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更新策略三种方式
缓存更新是redis为了节约内存而设计出来的一个东西,主要是因为内存数据宝贵,当我们向redis插入太多数据,此时就可能会导致缓存中的数据过多,所以redis会对部分数据进行更新,或者把他叫为淘汰更合适。
有三种缓存更新策略方式:
内存淘汰:redis自动进行,当redis内存达到咱们设定的max-memery的时候,会自动触发淘汰机制,淘汰掉一些不重要的数据(可以自己设置策略方式)。这种是默认的。
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一致性,当redis的内存不够时,会自动淘汰一部分的缓存数据。假如我们恰好要查询这些淘汰掉的数据,而redis缓存中已经把这些数据清除了,就会到数据库中查找,然后将数据库中查询的数据更新到缓存中,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但如果redis的内存没有占满,redis就不会主动的清除缓存,加入我们更改了数据库中的数据,由于redis的内存没有占满,并不会更新缓存,就会导致数据库数据和缓存数据不一致。
超时剔除:当我们给redis设置了过期时间ttl之后,redis会将超时的数据进行删除,下次再次查询数据时,由于缓存数据删除了,就会到数据库中查询数据,再把数据更新到缓存中。
这种方式保证数据的唯一性的关键性在于过期时间ttl的设置。假设设置过期时间为30分钟,也就是说30分钟更新一次缓存,如果某些数据在30分钟以内被修改,也会出现数据库数据和缓存数据短暂不一致的情况。
从维护成本的角度来看,只需要设置一个过期时间即可,维护成本还是较低的。
主动更新:就是由开发人员自行控制的,由开发人员编写逻辑什么时候更新。当我们修改数据库后,将缓存数据也修改,这种的确能够很好的保证数据一致性,但要确保程序能够正常运行。
2. 如何选择更新策略
对于长久不发生改变的需求,或者说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可以使用内存淘汰。如店铺信息。
对于高一致性的需求,可以使用主动更新策略,并用超时剔除作为兜底方案。如优惠券发放等。
3. 操作顺序问题
3.1 先删除缓存再操作数据库
正常情况:如果是先删除缓存,那么请求的数据就会到达数据库中,然后重建缓存。
非正常情况:由于没有加锁的原因,在多线程情况下,线程1在缓存中没有找到数据,就到达数据库中查询,然后重建缓存,但此时有个线程2,在重建缓存后,刚好更新了数据,那么就会导致书库中的数据和缓存中的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发生这种概率的情况还是蛮高的,因为删除缓存这个操作比较快,而修改、写入数据是比较慢的。
3.2 先操作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正常情况:线程1操作数据库,此时其他线程来查询数据必然是拿到缓存的旧数据的返回了,并不会到达数据库。
非正常情况:恰好缓存失效了,线程1到数据库中查询数据并删除缓存、重建缓存,就在重建缓存期间,线程2修改好了数据库,而此时线程1用了旧数据重建缓存。这种情况的概率就相对来说比较小了,需要满足两个线程并行执行;线程1查询时缓存失效了;恰好线程1查完数据准备写缓存了,线程2在这期间修改了数据并将缓存删除了,线程1才开始写缓存。这条件太苛刻了,因为redis是存入内存的,读写速度非常快,线程2要完成修改数据库到删除缓存的时间要控制在微秒级别,发生的概率就不大了。
所以还是先操作数据库在删除缓存的方案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