真),于是我们这位项目经理马上把问题反馈到企业那去,一般就几天加班加点,并且拼命揣摩我们证监会领导的意图,再把修改好的《招股说明书》之类的文档递上去(有点象古代往京城递折子噢)。
刁难几次以后,大约过半年,这家企业的案子就到了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那里了。(呵呵,这个发审会的一个联络处官员于2004年由于出售委员名单而锒铛入狱。)发审会大概每周开两次会,每次审核2至4家企业的上市申请。一旦我们这个案子列入日程,那么投行大批人马和企业最高领导就马上进京,开始紧张了。听一个投行董事总经理(比投行总监小,比项目经理大)说,会议现场就象过堂一样,下边是数名发审委委员(都是经济学家以上级别),每个上市企业两个名额(一般一个是企业董事长一个是企业财务总监)上台做总结称述。然后闭门磋商,闲杂人等一律到外边等。一小时后,结果出来了。一般是60%的通过率,3家中枪毙一家。如果我们这个案子通过了。就意味着数年的苦熬胜利结束。一般晚上一班人会在北京最好的娱乐场所(估计都回去天上人间),叫上最漂亮的小姐,狂欢通宵。
再过大约1个月,投行部的ECM(所谓资本市场部)就出来做股份的销售工作了。与国外不一样,前几年我们的股票发行是重来不愁没买家的,所以这部分工作十分轻松。现在的流程主要有:首先向中国的几十家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和其它专门做股票投资的投资机构发出发售这个企业股票的意向(所谓网下询价),要求它们愿意认购的话就打钱过来同时告诉我你想以多少价格买多少股;再委托上交所或深交所向广大的几千万的个人股民发行这只股票(所谓网上申购),往往大家会踊跃申购,申购冻结的资金极其庞大,前几天的大秦冻结了4000多亿人民币,乖乖中国人民有多少个4000亿呀!所以股票总是供不应求的,就需要抽签,一般都只有1%的中签率,象中彩票一样的决定哪些人能买到多少股。到认购期结束。几个亿的资金就流入了这家上市公司的腰包,当然几年的辛苦下来,我们的投资银行部也能获得约3%的佣金。中行上次募集了100亿人民币,其中3亿流入了中信、申万和银河这3家证券公司的口袋,你说这行赚钱不赚钱?!
废话这么多其实只想通过这些描述说明一件事:投行业务是一件需要细致的上层关系的业务,那种无言中的“关系”是业务核心!
除了上述所谓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和增发业务以外,投资银行部还有一块很重要的业务就是财务顾问业务。说白了,就是做企业并购的中介。
例如,日本三菱重工想收购我们的徐工,那么就得找一家财务顾问(比方说,我们中国投行老大中国金融有限公司),于是中金对徐工的资产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一系列复杂的财务分析确定一个收购价格(定价是财务顾问的核心价值所在)。徐工呢,为了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也请了一个财务顾问(例如,中信),于是一个做为买方财务顾问,一个做为卖方财务顾问,坐下来谈判到底我徐工值多少钱,凭什么你说值5亿,我说值3亿。等等。这只是个例子,意思是,中国现在企业间的并购十分庞大,很多投资银行都把企业间的并购业务做为自己的重要业务。例如,今天国美把永乐收购了,付了不少银子给那家做财务顾问的证券公司。
企业并购要很强的技术水平,但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财务技术(谁说财务技术不是技术,在我眼里他们跟我们这些搞IT技术的本质上是一路货)。
说了这么多,感觉没有发现IT的影子。的确,相对二级市场的大量频繁的股票买卖交易而言,一级市场的IT系统的确重要性小得多得多。必尽在一个凭关系、少笔次、大金额的业务领域,电脑系统这种适合于业务规则确定、大批量、小金额业务的东西显得没那么多用武之地。但一些辅助领域肯定是用到的。
比较与投行特色相关的IT系统有:
1、业务人员的经常、频繁的出差和应酬活动带来大量的费用报销活动,而且投行业务的成本主要用在人力和这些费用支出上,如何清晰的管理这些费用和降低不合理的支出就显得很重要。国内的投行都没有自己报销的ERP系统,但国外都是报销明细由销售人员自行填报的。财务人员关注的东西有:能否按项目对这些费用进行归类,能否按人头进行归类,能否计算处收入产出的财务分析。好象又跟MIS系统挂点勾?报表系统?BI?反正跟销售费用挂钩的IT技术都与之沾边。我只知道一些证券公司专门开发了费用报销系统。没有多少深入的了解。
2、投行业务会有大量的文档管理,而且要按项目和项目进度管理这些文档,还要在项目小组成员中灵活的共享这些文档。这引出一个叫做知识管理系统的东东。市场上的确有公司专门往投行推销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还动则几百万。了解不多。我只知道大多数公司只是通过Windows的域用户建立一些项目组共享一些文件夹,来实现知识管理。反正任何需求都有基础的应对方式,想做得精致一些就得上那些很贵的时髦IT概念。
3、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系统。又是一个跟销售相关的系统。最有名的就是PeopleSoft了。可以互相打分,还能让你的客户打分。但是,很少用人用。但相关IT公司还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卖点往似乎富得流油的投资银行推。
4、投行拜访客户需要制作精美的方案建议书,一般都用PPT做。可能有人认为这不属于IT系统,但在国外这是专业IT人员做的工作。
5、在投行的目标客户搜索和客户的财务分析阶段,需要大量的公开的企业财务数据,例如国家统计局的公司资料库等等,都是一些公共数据公司提供给你一些帐号和网址,你自己交钱后上去下载。也可能用到万得、港澳之类的财经咨询资料库,不过这更多的是证券公司研发部的事,以后会详细描述。还可能用到Bloomberg,这玩意挺时髦又有面子,哪家公司都流行弄那么一套,以后有详细论述。
6、EXCEL建模。特别是做企业并购业务,特别需要对这些企业的财务指标做一些分析对比。这部分工作是国外投行专业人员的必修课。不是IT专业人员做的。这里提一下。他们玩EXCEL的水平十分高。
7、投资银行部门需要打印大量大量的彩色文档,多得让人惊讶。所以每家公司少不了一台单价50万以上的高档彩色打印(印刷)机。一张彩页的成本是2元人民币,一次打印500页是经常的事情。这也许跟IT没关系,但很多公司把办公电子设备的采购交给IT部的基础设施部(Infrastracture)完成的。
8、最后才讲到所谓的“客户管理系统”。只要是跟客户销售业务相关都脱不开CRM系统,但投行业务的特点注定了那一点点的客户信息值不值得用一个“系统”来管理。大部分的投行业务人员都是在自己的手机、掌上电脑或者脑子里做客户关系管理的。但,我知道一些公司确实自己在做这个系统。
9、EMAIL。唉,这个东西还用的着单独拿出来说吗?但是,同志们,投行业务对EMAIL的依赖程度是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公司的EXCHANGE服务器只宕了半天,投行同志就把问题捅到我们的CEO那里去了。其实,上边说的“知识管理”“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小组协作”“客户关系管理”绝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OUTLOOK(或者NOTES)来完成的。10分钟内可以十几个人在一封EMAIL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外国的投行人员人手一部BlackBerry掌上电脑,实时同步接收EXCHANGE消息,飞机火车轮船上随时随地的EMAIL。我们现在是不重视这些基础性的东西,真正我们国家重视知识产权的时候,那些做IT外包服务(桌面支持,服务器管理服务)的公司能赚不少钱。
总之,投行业务是证券公司中最看不到IT系统和IT人员的地方。但一旦被你忽悠上了某个时髦的IT概念,银子是不会吝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