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5G
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5G的特性
- 高速率
- 低时延
- 大连接/高网络容量:两个层面,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
具体而言,4G的大功率宏基站虽然覆盖范围大,但是距离基站远的位置信号弱;而5G大量密集部署小功率微基站,从而覆盖末梢通信点 - 低功耗
目的是在保证网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主要有eMTC和NB-IoT技术,它们都是基于4G的两种移动物联网制式(相当于阉割的4G协议,沿用到5G物联网中,是因为物联网不需要大速率/低时延,而是追求能够接入大量设备,如路灯、电表等)
eMTC和NB-IoT互为补充:
- NB-IoT技术使得移动网络覆盖范围更大、能接入的设备更多、设备功耗更低,但是速率低、时延高
- eMTC则网络速率高、时延短
5G的三大应用场景
5G三大应用场景:
- 增强移动宽带业务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整体提升用户体验,即网络覆盖范围更大、速率更快、用户容量更多 - 海量机器类通信业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属于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侧重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主要是依靠5G的大容量来支持海量终端接入,从而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工厂和智能家居等 - 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业务uRLLC(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也属于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侧重物与物的通信需求,主要是依靠5G的低时延、高可靠、高可用性来实现车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
可见,5G不单单是给人用的(2C),其变革性在于在垂直行业应用的拓展(2B)
上面的eMBB就主要适用于 2C 的 VR、AR、8K、云游戏等;而mMTC和uRLLC则是用于2B
目前在NSA组网下,仅实现了支持 eMBB 的 5G 网络
增强移动宽带业务eMBB的实现:高速率
根据香农公式 C = B l o g 2 ( 1 + S / N ) C=Blog_2(1+S/N) C=Blog2(1+S/N),提升传输速率最直接的方法是提高带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 毫米波:电磁波波长短频率高,是微波向高频的延伸和光波向低频的发展
- MIMO:利用空间资源,在不同空间信道上使用同样的频段,从而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主要带来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
- 载波聚合CA:多个载波同时为用户传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技术:
- 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提高传输效率
- 3D波束赋形:控制信号相位,使其精准指向移动终端,从而留出更多的空间信道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和抗干扰性
- 设备到设备通信D2D:终端不经过基站直接通信,降低功耗
毫米波
毫米波带来了更丰富的频带资源,而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绕射能力越弱,穿透能力越强,传播中的能量消耗也越大
- 故毫米波以直射波的形式进行视距传输,具有可靠性
- 毫米波传输损耗大,传输距离短,覆盖范围小(因此基站的覆盖范围也随之减小,需要微基站)
- 毫米波绕射能力差,易受阻挡
- 毫米波波束很窄,方向性良好
5G其实没什么突破性的新技术,提升速率和容量无非就是:
- Massive MIMO增加天线数量
- 继续开发高频段,即毫米波波段,但又毫米波特性决定了覆盖范围小,必须使用微基站和超密集组网
波束赋形
聚拢信号能量,从而产生方向性波束(类比喊话时使用喇叭将声音聚拢,声波就能传输得更远),一般波束越窄,信号增益越大,但只要波束偏离用户,信号质量极差
- 波束管理技术:将波束快速对准用户
- 波束扫描:基站先用宽波束粗扫描,确定用户大致方向,然后用窄波束扫描,对准用户形成高质量链路
- 波束匹配:对于发射波束,终端变换并选择最佳接受波束(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最优的码本进行接收),形成一对最佳波束对
多点协作传输CoMP技术:干扰抑制
多点协作传输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不同基站协作解决干扰问题,两种思路:避免干扰/将干扰转化为有用信号
CoMP本质上就是MIMO技术在多小区场景下的应用,即利用空间信道上的差异来传输信号
