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于: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8.htm
CPU
简介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一台电脑的核心,相当于人的大脑,它的内部结构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 存储单元三大部分。目前CPU主要接CPU
性能参数
1.主频 主频也叫 时钟频率,单位是MHz(或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CPU的主频= 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 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 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 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 处理器厂家Intel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块1G的全美达处理器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相当于2G的Intel处理器。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 总线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 台式机中,我们所说的 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 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 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 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亿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 内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 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 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 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 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长 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 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 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 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5.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 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 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而AMD之前都没有锁,现在AMD推出了 黑盒版CPU(即不锁倍频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调节倍频,调节倍频的超频方式比调节外频稳定得多)。 6.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 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 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 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 指令缓存。内置的 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 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 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Cache( 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现在 笔记本电脑中也可以达到2M,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可以达到8M以上。 L3Cache( 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 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 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 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 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扩展 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 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 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 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我们通常会把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 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规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条命令,SSE包含有50条命令,SSE2包含有144条命令,SSE3包含有13条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进的指令集,英特尔Prescott处理器已经支持SSE3指令集,AMD会在未来双核心处理器当中加入对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达的处理器也将支持这一指令集。 8.CPU 内核和I/O工作电压 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通常CPU的 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5V。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CPU故障排除维修
1.机箱的噪音: 故障现象:计算机在升级CPU后,每次开机时 噪声特别大。但使用一会后,声音恢复正常。 故障分析与处理:首先检查CPU风扇是否固定好,有些劣质机箱做工和结构不好,容易在开机工作时造成共振,增大噪音,另外可以给CPU风扇、机箱风扇的电机加点油试试。如果是因为机箱的箱体单簿造成的,最好更换机箱。 2.温度上升太快: 故障现象:一台计算机在运行时CPU温度上升很快,开机才几分钟左右温度就由31℃上升到51℃,然而到了53℃就稳定下来了,不再上升。 故障分析与处理:一般情况下,CPU表面温度不能超过50℃,否则会出现 电子迁移现象,从而缩短CPU寿命。对于CPU来说53℃下温度太高了,长时间使用易造成系统不稳定和硬件损坏。根据现象分析,升温太快,稳定温度太高应该是CPU风扇的问题,只需更换一个质量较好的CPU风扇即可。 3.夏日里 灰尘引发的死机故障: 故障现象:计算机出现故障,现象为使用平均每20分钟就会死机一次,重新开机后过几分钟又会再次死机。 故障分析与处理:开始估计是机箱内CPU温度过高造成死机,在BIOS中检查CPU的温度,发现显示温度只有33℃。后来发现这台计算机开机时BIOS中检查的温度也就只有31℃,开机使用1小时后,温度仅仅上升2℃,当时室温在35℃左右。看来测得的CPU温度不准确。打开机箱发现散热片上的风扇因为上面积累的灰尘太多,已经转不动了,于是更换了CPU风扇,这时再开机,计算机运行了数个小时的游戏也没有发生死机现象。后来发现这块主板的温度探针是靠粘胶粘在散热片上来测量CPU温度的,而现在这个探头并没有和散热片紧密地接触,分开有很大的距离,散热片的热量无法直接传到温度探针上,测到的温度自然误差很大。更换CPU风扇时,把探针和散热片贴在一起固定牢固,这样在开机20分钟以后,在BIOS中测得的温度是45℃,之后使用一切正常。 4.CPU 针脚接触不良导致计算机无法启动: 故障现象:一台Intel CPU的计算机,平时使用一直正常,近段时间出现问题。 故障分析与处理:首先估计是显卡出现故障。用替换法检查后,但有时又正常。最后拔下插在主板上的CPU,仔细观察并无烧毁痕迹,但发现CPU的针脚均发黑、发绿,有氧化的痕迹和锈迹(CPU的针脚为铜材料制造,外层镀金),对CPU针脚做了清除工作,计算机又可以加电工作了。 5.CPU引起的死机: 故障现象:一台计算机开机后在内存自检通过后便死机。 故障分析与处理: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仔细检查各项设置均无问题,然后读取预设的BIOS参数,重启后死机现象依然存在。用替换法检测硬盘和各种 板卡,结果所有硬件都正常。估计问题可能出在主板和CPU上,将CPU的工作频率降低一点后再次启动计算机,一切正常。 6.CPU风扇导致的死机: 故障现象:一台计算机的CPU风扇在转动时忽快忽慢,使用计算机一会儿就会死机。 故障分析与处理:由于现在的普通风扇大多是使用的滚珠风扇,需要润滑来润滑滚珠和轴承,这种现象估计是CPU风扇的滚珠和轴承之间的润滑油没有了,造成风扇转动阻力增加,转动困难,使其忽快忽慢。由于CPU风扇不能持续给CPU提供强风进行散热,使CPU温度上升最终导致死机。在给CPU风扇加了润滑油后CPU风扇转动,死机现象消失。 7.CPU的频率显示不固定: 故障现象:一台计算机在每次启动的时候显示的CPU频率时高时低。 故障分析与处理:很可能是主板上的电池无电造成的。只要更换同类型的电池后,再重新设置BIOS中的参数,CPU的频率显示即可恢复正常。 8.CPU超频引起显示器 黑屏: 故障现象:一台计算机将 CPU超频后,开机出现显示器黑屏现象。 故障分析与处理:这种故障应该是典型的超频引起的故障。由于CPU频率设置太高,造成CPU无法正常工作,并造成显示器点不亮且无法进入BIOS中进行设置。这种情况需要将CMOS电池放电,并重新设置后即可正常使用。还有种情况就是开机自检正常,但无法进入到操作系统,在进入操作系统的时候死机,这种情况只需复位启动并进入BIOS将CPU改回原来的频率即可。编辑本段内存
内存泛指计算机系统中存放数据与指令的 半导体存储单元。按其用途可分为 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器。按工作原理分为ROM和RAM。ROM可分为只读ROM、可编程可擦除ROM和可编程ROM.而RAM可RAM为静态和动态RAM。内存(RAM)是CPU 处理信息的地方,它的计算单位是兆字节MB,即Million Bytes。1个字节又由8位(bit)二进制数(0、1)组成。存储1个英文字母需要占用1个字节(Byte)空间。而存储1个汉字则需占2个字节空间。早期的计算机主要运行D05系统和DOS 程序。那时内存的价格是很贵的,DOS对内存的要求也不高,只需640KB(1KB=1024B),所以那时的 计算机内存配得都不大,1MB或2MB就很好。现在内存价格大大降低了,由于现在的Windows系统和一些新的 应用软件对内存的需要是贪得无厌的,内存越大,它工作得就越好,所以现在的计算机1G内存已算是最低配置,资金充足的话,配上2G乃至8G也都不为过。目前比较知名的品牌有Hyundai(现代原厂)、Kingstone(金仕顿)、 宇瞻、Kingmax(胜创)、Samsung(三星)、ADATA威刚 和GEIL( 金邦)等。 内存是电脑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对于外存而言的。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操作系统、打字软件、游戏软件等,一般都是安装在硬盘等外存上的,但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须把它们调入内存中运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们平时输入一段文字,或玩一个游戏,其实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通常我们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 数据存储在外存上,而把一些临时的或少量的数据和程序放在内存上,当然内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 内存频率 内存主频和CPU主频一样,习惯上被用来表示内存的速度,它代表着该内存所能达到的最高工作频率。内存主频是以MHz(兆赫)为单位来计量的。内存主频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内存所能达到的速度越快。内存主频决定着该内存最高能在什么样的频率正常工作。目前较为主流的内存频率是1333MHz的 DDR3内存,以及一些内存频率更高的DDR3内存。 大家知道,计算机系统的时钟速度是以频率来衡量的。晶体振荡器控制着时钟速度,在 石英晶片上加上电压,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动起来,这一震动可以通过晶片的形变和大小记录下来。晶体的震动以正弦调和变化的电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变化的电流就是 时钟信号。而内存本身并不具备晶体振荡器,因此内存工作时的时钟信号是由主板芯片组的北桥或直接由主板的 时钟发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说内存无法决定自身的工作频率,其实际工作频率是由主板来决定的。 DDR内存和DDR2内存的频率可以用工作频率和等效频率两种方式表示,工作频率是 内存颗粒实际的工作频率,但是由于DDR内存可以在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因此传输数据的等效频率是工作频率的两倍;而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四倍于工作频率的速度读/写数据,因此传输数据的等效频率是工作频率的四倍。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频率分别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频率分别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频率分别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频率分别是400/533/667/800MHz。编辑本段硬盘
