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史话(3)

news/2024/11/27 6:25:17/

电脑史话(40)——窗含千秋雪
凡使用过IBM PC机的人都知道,DOS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无论让电脑干什么,都必须记住各种操作命令,在键盘上不停敲打,输入一大串文字字符,带来诸多不便。 
198511月,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软件,译名视窗,它构造了一种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环境,在屏幕中显示的窗口、图标和按钮的引导下,把过去繁琐的操作简化为鼠标器轻轻一点。毫不夸张地讲,视窗的问世,标志着个人电脑软件技术的又一场革命。 
然而,视窗1.0版的开发过程历经磨难。在微软公司的发展史上,这个软件创下过一系列史无前例的纪录:开发周期最长;交货延迟次数最多;累计推迟时间最久。此外,这些记录还包括:投入的兵力最多,即使不计负责测试和文件编写的人员,仅投入编程的设计高手即达24名;三年之中,竟然有3名设计主管和4名产品经理被撤职查办。 
视窗软件最令人称道的创新当推图形界面。微软公司对这项源于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技术神往已久,早在DOS搭载IBM PC机成功后的19819月,就开始运筹,设想在DOS和应用软件之间,增加一种界面管理者的功能。 
比尔·盖茨与苹果公司乔布斯都多次参观过帕洛阿托中心,两人四处搜索,凡发现了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或是有价值的发明,他们都想据为己有。乔布斯率先使出杀手锏,把一批人才到苹果公司,为他研制图形界面的新一代电脑,果真一炮打红。微软当时正负责为麦金塔配套电子表格和字处理软件,比尔·盖茨很早就看到这款新机器。他那时对图形技术还比较陌生,奇怪地盯着鼠标器上下打量,不停地询问道:你们究竟用什么电子设备来控制鼠标?”“苹果工程师正准备启齿作答,乔布斯大吼一声:闭嘴!其实,控制鼠标的根本不是硬件,恰恰是比尔·盖茨最擅长的电脑程序,乔布斯决不允许把这个秘密透露给微软。 
微软深感庆幸的是,他们也从施乐帕洛阿托中心到了一位高手,名叫麦克格雷戈(S.MacGregor),比微软董事长还要年轻一岁,思想活跃,知识渊博,是开发图形界面软件的最佳人选。此外,微软还从施乐物色到另外两位程序师。 
没等比尔·盖茨部署完毕,198310月传来消息,VisiCorp公司已把3万套具有视窗功能的软件VisiOn正式交付给用户使用,被人们誉为发明了蒸汽机IBM也准备绕过微软公司,自行涉足图形界面管理软件。比尔·盖茨慌了手脚。他对于微软未能及时抢占图形界面软件制高点相当愤怒,马上召集部属商议对策。他最后决定把界面管理者的名称改为微软视窗,既大众化又十分切题。视窗尚在襁褓里孕育,可是双手握空拳的盖茨不甘示弱于人,不顾兵家之大忌,慌忙火急抢先公布子虚乌有的视窗软件。 
19831110日,微软为视窗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许诺翌年年初就交给用户使用。当天报纸描述说,比尔·盖茨仪容不整,身着皱巴巴的西服,有气无力地讲话。或许,这个紧逼盯人的谋略实出于无奈,但他的公司却在数年之中,为这个轻率的决定承受了重重艰难困苦。 
 比尔·盖茨宣称他手中已有了视窗,IBM却偏偏在这时与VisiCorp公司签订了经销VisiOn软件的协议。眼看着微软与IBM蜜月即将结束,早就对蓝色巨人霸道不满的PC兼容机厂商纷纷倒向视窗阵营,先后宣布支持视窗的,就有康柏、DEC、惠普等24家。人们都在眼巴巴等待着拿到一套微软的视窗软件。 
局外人并不知道,以麦克格雷戈为首的视窗研制小组,此时此刻,正陷在苦苦挣扎的困境中。由于当时PC电脑存储器容量很小,远不足以供应视窗所需的开销;8088微处理器的速度太低,用常规方法显示图形,会让人感到慢得不能容忍。此外,这套软件包容的内容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高,都是DOS所不能比拟的。1984年转瞬而至,微软公司第一次无可奈何地宣布,交货时间将推迟到第一季度末。19842月间,约有300余家硬、软件公司的代表兴匆匆赶到西雅图,参加微软举办的图形界面技术研讨会,满以为可以拿到视窗的有关文件。不料结果大失所望,微软不仅没有提供出任何象样的技术资料,反而宣布将视窗的供货时间,再次推迟到5月。望眼欲穿的5月份又被盼来,微软的销售经理们却一一拜访各家用户,红着脸道歉说道:请再耐心等一等,最迟到8月份,我们一定把视窗安装在你们的机器里。最后承诺的8月份到了,微软依然没有视窗软件产品,比尔·盖茨简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记者的质问。从元月到8月,三番五次,一拖再拖。微软发言人自嘲地讲:每次发布推迟的消息之后,我都象个白痴。由于多次失信于民,记者们戏称视窗是比尔·盖茨吹出的肥皂泡,应该改称为气泡件Vaporware)。

