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想换耳机了来找我推荐,在找各种测评的过程中自己也重新入坑,经过一周多的对比最终入了铁三角ATH-ls200,下面是开箱过程与耳机小白到初烧的一些感受。
先上开箱图:中规中矩的整体包装附送的耳机收纳包耳机细节&上学买的A15,用了三年仍然99新
正式开始扯淡。最早对耳机有感觉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诺基亚5130XM自带的平头塞,已经比两元超市里的环绕立体声耳机有了提升,听广播时候刺啦刺啦的电流声终于小了一些;上了高中在文具店买了第一条入耳式的耳机,42块,戴上之后周围人说话声都小了,活动时间可以听着歌做题了;高三自习比较多,买了第一个大耳机漫步者H750,175块,最喜欢喜欢听的歌是better in time-leona lewis;大学买了第一条动铁,xba-10,两百多块,大一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看斗鱼听二珂唱歌,动铁的解析配上女声的细腻,什么电分微积分四级根本记不得了;大三偶然间购入一条二手的ie80听到现在,大声场大编制,动次打次秒beats一耳朵,对我也蹭过beats耳机听,moster,solo等等;和哥们交换着听他的创新air,也听过同学的im03和xba-a3……
从09年到现在,从几块钱的耳机再到几千块的旗舰,听感是几千个小时不断训练出来的。我特别明白好多人说那些贵的耳机和自己的苹果小白耳机没什么差别,反正都是听个响。但是每次换一条新的塞子,换一个新的播放器,换一个码率更高一些的歌曲,细微的差别可能都不太大,但是当你听到一点之前没感受过的鼓点、细节,探索出之前从来没感受过的美妙时,内心的极大满足,不足为外人道也。在这里引用leader谈话时对我说的话:“终究是会爬到一个更高的山头的,你总会上一个阶梯,但是在每一步的时候,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很多经验都是一个物理的过程。”
烧耳机是个慢慢折腾的过程。像很多喜欢玩单反的人不断买镜头、买相机一样,都是从最初的原始需求不断升级,不过耳机作为纯输入设备,附带上个人的主观感受之后,很容易被形容为玄学。但是在玄学之外我想谈一些和“意象”相关的东西。
什么是意象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孤舟,江雪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当你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大概性的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的景象。但对于诗歌与文学作品,以至于古典音乐,需要你有一定的素质积累之后才会产生共鸣。而流行音乐不是这样的。70后喜欢听邓丽君,张学友,80后90后喜欢听周杰伦、五月天,与年纪更大的人喜欢听戏剧等等并无差别,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流行的音乐会极大的代入到你生活的场景中。
在这里引用一段鲁迅先生《社戏》中的描述: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每当听到周杰伦的“彩虹”,我就会想起初二下乡时废寝忘食看《诛仙》的那个少年,当时借着同学的mp3听新专时“千山万水无数黑夜”与诛仙中的西南十万大山兽妖复活的场景历历在目。当再听到“成都”时我会想起大学即将毕业时与好友通宵撸论文、喝啤酒的那个夜晚。你可能无法与我产生共情,但一定有那么几首歌响起时,将你的思绪一下子牵回到某个特殊的场景。就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一样,音乐作为需要花费时间才能经历的艺术品,在听的时候会在大脑中不经意的留下印象,就像你听到尖锐的刹车声会下意识的紧张,听到恐怖片的音效会起鸡皮疙瘩,再次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会唤醒你大脑中的一些记忆,这就形成了你独特的意象。“我女朋友喜欢听五月天的歌,所以买了这条耳机专门听人声的……”在咸鱼二手区会看到这样的描述,但其实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她听得不只是五月天,是自己的青春啊。在这个角度来看,几块钱的耳机与几千块的耳机并无差别,你开心就好。
好了扯了这么久,开箱到现在听了有三个小时,总结一下ls200的特点:
低频量够,之前的塞子是IE80,听陈一发的歌基本人声都被咚咚咚的鼓点淹没了,但ls200不会,可能听惯了太多的动次打次,对我来讲刚刚好;人声与乐音分离度较好,不会掺杂在一起,听中岛美雪的歌不要太舒服;声场较小,没有太大的氛围感,加州招待所根本定位不到吉他在哪里,但当注意力被吸引到人声的部分时简直完美;佩戴稍有不适,耳挂较硬而且原线做工很差,过敏体质需要更换线材;红色的透明壳体看着蛮廉价的,但是骚啊。与IM03相比人声更加润滑一点,03上了官升线之后声音仍有颗粒感。最后补一句,特别好推,手机直推无问题,没必要上耳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