硬盘简介
英文名称:Hard disk 硬盘是一种主要的电脑存储 媒介,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 硬盘驱动器中。不过,现在可 移动硬盘越来越普及,种类也越来越多。硬盘发展史
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300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以下是其历史及发展。1.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 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 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硬盘接口分类
绝大多数台式电脑使用的硬盘要么采用IDE 接口,要么采用SCSI 接口。SCSI 接口硬盘的优势在于,最多可以有七种不同的设备可以联接在同一个控制器面板上。由于硬盘以每分钟3000—10000转的恒定高速度旋转,因此,从硬盘上读取数据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在笔记本电脑中,硬盘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停止旋转,以便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老式硬盘的存储容量最小只有5MB,而且,使用的是直径达12英寸的碟片。现在的硬盘,存储容量已从以MB为单位发展到以GB、TB为单位,台式电脑硬盘使用的碟片直径一般为3.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使用的碟片直径一般为2.5英寸。新硬盘一般都在装配工厂中经过低级格式化,目的在于把一些原始的扇区鉴别信息存储在硬盘上。 sata(serial ata):即串行ata接口,它作为一种新型硬盘接口技术于2000年初由 intel公司率先提出。虽然与传统并行ata存储设备相比,sata硬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磁盘系统的真正串行化是先从主板方面开始的,早在串行硬盘正式投放市场以前,主板的sata接口就已经就绪了。但在intel ich5、sis964以及via vt8237这些真正支持sata的 南桥芯片出现以前,主板的sata接口是通过第三方芯片实现的。这些芯片主要是siliconimage的sil 3112和promise的pdc20375及pdc20376,它们基于pci总线,部分产品还做成专门的pci raid控制卡。编辑本段光盘驱动器
光盘驱动器
编辑本段软驱
随着U盘、 读卡器、移动硬盘的普及,软驱已经没有实用价值。软驱
编辑本段显卡
计算机硬件
编辑本段声卡
简介
声卡
工作原理
麦克风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拟信号,而电脑所能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两者不能混用,声卡的作用就是实现两者的转换。从结构上分,声卡可分为模数转换电路和 数模转换电路两部分,模数转换电路负责将麦克风等声音输入设备采到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脑能处理的数字信号;而数模转换电路负责将电脑使用的数字声音信号转换为喇叭等设备能使用的模拟信号。声卡类型
声卡发展至今,主要分为板卡式、集成式和外置式三种接口类型,以适用不同用户的需求,三种类型的产品各有优缺点。 板卡式:卡式产品是现今市场上的中坚力量,产品涵盖低、中、高各档次,售价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早期的板卡式产品多为ISA接口,由于此接口总线带宽较低、功能单一、占用 系统资源过多,目前已被淘汰;PCI则取代了ISA接口成为目前的主流,它们拥有更好的性能及兼容性,支持即插即用,安装使用都很方便。 集成式:声卡只会影响到电脑的音质,对PC用户较敏感的系统性能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大多用户对声卡的要求都满足于能用就行,更愿将资金投入到能增强系统性能的部分。虽然板卡式产品的兼容性、易用性及性能都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为了追求更为廉价与简便,集成式声卡出现了。 此类产品集成在主板上,具有不占用 PCI接口、成本更为低廉、兼容性更好等优势,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绝大多数 音频需求,自然就受到市场青睐。而且 集成声卡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PCI声卡具有的多声道、低CPU占有率等优势也相继出现在集成声卡上,它也由此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据了声卡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外置式声卡:是 创新公司独家推出的一个新兴事物,它通过 USB接口与PC连接,具有使用方便、便于移动等优势。但这类产品主要应用于特殊环境,如连接笔记本实现更好的音质等。目前市场上的 外置声卡并不多,常见的有创新的Extigy、Digital Music两款,以及MAYA EX、MAYA 5.1 USB等。 三种类型的声卡中,集成式产品价格低廉,技术日趋成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技术进步,这类产品在中低端市场还拥有非常大的前景;PCI声卡将继续成为中高端声卡领域的中坚力量,毕竟独立板卡在设计布线等方面具有优势,更适于音质的发挥;而外置式声卡的优势与成本对于家用PC来说并不明显,仍是一个填补空缺的边缘产品。编辑本段网卡
网卡名称
网络接口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又称 网络适配器 (NIA-Network Interface Adapter),简称网卡。用于实现联网计算机和网络电缆之间的物理连接,为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提供一条物理通道,并通过这条通道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在 局域网中,每一台联网计算机都需要安装一块或多块网卡网卡
网卡功能详解
