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建模助手。
想问问大家今年贺岁档,都跟上没有,今天请允许我蹭一下热点表达一下作为一个科幻迷的爱国之情。
抛开大刘的想象力、各种硬核科技&以及大国情怀不提,破球2中的传承还是让小编很受感动,无论是技术的传承,血缘的传承,还是文化的传承,咱格局再大一点,就是人类2500年文明的传承。
当然热点这东西不是说蹭就蹭的,今天准备跟大伙儿说说流浪地球里,关于建筑的传承。
开头最让我震撼的是航天基地里的庞大建筑物,漂浮在空中,整体重金属的外表充满了细节。
那些金属零件和仪器清晰可见,作为一个建筑人,我相信大家明白这些细节意味着什么,那是需要非常细致的设计图纸才能实现图纸到模型的精细转化。
(这大概是会让建模人直打哆嗦的噩梦)
01.
太空天梯——缆绳式建筑
作为《流浪地球2》中的全新奇观,太空电梯是最早进入设计且时间最久的高难度场景,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阿西莫夫的小说——
它的作用和日常的电梯类似,能够送人们到太空观光或运送货物,成为进入太空的新道路,这妥妥是让梦想进入现实了。
但此现实非彼现实哦,这里的现实,小编称为“接地气”!
电影里的太空天梯发射基地很符合实际,在更高的太空中则是轻盈但又不囧逼的索线和圆形结构,仿佛有一种超越地球引力的力量将其牵扯撑开。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动力系统,前期是火箭助推,后期时运用了磁力,与历史上各种理论设计相符合,让人感受到背后设计人员的诚心打磨。
也是从这里能看中国被冠以基建狂魔,是名不虚传的。
浅浅说完了太空天梯,作为一个BIMer,接下来要给大家重点聊聊的反而是小破球1里面的关于BIM的那些事。
02.
行星发动机——流浪也需要动力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需要带着“家园”寻找新的星系,行星发动机也将成为重聚的纽带。
行星发动机——是一个高达一万一千米的庞然巨物,也正因为它过于巨大、复杂,在建造前设计师们不得不启用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这样是为了在项目的过程中也能准确地提前了解与实际情况一致的信息,可以说便利性极高了!
上面提到,这个大家伙体型就巨大,而且还是个单体建筑。那么如果它在施工中有失误导致要返工的话,这个损失也是巨大的。
所以这个时候有请——装配式闪亮登场!
怎么搞?
把发动机以模块区分开,并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精准建模,再送去工厂建造,最后就可以在选址地进行组装拼接。这样“拼接式”的组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能唰唰提高速度。
另外,维护的事儿也不能落下!毕竟行星发动机必须在在到达新家园之前的2500年里为地球持续提供动力。
所有构件的信息必须与智能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把各个构件身上的“特有身份证”一起上传到BIM的运维平台,在日常需要保养、维修或更换时,操作者便可以轻松清晰地了解到信息。
03.
地下城——新世界里的城市规划
在电影中,这座“城”可容纳35亿人口,如果放到现实问题倒不大,但如果地球真的需要“流浪”,就代表地面上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会有些相悖,那么从总体的环境系数上看,建地下城也是一个路子呢~
那既然是地下城,我们抛开BIM的日照分析不谈,先看看BIM平台是如何从哪些方面对这个复杂的建筑进行运维的。
先是消防方面,安全疏散亦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先将模型导入BIM软件模拟疏散,确保设计方案能够使各分区在灾难来临时及时疏散到地下城的安全区域。
其次是地下城内空间的布局,这就离不开对通风管道的需求、自动喷淋的必要性、排水管道的设计,还有机电系统的合理安排,这些都可以通过BIM技术对管道的碰撞检查及管线排布调整必不可少。
以上总结:先预设,即可拿捏~
---我是分割线---
相信电影中呈现的“科技感”,将会是我们拍出未来世界生活方式的先导片。它不仅展现着当前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同时也是我们在建筑领域里迈进的重要一步。
相信未来建筑中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智能建造”,正如刘慈欣所言,科幻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但科学的想象力远比科幻疯狂。
当然,不止科学,不止建筑。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