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股文”在实际工作中是助力、阻力还是空谈?
作为现在各类大中小企业面试程序员时的必问内容,“八股文”似乎是很重要的存在。但“八股文”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它“敲门砖”应有的作用呢?有IT人士不禁发出疑问:程序员面试考什么?是工作能力、工作经验还是背题能力?还有程序员吐槽“八股文害人不浅呐,新来的应届生张口就是分布式和一堆框架,让他写代码根本就不会!”与此同时,也有支持“八股文”的声音:“熟练掌握“八股”,关键时刻出bug是真的能救命的。”关于“八股文”对实际工作是助力还是阻力还是无任何用处的空谈这一问题,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
不妨来一起讨论吧!
二、八股文概念
八股文,作为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因其独特的格式和严厉的规范而得名,如今虽然已成历史,但是对于写作而说,还是有不小的借鉴意义。
八股文又称为“时文”,它是应时而生的文体,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而诞生的。“八股”指的是它的结构分成八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形式。
标准格式如下:
破题,指剖析题目,把题目的大意提炼出来。
承题,紧接着破题,将破题中的中心意思进一步展开。
起讲,把整篇文章的主题简要介绍。
入题,进入正题,开始详细论述。
三股,这部分是八股文的核心,由“中股”“下股”和“后股”组成,分别为主体论述的详细展开。
束股,为整篇文章做结尾的总结陈词。
听上去简单吗?其实不然,八股文的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篇幅限制和文辞规范。作者们即便再有才华,也只能在这狭窄的框架中施展拳脚,写作时犹如在一条独木桥上走钢丝,不允许有任何脱离分寸的创作。
八股文的这种严格规范,有明显的优点。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这种格式相对公平,减少了考官对考生文辞风格的一些个人偏好影响。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八股文过度强调形式,忽视了内容的创新和思想的深邃,导致一时间中国的文学创作陷入了雷同和平庸的困境,才子们不得不在条条框框中舞文弄墨,真正的才华和思想反倒被禁锢。
三、三个具体方向
方向一:“八股文”对招聘过程的影响
大家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的求学阶段是如何学习和面对考试的。
教材和试卷一般都用专业的词汇和简洁的语言描述问题,因为受教育的群体需要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和度量学习进度以及成果,否则就会变成各说各话,结果也无法受到认可。
换成面试场景,其意义也是一样的。大多数行业和岗位,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门槛和技能才能胜任,且这些工作现在很难靠一个人独自完成,都是需要团队协作配合和大量的沟通才能拿到好结果。
如果你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那和你协作配合的人需要多花一部分精力来理解你的描述,然后再转化为自己理解的方式,这样会导致沟通成本变得很高。
候选人在面试时,尽量用专业简洁的语言来回答问题,目的就是不要让面试官有过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讲?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假设现在有两个系统,一个是Java语言开发,一个是Python语言开发,这两个编程语言各有各的特点和编码规范。此时这两个系统需要交互,怎么解决各自不同标准的问题?
答案:用遵循某种规范(如RESTful风格)的API来约定输入和输入的数据格式。这样即使双方都不懂各自的实现方式,但有统一的标准来解决。就像操作系统一样,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写的代码,最终都要转换成二进制文件来编译执行。
无论是学习某一种专业技能或者知识,能转化为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实践是很好的方法,这是一种内化的方式。但当你将这些专业能力输出的时候,如果还是以自己理解(自己的编码格式)的方式输出,就会遇到沟通障碍。
为什么面试要问专业的理论知识,要用专业简洁的词汇来描述,原因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
体现你的专业能力;
-
判断你的专业知识储备;
-
考察你是否具有标准化输入输出的能力;
部分同学认为面试问理论知识,就是八股文,没什么用。但实际上,只有所谓的用专业语言描述的八股文,才是最容易理解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工作的目的是拿到好结果,拿到好结果离不开其他人的配合,而配合需要大家遵循同一种且被群体认可的标准和规范来执行。
所谓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名词,通俗意义上是普适的被绝大多数群体所接受和理解的标准。无论是工作中的沟通交流,还是团队内部或者对外的分享,抑或团队知识库沉淀,用标准来描述更容易被理解,也能降低沟通理解成本,最终降低理解误差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八股文”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指的是一套固定的技术问题或标准化的回答形式,用于评估候选人的知识和能力。以下是对其影响的三点探讨:
1.1 基础知识与技术理解的评估
通过“八股文”,招聘方可以快速验证候选人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知识框架。例如,理论知识、算法原理等。这种方式提供了一致性的标准化评估,使不同候选人在相同条件下被考察,有助于降低主观性。
1.2 面试中的比重及合理性
如果“八股文”占据面试的大部分时间,可能导致对候选人实际能力的低估。过于强调理论可能忽视候选人的实践经验。
在某些职位(如研究、学术),基础知识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其他关注实际操作的职业中,过度依赖“八股文”可能不太合适。
1.3 平衡“八股文”与实际编程能力
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加入更多基于项目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考察候选人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能力。
除了书面测试和标准问题,可以引入编码测试、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元化评价指标的考察,以提供更全面的候选人评估。
方向二:“八股文”在日常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虽然“八股文”能有效评估一些基础知识,但招聘过程应当寻找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最终目标是找到具备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全方位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工作需求并推动公司发展。
2.1 有效沟通
通过掌握“八股文”知识,团队成员能够统一术语,使用共同的行业术语和标准化的表达方式,这有助于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率。
当团队需要讨论复杂技术问题时,“八股文”的框架可以帮助成员以简明、结构化的方式解释解释复杂概念,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
2.2 维护和优化现有系统
对于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八股文”提供了必要的理论背景和基本原则、以及基础知识支撑,使团队能够系统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新加入的成员如果熟悉相关的“八股文”知识,将能够更快了解现有系统的架构和设计理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 协作与知识共享
将“八股文”知识整理成文档或内部知识库,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分享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高层次的技术研讨或培训中,利用“八股文”可以让新成员更好地融入团队,同时为他们带来行业最佳实践的启示。
方向三:改进“八股文”学习和评估的方法
“八股文”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形式化,但在团队协作环境中,它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有效沟通,支持系统维护,并强化团队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因此,合理利用“八股文”可以增强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将“八股文”学习与实际代码能力的锻炼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更全面的技术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3.1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在学习相关的“八股文”知识时,鼓励学员同时进行项目实践。例如,在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时,通过编写实际的代码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2 项目驱动学习
设计项目或任务,以应用“八股文”中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真实的开发场景,让学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定期交流与分享
组织团队讨论会或技术分享会,让团队成员分享他们在“八股文”学习中的心得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这种互动能够增强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互补。
3.4 结合评估方式
通过编码挑战、集体编程等形式,综合考核候选人在理论(“八股文”)和实践(编程能力)上的表现,确保候选人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持续反馈
在整个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员辨识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整体技能水平。
参与协作的人越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越容易失真。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面试和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标准和规范,这也是你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