电脑史话(41)——最长的工程
由于无法承受极度的压力,麦克格雷戈执意辞职离开微软,比尔·盖茨依依不舍惜别这位出师未捷的爱将,宣布鲍尔默(S.Ballmer)接替视窗产品经理,并把微软资深的程序高手康森(N.Konzen)调进研制小组,具体负责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康森原是西雅图的一位高中学生,因哥哥买了一台苹果机而迷上了电脑软件。微软公司迁回西雅图,他毛遂自荐担任了程序设计师,为公司开发出一批热门产品,也为开发MS-DOS立过汗马功。康森加入视窗开发行列,无疑加强了攻关的实力。 
1984年的日历早已翻过了831日。这一回,比尔·盖茨打消了冒进的念头,把视窗交货的最后期限推迟到19856月。视窗的开发总算走上有条不紊的轨道,比尔·盖茨亲自督办视窗工程,要求部下从6月份重新开始倒计时。不过,就目前的进展情况看,是否能赶在明年年底完工,时间恐怕都不容乐观。 
一个雨后的清晨,比尔·盖茨亲自审看已经写就的软件,突然发现了一处错误,他猛地拍着桌子,勃然动怒高声嚷叫起来。鲍尔默被吓得惊惶失措跑出里屋,他不解地望着董事长,不知道何处塌了天。盖茨用手指着鲍尔默,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我警告你,年底前再交不出货,你们统统给我卷起铺盖走人!” 
鲍尔默是比尔·盖茨的挚友,也是得力的左膀右臂。他曾经与比尔在哈佛大学同窗共读,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接着攻读硕士,没等拿到学位就跑到一家公司搞销售,经营上很有一套本事。他在19806月加盟微软,担任董事长特别助理,在开发DOS时期就跟随在比尔·盖茨的鞍前马后。这是鲍尔默第一次看到铁哥们如此震怒,他赶紧挨个叫醒刚刚入睡的程序师。 
  视窗计划现在是微软公司的头等大事,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逐渐增加到30余人,每个程序师都进入到近似疯狂的状态。康森回忆说:那些日子,我们全体人员开足了马力,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据说,有位担任测试工作的程序师把自己的睡袋也搬到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等待着每个程序编写完成,以便不耽误一分一秒的测试时间,由此赢得疯子的绰号。事后,有人对这个视窗版本的设计时间进行过统计,它总共耗费了11万个程序工作小时。 
  19855月,比尔·盖茨终于带着演示版的视窗软件出现在当年世界电脑大展,向观众们表演同时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的效果。同时,他还代表微软公司宣布:视窗1.0版软件仅标价95美元。 
  视窗1.0正式版软件在198511月运抵市场,比尔·盖茨这时才把悬着的心放回到肚里,鲍尔默也保住了饭碗,以后还晋升为微软公司的副总裁。1121日,微软公司举行盛大酒会,招待新闻界和软件经销商,向这项历时最长的软件设计工程举行告别仪式。 
招待会的气氛异常热烈。《信息世界》杂志记者率先发难,把一枚自制的气泡件奖章亲手佩挂在比尔·盖茨胸前。一辆手推车送来500套视窗软件,分别赠送给来宾,把会议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微软董事长也兴奋地跟着鲍尔默等人唱起了歌。 
不过,视窗1.0版没有收到微软公司预期的效果,它还要经过两次修订。当时适于视窗运行的PC电脑还不多,硬盘也不普及,多数电脑只配有单色显示器。微软公司一面等待着电脑硬件发展的时机成熟,一面尽心于视窗版本的改进与升级。1985386电脑的诞生,为视窗提供了绝佳的硬件环境;198711月,视窗2.0版推出,增加了各种先进技术,让广大用户逐渐认识了视窗的前景。1989年,以视窗为环境的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应用软件公司陆续举起了视窗大旗,微软自己也忙着把DOS环境下工作的大批软件向视窗转换。 
终于,1990522日,6000余名观众云集西雅图,共同庆祝视窗3.0版问世,视窗软件真正迎到了春天。视窗3.0不仅是一个升级版本,而且可以说是软件技术的一场革命。它和后续版本视窗3.1已经具有支持网络、支持多媒体等最先进的功能,在PC电脑界刮起了强劲的视窗风暴电脑史话(42)——平地太阳风
英特尔公司因386芯片开发成功,一直执微处理器产业之牛耳,不料想八十年代中期,突然遭到一支队伍的猛烈进攻。这支队伍,高擎的旗帜上赫然出现太阳Sun)字样,主帅大名麦克里尼(S.McNealy),硅谷一位30岁出头的电脑工程师。 
 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是斯坦福大学孕育的骄子,年轻的创建者基本上是斯坦福出身的工商硕士和工程师。“Sun”,寓意着初升的太阳,同时,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学网络的缩写词。早在1982年,刚获得斯坦福MBA文凭的麦克里尼,会同软件奇才比尔·乔伊(B.Joy)等4人创建了太阳公司。创业之初,太阳的目标定位在高档工作站电脑产品。工作站由多台微处理器构成,具有比个人电脑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内存和更大的屏幕,通常用来替代大型主机进行电脑辅助设计/制造(CAD/CAM)和图形处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宠物。 从来就没有听说,有哪一家刚创业的硅谷小企业,敢于做贝尔实验室或是施乐PARC才可能完成的研究开发,可麦克里尼和他的太阳,从一开始就弄潮于最尖端的高技术。太阳公司的这位首席执行官生于底特律,  太阳公司1982年首推第一台Sun-1型工作站,采用的芯片是摩托罗拉68000。麦克里尼的作风与IBM迥然不同, 他会不断废掉自己的整个产品,尽管这种作法也危害到自己公司的创利能力,却让他的竞争者感到茫无头绪。例如,工作站电脑的始作俑者阿波罗电脑公司就深受其苦,刚刚摆开阵势想与太阳决一死战,麦克里尼却突然掉头废掉自己的以传统芯片体系构造的全部电脑, 迅速转向所谓RISC技术,推出全新的SPARC系列工作站,一举取代了阿波罗公司的霸主地位。 
 我是坐在高处大声传教的人。麦克里尼对记者说,微处理器芯片的发展方向只能是RISC,它必将把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芯片统统消解为沙粒!” 
 RISC精简指令集电脑的缩写,原本是个学术界的概念。60年代,IBM公司的传奇人物约翰·库克(J.Cocke),一位具有诸多重要发明的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种芯片设计技术的天才构想。库克在认真剖析许多芯片的执行指令后发现,如果把很多相当复杂的指令,换成一些相对简单的指令,执行速度反而更快。就好比自动驾驶一辆汽车,与其对下达开往超级市场停在办公楼前等等指令,还不如直接下达开车停止更简捷。70年代初,库克为这种设想实际拟定了方案,RISC实验芯片比IBM当时上市的产品要快数十倍,为此,他获得1975年计算机最高奖图林奖。  相对于RISC架构,市场畅销的最新微处理器芯片,无论是英特尔的386,还是摩托罗拉的68030无一不是复杂指令集电脑CISC)架构。197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牵头分别组织研究小组,对传统CISC架构的芯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各种指令的使用效果大相径庭,有一类只占总数20%的简单指令,其运行时间却占到80%,好比某人拥有100件衣服,但他经常穿的只不过区区一二十件,其余的几乎都是摆设。两个大学的研究小组,分别用库克的精简指令集思想,设计出RISC电脑芯片。 
  RISC芯片面世之初根本不受重视,只有麦克里尼慧眼识珍宝,当即接过RISC“大旗1989年,太阳公司突然进军芯片领地,推出以“SPARC”为名的RISC芯片,配合他们拿手的UNIX操作系统,形成高性能的Sun工作站系列产品。第一战就击溃阿波罗工作站;第二战打得摩托罗拉68030芯片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一年之内,称雄一时的摩托罗拉工作站电脑节节败退,最后丢失了所有的工作站客户。 
  横扫工作站电脑领地之后的太阳,必定要把“RISC之火烧向个人电脑,麦克里尼攻击的矛头直逼微处理器芯片的霸主英特尔公司。麦克里尼深知,击败如日中天的英特尔决非易事,靠太阳与之单打无论如何也难取胜,最上乘的策略莫过于结盟,只有聚合一批志同道合的盟友,才能把英特尔拉下王座。   开放结盟的前提。麦克里尼代表太阳公司宣布:凡有意开发SPARC芯片的公司,他们都可以提供最详细的资料。就象IBM PC初期那样,SPARC技术很快就授权给德一大批半导体厂商,向着市场标准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紧接着,他派员到中国台湾游说,希望依托那爿新兴的半导体工业园酝酿出SPARC国际联盟。 
  麦克里尼信信誓旦旦对业界强调,媒体也跟着鹦鹉学舌:SPARC为硬件、以UNIX操作系统为软件的最佳组合,绝对可以把英特尔386芯片架构的PC电脑打它个灵魂出壳。” 
 电脑史话(43)——四比三更好
  蓝天白云下,突然刮起一阵强劲的太阳风,在英特尔公司内部引出一场激烈的争论。格罗夫总裁似乎稳坐钓鱼台,不动声色。他已经把虞有澄提升为公司副总裁兼微处理器事业部总经理,完全相信华裔博士能够应付这场阳光下的风暴。  虞有澄表示:我们将布置两支军队,同时上马CISCRISCRISC芯片称为860CISC芯片沿袭传统称为486面对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486860两个研究小组同时上马,相互较劲。有趣的是,负责860芯片的华裔工程师傅世伟,即使回家也要与太太较量,他的夫人李碧真是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同窗,目前却效力于486小组。 
 这一次, 虞有澄把事关公司前途命运的项目486芯片设计重任,交给了那位技工出身的季尔辛格,让许多英特尔的元老大惊失色。起用27岁的毛头小子驾大辕,我看虞有澄昏了头。议论传到了格罗夫耳边,格罗夫居然充耳不闻。虞有澄则力排众议:英特尔一贯的用人标准是工作表现重于一切,季尔辛格是主持486的最佳人选。”  虞有澄对季尔辛格说:我们将废掉自己的386产品,正如一位武林高手在修炼更深奥的武功之前,必须废掉原先的武功。”   更深奥的武功” ──486芯片不仅要保持兼容,而且必须创新。虞有澄用儿歌般的一句话,把英特尔创新的下一波归纳为四比三更好。在386的电脑中,为了配合微处理器的运行,往往还需要增加专司计算职能的数字协处理器,配置暂时吞吐数据的高速存储器。虞有澄要求季尔辛格把这些东西都集成在486芯片里,构成一个整体。英特尔技术大师柯劳福德为486设计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芯片的核心层采用RISC技术以加速单一指令,而在外围其他部分保留CISC原样。这样一来,既能大幅提速,又可保持它的兼容性。 
 1988年底,860小组率先出炉了第一颗芯片,但发现它并不受用户欢迎。哪怕RISC架构在工作站电脑中具有最上乘的表现,它在个人电脑领域却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现成的操作系统,没有更多的应用软件。  季尔辛格却没有让虞有澄失望。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小伙子就摆开强大的研究阵容,使486的研制工作顺利走上正轨。只是由于486的设计制造过于复杂,原定两年半的时间被推迟了两个月。季尔辛格把486芯片设计组分成三拨,24小时连轴儿运转,简直就像拼命三郎一般。直到19892月最后完成了芯片,他们才想起要庆贺1988年的圣诞节,在办公室放置了一颗五彩缤纷的圣诞树。不知是谁别出心裁,把新出炉的486芯片也一排排挂在圣诞树上。 
圣诞树上的486闪闪发亮。这枚芯片上集成着120万只晶体管,功能相当于当时的一台大型主机, 速度比英特尔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快了50倍。19894月,英特尔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首度发表486, 博得参加大展的600名嘉宾一致喝彩。 
 四比三更好,好就好在速度快,好就好在它兼容。英特尔公司为486制作了大批广告。在黄金时刻播出的一则搭电梯电视广告节目中,拿着386芯片的演员是日本人,而高举486芯片的却是中国人,真令虞有澄打心底感到高兴。  虞有澄再展雄才大略,1989年底,他要求季尔辛格把486的工作时钟频率,从25赫兹提高到50赫兹;1991年他又令麾下继续攀登高峰,486的时钟频率被提高到100赫兹,运算速度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番,486芯片也逐渐发展出系列产品。 
 个人电脑486的时代正式来临。英特尔公司在微处理器市场上扯起风帆,全面抢滩。1987年,在全世界半导体公司中仅仅排名第十的英特尔公司,通过八年抗战,于1992年超过日本NEC公司,一举攀上顶峰,霸居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首位。 
 格罗夫终于放下一直悬着的心。他对虞有澄说:管它是不是RISC,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来延续声势。市场决定一切,486不战而胜,这是我们屡试不鲜的战术。” 
 识时务者为俊杰。麦克里尼发现形势不妙,立即布署转移阵地。太阳公司悄悄从个人电脑芯片阵地全面撤军,它的进攻重点再次指向了工作站电脑和电脑网络,迅速发展为一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产品公司。