- 动态小区选择DCS:多个协作小区都有要为终端发送的数据包,但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小区在向终端发送数据(根据信道状态选择发送数据的基站,多小区采用动态切换的方式发送数据到一个终端),最终消除了小区间干扰
- 协同调度/波束赋形CS/CBF:协作小区通过波束协调调度,将波束的方向避开,减少波束间的互相干扰
- 联合传输JT:多个协作小区在同一时刻发送(相同或者不同的)数据到同一终端,将小区间的干扰信号变为有用信号,从而减少小区间干扰
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
传统的双工方式:TDD和FDD,它们都需要将通信资源分为两份,供双向通信使用,需要双倍的资源开销
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段实现双向通信,提升了频谱效率,增加系统的数据吞吐量
CCFD的关键技术:自干扰消除,也就是消除自己发出的信号
自干扰消除具体有三类:
- 天线抑制消除:增加收发天线的隔离度,从而自己的发射天线发出的信号无法进入接收天线
- 射频干扰消除:将发射天线的信号作为干扰参考信号,从接收信号中减去干扰参考信号(实际上还需要经过反馈电路调节干扰参考信号的幅度相位)
- 数字干扰消除:解调后的信号,减去在数字域重建的干扰信号
正交频分复用OFDM与F-OFDM
传统的复用有TDM、FDM、CDM,其中CDM的思想是用正交的扩频码处理数据,使得数据能够在同时同频上传输,并且还能被完全分离
到了4G时代,提出的复用技术是OFDM
相比FDM,OFDM的各个子载波不需要保护频带,即使这样各载波也能完全分离,原因就在于各个子载波之间正交(正弦/复指数信号的正交特性),其思想与CDM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OFDM信号,在连续的频带内虽然无需保护频带,但在频带的边缘,仍然逃不了使用保护频带,在 4G 网络中,这个保护频带所占用的带宽要达到总带宽的10%,也就是说 10%的频率资源都白白浪费掉了
5G的改进在于使用F-OFDM,泄漏情况大大改善,保护频带所占用的频带缩减到 2-3%,从而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提升 8%左右
海量机器类通信业务mMTC的实现:非正交多址NOMA
即使是F-OFDM 的复用效率,远远没法支撑 mMTC 宏大的目标:每平方公里能同时接入100 万个设备
海量机器类通信业务mMTC的场景,需要实现大量终端的同时通信,因此引入了非正交多址NOMA
复用技术,就是同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
多址技术,就是同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且每个数据流服务一个用户,最终同一信道服务多个用户
多址技术的演进:
- 1G为FDMA,2G为TDMA,3G为CMDA
- 4G为正交频分多址OFDMA:一般OFDMA指的是OFDM/FDMA,即:同一时刻,频带资源分成多份,供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甚至可以动态为不同用户分配子载波数
OFDM中同一时刻仅一个用户,占用所有频带资源;
而OFDMA是OFDM与多路存取的结合,有OFDM/FDMA、OFDM/TDMA、OFDM/CDMA
- 5G为正交频分复用NOMA:发送端非正交发送,主动引入干扰(虽然单个用户仍为OFDMA,但不同用户的子载波重叠在同一个频段,这样总体上就是“非正交多址”);接收端使用串行干扰删除SIC技术解调(依次分离功率最强的信号)
NOMA的具体方案有:华为的 SCMA、中兴的 MUSA 、大唐的PDMA等
NOMA的优势:
-
NOMA在时域、频域、码域之外,开辟了新的功率域,通过串行干扰删除SIC技术解调
原来多个用户之间互相竞争频谱资源,而NOMA中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谱资源,从而所有终端都能获得最大的可接入带宽,最终可以容纳大规模连接
-
原先的正交多址OFDMA需要严格的接入流程和调度控制,成本高且接入节点数量受限;
而NOMA连接成本和功耗低,可实现海量接入(类比传统收费站,货车和轿车严格接收分别的调度;而NOMA就好比ETC,自动识别车辆和费用,控制开销很小) -
NOMA无须知道每个信道的状态信息
但是要注意,NOMA的缺点也很明显:
- NOMA仅适用于单用户传输少量的数据,而用户数量很大的场景
- 用户需要高速率传输大量数据时,用户之间的干扰,会直接抹平 NOMA 复用效率的提升
因此,只有 mMTC场景下,会采用 NOMA
此外,对于uRLLC场景,也不需要连续传输大量数据,用 OFDM 或者 NOMA 都有可能
5G的复用和多址技术,不是单一的 OFDM,而为了适应更多场景,会采OFDM+NOMA 的结合
各频段的频谱利用
高频段和中低频段都要充分利用,一方面高频段解决了热点地区的容量问题,另一方面中低频段解决网络覆盖,保证远距离通信,高中低频段相互补充
- 增强中低频段的利用,使用频谱共享技术,细分为频谱聚合(多个载波碎片聚合为一个更宽的频谱)、射频聚合(不同网络链路如LT)
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业务uRLLC的实现
移动边缘计算MEC
- 移动云计算:[集中式大数据处理]计算任务在云端完成,终端只负责数据输入输出
如果终端直接访问移动云计算,带来大量数据传输,增加网络牙利
