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调控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张征光;葛贝贝;陈英豪; 1-4
肥胖初中男生体力活动与静息能耗的计量关系
张卫东;乔云峰; 5-9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中肩部损伤的预防策略
张悦;王英建;黄春艳; 10-12+93
运动训练学
青少年啦啦操专项体能训练策略研究
张爱花; 13-15
高校学生乒乓球专项体能素质训练方法研究
朱祥瑞;喻志智; 16-19
击剑运动中步法技术的分析与优化研究
党胜利; 20-22
VBT训练应用于自由式摔跤的可行性探究
黎译壕;许文烨;韦振锋;黄杰;王雪冰; 23-27
乒乓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分析
崔容赫;于潇;郑艳静;海维芳;崔维勇; 28-30
青少年足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
刘元星; 31-33
基于SWOT分析“三从一大”原则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的运用
张敏; 34-36
功能性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刘一博;唐亚迪; 37-39《当代体育科技》投稿:cn7kantougao@163.com
青少年有氧运动数字化精准训练的策略
吴毅;刘涛; 40-42
功能性体能训练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分析
李艳春;张春艳;石伟光; 43-45
学校体育学
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
刘珺; 46-49
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陈飞;苏灿峰; 50-53
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赵彩钰;井向前;汪小林;赵浩然;丁博文; 54-57
OBE模式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卫俊羽; 58-61
工匠精神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路径
王斌; 62-65
CrossFit融入普通高校公体篮球课教学中的探索
曹艺凡;高永奇; 66-70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一流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王海军;张旭尧;李常庆;李海玉;王子健; 71-73
立德树人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段宇轩;金睿;郭霄洁; 74-77
基于赛教融合理念的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究
金帅;童华鹏; 78-81
“一校一品”视域下高校龙舟运动品牌建设的改革实践研究
孙涛; 82-85
高校开设跑酷课程的现状与分析——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
杨光;范莉翎;白叶烨;冯度;汪解语; 86-89
社会体育学
体育赛事实现贵州重点群体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李国相;岳文浩; 90-93
民族传统体育与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周茜彤; 94-96+101
体育强省建设进程中湖南省全民健身发展的多重困境与路径革新
毕研;李菲; 97-101
体育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多维影响分析
郭智敏; 102-104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策略
刘炀和; 105-108
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与推进路向——基于对贵州“村BA”赛事的考察
邓煜星;申辉; 109-112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我国篮球项目职业联赛高质量发展研究
周灼龙; 113-116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体育社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研究
朱春丽;周子琦;张娴; 117-1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传统体育项目的路径研究
邓永兴; 121-124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技转型研究
邓芳琴; 125-127+157
体育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赋能篮球人才发展研究
徐锐敏; 128-130
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体育育人理念的解读与思考
陈静;樊晓飞; 131-134
体教融合
基于南充市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体教融合模式研究
刘彦博; 135-138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刘晓妹; 139-142
体育与思政教育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
唐应洪;官雪英; 143-145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篮球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李超; 146-148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入逻辑与实施探索
连文冲; 149-152
学术争鸣
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江西省群众足球普及发展的问题研究
余捷; 153-157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与心理素质同步提升的方法研究
潘廷跃; 158-161
跳高教学中膝踝关节损伤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以无锡市东林中学为例
陆鑫鑫; 162-165
高校篮球课程实践中常见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管理策略
潘锋;吴雨晴; 166-169
青少年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因素分析
张浩南; 170-173
县域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与优化建议
林小松;李诗瑜; 174-177
基于体质健康导向的高中体育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吴华;张建强; 178-181
县域普通高中特色体育项目的创新路径探索
刘正林;陈欢; 182-185
执行功能评价方法在国外体育活动干预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启发
谭勇;孟令越;张秋霞; 186-189
CUBA运动员运动训练心理状态现状调查与分析
赵彦琳; 190-193+198
交叠影响域理论下家校社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路径探索
王玺; 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