电脑史话(44)——任天堂崛起 七十年代美国雅达利公司开创一个高科技的电脑游戏业。无独有偶,一家专营电脑游戏机的日本任天堂公司,自八十年代初期把它的家庭电脑游戏机(FC)投放市场后,不平静的世界被再一次激起轩然大波。这个小小的日本株式会社,员工还不足上千,厂房规模还不及一所中学面积大,却硬是把人们熟知的松下、日立、东芝、索尼等国际驰名大企业甩在后列──1993年人均创利80万美元,世界任何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1994年公司税前利润排名于全日本上市公司的第二位,仅次于汽车行业的霸主丰田。   “任天堂”缘出于极富东方哲理的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长期制作贩卖扑克一类的赌博器具,在难登大雅之堂的行当中苟延残喘了百余年,传到山内溥手中后,才冒着风险投入巨资,把主要业务定位于电脑游戏机。山内溥“下注”于游戏业,面对的却是严酷的现实:当时日本正面临石油危机,游戏玩家对老式节目日渐厌倦,制作厂商严重亏损,纷纷转产改行,游戏机销售量下跌到历史最低点。 
 公开声称:任天堂FC游戏机的惟一功能就是玩游戏。1980年,他派出得力干将远征纽约和西雅图,试图在美国这个超级市场里淘出黄金。然而,真正为任天堂带来发展契机的是两个青年游戏玩家,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另一个却远在前苏联。 
 日本青年宫本茂画家出身,一如他所塑造的游戏角色那样憨态可鞠,最钟情的玩物是卡通片电影,惟独在电脑技术方面是个“半瓢水”。他在任天堂呆了三年一无所成,被山内溥打发到工程部去帮助设计游戏。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屡屡遭人白眼,可他却能站在“玩家”的角度,用一番奇谈怪论打动了山内溥的心:像射击、打球一类的电脑游戏早已受到“玩家”的厌倦,我们需要把童话故事搬进游戏机。 
宫本茂设计的第一个童话游戏叫做“驴子金刚”,主人公是长着大鼻子傻头傻脑的木匠。第二个游戏使宫本茂的人生大放异彩,当他写完游戏的脚本时,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个“玛利奥”(Mario)后来竟名扬四海,闯入千家万户。   游戏主角“玛利奥”是个水管工,在地下管道里探险时会遭遇各种扑朔迷离的难关,足以让孩子们感到异常刺激;而亲手指挥“玛利奥”锲而不舍地攻关破阵,又能不断提升自我满足的成功感。有趣的是,宫本茂为游戏主角起名“玛利奥”,仅仅是因为任天堂公司在美国租用仓库期间,曾经受到过一个名叫Mario的房东恶狠狠的训斥。 
 “玛利奥”以“超级玛利兄弟”为软件的正式名称,跟随FC游戏机出征美利坚,当即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电脑游戏,从1985年到1991年间一共推出了8代,销售数量高达7000万套。“玛利奥”后来还成为许多美国电影、电视和漫画书的中心人物,使美国儿童花在任天堂游戏机上的时间比看电视还要多。“超级玛利”及随后跟进的100多种任天堂电脑游戏节目卡,硬是把美国娱乐界搅得天翻地覆。  当任天堂趁势把“超级玛利”之火烧向全世界时,前苏联俄罗斯也有位青年帕契诺夫迷上了电脑游戏。帕契诺夫儿时即表现出他的天赋,15岁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日就编写出一个数学游戏程序。参加工作后,他更是经常在电脑上玩一些自创的游戏。他偶然读到美国数学家撰写的智力测验读物,有一种拼图测验要求读者从不规则的图块中挑选出若干拼凑成为正方形,以此考验被试者的几何思维能力。帕契诺夫认为最好由电脑来帮助实现,经过反复琢磨,他设计了一种使用电脑的拼图玩法: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块随机依次从屏幕上方下落,游戏者必须趁其落到底部之前用它填满空隙。这游戏看似非常简单,在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创新,然而,它使人在失败后想要再次参与。帕契诺夫把他的“发明”命名为“Tetris”,这就是日后席卷全球的“俄罗斯方块”游戏雏形。   解体前的苏联人没有太强的商品意识,不经意间,帕契诺夫的“方块”悄悄传出了国界。此时,任天堂正好推出了掌上型GB电脑游戏机──“游戏男孩”(Game Boy),“俄罗斯方块”自然是GB游戏机的最佳搭档。山内溥毫不迟疑选派最强的谈判代表前往莫斯科,向帕契诺夫所在的研究院购买到专利权。 
 “俄罗斯方块”陪伴着任天堂再次出征,无数男女老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将时间消融在“方块”下落时“嘟嘟”的声响里。从此后,任天堂公司称霸于全球电脑游戏行业长达十余年。

电脑史话(45)——英雄出少年  九十年代初,全球电脑业正忙着把PC电脑从386486升级,突然间,就象一股巨大的旋风刮来,一家新创办的电脑公司发动了所谓销售方式的配销革命。它不仅率先把486电脑推向市场,而且打破了由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层层转销的传统模式,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价格比其他厂商同类产品便宜二三成,顿时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电脑业界被这场猛烈的攻势击昏了头,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不计其数,连IBM公司、王安公司、基公司和菲利普公司都出现巨额亏损。 
  这家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和该公司的名称都叫德尔。 
 自古英雄出少年。1991年,当德尔电脑公司的总裁迈克尔·德尔(M.Dell)以电脑行销鬼才的名声,跻身《财富》杂志所列全美500家大企业领袖人物时,年龄仅为25岁。 
人们惊奇地翻开他的履历:这个青年在他12岁时竟取得过美国德州政府颁发的商业执照。中学期间,他在杂志上刊登广告,用出售邮票赚来的2000美元,买回了自己第一台PC电脑。随后,他又把附近新婚夫妇名录输进电脑,凭借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行销手段,为自己赚回了一辆宝马牌轿车。 
  那一年,德尔刚满18岁,年轻气盛,兜里只有1000美元注册资金。德尔的父母极力反对他退学,最后拗不过儿子的倔强,终于与他达成君子协定:可以在放暑假时试一试,若没有收益,9月份必须回学校上课。 1984年夏天,德尔电脑公司在美国奥斯汀市挂牌营业,总经理麾下仅雇有一名负责财务的员工。青年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IBM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电脑,不管你能否把它卖出。德尔公司可以上门用成本价收购那些没有卖出的电脑,经销商又何乐而不为?机灵的小伙子把收购的电脑搬回家,又加装了一些零件,增强了电脑的性能。然后,以优惠价直销经他改良的IBM个人电脑,结果大受用户欢迎,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便突破18万。公司的前景十分看好,于是,迈克尔·德尔坚定地办了退学手续,他的公司在一年之内就卖出了1000多台机器。 
  业务扩大后的德尔公司一改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以面对最终用户的电话邮购方式直销,给美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德尔对员工讲:买电脑就好象上中国餐馆吃饭,顾客只要点菜,厨房就马上按单炒菜。他的新点子层出不穷:全面承诺,24小时全球联网热线服务,翌日上门维修……。到了本应该大学毕业的那年,德尔电脑公司的营业额已高达7000万。从此,他下令停止改装IBM电脑的业务,转为自行设计、开发和销售本公司的品牌机。 
 1989年,英特尔486微处理器面世。正如386电脑时代IBM把机遇给康柏公司那样,这一次,康柏公司同样把天赐良机转手给了德尔。 康柏公司因率先推出386电脑而声名鹊起,飘飘然把自以为物超所值的386电脑起来卖,价格愈涨愈高,遭来载道怨声。当英特尔四比三更好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时,康柏公司却还在思考四与三孰好孰差,这是一个问题的哈姆莱特式命题。不久,486电脑的走红就把一顶亏损企业的红帽头扣在康柏公司头上。直到菲佛出任公司总裁后,康柏才重新夺回竞争的优势。  趁着康柏犹豫不决的当口,德尔电脑公司一分钟也不迟疑,几乎与英特尔486芯片同步发动销售攻势。迈克尔·德尔自此一鸣惊人“DELL 486”品牌让用户趋之若骛。1994年,德尔公司的员工已达5千余人,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至1996年底,德尔电脑公司的年收入更增加到100亿,仅在Internet网上的日营业额就从100万猛增至200万美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迈克尔·德尔凭借486和奔腾电脑之功力,创造了又一个比尔·盖茨神话。

