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念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指的是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区域或对象的过程。这些区域或对象在某种特性(如颜色、形状、纹理或亮度等)上是一致的或相似的,而在不同区域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图像分割的目标是从图像中提取出感兴趣的部分,以便于后续的图像分析和理解。
具体来说,图像分割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
- 阈值分割: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分割方法,它基于图像的灰度值或颜色值来设定一个或多个阈值,从而将图像分割为不同的区域。例如,在二值化过程中,选择一个阈值,将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设为白色,低于该阈值的像素设为黑色。
- 基于边缘的分割:这种方法依赖于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即灰度值或颜色值发生显著变化的位置。通过检测这些边缘,可以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 基于区域的分割:这种方法根据像素的相似性将图像划分为区域。常见的算法包括区域生长和分裂合并等。
- 基于图论的分割:如最小割/最大流算法等,将图像视为一个图,像素作为图的节点,节点之间的相似性作为边的权重,通过求解图的最优划分来实现图像分割。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图像分割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些方法通过学习大量的训练数据来自动提取图像特征,并实现对图像的精确分割。例如,全卷积网络(FCN)、U-Net等模型在医学图像分割、场景理解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OpenCV的分割API
2.1 threshold
cv.threshold 是 OpenCV 库中用于图像阈值化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函数,使用最多的就是其中包含的OTSU分割方法,又称大津法。其函数原型和参数详细解释如下:
retval, dst = cv.threshold(src, thresh, maxval, type[, dst])
参数详细解释
- src:输入图像。这可以是 8 位的灰度图,也可以是 32 位的浮点数图像。但在实际应用中,阈值处理通常在灰度图像上进行。
- dst:输出图像。与输入图像具有相同的大小和类型。函数处理后的图像将存储在这里。
- thresh:这是用于将像素分类的阈值。如果源图像中某个像素的灰度值大于或等于这个阈值,则目标图像中对应像素的灰度值将被设置为 maxval(对于某些阈值类型,如 THRESH_BINARY);否则,将被设置为 0(对于 THRESH_BINARY 类型)。
- maxval:当像素值超过(或在某些阈值类型下,小于)阈值时应该赋予的新值。对于二值化操作,这个值通常是 255,表示白色。
- type:阈值类型,决定了阈值操作的具体方式。常见的阈值类型包括:
- cv::THRESH_BINARY(或 cv2.THRESH_BINARY 在 Python 中):二值化。大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 maxval,小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 0。
- cv::THRESH_BINARY_INV(或 cv2.THRESH_BINARY_INV):反二值化。与 THRESH_BINARY 相反,小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 maxval,大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 0。
- cv::THRESH_TRUNC(或 cv2.THRESH_TRUNC):截断。大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阈值本身,小于阈值的像素保持不变。
- cv::THRESH_TOZERO(或 cv2.THRESH_TOZERO):设为零。大于阈值的像素保持不变,小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 0。
- cv::THRESH_TOZERO_INV(或 cv2.THRESH_TOZERO_INV):反向设为零。小于阈值的像素保持不变,大于阈值的像素被设置为 0。
- cv::THRESH_OTSU 和 cv::THRESH_TRIANGLE:这两种类型用于自动计算最佳阈值,而不是使用固定的阈值。它们通常与其他阈值类型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好的分割效果。函数返回实际使用的阈值。
OTSU的分割方法,对于图像直方图为双峰的场景,分割效果较好。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numpy as npdef OTSU(input):_, bw = cv.threshold(input, 128, 255, cv.THRESH_OTSU)return bwif __name__ == '__main__':image = cv.imread('sky.jpg', cv.IMREAD_GRAYSCALE)bw = OTSU(image)result = np.concatenate([image, bw], axis=1)cv.imwrite('otsu.jpg', result)cv.imshow('bw', bw)cv.waitKey()
2.2 adaptiveThreshold
adaptiveThreshold是OpenCV中的自适应分割函数,这个函数允许为图像的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阈值,特别适用于处理光照不均或背景复杂变化的场景,比如文档图像。
void cv::adaptiveThreshold(InputArray src, OutputArray dst, double maxValue, int adaptiveMethod, int thresholdType, int blockSize, double C);
参数说明
- src:输入的8位单通道图像,通常是灰度图。
- dst:输出图像,与输入图像有相同的尺寸和类型。
- maxValue:当像素值超过(或根据阈值类型小于)计算得到的阈值时赋予的像素值。
- adaptiveMethod:使用的自适应阈值算法。有两种选择:
- cv::ADAPTIVE_THRESH_MEAN_C:表示使用局部区域的平均值减去C来计算阈值。
- cv::ADAPTIVE_THRESH_GAUSSIAN_C:表示使用局部区域的高斯加权和减去C来计算阈值。
- thresholdType:阈值类型,必须是cv::THRESH_BINARY或cv::THRESH_BINARY_INV。
- THRESH_BINARY:如果像素值大于阈值,则设为最大值,否则设为0。
- THRESH_BINARY_INV:如果像素值大于阈值,则设为0,否则设为最大值。
- blockSize:局部区域的大小,用于计算阈值,必须是正奇数。
- C:从均值或加权均值中减去的常数。
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numpy as np
def Ada(input):bw = cv.adaptiveThreshold(input, 255, cv.ADAPTIVE_THRESH_MEAN_C, cv.THRESH_BINARY, 15, 5)return bwif __name__ == '__main__':image = cv.imread('doc.jpg', cv.IMREAD_GRAYSCALE)bw = Ada(image)result = np.concatenate([image, bw], axis=1)cv.imwrite('doc-result.jpg', result)cv.imshow('bw', bw)cv.waitKey()
2.3 边缘分割Canny算子
函数定义
edges = cv2.Canny(image, threshold1, threshold2[, edges[, apertureSize[, L2gradient]]])
参数说明
- image(InputArray类型):输入图像,应为单通道的8位图像(灰度图像)。在Python中,这个参数直接传入图像变量即可。
- edges(OutputArray类型):输出图像,用于存放检测到的边缘。这个图像应与原图像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类型。在Python中,这个参数通常是可选的,因为函数会返回一个包含边缘的图像。
- threshold1(double类型):第一个滞后性阈值(低阈值),用于弱边缘的检测。这个阈值较低,可以捕获更多的边缘细节,但也可能导致噪声被误检为边缘。
- threshold2(double类型):第二个滞后性阈值(高阈值),用于强边缘的检测。这个阈值较高,可以确保检测到的边缘更加显著和连续。通常,高低阈值的比在2:1到3:1之间效果较好。
- apertureSize(int类型,默认为3):Sobel算子的尺寸,即用于计算图像梯度的滤波器的孔径大小。这个参数影响边缘检测的灵敏度和精度。
- L2gradient(bool类型,默认为false):一个计算图像梯度幅值的标识。如果设为true,则使用L2范数来计算梯度幅度(即两个方向倒数的平方和再开方);如果设为false,则使用L1范数(即将两个方向导数的绝对值相加)。L2范数通常能提供更精确的结果,但计算量稍大。
示例代码: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numpy as np
if __name__ == '__main__':image = cv.imread('lingjian.jpg', cv.IMREAD_GRAYSCALE)bw = cv.Canny(image, 30, 90)result = np.concatenate([image, bw], axis=1)cv.imwrite('lingjian-result.jpg', result)cv.imshow('bw', bw)cv.waitKey()
3、小结
1、图像处理的分割方法一般都是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开发,因此,API的调参是工作中常见的任务。
2、二值化是图像分割的特殊情况,图像分割是一项基本的视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