- 移动边缘计算MEC:[边缘式大数据处理]在接近终端的位置提供云计算,将计算能力下沉到分布式基站(原来的数据中心分为多个小型的数据中心,并部署在核心网边缘)
- 移动边缘计算MEC有助于实现低时延和高带宽,可用于增强现实AR、车联网、智能视频加速等
扩展现实XR与5G
XR扩展现实,包括VR、AR等技术
传统VR设备,对于CPU与GPU的算力要求高,故导致了VR眼睛设备庞大;
而如果利用移动边缘计算,结合5G的高速率和低时延,使CPU与GPU从VR眼镜中分离出来放在云端,直接将渲染好的图像传输至VR设备,VR眼镜转变成了单纯的显示设备,即可实现轻量化
R17将评估边缘云+轻量化终端的分布式架构是否能支撑XR应用场景
终端直通技术D2D
终端与终端在近距离内自建链路进行通信,而无须经过基站,从而降低核心网压力,实现低延迟
- 集中式控制D2D:基站获得链路信息,控制D2D连接
- 分布式D2D:设备获取链路信息,自主建立D2D连接
D2D可用于本地业务、基站受损时的应急通信、车联网中的V2V通信
5G网络架构
- 接入网:密集的基站部署、智能的基站间协作
- 承载网(打通基站和中心机房之间的数据传输,连接接入网与核心网,也连接核心网内部的电信机房与骨干网):带宽更大,时延更短
- 核心网(数据的处理和路由,超级路由器):虚拟化,灵活分配资源
超密集组网架构
5G使用更高频段(毫米波),带来了更丰富的频带资源,而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绕射能力越弱,穿透能力越强,传播中的能量消耗也越大,从而基站的覆盖范围也随之减小,因此需要微基站的密集建设,微基站功率更小,离移动终端更近
具体实现中,有两种超密集组网架构
- 宏基站&微基站部署模式:宏基站(含接入集中控制模块)管理微基站,微基站对用户提供服务,而对于一些快速移动的终端,为了防止频繁切换基站,直接由宏基站提供服务
- 微基站&微基站部署模式:微基站共同协作,为某片区用户提供服务,即虚拟宏小区技术:一个微基站(含接入集中控制模块)代替之前的“主管”宏基站,而所有基站之间占用部分信道资源进行协调
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UCN
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UCN(User-Centric Networks),核心思想:终端用户可以按需选择和控制为其服务的网络
- 传统网络,用户优先连接信号最好的基站,因而在两个基站边缘需要进行切换,这可能造成“掉线”问题
- 5G微基站下,切换更频繁,更可能产生“掉线”问题
- 5G将[以基站为中心]的架构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维护动态站点集合,用户与多个基站/基站群连接,从而保证用户始终处于“逻辑小区”的中心,消除边界上的切换和信号弱的问题(即使一部分基站在切换,终端也与其他一些基站保持连接)
集中式无线接入网C-RAN
网络架构的演进:
- 传统一体化基站:每个基站自成体系,基站和配套设施在机房内,然后基站经过馈线与铁塔上的天线连接
- 分布式基站:将基站分为室外的远程无线电单元RRU和室内的基带带宽单元BBU,一个BBU带动多个RRU,两者由光纤连接
- C-RAN:减少基站数量从而降低功耗,另外通过集中式、协作式技术,将基站集中为一个大的基站资源池,并通过虚拟化集群实现基站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调度,最终高效利用资源。
5G在无线资源虚拟化中引入NFV和SDN,进一步根据处理内容的实时性,将BBU切分为中央单元CU和分布式单元DU,CU处理非实时的无线高层协议栈,DU处理实时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为节省RRU和DU的传输资源也可将部分物理层功能上移至RRU
C-RAN的特点:
- 集中化处理Centralized Processing
- 协作式无线电Collaborative Radio
- 云计算架构Cloud Infrastructure
- 绿色无线接入网架构Clean system
网络切片技术
网络切片,就是将物理网络分为多个虚拟网络,每个虚拟网络对应不同场景,即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时延、带宽、可靠性),各个网络切片独立运行,各取所需,总体上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分类管理、灵活部署
具体实现上,使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这一工具,将网络切分为提供不同服务的网络切片,将网络设备分解为硬件和软件,用软件来控制真实硬件上的网络功能;
对应将网络分为物理链路层和逻辑链路层。逻辑上,切片就是根据需求来重组网络功能NF资源,底层数据的具体传输,则由通用服务器统一部署硬件来完成
无人机UAV基站
UAV基站就是用无人机搭载通信基站,可以灵活部署,提供空中接入,用于灾区临时基站、热点地区的补热覆盖、为建筑物阴影补盲等
5G非地面网络(5G NTN)
将5G用于非对地面通信(对空、对海等),可使5G用于无人机、船只通信,从而建设立体覆盖的网络
- 对人通信:5G非地面网络,由THALES牵头
- 对物通信:NB-IoT与eMTC非地面网络,由联发科牵头
6G技术
6G愿景:智慧连接、深度连接、泛在连接
具体技术: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轨道角动量技术(传统使用电磁波的线动量)、空天地一体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