电脑史话(46)——软件起风云
 微软公司依托DOS软件搭载PC机快速崛起,但是,争当第一始终是比尔·盖茨追逐的目标。只有应用软件才能赚到大钱,DOS也好,BASIC等语言软件也好,都只能随IBM PC发售而抽取一定的版税,要想获得丰厚利润,还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开发应用软件是短平快的项目,微软要想尽快崛起,不能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比尔·盖茨早认准了这个道理。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就领军杀向了应用软件的战场,软件业界从此风起云涌,龙争虎斗,哪一场战役的激烈程度,都不亚于开发DOS软件。 
 个人电脑领域走红的应用软件,在IBM PC时代来临前,如日中天者当属电子表格软件维斯凯克VisiCalc),它已经在苹果世界里称雄长达三年。 
 1977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26岁学生布里克林(D.Bricklin),在学校DEC电脑上编写了一个能计算帐目和统计表格的小程序。布里克林最初构想并不复杂,他只是把画着行列线的空表格搬上屏幕,在格子里填充数据,然后由电脑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布里克林得意地拿这个程序向导师请教,他的教授觉得很有发展前途,便介绍他找软件公司求助。此时,一家个人软件公司刚刚开张,老板费斯特拉(D.Fylstra)也是哈佛的校友,他一眼看中程序的商业价值,慷慨借给布里克林一台苹果II型电脑。仅用了一星期时间,布里克林就把程序改写成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命名为VisiCalc(维斯凯克),即可视计算的意思。它大约每10秒钟能够计算50个格子,比手工计算快得多;如果某一格的数字被改变,软件还能够自动调整其他行列的相应数据。 
 1978年,布里克林创立了软件艺术公司,专门制作维斯凯克。为了回报费斯特拉,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费斯特拉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10万元,197910月把软件正式推向商业市场。由于它最初开发于苹果机,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程序。谁知此产品迅速得到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不到一年的功夫,它就成了个人电脑软件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金唱片。到了1980年,居然就有2万多台苹果机被主要用来执行这种电子表格,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1983年初,维斯凯克的销售量一举突破了50万套之巨。 
 维斯凯克走红后不久,微软公司决定成立消费者产品部,首战电子表格软件。当然,微软产品在技术上若不能超过它,绝不会有成功的可能。为此,比尔·盖茨把搜寻人才的目光瞄向了施乐公司在硅谷的PARC研究中心。   众所周知,PARC是电脑发明的大本营,它拥有的人才后来曾帮助开发了微软视窗软件和苹果麦金塔电脑。以微软当时的实力,要想从第一流研究中心挖走其中任何一位恐怕都很困难,哪知天随人愿,一位博士级程序大师西蒙尼主动投向了微软。 
 查尔斯·西蒙尼(C.Simonyi)原是匈牙利人,靠打工才读完美国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自1972年起任职于PARC。据说,他是第一个在软件中采用鼠标器和所见即所得方法的程序师。正当比尔·盖茨决定为电子表格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西蒙尼经人介绍来到微软公司,仅仅与比尔·盖茨交谈了5分钟,他就毅然作出跳槽决定。西蒙尼后来回忆说:看到比尔,我就感到遇到了难逢的良机。” 
 事实证明,西蒙尼的到来,对微软开发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软件起到了关键作用。西蒙尼到职后,首先承担了微软电子表格项目主持人的重任。比尔·盖茨把构想中的软件命名为“Multiplan”多重规划,它必须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用途。西蒙尼在多重规划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菜单,给用户一个简单方便的操作环境,也为后来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一种设计典范。因为微软与IBM公司有合作的默契,设计电子表格自然把PC机列在首位考虑。IBM当时正在大力发展64K内存的机器,它一再要求把多重规划限制在64K内存下执行。西蒙尼斟酌再三,最终还是顺从了IBM的请求。 
 1982年的8月到10月,微软公司相继把多重规划的不同机型的版本推向市场。比尔·盖茨踌躇满志地宣称:这是第二代的电子表格,凡会用计算器的人都能迅速掌握。《信息世界》也把它评选为当年最佳软件设计。  想不到,11月间风云突变,Comdex电脑大展传来消息──有一种更新的电子表格抢走了多重规划的风头。西蒙尼慌忙赶向会场,两下一对比,顿时颓唐地摇了摇头。他回来对比尔说:“‘多重规划大势已去,它与新发布的那个软件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果然,新年没过几个月,后者就超过维斯凯克多重规划,雄居软件市场销售榜首。

电脑史话(47)——微软登王座
 新上市的电子表格软件名叫莲花1-2-3”,设计者是卡普尔(M.Kapor)。 
 卡普尔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小爱好迪斯科和摇滚乐,曾做过一段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又迷上了所谓超觉静坐,以莲花为崇尚物。1979年,29岁的卡普尔不再担任莲花功指导教师,转而成为电脑软件发烧友。他为费斯特拉的公司写了两个统计和绘图软件。费斯特拉以170万美元的高价,买断了卡普尔的软件专利。 
  卡普尔赚了这笔钱,不想就此罢手,他从维斯凯克里看到了创业门道。几乎在微软开发多重规划的同时,卡普尔策划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要把电子格表与数据管理及绘图合成一个整体。 
 卡普尔动员自己的挚友萨斯(J.Sachs)共谋大业,后者在不到10个月内就协助他完成了这套套装软件。1982年,卡普尔的公司挂牌营业,大名Lotus,中文译作莲花,正是那个超觉的图腾标志。莲花公司的拳头产品莲花1-2-3”集三大功能于一体:1是电子表格,2是数据库,3是商业绘图。它把商业数据用数据库的形式加以管理,制成的电子表格又可用条形图、饼图的办法直观显示,开创了套装软件之先河。此外,莲花1-2-3”把内存空间扩大到256K,比微软的多重规划具有更大的优势。 
 几天之内,莲花的订单就超过了百万美元。三个月后,它轻易地把经营多年的维斯凯克赶下王位。三年后,费特拉斯的公司宣告倒闭,莲花公司乘势兼并了布里克林的软件企业,维斯凯克至此寿终正寝。至1984年,莲花公司的营业额仅“1-2-3”一项就超过微软所有收入之和。 
  比尔·盖茨毅然决定重新向莲花宣战。19839月,他秘密安排了一次小范围的研讨,把微软最高层软件专家关在西雅图红狮宾馆,开了整整三天头脑风暴会,研究如何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与会者中,一位名叫克朗德(D.Klunder)的青年分外激动。两年前,刚跨出学校大门,他就加入到多重规划设计组,好不容易搞出的电子表格却被莲花抢去先机。克朗德自动请缨为这次会议写作备忘录,实际上也就是规划软件的设计蓝图,他由此脱颖而出,被委派主持这套软件的设计。 
  微软公司没有隐瞒设计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意图,从最后确定的名字“Excel”中,谁都能够感到挑战者的气魄:“Excel”的中文译意就是超越。 
 超越,对程序设计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克朗德成天在屏幕前专心致志撰写内部程序,哈伯斯(J.Harbers等两位程序师则协助编写用户界面。他们吸取“1-2-3”里数据库与统计图形功能,扩展了宏指令的优点,使高级用户能利用短小符号去调用一段程序。此外,他们还在软件里加进智能重算特性,当用户改变表格中某些数据时,不必像多重规划那样全部重算一遍,软件自己就能够选择计算那些被改动的数值,以便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 
 1984年,莲花1-2-3”依然稳坐头把交椅,莲花公司甚至还趁势推出两个套装软件SymphonyJazz,又增加了字处理和通讯功能,分别运行于PC机和麦金塔电脑,有人称它们为莲花1-2-3-4-5”Symphony交响乐Jazz爵士乐,卡普尔仍不忘旧情,对摇滚音乐主持人身份一往情深。 
 微软公司得知消息,决心加快Excel的研制步伐,抢在爵士乐前吹响超越的号角。198552日,比尔·盖茨千里迢迢来到纽约召开超越新闻发布会,在这场重大战事里,微软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麦金塔领域第一次击败莲花。 
 超越的战火接着烧向PC电脑。此时,比尔·盖茨手中已经有了视窗。他命令原班开发人马重新集结,亲自主持超越的视窗版项目,启用哈伯斯为设计师,参加人员多达50名。198710月,视窗版Excel令软件界同业大开眼界,一致公认它达到软件技术的最佳专业水平。一家软件杂志经过比较测试,竟不惜用一系列照片为超越宣传,声称它代表人类计算工具史上的里程碑:从IBM604计算器始,进化为苹果维斯凯克,继而是PC机与莲花1-2-3”,现在则由PC 386超越共同承当。 
  就在这年岁末,微软公司的营业额第一次超越莲花,登上了全球软件企业的王座,从而,实现了比尔·盖茨微软第一的夙愿。

