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0. 前言
- 1. IP协议
- 1-1 基本概念
- 1-2 协议头格式
- 2. 网段划分
- 2-1 基本概念
- 2.2 IP地址分五大类
- 2-3 特殊的IP地址
- 2-4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 2-5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 2-6 路由
0. 前言
前面我们讲了,应用层、传输层;本章讲网络层。
- 应用层:我们现在知道我们的数据并不是直接发到网络上的。
- 传输层:控制数据的发送,也就是协议—TCP/UDP
- 网络层:具体执行的机构。
例子:
- 现实生活中,物流公司要求一次只能帮忙运送3公斤的东西;可是我的电脑有十公斤,怎么办哪???肯定是把电脑拆开,分别运送,然后通过物流公司帮我们配送到目的地。
- 这个例子中传输层就代表我们用户,数据链接层代表物流公司。
网络层:
-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确定一个合适的路径。
1. IP协议
1-1 基本概念
- 主机: 配有IP地址, 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 路由器: 即配有IP地址, 又能进行路由控制;
- 节点: 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1-2 协议头格式
- 4位版本号(version): 指定IP协议的版本, 对于IPv4来说, 就是4;
- 4位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 IP头部的长度是多少个32bit, 也就是 length * 4 的字节数. 4bit表示最大的数字是15, 因此IP头部最大长度是60字节;
- 8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 4位TOS字段, 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 4位TOS分别表示: 最小延时, 最大吞吐量, 最高可靠性, 最小成本. 这四者相互冲突, 只能选择一个,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 最小延时比较重要; 对于ftp这样的程序, 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 IP数据报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 16位标识(id): 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 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 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 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到). 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 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 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 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 如果分片了的话,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 其他是0. 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 13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 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 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得到的. 因此, 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 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作用-----就好比,我们前言讲的那个物流例子,物流公司(数据链接层)分批运送物品;最后肯定还是我们(网络层)在拼接号;
-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 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 一般是64. 每次经过一个路由, TTL-= 1, 一直减到0还没到达, 那么就丢弃了. 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8位协议: 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 16位头部校验和: 使用CRC进行校验, 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 32位源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 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 选项字段(不定长, 最多40字节)。
- 8位协议:TCP/UDP协议
- 数据:有效载荷=16位总长度-(4位首部长度)* 4, 例如:TCP数据段,什么意思???看图:
- 封装分用图:
解包相关过程
两个问题:
- 如何封装和解包? ?
- 定长报头 + 自描述字段
- 如何交付(分用)??
- UDP/TCP协议
分片五大方向
- 1 分片不是主流
- 容易出错,TCP协议可以规定不要传太大就不用分片了
- 2 识别报文和报文的不同
- a. 16位的标识:不同报文,标识不同。
- b. 相同报文的分片,标识是相同的。
- c. 相同的标识放在一起;便于分片组装。
- 3 具体识别报文是否被分片与是否没有被分片。
- 三位标志中的 更多分片标识位 + 13位偏移保证的。
- 4 如何识别分片的开始,中间和结尾三部分???
- a. 更多分片标志位为0 && 13位偏移为0 = 报文未被分片
- b. 更多分片标志位为1 && 13位偏移为0 = 报文被分片,此分片为原始报文起始。
- c. 更多分片标志位为0 && 13位偏移不为0 = 报文被分片,表示最后一个分片。
- d. 更多分片标志位为1 && 13位偏移不为0 = 报文被分片,表示后面还有分片。
- 5 异常处理:我们的识别如果组装过程中,任意一个分片丢失,我们都能识别出来。
- 根据总产度(如果不是起始分片还要减去报头长度) + 13位偏移 = 下一个分片偏移量;两者进行比对。
小结:
- 根据总产度(如果不是起始分片还要减去报头长度) + 13位偏移 = 下一个分片偏移量;两者进行比对。
- 分片我们不推荐,因为封装和分片的过程中上层(传输层)不知道。
- 分片增加了丢包的概率。
- 解决方法,需要传输层协议规定。
2. 网段划分
2-1 基本概念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 网络号和主机号
-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 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 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图片来源与相关教材资料) - 不同的子网其实就是把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
- 如果在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 则这台主机的网络号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 但是主机号必须不能和子网中的其他主机重复。
通过合理设置主机号和网络号, 就可以保证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 每台主机的IP地址都不相同。
2.2 IP地址分五大类
- A类 0.0.0.0到127.255.255.255
- B类 128.0.0.0到191.255.255.255
- C类 192.0.0.0到223.255.255.255
- D类 224.0.0.0到239.255.255.255
- E类 240.0.0.0到247.255.255.255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的局限性很快显现出来,大多数组织都申请B类网络地址, 导致B类地址很快就分配完了, 而A类却浪费了大量地址。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称为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 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 通常用一串 “0” 来结尾;
-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 “按位与” 操作, 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 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无关。
- 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号, 主机号从全0到全1就是子网的地址范围;
- 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140.252.20.68/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 子网掩码的高24位是1,也就是255.255.255.0
- 子网掩码取反就是子网地址的最大号。
2-3 特殊的IP地址
-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 就成为了网络号, 代表这个局域网;
-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 就成为了广播地址, 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 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
2-4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IP地址(IPv4)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正整数. 那么一共只有 2的32次方 个IP地址, 大概是43亿左右. 而TCP/IP协议规定, 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这么就意味着IP地址就不够用。
解决方法:
- 动态分配IP地址: 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 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 每次接入互联网中, 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 NAT技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 这种方法需要在专用网(私网IP)连接到因特网(公网IP)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装有NAT软件的路由器叫做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公网IP地址)。这样,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私网IP地址)的主机在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NAT路由器上将其本地地址转换成全球IP地址,才能和因特网连接。
- IPv6: IPv6并不是IPv4的简单升级版. 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 彼此并不兼容; IPv6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地址; 但是目前IPv6还没有普及。
2-5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 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
-
10.*,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
172.16.到172.31.,前12位是网络号,共1,048,576个地址;
-
192.168.*,前16位是网络号,共65,536个地址;包含在这个范围中的, 都成为私有IP, 其余的则称为全局IP(或公网IP)。
我们通常看到的IP就是私有的(例如我们上学校的网时。)
-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IP地址, 一个是WAN口IP, 一个是LAN口IP(子网IP).
-
路由器LAN口连接的主机, 都从属于当前这个路由器的子网中.
-
不同的路由器, 子网IP其实都是一样的 (通常都192.168.1.1) 子网内的主机IP地址不能重复. 但是子网之间的IP地址就可以重复了.
-
每一个家用路由器, 其实又作为运营商路由器的子网中的一个节点. 这样的运营商路由器可能会有很多级,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 WAN口IP就是一个公网IP了。
-
子网内的主机需要和外网进行通信时, 路由器将IP首部中的IP地址进行替换(替换成WAN口IP), 这样逐级替换, 最终数据包中的IP地址成为一个公网IP. 这种技术称为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小结:
路由器要做的事情
- a. 将报文中的源IP替换成为路由器的WAN口IP
- b.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都要做这个工作(公网路由不需要)
- c. 源IP地址在不同内网,不同层级的网络节点转发并不断被替代的技术就是NAT技术!!!
2-6 路由
- 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 找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线;
- 路由的过程就是一跳一跳的“问路”的过程;
IP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也和问路一样
- 当IP数据包, 到达路由器时, 路由器会先查看目的IP;
- 路由器决定这个数据包是能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 还是需要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
- 依次反复, 一直到达目标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