网卡上面装有处理器和存储器(包括RAM和ROM)。网卡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网卡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 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因此,网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进行串行/并行转换。由于网络上的 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因此在网卡中必须装有对数据进行缓存的存储芯片。在安装网卡时必须将管理网卡的 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这个驱动程序以后就会告诉网卡,应当从存储器的什么位置上将局域网传送过来的数据块存储下来。网卡还要能够实现 以太网协议。 网卡并不是独立的自治单元,因为网卡本身不带电源而是必须使用所插入的计算机的电源,并受该计算机的控制。因此网卡可看成为一个半自治的单元。当网卡收到一个有差错的帧时,它就将这个帧丢弃而不必通知它所插入的计算机。当网卡收到一个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该计算机并交付给协议栈中的 网络层。当计算机要发送一个IP数据报时,它就由协议栈向下交给网卡组装 成帧后发送到局域网。 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网卡上的芯片的个数不断的减少,虽然现在个厂家生产的网卡种类繁多,但其功能大同小异。网卡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 1.数据的封装与解封:发送时将上一层交下来的数据加上首部和尾部,成为以太网的帧。接收时将以太网的帧剥去首部和尾部,然后送交上一层 2.链路管理:主要是 CSMA/CD协议的实现 3.编码与译码:即 曼彻斯特编码与译码。编辑本段电源
电源的工作原理 自从IBM推出第一台PC至今,微机电源已从AT电源发展到ATX电源。时至今日,微机电源仍是根据 IBM公司的个人电脑标准制造的。市场上的ATX电源,不管是品牌电源还是杂牌电源,从电路原理上来看,一般都是在AT电源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改动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买到的ATX电源,在电路原理上一般都大同小异。在微机国产化的进程上,微机电源技术也由国内生产厂家逐渐消化吸收,生产出了众多国有品牌的电源。微机电源并非高科技产品,以国内生产厂家的技术和生产实力,应该可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电源产品。然而,纵观整个微机电源市场情况却不尽人意,许多电源产品存在着各种选料和质量问题,故障率较高。 ATX电源电路结构较复杂,各部分电路不但在功能上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且各电路参数设置非常严格,稍有不当则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其主电路原理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电路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从电源输入到开关变压器T1之前的电路(包括 辅助电源的原边电路),该部分电路和交流220V电压直接相连,触及会受到电击,称为高压侧电路;另一部分为开关变压器T1以后的电路,不和交流220V直接相连,称为低压侧电路。二者通过C03、C04、C05高压瓷片电容构成回路,以消除静电干扰。其原理方框图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整机电路由交流输入回路、整流滤波电路、推挽开关电路、辅助开关电源、PWM脉宽调制电路、PS-ON控制电路、保护电路、输出电路和PW-OK信号形成电路组成。弄清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对我们维修判断故障是很有用处的。编辑本段显示器
显示器
简介
显示器(Monitor)是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没有它,我们和计算机打交道的时候,将变成睁眼瞎。也许您的工作每天都需要面对计算机的屏幕,可是您是否真正的了解它呢?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购买电脑时,只关心显示器是14寸还是15寸的,而并不关心显示器的其它性能,其实购买一台电脑最不应该省钱的就是显示器了。目前显视器品牌繁多,市场上常见的品牌有:戴尔(DELL)、三星(Samsung)、索尼(Sony)、LG、 优派(Viewsonic)、飞利浦(Philips)、 宏基(Acer)、 美格(MAG)、EMC等不下几十种。根据显像原理划分,显视器可以分为CRT显视器( 阴极射线管显视器)、LCD显视器(液晶 矩阵平面显示器)和等 离子显视器等。其中常见的是CRT显视器和LCD显视器,而LCD显视器为未来几年的主流。 显示器由 监视器(Monitor)和显示 适配器(俗称显卡Adapter)2部分组成。 显示器的种类有很多,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等离子显示器(DDP)、 场发射显示器(PED)等等。但最具实用与商品化的是CRT和LCD。性能指标
1) CRT显示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A。分辨率; B。 扫描频率 C。带宽; D。TCO认证。 2) LCD显示器主要性能指标: A。响应时间; B。可视角度 C。点距; D。分辨率 E。 刷新率 F。亮度; G。对比度。 3)显示卡:又称图形适配器。目前 个人计算机采用PCI显示卡和AGP显示卡,一般都带有3D加速功能CRT显示器分类
分 球面显像管和纯平显像管两种。所谓球面是指 显像管的断面就是一个球面,这种显像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弯曲的。而纯平显像管无论在水平还是垂直方向都是完全的平面,失真会比球面管小一点。现在真正意义上的球面管显示器已经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直角"显像管, 平面直角显像管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面,只不过显像管的曲率比球面管小一点,接近平面,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已,目前市场上除了纯平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外都是这种球面管显示器,由于价格大多比较便宜,因此在低档机型中被大量采用。 LCD液晶显示器大多都是TFT型液晶 显示器。 CRT显示器的尺寸指显像管的对角线尺寸。 最大可视面积就是显示器可以显示图形的最大范围。显像管的大小通常以对角线的长度来衡量,以英寸单位(1英寸=2.54cm),常见的有15英寸、17英寸、19英寸、20英寸等。显示面积都会小于显示管的大小。显示面积用长与高的乘积来表示,通常人们也用屏幕可见部分的对角线长度来表示。15英寸显示器的可视范围在13.8英寸左右,17英寸显示器的可视区域大多在15~16英寸之间,19英寸显示器可视区域达到18寸英寸左右。 LCD显示器的尺寸是指液晶面板的对角线尺寸,以 英寸单位(1英寸=2.54cm),现在主流的有15英寸、17英寸、19英寸等。编辑本段键盘
键盘
编辑本段鼠标
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