电脑史话(48) ——好风凭借力
  1979年秋天,几乎在维斯凯克电子表格软件上市同时,一种用于个人电脑的字处理软件投放市场,在办公室引出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字处理软件的全称应该是文字处理系统WPS),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 
 在一年前,曾经与牛郎星电脑企业齐名的IMSAI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边缘,该公司销售人员鲁宾斯坦(S.Rubinstein)不顾风险,自创了一家名为MicroPro的软件公司,把目光投向研制字处理软件。为了注册和发表这套软件,他花光了兜里最后一块钱,竟落到身无分文露宿车站的窘境。 
 鲁宾斯坦坚持着捱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成功地推出了字处理软件的先锋产品WordStar(文字之星,简称WS)。WS冉冉升空,立即以它强大的文字编辑功能征服了用户。不久后,鲁宾斯坦不失时机顺应潮流,把WS改编成16位机版本,继而在PC世界里大红大紫。1982年,MicroPro公司一跃跻身于全美大型软件公司行列,WS销售量超过100万套。毫不夸张地讲,全世界的文秘人员,大都是借助WS才跨进了办公室自动化的门槛。  但是,新生的事物总有它不完美之处,WS的操作十分繁琐,必须同时按下几个键的组合,至少要记住3050个操作键和复杂的排版规则,才能熟练地输入和编辑文本。这种先天不足阻碍了WS进一步发展。为了使用WS,人们常常需要不断地翻阅用户手册,查找类似于“Ctrl-K-J删除“Ctrl-K-X存盘等命令。 正是看中了WS拥有的广阔市场和它的弊端,1982年,微软公司审时度势发起了应用软件的第二场战事──挑战文字之星。比尔·盖茨将微软开发的这款字处理软件命名为MS-Word,仍然由西蒙尼主持框架设计1983Comdex电脑大展隆重揭幕,成千上万的观众被Word 1.0版的新功能所倾倒,它充分吸取了西蒙尼在施乐公司PARC所熟悉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人们第一次看到Word使用了一个叫鼠标器的东西,复杂的键盘操作变成了鼠标轻轻一点Word还展示了所谓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新概念,能在屏幕上显示粗体字、底划线和上下角标,能驱动激光打印机印出与书刊印刷质量媲美的文章……。为了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微软为MS-Word的上市策划了一种前无先例的销售计划,35万元巨额代价独家购买了《PC杂志》的赠送软件权,用45万张演示盘为Word软件鸣罗开道。 
 比尔·盖茨焦急地等待着捷报,可不断反馈的消息却差强人意。各地销售人员传来的信息是:一批批在校大学生,正在挨家挨户推销另一个新的字处理软件WordPerfect,上门服务加示范表演,比起微软的地毯式轰炸更胜一筹。 
 WordPerfect直译是完美文字其制作公司与软件同名,也叫WordPerfect公司(简称WP)。WP软件公司创建于1979年,由一位名叫巴斯坦(B.Bastian)的大学生和他的电脑教师阿希顿(A.Ashton)共同创办。他们最初是在小型电脑DGC上写出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软件,后来才移植到PC机并逐渐使其功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WP公司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还在于尽善尽美的服务,他们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上门推销,耐心地为每一位顾客排忧解难,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询问电话。巴斯坦居然把每月的电话费帐单也作为完美文字的宣传资料公布于众,以此塑造WP公司服务楷模的形象。 
 辛劳耕耘,热诚服务,这种近似于原始的商业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里同样能获得沉甸甸的收获,甚至比大作广告的影响更为深远。1986年统计表明,微软为Word花费如此巨额财力宣传之后,只获得市场份额11%和排名第5的业绩,而完美文字已经不声不响地以30%的份额雄居美国文字处理软件的榜首。 

  与电子表格超越一样,正是借了视窗之力,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才挽回了颓势。1990年,比预期时间多用了4年,微软公司完成了Word的视窗1.0版本开发。Word终于超过了完美文字成为文字处理软件销售的市场主导产品。1993年,微软又把WordExcel集成在Office办公套装软件内,使其能相互共享数据,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Word已是微软公司的当家产品,曾被《PC杂志》评选为1994年最佳文字处理软件。

电脑史话(49)——硬盘与软盘
    各种类型的软、硬磁盘,不仅是个人电脑,而且也是工作站、服务器等高档电脑里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的存储设备。磁盘的历史并不太长,从世界上第一台硬盘发明至今,也不过40余年时间。 
  本世纪50年代, 正当晶体管取代电子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核心元件之际, 美国IBM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迅速把事业扩展到美国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里亚圣何塞市附近新建实验室和工厂,委派自己最信任的工程师雷诺·约翰逊(R.Johnson)前往负责。 
  雷诺·约翰逊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是个自学成才的发明家,曾在老沃森的实验室工作过多年。 他最初在明尼苏达州一所高中担任教师,独自闯进IBM大门,向老沃森推销自己的发明”——用机器自动阅读考试的试卷。这个发明其实只是他脑袋里想到的一个主意。老沃森不顾董事会阻拦,高薪聘用他主持研制这个新产品。约翰逊不但很快研制出能判阅多项选择题的机器, 而且为IBM净赚了数百万美元,阅卷机的正式名称叫光学标记阅读器(OMR),在学校里一直沿用至今。 
 约翰逊带领着30多名青年工程师, 不到三年时间,就为IBM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磁盘存储器。小沃森回忆说:当时的情景我现在仍历历在目。他站在一张旋转着的铝制碟片前,手里拿着一只盛有磁粉的纸杯,小心翼翼地把磁粉倒在碟片中央,一直到磁粉扩散到碟片的边缘,约翰逊才罢手。” 
  1957年,约翰逊在IBM开发的新型电脑RAMAC(会计和控制随机存取计算机)上,首次配置了这种磁盘装置。大约5024英寸的磁盘被装配在一起,构成一台前所未有的超级存储装置——硬盘,容量大约500万字节,造价超过100万美元。 
 约翰逊在硬盘机里安装了类似于电唱机那种小型机械臂,可以沿磁盘表面来回移动,随机搜索和存储信息,而不象老式磁带机那样,只能从头到尾以顺序方式存储。因此,这是第一台可以随机存取和多片读写的硬磁盘,其处理数据的速度,比过去常用磁带机快200倍,实现了电脑实用性的一次革命。约翰逊因此被誉为硬盘之父。他后来一直担任IBM加州实验室和其他部门的主管, 帮助硅谷成为世界磁盘工业的中心。他在教育技术、通讯技术、磁性材料等领域,共获得过90余项专利,直到1998年才离开人世。  在约翰逊领导IBM圣何塞实验室研制硬盘过程中, 一位名叫艾伦·舒加特 (A.Shugart)青年工程师发挥了关键作用。 
舒加特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 由于父母离异,他从3岁起就由母亲抚养成人。不过,他认为这一点没有影响他的成长。通过奋斗,舒加特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包括最好的学业成绩和评价等级。 1951年大学刚毕业,他加盟IBM,在研究部门工作了十多年。 1969年,他离开蓝色巨人,建立舒加特合伙人公司。1969年,在IBM公司率先推出直径32英寸软磁盘的两年之后,舒加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质为基础的5英寸软磁盘,即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标准软盘。 
 1973年, 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技术:在硬盘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磁头与磁盘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气泡间隙, 能在100微秒内高速读写数据。用这种技术制造的硬盘,IBM公司当时称“IBM3340硬盘,即我们今天各种电脑仍在使用的温式硬盘机。 
  1974年,舒加特首次创办的公司倒闭。在朋友资助下,他开了一家酒吧,又购买一艘小渔船,靠捕捉鲑鱼艰难度日。五年之后,舒加特重返电脑行业,在著名的硅谷腹地, 与过去的几个同事共同创建了希捷(Seagate)技术公司,专门为个人电脑研制高性能的小型硬盘。 或许,希捷(Seagate直译为海之门)的名字就寓意着舒加特这段难忘的经历。 
 1980年, 希捷技术公司宣布研制出第一台5.25英寸温式硬盘,容量达510MB,后来成为IBM PC/XT个人电脑最具特点的标准配置。 舒加特领导的这家公司,目前已是资产数十亿、员工10余万人的世界著名硬盘生产厂商。但是,这位磁盘发明家却不满足于株守一域,他个人经营的产业甚至包括乡村风格餐馆、飞机包租、出版和妇女服饰业。

电脑史话(50)——高级的语言
 电脑语言也叫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与电脑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早期电脑都直接采用机器语言,即用“0”“1”为指令代码来编写程序,难写难读,编程效率极低。为了方便编程,随即出现了汇编语言,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仍然不够直观简便。从1954年起,电脑界逐步开发了一批高级语言,采用英文词汇、符号和数字,遵照一定的规则来编写程序。高级语言诞生后,软件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95312月, IBM公司程序师约翰·巴科斯(J. Backus) 写了一份备忘录,建议为IBM704设计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  巴科斯出身于一位化学家家庭,少年时就学于一所有名望的学校。但是,他几乎年年考试不及格,在弗吉利亚大学也只读了一年书就参了军。一次能力测验的成绩居然使他脱颖而出, 被陆军保送到匹茨堡大学学习医学。他的医学生涯也只有9个月,凭着兴趣转到了哥仑比亚大学数学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老沃森主持研制的选择顺序控制计算机SSEC——用继电器和电子管混合组装的老式大型机,又是一次能力测试让他加入到IBM公司,为SSEC计算机工作了3年之久。 
 巴科斯的目标是设计一种用于科学计算的公式翻译语言FORmula TRANslator),当时仅仅只想让程序编制得更快一点,并没有打算提供给别的机器使用。巴斯科带领一个13人小组,包括几位有经验的程序员和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在IBM704电脑上设计出编译器软件。 1956年,他们完成了第一个电脑高级语言——FORTRAN1957年,西屋电气公司幸运地成为FORTRAN的第一个商业用户, 巴科斯给了他们一套存储着语言编译器的穿孔卡片。以后,不同版本的FORTRAN纷纷面世,1966年,美国统一了它的标准,称为FORTRAN66语言。 40多年过去,FORTRAN仍然是科学计算选用的语言之一,巴科斯因此摘取了1977年度图林奖。 
  1958年夏天,麻省理工学院青年助教麦卡锡(J.McCarthy)在发起达特默斯人工智能(AI)奠基会议之后,试图为AI创建一种新的电脑语言。与巴斯科的青年时代截然相反,麦卡锡在上初中时就自学了大学微积分课程,这使得他在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免修两年数学的荣誉。 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1958年他也被聘在IBM工作过一段时间。他非常想把FORTRAN改造成支持递归运算, 然而,改造显然太复杂,复杂得还不如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种新的语言。 
  于是,麦卡锡不再去修补FORTRAN,而是自行发明了一个表处理语言  (ListProcedding),简称LISP1959年,他又在LISP里加进了求值和条件表达式的特性。麦卡锡希望他的LISP成为制造一台像人一样有智慧的机器的工具,LISP以后变成了人工智能的标准语言之一。 
 FORTRAN广泛运用的时候, 还没有一种可以用于商业计算的语言。美国国防部注意到这种情况,19595月,五角大楼委托格雷斯·霍波(G. Hopper)博士领导一个委员会,开始设计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auge),即COBOL语言。 COBOL最重要的特征是语法与英文很接近, 可以让不懂电脑的人也能看懂程序;编译器只需做少许修改,就能运行于任何类型的电脑。委员会一个成员害怕这种语言的命运不会太长久,特地为它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墓碑,霍波等人还在这个墓碑前合影留念。然而,COBOL语言却幸存下来。196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将它进行了标准化;用COBOL写作的软件,要比其他语言多得多。但它对今天电脑界最大的影响,却是那条暗藏杀机的千年虫Y2K),这当然是霍波博士始料不及的。   1958年,一个国际商业和学术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在瑞士苏黎世开会,探讨如何改进FORTRAN, 并且设计一种标准化的电脑语言,巴科斯、麦卡锡都参加了这个委员会。1960年,该委员会在1958年设计基础上,定义了一种新的语言版本——国际代数语言ALGOL 60, 首次引进了麦卡锡提出的递归和条件表达式的思想。ALGOL语言虽然没有被广泛运用,但它演变为其他程序语言的概念基础。

电脑史话(51)——语言的革命
   60年代中期, 美国达特默斯学院约翰·凯梅尼 (J. Kemeny) 和托马斯·卡茨(T.Kurtz)认为,象FORTRAN那样的语言都是为专业人员设计,而他们希望能为无经验的人提供一种简单的语言,特别希望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通过这种语言学会使用电脑。他们在简化FORTRAN语言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Beginners All purpose Symbolic Intruction Code),简称BASIC。由于BASIC语言易学易用,它很快就成为最流行的电脑语言之一,几乎所有小型电脑和个人电脑都在使用它。经过不断改进后, 它一直沿用至今,出现了象QBASICVB等新一代BASIC版本,甚至在视窗时代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1967年,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西摩尔·帕伯特(S.Papert),为孩子设计出一种叫LOGO的电脑语言。  帕伯特曾是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他发明的LOGO最初是个绘图程序,能控制一个海龟图标,在屏幕上描绘爬行路径的轨迹。用这种语言,儿童也能够用简单指令,以近乎游戏方式指挥海龟画笔画出各种对称的递归图形,而且可以随意组词造句。帕伯特希望孩子不要机械地记忆事实,强调创造性的探索。他说:人们总喜欢讲学习,但是,你可以看到,学校的多数课程是记忆一些数据和科学事实,却很少着眼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思考。他用LOGO语言启发孩子们学会学习,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一些孩子用LOGO语言设计出了真正的程序,使它成为一种热门的电脑教学语言。 
  虽然LOGO并没有象帕伯特设想的那样,引起学习上的一场革命,但它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孩子们学习电脑语言的有用工具。教育研究者指出,帕伯特打开了一个学习者驱动的学习方式,儿童更喜欢通过发现和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愿意沉浸于枯燥的记忆和练习之中。 
  1971年,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尼克劳斯·沃尔斯(N. Wirth)教授发明了另一种简单明晰的电脑语言,这就是以电脑先驱帕斯卡的名字命名的PASCAL语言。 
  PASCAL语言语法严谨,层次分明,程序易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第一个结构化的编程语言。它一出世就受到广泛欢迎,迅速地从欧洲传到美国。沃尔斯一生还写作了大量有关程序设计、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著作,因此,他获得了1984年度图林奖。 1983年度的 图林奖” 则授予了AT&T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邓尼斯·里奇 (D.Ritchie)和肯·汤姆森(K. Thompson),以表彰他们共同发明著名的电脑语言C。 
里奇和汤姆森最初的贡献是开发UNIX操作系统软件。里奇对人们说,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他们答应为贝尔实验室开发一个文字处理软件,要求购买一台小型电脑PDP-11/20,从而争取到10万美元经费。可是1970年机器购回来后,他俩却把它用来编写UNIX系统软件。UNIX很快有了大量追随者,首先是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部门,其后在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间引起巨大反响,推动了工作站电脑和网络的成长。 
 1970年, 作为UNIX的一项副产品,里奇和汤姆森合作完成了C语言的开发。由于第一版UNIX用汇编语言写作,汤姆森打算为它实现一个FORTRAN编译器,以加快改版速度。与麦卡锡相似, 汤姆逊越写越不满意,进而干脆写出了一个被称为B的新语言。里奇接着把解释型的B语言加以改进,提出了编译的C语言。  新的C语言结合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优点, 里奇用它把UNIX重新写了一遍,使得UNIX成为第一个用高级语言写作的操作系统。 正因为如此,UNIX才大为流行,因为用C语言写作的文章” 要比用机器码易读易懂,更方便地移植到任何机器上去。C语言从此大受程序设计师的亲睐。 1983年,贝尔实验室另一位研究人员比加尼·斯楚士舒普 (B.Stroustrup),把C语言扩展成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C++。如今,数以百万计的程序员用它来编写各种数据处理、实时控制、系统仿真和网络通讯等软件。斯楚士舒普说:过去所有的编程语言对网络编程实在太慢,所以我开发C++,以便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容易写出更好的软件,我和我的朋友都感到十分愉快。”1995年,《BYTE》杂志将他列入计算机工业20个最有影响力的人的行列。

电脑史话(52)——键盘与鼠标
  今天,个人电脑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和鼠标器。 通用101键或102键键盘根据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称为QWERTY键盘。无庸置疑,它脱胎” 于英文打字机。 比尔·盖茨曾用这种键盘来说明什么叫事实上的标准:英语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使用了一种键盘字母排列形式,这种键盘的上排字母的顺序是QWERTY,没有一条法律说它们必须这样排列。但它们却行之有效,大多数用户会执着于这种标准。有趣的是,QWERTY键盘的排列方式并非一种合理的布局。 
 QWERTY键盘的发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密尔沃基新闻》编辑。肖尔斯在好友索尔协助下,曾研制出页码编号机,并获得发明专利。报社同事格利登建议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打字机,并给他找来英国人的试验资料。 
 在倾注了肖尔斯与两位合伙人数年心血后,1860年,他们制成了打字机原型。然而,肖尔斯懊丧地发现,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机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规,肖尔斯把26个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顺序排列在键盘上,为了使打出的字迹一个挨一个,按键不能相距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手指的动作稍快,连接按键的金属杆就会相互产生干涉。为了克服干涉现象,肖尔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键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间距尽可能排列远一些,延长手指移动的过程。 
 反常思维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尔斯激动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个祝福,献给所有的男士,特别地,献给所有的女士。肖尔斯特别地把他的发明奉献给妇女,他想为她们开创一种亘古未有的新职业——“打字员” 1868623日,美国专利局正式接受肖尔斯、格利登和索尔共同注册的打字机发明专利。  以现在的目光看,肖尔斯发明的键盘字母排列方式缺点太多。例如,英文中10个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个离规定的手指位置太远, 不利于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键盘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过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英语里也只有三千来个单词能用左手打, 所以用起来十分别扭。有人曾作过统计,使用QWERTY键盘,一个熟练的打字员8小时内手指移动的距离长达25.7公里。然而,千万人的习惯成自然,QWERTY键盘今天仍是电脑键盘事实上的标准。虽然1932年华盛顿大学教授奥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设计出键位排列更科学的DVORAK键盘,但始终成不了气候。 
  鼠标器是美国科学家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 Engelbart)在1964年发明。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里写道:当初他设计鼠标是为了指点文件,而不是作画。但是这个发明却流传下来,而且今天随处可见。” 恩格巴特是位卓越的思想家、发明家和电脑先驱人物,一生著有25部著作,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和无数的荣誉。他在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人机交互和网络技术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天才的预见并提出理论框架;他穷其一生的精力,想为人类研制出增加智慧的计算机。鼠标器只是他一个附带的小发明。 恩格巴特二战期间曾担任过舰艇雷达技术员,战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他常常幻想着电脑也能像雷达一样显示图形,并可以通过操纵杆来控制操作。1964年,在国防部高级规划研究署(ARPA)资助下,恩格巴特建立了一个扩增研究中心来实现他的梦想。1968年,在美国秋季计算机会议上,恩格巴特向与会者展示了他的新发明:用一个键盘、一台显示器和一个粗糙的鼠标器,远程操作25公里以外的一台简陋的大型计算机,在当时仍然采用穿孔卡输出的人群中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恩格巴特鼠标原型的外壳用木头精致地雕刻而成,仅有一个按键,而不象现代鼠标有三个按键。它的底部安装着金属滚轮,用来控制光标的移动。1970年获得专利时,这个小装置的名称是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 。美国有人开玩笑说,只有男人才会想到把它叫做鼠标,因为在美国俚语里,老鼠Mouse)亦有女朋友的寓义。  1972年,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研制出图形界面的阿托Alto)微电脑,研制者中间就有从恩格巴特实验室跳槽的人,他们把鼠标器配置在这台电脑上,作为一种方便的图形控制装置。 1983年, 苹果公司也跟着把他们的第一个鼠标器装备在丽萨Lisa)微电脑上。从此,鼠标器逐渐成为个人电脑必备的输入设备。

电脑史话(53)——桌面出版者
  在我们奔腾级的PC机上,谁没有安装过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呢?然而,开发Photoshop的阿杜比(Adobe)公司,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图形软件供应商,而且用他们的PostScript语言发动过一场桌面出版印刷革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计算机工业领域。 1982年,41岁的约翰·沃洛克(J.Warnock)和查尔斯·吉斯克(C.Geschke),在硅谷圣何塞创立了阿杜比系统公司。他们和3com公司梅特卡尔夫、为微软开发出大量应用软件的西蒙尼、首创视窗和图形用户界面的阿伦·凯等技术大师一样,都出自于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  沃洛克是美国犹它大学毕业的电子工程博士,到PARC工作前,曾担任过数学教师,后来在阿莫斯研究中心任职,从事用超级电脑进行天气预报等工作。有趣的是,根据沃洛克自己的回忆,他直到读中学9年级时,代数考试仍不及格。有一次,学校组织智商测试,测试主持人询问他今后打算干什么工作?他想了想回答道:或许,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主持者毫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测试结果表明,在工程学领域,你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 
  成功概率为零的沃洛克,恰恰在工程学领域获得伟大的成功。来到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PARC,他首先承担了交互图形和打印系统设计,并编写出一个飞行模拟软件。他还与同伴吉斯克一起,发明了一种名叫Interpress页面描述语言PDL),他们感到,这种语言有可能帮助解决PC电脑打印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PC电脑连接打印机需要加载打印驱动程序。问题在于,不同的打印机需要不同的驱动程序。此外,PC与打印机之间的语言障碍不允许打印整个页面;能够一次打印的只有文本字符,不能同时打印图形,即无法打印出你在屏幕上看见的全部东西。沃洛克和吉斯克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专用PDL语言,以便任何型号的打印机都能实现所见即所得。  令人费解的是,施乐公司并不支持他们的创意,拒绝引入Interpress。沃洛克和吉斯克只好下决心离开PARC自行创业,从而建立了阿杜比公司。  作为一个初创的小型软件公司,他们选择了苹果公司为合作伙伴,首先为该公司制造的麦金塔(Mac)电脑,而不是为IBMPC兼容机发展打印处理软件。这是因为当时麦金塔电脑采用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内存达1M,比诞生不久的IBMPC性能高出一个数量级。1985年,苹果公司率先推出售价为7000美元的激光打印机LaserWrite,沃洛克他们则为这种高质量打印机配置了一种新的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这种语言用编码来描述页面,以数学方式描述字形轮廓,而不需要海量储存全部字形字库,并且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可方便地实现阴影、镜像、拉伸和压缩等多种变形。同时,它只需要采用一种驱动程序就适用于多种打印机,PostScript拥有与平台无关的优越性能。 
  由于正确选择麦金塔电脑为平台,1984年,刚成立两年的阿杜比公司年收入即达到200万美元,其中68%来自苹果公司。Mac电脑配上PostScript支持下的激光打印如虎添翼,很快就风靡商业领域和办公领域。人们突然发现,他们再也不必去印刷厂胶印产品说明书、广告和公文,在办公桌上就能自己印刷出美仑美奂的高质量出版物。当1986PostScript语言在激光照排机上实现时,新闻媒体开始惊呼:阿杜比公司和苹果公司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桌面出版业。直到1987年,阿杜比公司才同意把PostScript授权给IBMDECHPPC兼容机厂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PC机已经发展到奔腾Ⅲ的今天,苹果电脑依然在印刷排版行业占据优势地位的缘由。难怪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公司时自豪地说,如果苹果公司不存在,《时代》周刊将不能印刷,70%的报纸将无法出版发行…… 
 阿杜比公司目前已是仅次于微软和奥拉克(Oralce)的第三大软件公司。PostScript被用于270多种产品,不仅早已是事实上的标准,而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确定为标准页面描述语言。阿杜比公司还拥有一系列软件产品, 包括人们熟悉的IllustratorPageMakerFrameMakerPremierPhotoshopAcrobat等等。 沃洛克依然担任着阿杜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这位中学代数考试不及格的博士用PostScript证明了他的数学天才。他曾恢谐地讲:我想对孩子们说,除了我之外,爱因斯坦9年级数学考试也不及格,牛顿也是几何考试不及格。所以,考试不能说明发明者或成功者今后的前途,学生们完全可以怀疑别人告诉他们的事情。

电脑史话(54)——下棋的机器
  ,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实践,正是从电脑下棋发端;人工智能的第一大应用成就,就是发展了能够求解难题的下棋程序。先驱者们曾认真地表明过他们的信念:如果能够掌握下棋的本质,也许就掌握了人类智能行为的核心。  我们曾介绍过英国科学家阿兰·图林,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在电脑下棋方面,他也进行过开创性的尝试。  与爱因斯坦的业余爱好相同,图林对下象棋情有独钟,他认为国际象棋是少数几种他未能精通的智力活动之一,因此他毕生热爱这项活动。1950年,图林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被指定为该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负责人。在这里,他继续对电脑下棋进行理论探究,在一篇论文《数字计算机用于竞赛:象棋》中,图林初步论述如何编制计算机下棋程序,详细讲解了机器同一名中等水平棋手实际对局的走法。然而,那时的电脑还不足以用来支持图林的理论,于是,愚笨的图林竟然想到去发明一台纸上下棋机,以验证自己的设想。 
 纸机器实际是一种程序算法,即每一步棋都用人工手算后决定实际着法。比如,你把向前移动一步后,图林就按事先拟定的算法费力地在纸上计算大约半小时,然后才决定是走他的还是走来对付你的。用他的纸机器,图林津津有味地向曼彻斯特大学的同事们挑战。 
 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的另一篇划时代论文发表。论文题名为《计算机与智能》,被重新汇编入书时更名为《机器能思维吗?》(CanaMachineThink?)。论文首次从行为主义角度给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他写道:我的论点是,与人脑活动方式极为相似的机器是可以制出来的。这些机器有时会出现错误,但有时它们也会提出非常新颖的语句,而且总的来说,它们输出的东西将与人脑输出的东西同样值得注意。这篇论文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宣言书,它引来的惊雷,今天还在震撼着电脑的世纪。从此,人们更愿意把阿兰·图林称作人工智能之父。  更有趣的是,图林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图林试验,试图让机器模仿人来回答某些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机器是否具备智能。他设想了一种的模式:观察者通过控制打字机向两个试验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观察者和试验者之间相互隔离,不能看见对方。试验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根据回答来辨别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图林还为这项试验亲自拟定了几个示范性问题,其中就有人机对话下象棋的段落: 
 问:请给我写出有关第四号桥主题的十四行诗。  答:不要问我这道题,我从来不会写诗。 
问:3495770764等于多少?  答:(停30秒后)105721.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我在我的K1处有棋子K;你仅在K6处有棋子K,在R1处有棋子R。现在轮到你走, 
  你应该下那步棋?  答:(停15秒钟后)棋子R走到R8处,将军! 
  图林指出:如果机器在某些现实的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至提问者在相当长时间里误认它不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被认为是能够思维的。他预言说,随着机器智能的发展,本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后,仍然没有一台电脑真正通过了图林试验199311月,美国波士顿电脑博物馆聘请了10位没有受过电脑训练的市民充当裁判,再次冲击图林试验。历经3小时对话,居然有4个软件骗过了至少1位裁判,它们侃谈的话题分别是人际关系和大学生活等。程序编制者解释说:参赛软件都是围绕特定的话题先存入了许多问题和答案,机器根据裁判提问中的关键词对号入座,摹仿人作答时的语气来欺骗裁判。科学家一致认为,若完全不规定话题,智能电脑还要走很长的路程。 
 图林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以他名字命名的图林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明斯基、麦卡锡、纽厄尔和西蒙都获得过图林奖,正是这些人,在达特默斯会议上正式催生了人工智能(AI)这门新兴学科。

电脑史话(55)——AI的旗帜
 1956年夏天,美国达特默斯(Dartmouth)大学召开了一次人工智能奠基式的历史性会议。会议本来属于朋友间沙龙式的学术研讨,与会者也只有10个人,但他们被科学界誉为“10大金刚,率先举起了人工智能(AI)的大旗。 
 达特默斯会议发起者是该大学29岁的年轻助教约翰·麦卡锡(J.McCarthy)。麦卡锡1927年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共-产-党活动家的家庭。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来自前苏联立陶宛的犹太人,就职于一家左派报纸。因此,孩提时的麦卡锡经常阅读当时流行于苏联的著名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初中时代便自学完大学低年级微积分课程,最终被加州理工学院允许免修两年大学数学。 
 194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生麦卡锡,幸运地与电脑之父·诺依曼在一起工作,研究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他回忆说:我把有智慧的东西看成是有限自动机我对冯·诺依曼说了这一想法,他高兴地讲:快把它整理出来。’”但是,麦卡锡没有立即着手整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想法还不成熟。1952年后,麦卡锡又接触了贝尔实验室的申龙(C.Shannon,《信息论》创始人),他们从通讯数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智能的理论,逐渐形成召开一次研讨会的想法。 
于是,麦卡锡和申龙找到马文·明斯基(M.Minsky,哈佛大学青年数学家、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和IBM公司工程师罗彻斯特(N.Locherter),共同向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到一笔微薄的赞助——包括火车票在内总共7500美元。   
达特默斯会议历时两个多月,与会者除了上述四人外,还邀请了卡内基梅隆大学阿伦·纽厄尔(A.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O.Selfridge)和索罗门夫(R.Solomamff),以及IBM公司塞缪尔(A.Samuel)和莫尔(T.More)。这些青年学者所精通的专业包括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和电脑科学,他们想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探讨机器智能的可能性。 
  在会议建议中麦卡锡写道,他将致力于研究语言和智能的关系,希望设计出一种能够完成博弈和其他任务的电脑。 正是麦卡锡首先提出了 人工智能  (ArtificialIntelligence)这一术语,获得与会科学家的认同。 
 然而,越是深入讨论,越是发现AI目标的困难性:他们绝不可能通过一个夏季的讨论,就可以解决发明一台智能机器的问题。 智能是人类独具的特征,AI研究想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实际上,对于什么是人类的智能,科学界至今都还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定义。有人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定义为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甚至有人同义反复地把它定义为获得能力的能力,或者说它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种东西。正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的那样,这些定义并未被人们所普遍接受。通常认为,人类的智能包括感知、学习、推理、决策、直觉和联想等等,但这些都只是智能的行为而非对智能的定义。  既然连人类智能都无法给出精确的定义,对人工智能(AI)的描述也只好任其众说纷纭。赫伯特·西蒙指出,AI研究是学会怎样编制计算机程序完成人类机智的行为;明斯基则认为,人工智能一方面帮助人的思考,另一方面使计算机更有用。鉴于阿兰·图林是用图林试验来判断机器是否具有人工的智能,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P.Winston)在AI教科书里下定义说: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电脑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的工作。” 
 达特默斯会议虽然没能实现麦卡锡预想的目标,但他们至少确立了一些可行的目标和方法,使人工智能作为电脑科学一个独立的重要分支获得了科学界的承认,为AI未来的研究创造了基础。因此,达特默斯大学通常被看作是AI诞生的地方,“10大金刚后来大多成为人工智能的泰山北斗。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的麦卡锡本人,在美国也常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之父

电脑史话(56)——机器数学家  达特默斯会议后,美国开始形成几个人工智能研究群体。会议参加者艾伦·纽厄尔(A.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等人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纽厄尔博士,1961年从兰德公司转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创办了并领导了计算机科学系,使该大学跻身于世界级大学行列;他出版过10部著作,发表过250篇学术论文。赫伯特·西蒙则是芝加哥大学博士出身,在经济学、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决策科学和电脑科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其有限理性说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素有世界著名博学家之称,驰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前沿。 
  1956年,纽厄尔、西蒙率先编制出《逻辑理论机》(TheLogicTheoryMachine),即LT数学定理证明程序,被人们公认是第一个AI程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从分析人类解答数学题的技巧入手,让一些人对各种数学题作周密的思考,要求他们不仅写出求解的答案,而且说出自己推理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大量的观察实例,纽厄尔和西蒙广泛收集了人类求解一般性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案。例如,他们给出一个用字母表达的算术式,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 
          A A         2 
          +B B        +9 
          --------           ------- 
         C A C        1 2 
 然后,请受试者判断哪些数字能够使这种算术式成立。纽厄尔和西蒙发现,人们解答这类问题通常是用试凑方法进行,试凑时不一定列出了所有的可能性,常常从某些极端的数(如09)或者平均数(如5)开始,经过逻辑推理,迅速缩小搜索的范围。经过反复实验,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类证明数学定理也有类似的思维规律,经过分解代入等方法,用已知的定理、公理或解题规则进行试探性推理,直到所有的子问题最终都变成已知的定理或公理,从而解决整个问题。 
  在实验结果启发下,纽厄尔和西蒙用LT程序向数学定理发起了激动人心的第一次冲击。电脑果然不负众望,一举证明了数学大师罗素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二章中的38个定理。1963年,经过改进的LT程序在一部更大的电脑上,最终完成了全部52条数学定理的证明。在成功的基础上,纽厄尔和西蒙把LT程序扩充到人类求解一般问题的过程,设想用机器模拟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思维活动。他们编制了能解答10种不同问题的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eneralProblemSolving),简称GPS,被IBM公司引进作为研究AI的工具。因为开拓了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的重大领域,纽厄尔与西蒙共享了1975图林奖。 
  在纽厄尔和西蒙之后,美籍华人学者、洛克菲勒大学教授王浩在自动定理证明上获得更大的成功。1959年,王浩用他首创的王氏算法,用一台速度不高的IBM704电脑再次向《数学原理》发起挑战。不到9分钟,机器把这本数学史上视为里程碑的著作中全部(350条以上)定理,统统证明了一遍。该书作者、数学大师罗素得知此事后感慨万端,他在一封信里写到:我真希望,在怀海特和我浪费了10年的时间用手算来证明这些定理之前,就知道有这种可能。” 
  人工智能定理证明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机器证明了困扰数学界长达100余年之久的难题——“四色定理。据说,四色问题最早是1852年一位21岁的大学生提出的数学难题:任何地图都可以用最多四种颜色着色,就能区分任何两相邻的国家或区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象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不知难倒了多少著名数学家和献身数学的业余爱好者,属于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难题之一。 
  19766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数学家沃尔夫冈·哈肯(W.Haken)和肯尼斯·阿佩尔(K.Apple)自豪地宣布,他们用电脑证明了这一定理。当四色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大学的教师都纷纷中断讲课,打开香槟酒以示庆贺。在该定理被证明的所在地——伊利诺斯州乌班纳,连邮政局员工都欣喜若狂,他们在寄出的所有信件上都加盖了四色是足够的字样邮戳。 
  哈肯和阿佩尔攻克这一难题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前人提出的穷举归纳法,只是别人用的是手工计算,无论如何也不能穷举所有的可能性。哈肯和阿佩尔编制出一种很复杂的程序,让3IBM360大型电脑去自动高速寻找各种可能的情况,并逐一判断它们是否可以被归纳。十几天后,共耗费了1200个机时,做完了200亿个逻辑判断,电脑终于证明了四色定理。虽然至今有些从事纯数学研究的学者仍对此半信半疑,那冗长乏味的证明是否就是四色难题的最后结论?但他们毫无办法来验证电脑是否真正给出了答案,200亿个逻辑判断是人不可能逐一检验的天文数字。如果你有兴趣深入探讨,可以自己去研究《伊利诺斯数学杂志》第21卷刊载的检验表,那张表足有460页厚,可能会消磨掉你10年的光阴。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oneysky/p/4862514.html


http://www.ppmy.cn/news/173682.html

相关文章

电脑史话(4)

电脑史话(57)——电脑大灾难  1988年11月2日,大洋彼岸发生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不仅让许多中国人第一次听说Internet,而且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电脑病毒。   就在这天晚上,与Internet互联网络相连的美国军用和民用电脑系统 …

电脑史话

1、计算机始祖 从1980年8月到1981年8月,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埃斯特奇领导着“国际象棋”工程计划13人小组奋力攻关。“当时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小组人即将改写全世界的历史。”(英特尔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语)据说&#x…

惠普win10一键还原_惠普win10一键还原怎么用 - 卡饭网

Win10一键还原功能是怎么快速还原系统? Win10一键还原功能是怎么快速还原系统? Windows10自带的一键还原(系统还原)功能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功能,在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一键还原到一个没有故障的还原点,从而快速恢复系统。下面小编就来教大家Win10一键还原功能是怎么快速还…

常见设计模式

单例模式 单例对象的类必须保证只有一个实例存在,整个系统只能使用一个对象实例,优点:不会频繁地创建和销毁对象,浪费系统资源。缺点是没有抽象层,难以扩展。 单例模式的常见写法: 饿汉式单例模式的写法&…

硬件系统工程师宝典(28)-----关于LDO,应该知道的事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电子工程学习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硬件系统工程师宝典。上篇我们说到BJT配合MOSFET控制电源开关的四种电路以及MOSFET的均流电路。今天我们来讲讲LDO的应用分析。 LDO的结构 LDO(Low Dropout R…

*p++ 和 *++p

引用数组数据时经常会出现 *p , *p, *p, (*p) *p 等同于*(p):其中和*的优先级相同,所以从右向左执行 *p 先执行p。p是本条语句执行完成后加一,所以先去取*p的内容然后本语句执行完,指向下一个元素;*(p),先执行括号内的&#xff0…

android p三星,索尼XZ3新机采用Android P系统,对标三星note9,网友:外观

原标题:索尼XZ3新机采用Android P系统,对标三星note9,网友:外观 在手机圈,索尼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品牌,为什么说是尴尬呢?就是说,索尼在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方面非常强势,但是…

三星核S5PV210AH-A0 SAMSUNG

三星S5PV210AH-A0 S5PV210又名“蜂鸟”(Hummingbird),是三星推出的一款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处理器,S5PV210和S5PC110功能一样,110小封装适用于智能手机,210封装较大,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